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在谈论如何进入展览现场,这不仅仅是指踏入现场的这一行为动作,更是调动视觉听觉等一切感官去感受现场,展览中所呈现的作品总是体系庞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面向每一个作品本身,究竟如何快速地理解“展览”的用意,从展览题目入手也许不失为一个好方法,4月25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带来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陌生风景大型展览,“陌生风景”似乎预示着这是一场旅行的邀约,但这次旅程势必会见到一些我们前所未见的奇妙的“陌生”风景,31位来自全球的艺术家,他们的异想世界究竟是何种面貌,在不断想象中我们似乎已然“进入”到了这场探险。 或许是不同于以往印象中的作品带来的陌生感,或许是初出茅庐带来的陌生感,或许是不同身份带来的陌生感,又或许是不同文化带来的陌生感,跟随着一楼入口处“秀吉”那不断交替踏在缝纫机上双脚的节奏,我们也开始了这场多元艺术地带的游历。 淡如菊,利如刀 《北野武缝纫机“秀吉”》2009 T.N GON INC. 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作品《菊与刀》中曾解读日本文化的矛盾性格,“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而“刀”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这种矛盾冲突似乎在战后达到了最大化,以至于战后日本出现了一大批艺术大师,来到五楼,展览前言旁排列着许多色彩丰富的肖像画,费大为、波尔坦斯基、蔡国强、黄永砯、森山大道、北野武的肖像画都在其中,乍一看就好像是用肖像画的方式罗列了参展艺术家名单,其实不然,这是日本平面设计师,插画家,版画家,画家横尾忠则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又与我们所认知的那些反现代主义拼贴风格、又或者神秘、怪诞、讽刺、迷幻风格的横尾忠则作品截然不同,这些作品之所以看起来非常的不横尾忠则,可能是因为其中少了一份疯狂吧,但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画画跟吃饭一样,如果三餐顿顿相同,那会马上厌倦的,这一系列列肖像作品,每一张作品背后都有一张真诚的面孔、一份真实的存在和一段真挚的友谊,我们不如把它当做是一杯甜美的清酒,虽没有入口的辛辣刺激但却有悠长韵味。 《118幅肖像画系列》2014-2018 横尾忠则 《118幅肖像画系列》2014-2018 横尾忠则 关于北野武,我们或许看过《凶暴的男人》、《坏孩子的天空》、《花火》、《大逃杀》、《座头市》、《极恶非道》等作品,这位日本导演中坚力量的旗手、被称为日本电影新天皇的大导演,单单是站在那里,摆着一张毫无表情的脸也会让你觉得是有故事的,也许你知道他曾做过喜剧演员、演员,甚至他还有一个艺名“ビートたけし”(Beat Takeshi)。那么他在展览现场会带来什么样的作品呢,在一楼我们已经见识到了有些无厘头的“秀吉”,而在五楼我们还看到北野武带来的一些列融合动物和花卉形象的花瓶。他将动物和花朵结合,俏皮地挪用和颠覆了插花这门艺术,影片《书法》中,我们似乎看到了那个早期从事搞笑节目的北野武,语言风格直白搞笑,尖锐地嘲讽西方人对于日本的陈词滥调。他是大导演也是调皮的小孩子,这两者共存于一个个体中却并不矛盾,在这些作品中请忘却北野武,这是艺术家ビートたけし。 《动物与花卉造型花瓶》系列 2010 北野武 《书法》 2010 北野武 提到日本摄影你会想到谁?我想也许每个人心中都会出现一大串名字,但一定不会少了他的名字,那么如果将这个范围再细化一些,以黑白、无主题、城市街头、失焦、颗粒感这样几个关键词来约束的话,你会想到谁?我想森山大道的名字应该呼之欲出了吧,他曾拍下一张著名的照片来自喻为野狗,那狗的眼神凶狠至极,高反差、颗粒感都为这张照片营造了一种危险的气息,这哪里是一只为了生存彷徨度日的野狗,这分明是隐藏在都市中窥伺一切的狼。 《犬的记忆》森山大道 森山大道以黑白作品著称,但也许所有人在最初接触他的影像时都有过这样的疑问,他难道不拍彩色作品吗?