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在浏览手表的技术规格时会看到「机芯震频」这个项目,常见的震频大概有2.5Hz(18,000vph)、3Hz(21,600vph)、4Hz(28,800vph)和5Hz(36,000vph)等,通常5Hz或以上的震频就会被称为高震频机芯,那么究竟震频高低对手表有什么影响呢? 理解震频概念时不妨可以用陀螺旋转时的情境加以联想,当陀螺正处於高速旋转状态时,它的状态相较之下会显得很稳定,不过陀螺底部的轴心会和地面产生更多的摩擦;相反地,陀螺如果转得比较慢,它与地面的摩擦会比较少,可是陀螺旋转时也会感觉比较不稳。机芯摆轮的震频也是类似的道理,理论上震频愈高、摆轮捕捉到的时间隔就会愈细(走时愈精准),但是零件间的摩擦耗损情形也会更快更强烈;至於低震频则是有零件摩擦度低的好处,但相对地走时精准度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纯粹是想要追求走时精准度,那么震频愈高照理说愈值得入手,但是近年不少手表品牌不再执着於推进震频数,背後的考量正是要提升手表的品质与耐用性,毕竟震频较低,零件之间的磨损程度也会较低。加上近年制表科技日新月异,包括零件的加工经度提高或是引进新材质制作零件等,这些条件都有助於让机芯在采取低震频的同时也能维持不俗的走时精准度。 而低震频还有个优势在於能节省能量,因为高震频作动的频率高,消耗的动能也就比较多,如果采用低震频设定就可以替机芯的动能节流,这点和现代动不动就是三日链起跳的规格也很合拍。前两年江诗丹顿曾经发表过一款复杂工艺杰作——Traditional Twin Beat万年历手表,这款表的特点在於机芯设置了两枚摆轮,平时是以5赫兹(36,000次/小时)的高震频运作,而当佩戴者若按下表壳8点方向的按把时,机芯可以瞬时切换到1.2赫兹(8,640次/小时)的低震频静待模式,让手表用最低限度的动力运作(在这种状态下手表足足可以运转65天之久!相较於采高震频模式的动储则仅四天)算是对於高、低震频效果淋漓演绎的一款作品。 话虽如此,但也不表示市面上的高震频手表就有不耐用的疑虑,因为它们出厂前也都是经过品牌严谨的测试过关後才能上架销售,所以其实高震频和低震频都有彼此的优点和缺点,没有哪一种是最完美的设计。然而在买表前若能够更了解机芯规格背後所呈现的意义,怎么样都是有利而无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