文|团主 成本游戏 性价比逻辑 定位游戏 奴仆与朋友 更好的自己 “得到”要打造中国的线上常春藤名校 共计2813字|建议阅读5分钟 罗辑思维的“春茗”行业交流会,算是今年内容产业的第一声春雷。罗胖的商业逻辑分享,算是这其中最振聋发聩的雷声。 罗辑思维这家迭代了两年多的初创公司,处处透着另类、各色的人格。爱它的用户,对它推崇备至、不容他人玷污;对它不屑的各路网友,却展现出各种的看不惯、看不起。 俗话说,自古誉满天下者必谤满天下。不论舆论之声多么嘈杂,都无碍罗胖大步流星的向前突进。罗辑思维这家公司,依稀可见的前方,貌似已隐现出星辰大海(最起码它能让很多人这样觉着)。 1、大众消费品已死 起这样的段落标题,非常有标题党的味道。不用说,肯定会被人骂说大话。有没有呢,说实话有点儿。 团主的意思倒不是说大众消费品行业马上就要完蛋了,而是表达一种判断,即在即将到来的中国经济新阶段,大众消费品将失去时代的光环,沦落为一个低速发展状态的产业。 大众消费品的商业逻辑其实就像一个成本游戏。由于消费者对大众消费品的价格波动可接受区间非常狭窄,商家在成本上的腾挪余地比较有限。本质上,从事大众消费品行业的企业,最核心的一条商业法则就是:造出质量可靠、被消费者认可的产品,然后玩了命的把成本降下来(当然是在不影响产品品质的前提下)。即追求极致的性价比。 因此,越早完成这个商业任务的企业,在市场早期越有机会异军突起。像娃哈哈、蒙牛、伊利、海尔、李宁等中国驰名品牌,大多都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二十年内,在各个领域率先走完了这个商业逻辑。 但是为什么说大众消费品已死呢?是因为时代变了。 经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已经基本走完了原始资本积累的第一步。作为一个成果回报,就是国民收入的大幅度提升(虽然大多数人仍然不满意这样的收入水平,但我们确实已经走出了一穷二白的匮乏经济阶段)。平民家都纷纷有了余粮,那么整体抠唆的社会消费风气,便要为之一振了。 性价比商业发展到这个阶段,能被挤掉的成本差不多已经被优质企业们给挤的差不多了,价格也降得差不多了。而消费者的普遍价格认知,差不多也都已经固化了(即什么商品该什么价位大家差不多都心里有数)。从增长动力到消费认知的固化,让大众消费品市场差不多也发展到头了。 企业们不可能再大比例的压缩成本,带动业务增长;又很难通过产品升级,提升销售额;而能被开发的大众消费品细分市场,也差不多在过去四十年开发殆尽了。深度、广度、高度三个方向上的发展动力差不多都已经枯竭了。(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中国很多知名传统企业业务增长乏力的原因) 大众消费品市场恐怕要在性价比逻辑的末端,走到大一统的终结。即大的更大,小的去死。核心的要点,就是看谁能在自己的细分领域内,站到消费者认知中的性价比之王的位置上。 但奢侈品的商业逻辑不同,它本质上不是一个成本游戏,而是一个定位游戏。 2、奢侈品的时代即将到来 倒不是说奢侈品不讲究性价比,只是性价比这个概念,在消费者的奢侈品消费决策中,发挥不了多大作用。 大众消费品的价格波动区间非常狭窄,但奢侈品正好相反,是非常宽谱。奢侈品从几千元的,到几千万元的都有,但可能他们的材料成本差不了多少(最起码没有价格的差距那么大)。 在这样宽谱的价格区间内,各个奢侈品品牌都与众不同。除非是专业的人员,一般的消费者很难比较他们的性价比高低。就好比你能很容易的知道实心的铁块和实心的金块谁的密度大,却很难知道空心的钛镁合金和空心的铬镍合金谁的密度大。因为后者性状太复杂。 大众消费品像奴仆,我们惯常的认为壮的、细心、勤快的就是好的,比较容易选择。因为他们就是干活儿的,把活儿干好就行了。 奢侈品像朋友,我们很难说什么样的朋友最有价值。