那么在本次展览中,你将看到森山大道脱离了黑色,强烈对比所呈现的的彩色的,于黑白作品来说相对陌生的“风景”,但这也只是使用不同相机所产生的不同行为而已,因为森山大道从来不是用黑白胶片或者彩色胶片来表现摄影,对他而言,摄影只是一件极其单纯的事情,他所做的就是单纯的复制,因此无论是在他的彩色照片还是黑白照片中,我们都不难发现那种切入肌肤的情感。 《东京色彩》2008-2015 森山大道 一见倾心 本次展览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些新名字,高山,胡柳,李永斌。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收藏部主任,本次展览策展人之一的格拉齐娅·夸罗尼女士提到,正是借着本次展览的机会,让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得以发现了几位艺术家的作品,就像在很多很多年前,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也是在费大为先生的介绍下,认识了年轻的蔡国强,黄永砯的作品。 展览现场 胡柳的绘画越过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工具和技巧,直接激活了传统,使古代的绘画思想和精神在当代的艺术实践中重生。她以铅笔线条重复交叠后西形成的整幅黑色画面,是心理和实践在黑暗中的密集展开,从而塑造了有精神深度的空间。 她的绘画聚集巨大能量,引领观者穿越画面,进入另一个世界。那时候一个充满危险和冲突,却更加真实、富有激情的世界。 《第八天》2013-2016 高山 高山没有在任何艺术学校中学习过。他酷爱绘画,并于2009年开始自学摄影。高山在出生第八天即被领养,他的养母把他抚养成人。在一个贫寒的普通平民家庭中长大的高山突然认识到一个长期以来被他护士的问题:养母在自己的生活中是如何的重要。他决定用摄影来重新探索他和这位母亲之间的关系,而《第8天》正式围绕着他母亲的日常生活所展开的一场亲密诉说,这件作品通过他对母亲日常生活、生活用具以及母子之间的关系,尝试挖掘人与人之间深刻的情感牵绊。 《脸16》2008 李永斌 尽管李永斌已逐渐远离了喧嚣的艺术界,但他无疑是中国最重要的录像艺术家之一。《脸》系列创作于1994-2008年期间,主要包括16部录像作品,他的作品从不做剪辑,每件作品都参照一个外部条件设定作为作品的长度,拍摄的对象及其动作也被减少到极致。作者将面孔的图像投射在六炷升腾的烟气上。随着烟气的飘动,脸孔也发生着变化,这是对自我生存状态的怀疑也是对所有的生命和物质世界的怀疑和反思。 诗意的解读 数学与艺术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我们总是认为数学是极度理性的学科,而艺术又过于感性,但让-米歇尔·阿尔贝罗拉的作品《赛德里克·维拉尼之手》中,艺术家记录了这位数学家在黑板上对猜想进行概述并最终通过论证得出结论和启示的过程,数学家的手部动作极尽优美,尽管我们之中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看明白这些演算,但这些数学符号在此处似乎变成了美妙的音符,从数学家的手中悠扬地奏出,数学家的专注与创造力引领着我们不由自主地进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并享受其中,这里似乎并不存在着数学,有的只是对“美”的呈现。 《赛德里克·维拉尼之手》2011 让-米歇尔·阿尔贝罗拉 同样的艺术家雷蒙·德巴东与克洛迪娜·努加雷带来的作品《数学的愉快》,用理性的记录方式为我们展现了数学家们极为感性的一面,影片中9位数学家向我们描述了数学是如何吸引他们的,并探讨了他们不断探索数学的激情之源,数学于他们就如同哲学于我们,数学家们的热血与创作无异于艺术家们,数学是他们对世界诗意的解读。 《数学的愉快》2011 雷蒙·德巴东,克洛迪娜·努加雷 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为本次展览全新创作了《蜉蝣》,观者可以游走在作品之间,并与投影在作品上的蜉蝣图像纠缠在一起,蜉蝣朝生暮死,艺术家以此预示人类在世间的转瞬即逝。 波尔坦斯基 - 蜉蝣 《四季》是艺术家阿尔塔瓦兹德·佩雷尚创作的介于纪录片和故事片之间的黑白片,影片中没有任何的对白与叙述线索,却可以从中解读出一个故事。《四季》描绘了亚美尼亚牧羊人游牧的日常生活,展现了牧羊人的原野劳作及其乡村生活的习俗仪式。