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 “赣江源文话”能够订阅哦! 11 月 21 日 冬 至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中国古代对冬至很注重,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祝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以为:过了冬至,白天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端,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祝。《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阐明古代对冬至日的注重。 1 来源 24节气中最早被制定的一个,源自于一次国度层面的都城规划。 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这在当时有着政治意义的举措,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周公到洛阳,用土圭法测得洛阳所处的中央即为“天下之中”,然后开端占卜国度社稷的吉地。 《尚书·洛诰》记载:周公“朝至于洛师”,对洛阳周边的几个中央做了调查,最后肯定涧水东、瀍水西、瀍水东皆“惟洛食”(都是兴建宗庙社稷的好中央) 。周公经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的史实,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 2 历史 据记载,《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开端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以为自冬至开端,天地阳气开端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端,大吉之日。所以,后来普通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常常选在在冬至。冬至又被称做“小年”,一是阐明年关将近,余日未几;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而,周代正月等于往常公历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朝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把正月和冬至分开。也能够说单纯的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盛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然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访问,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晚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步成为祭奠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庶民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相互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3 民俗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弭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史记·孝武本纪》:“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选择“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祝。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聚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4 饮食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机遇,主要是由于“气始于冬至”。由于从冬季开端,生命活动开端由衰转盛,由静转动。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障旺盛的肉体而防早衰,抵达中途夭折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习俗,中国北方多数中央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冬至经过数千年展开,构成了共同的时节食文化。吃饺子成为多数中国人冬至的习俗。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省滕州市盛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冰冷之意。 北方冬至吃水饺。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留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5 石城冬至礼俗 1.敬神敬祖:点烛、鸣炮、烧纸、行礼拜后就可在任何场地动土,百无忌讳; 2.开花台:砍掉屋后的乔木灌木,美化门前屋后环境,不藏虫蚁、蛇蝎,人们在此日去祖坟除草、培土、开水沟; 3.建谷仓、大屋:先行敬神佛,谢土地,便百无忌讳,大吉大利。 资料来源:谢望春《客家礼俗大全》、百度百科 关注赣江源文话,分享石城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