有的高大英俊、有的谈吐幽默、有的博闻强识、有的人脉广阔,总之和他们在一块,是为了标榜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因此,奢侈品的本质更像是一个定位游戏。核心的原则是企业能给自己找到一个清晰的定位,然后深深的印刻到消费者的心上。每当消费者想起自己,都是想到一个有某个特色价值的朋友;拥有自己,就是为了完善自己在特色价值上的不足;带自己出去,就是为了标榜他也有这个特色价值。 一个年轻的女孩为了获得公主般的气质,会选择购买香奈儿;一个职业女性为了向众人标榜自己的职业素养,会选择购买普拉达…… 当中国的广大消费者家里的“奴仆”已经雇佣的差不多了,走出去寻找新“朋友”提升自己level的需求,就开始不自觉往外溢。 但奢侈品的逻辑不是性价比的逻辑,而是先把自己搞的很美好(某种特质的美好),再去吸引有相同特质、或者希望拥有这种特质的人们,纷至沓来。 3、内容产业的消费升级 罗胖把传媒、出版、教育三大行业统一定义为传统的知识交付产业。它们利用不同的生产方式将知识打包,然后交付给消费者。 按这个解释来看,在内容产业里,传媒、出版和教育这三个家伙都像是“大众消费品”。它们几十年来形成了成型的内容生产模式,底层的商业逻辑还是为了追求性价比。 传媒行业从传统的纸媒、广播、电视等,到现在的新媒体,本质的商业逻辑仍是提供尽量多、精、深的资讯,然后给出尽量低的价格。几元钱的报纸,从4个版扩展到现在的几十个版;一个电视台,从原来的两三个频道,扩展到现在的十几个频道,每个频道则从原来的几个栏目,扩展到现在的24小时无间断节目播放。 出版行业也是同样的逻辑,鼓励越来越多的作家,写出越来越多的刊物。图样制作的越来越精美,书的品种越来越多,价格十几年了也还是几十元钱(而且一般都得打折卖才卖得掉)。 教育这个比较特殊,不说公立的教育机构,只说市场化的教育机构,二三十年来也是走着课程越来越丰富、老师越来越专业、价格越来越优惠的路。 在追求性价比的道路上,策马狂奔了三十年后,这三个家伙也越来越像一个奴仆。既没了提升的空间,又渐渐失去了消费者的宠爱。这个失宠的过程,罗胖给出的解释是人们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奴仆”们给出的大块的知识交付方案越来越让“主人们”感到不爽——就像富裕之后渐渐富态的人们,越来越吃不动大鱼大肉了。 现在的内容产业,在召唤特定知识的朋友,在召唤这个领域的奢侈品们。他们应该各个身怀绝技,各自有各自的人格特质,和他们为伍不仅颜面有光,而且还能找到通向精英阶层的通途。 4、罗辑思维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得到”招募的一众大咖,各个都像希望中的朋友,打造的一个一个专栏,俨然就是一个一个的独特奢侈品。 内容产业的大众消费品时代已死(最起码快死了),奢侈品时代马上就要到来。这个阶段,谁能找准定位,给消费者提供一个一个的优质“朋友”,谁就能迎来一轮狂风骤雨般的爆发式成长。 罗辑思维要打造的是中国的常春藤名校,而且还是线上版的。请来的都是名师,教的都是阳春白雪一样的高端知识,营造的是自由专业的治学氛围。 但它又结合时代特征,给出了碎片化时代知识交付的解决方案。如果这个事情能够做成,那么“得到”无疑就是内容产业的中国第一奢侈品品牌。 你左手搂着“精英日课”,右手挎着“超级个体”,左眼看着“硅谷来信”,右耳听着“北大经济学课”,全身都是奢侈品。 |
¥5000000
¥1888000
¥5200000
¥5200000
¥3018300
¥2280000
¥3018300
¥3018300
¥6800000
¥6800000
¥5560000
¥55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