影片用维瓦尔第的名作《四季》来取代对话,一方面响应了自然的周期规律,另一方面着重突出对世界的诗意解读。 《四季》1975 阿尔塔瓦兹德·佩雷尚 《四季》1975 阿尔塔瓦兹德·佩雷尚 缺失的主体 当世界上不再有我们所描绘的主体时,我们又如何证明它的存在?那些我们不曾见过的“风景”将会以何种面貌与我们见面?艺术家雷蒙·德巴东与克洛迪娜·努加雷的作品《听他们说》,影片中两位艺术家走访包括智利、埃塞俄比亚、玻利维亚、法国、巴西等地区,与这里的原住民交流,这些原住民群体都面临着即将丧失民族语言的状况,因为官方语种的冲击或本民族同胞外出就业等原因,这些语言正遭受着全球化所带来的威胁,如若有一天,这些语言真的消失了,我们又何以知晓,又是否会觉得可惜? 《听他们说》2008 雷蒙·德巴东工作室 与《听他们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伯尼·克劳斯联合视觉艺术家协会的作品《动物大乐团》,走进位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五楼的这个独立空间时,宛如进入一个又声音绘制的独特风景中,艺术家在这段影片中共带领大家进入到7个不同的目的地,以享受来自不同地区地球深处自然音调与韵律的表达,这是一切声音的源头,在某种程度上,那些我们所欣赏的乐曲与诉说的词语,都源于这种和声,这便是唯一的声音灵感之源,而艺术家并没有结合这些动物的具体影像,而是将动物所发出的声音以声波图像的形式传达给了我们,听着这样的声音,你能想象出这声音来源的主体形象吗?那似曾相识又若即若离的风景,你真的用心感受过吗? 《动物大乐团》2016 伯尼·克劳斯,联合视觉艺术家协会 黄用砯的作品《我们还应当建一座大教堂吗?》,作品源于《让我们建一座大教堂》(巴黎,L‘Arche出版社,1988年)主要记录了1988年巴塞尔美术馆策展人让-克里斯多夫·阿曼与参展的五位二十世纪艺术领域重要人物之间的一次对谈,但现在这本书已经变成无法辨别的纸浆,分散在桌子以及四周的椅子上,椅子分布也对应当年拍摄的一张照片,而他们曾经的言论已然消解成了我们如今看到的纸浆,究竟当初的言论是否还适用在当今的语境下,从这些纸浆中,我们可能已无法知晓答案。 《我们还应当建一座大教堂吗?》1991 黄永砯 蔡国强的作品《白声》中,用火药来表现动物附身喝水的场景,我们印象中火药是毁灭一切,吞噬一切的,但艺术家却用火药描绘了一幅美丽动人的景象,但这景象中似乎并不像表面那样平静,放佛一个漩涡,吞噬掉周遭的一切但又创造出一片静谧的虚无,似乎这里所有的声音均已濒于灭迹、消失殆尽。 《白声》2016 蔡国强 陌生经验 异域文化总是有着致命的吸引力,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被不同于自身经验的事物所吸引,意大利设计师压力山德罗·门迪尼总是游走在物象与艺术功能性的界限之间,《娇小的大教堂》是一件缩小之后依然十分壮观的作品,在教堂中伫立着一尊不知是属于哪一种宗教信仰的神像,或许它是艺术家凭空创造出来的不属于任何宗教信仰的神像,以往的经验中,教堂中供奉的通常是已知神像,但在艺术家的想象下,教堂里是否是一座神像其实并不重要。 《娇小的大教堂》2002 亚历山德罗·门迪尼 克劳迪娅·安杜哈尔的作品则着眼于亚马逊巴西热带雨林中偶遇的亚诺马米印第安人,她的摄影作品《身份:瓦卡塔坞村》,无疑是对亚诺马米人的一次人口普查,她拍摄了很多亚诺马米人日常生活和萨满节庆的场景。这让我们能够有幸认识到生活在森林中的精灵,了解到萨满智慧闪烁出的光芒。 《身份:瓦卡塔坞村》系列 1976-1977 克劳迪娅·安杜哈尔 让-米歇尔·奥托涅尔作品首先会因玻璃串珠的耀眼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我旧时时常看日本的祭典活动,人们肩上扛着的屋台与奢华繁复的《独角兽》有着相似之处。这是否也是某种信仰或陌生经验下的产物呢,而在另一件作品《爱之风景》中,艺术家更加赤裸地用“心形”和“环形”给予人们献上祭品的隐秘遐想。 屋台 《独角兽》2003 让-米歇尔·奥托涅尔 《爱之风景》1997 让-米歇尔·奥托涅尔 弗雷德里克·布吕利·布瓦布雷的作品通常由众多记有数字和日期的小卡片组成,包括形象的图画和带有注释的象形文字,以此注解图片含义,展现世界的广博。艺术家使用彩色铅笔与圆珠笔进行绘画,通过观察云形态上的斑点、水果皮、可乐果或野生动物的毛皮,以生动的形式转译并揭示符号和万物语言。图形系统取材于他个人的经验以及非洲文化记忆,构成碎片化叙述,诠释宇宙进化。 《无题》1993-1994 弗雷德里克·布吕利·布瓦布雷 这场旅行中我们跟随着艺术家的作品进入到了一个个完全陌生的情境,但故事很多,也许我无法完整描述,就像是你无法去描述每一个在旅途中遇到的人,所发生的事,因此希望你在这场陌生风景中旅途愉快。 关于展览 展览时间:2018.04.25-07.29 展览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艺术家:让-米歇尔·阿尔贝罗拉(Jean-Michel Alberola)、克劳迪娅·安杜哈尔(Claudia Andujar)、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弗雷德里克·布吕利·布瓦布雷(Frédéric Bruly Bouabré)、蔡国强(Cai Guo-Qiang)、马克· 库蒂里耶(Marc Couturier)、雷蒙·德巴东(Raymond Depardon)、迪勒尔·斯科菲帝欧+仁弗洛设计事务所(Diller Scofidio + Renfro)、高山(Gao Shan)、胡柳(Hu Liu)、黄永砯(Huang Yong Ping)、胡利娅·伊西德雷兹(Julia Isidrez)、北野武(Beat Takeshi Kitano)、伯尼·克劳斯(Bernie Krause)、李永斌(Li Yongbin)、大卫·林奇(David Lynch)、伊萨贝尔·门德斯·达·库尼亚(Isabel Mendes da Cunha)、亚历山德罗·门迪尼(Alessandro Mendini)、墨比斯(Mbius)、森山大道(Moriyama Daido)、罗恩·穆克(Ron Mueck)、马克·纽森(Marc Newson)、克洛迪娜·努加雷(Claudine Nougaret)、让-米歇尔·奥托涅尔(Jean-Michel Othoniel)、阿尔塔瓦兹德·佩雷尚(Artavazd Pelechian)、胡安娜·玛尔塔·罗达斯(Juana Marta Rodas)、谢里·桑巴(Chéri Samba)、萨拉·施(Sarah Sze)、横尾忠则(Yokoo Tadanori)、联合视觉艺术家协会(United Visual Artists (UVA)) 关于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 1984年10月20日,卡地亚成立了法国首个旨在推广当代艺术的企业基金会 ——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下文简称为“卡地亚基金会”)。卡地亚基金会以其独创的、富有远见的艺术赞助模式,发掘了一条别开生面、多元学科的策展之路,彰显了对艺术的好奇和探索精神。 1994年,卡地亚基金会迁址到巴黎蒙帕纳斯地区的拉斯帕伊大道(Boulevard Raspail)上由法国设计师让·努维尔操刀设计的全新的玻璃和钢结构建筑中。独具匠心的新环境为卡地亚基金会所举办的展览、讲座及艺术创作注入新一轮生命力。 成立伊始,卡地亚基金会便致力于推广和提高公众对于当代艺术的认知,这一初衷很快就受到了广泛认可,卡地亚基金会随即便成为一个为艺术家提供创作空间,同时为公众开拓触及当代艺术的途径。 卡地亚基金会由创始人阿兰·多米尼克·贝兰(Alain Dominique Perrin)担任主席,由埃尔维·尚戴斯(Hervé Chandès)担任馆长。基金会通过组织一系列艺术家个展和主题性群展,关注各类艺术与社会议题。卡地亚基金会举办的大部分展览都会伴随着新委任创作的诞生,而其中不少作品也会被纳入卡地亚基金会收藏。 卡地亚基金会同时还举办各类艺术活动,比如“游牧之夜”(Nomadic Nights)是一个融合了舞蹈、音乐和表演的特别项目;而“不确定之夜”(Nights of Uncertainty)则邀请艺术家、科学家和思想家集聚一堂。 为了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大其展览和收藏的辐射面,卡地亚基金会曾组织多个全球巡展,足迹遍布东京、布宜诺斯艾利斯、哥本哈根、里约热内卢等地。这些巡展的成功举办也与基金会同全球顶尖文化机构多年来所建立的良好关系密不可分。 - E N D - 原文地址:https://www.wanhu888.com/article-26478-1.htmlhttps://www.toutiao.com/a6550832054085353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