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下一页
发新帖 回复

中产阶级的生活是怎样一种体验?

时间:2017-12-10 20:10 20 2926 | 复制链接 |来源地址:www.wanhu888.com 打印 |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产阶级的生活是怎样一种体验?

20回复

21#
mjnjyr 发表于 2017-12-10 20:10:59 | 只看该作者 | 举报
他们来自三线城市的一个小镇,寒窗苦读数十年。从小爸妈就教育说,你要好好读书,等你考上大学,去了大城市,找到好工作,买车买房、结婚生子,一辈子就吃穿不愁了。这就是他们一生的写照,没有再多。
于是,他们埋头做着讲义,虽然书里内容一知半解,但能做出正确答案就好,能考出好成绩就好。人生好奇心最旺的十年,求知欲最强的十年,就这么一晃过去了。高考完,书一卖,忘了精光。
反正高考志愿多半是家长和周围长辈的意见,比如学会计找工作好找,学计算机以后工资高,做医生、律师、老师工作稳定。另外一半没学这些专业的,要么是当年没好好学习,分数不够;要么当年“年少无知”,有着“不切实际的梦想”。
大学四年一半人上上网、睡睡觉、谈谈恋爱结束了;一半人考四六级、考会计证、考雅思托福、考导游证、考司法考、考研结束了……
大学毕业了,一大半听家长的话,回老家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公务员、银行职员、教师…两年后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然后过上了从小爸妈口中的“一辈子吃穿不愁的”好日子。
还有一半没有听家长的话,留在了大城市,每个月拿了工资,三分之一交房租,三分之一交通、交际,三分之一消费,没了……两年后,这里的一半后悔当年没听爸妈的话,选择了回老家,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公务员、银行职员、教师…再过两年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然后过上了从小爸妈口中的“一辈子吃穿不愁的”好日子。
另外一半在大城市“扎下了根”,工资越来越高,但依然三分之一交房租,三分之一交通、交际,三分之一消费,没了……晃荡了几年,谈了几次无疾而终的恋爱,每个周末见各个亲朋好友介绍来的相亲对象,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再不成家立业就晚了,于是掏光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所有的积蓄,贷了让自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瞠目结舌的贷款,买车买房、结婚生子,然后过上了从小爸妈口中的“一辈子吃穿不愁的”好日子。
他们都梦寐以求地过上了从小爸妈口中的“一辈子吃穿不愁的”好日子,变成了骄傲的中产阶级。他们觉得自己是社会的顶梁柱、是社会的主人翁。
一半人上班忙着加班赶项目,升职升职升职,登上人生巅峰;一半人上班忙着拍须溜马,站队战队战队,登上人生巅峰。
除了工作,他们每年都有明确的“目标”,去哪些地方、哪些国家旅游几次,买几个某牌的包包,买一个某牌的手机,买一个某牌的表。还有长远的“目标”,存钱提前还贷、存钱换车子、存钱换房子,存钱买学区房、存钱生二胎、存钱送小孩出国念书。
除了明确的“目标”,他们还有很高的思想境界。茶余饭后,他们会聚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对国际局势动态了如指掌,一边口诛笔伐日本鬼子、韩国棒子,一边筹划着今年去日本旅游看樱花,去韩国旅游买东西。除了讨论严肃的政治,还对新科技新事物“充满了兴趣”,茶余饭后,他们会聚在一起讨论共享经济,比如政府政策对专车的影响;讨论O2O,比如在线外卖对生活质量的提高等等。
除此之外,他们还很高雅,周末、假期他们会积极地去欣赏新上映的电影、新上演的话剧、舞台剧、音乐剧。
他们是“努力向上”的中产阶级,努力挣钱,还按揭,供小孩读书,并谆谆教导自己的小孩,一定要好好读书,等你考上大学,去了大城市,找到好工作,买车买房、结婚生子,一辈子就吃穿不愁了。这就是他们一生的写照,没有再多。
20#
mikmbw5 发表于 2017-12-10 20:10:59 | 只看该作者 | 举报
我在各大论坛混过,发现中国人普遍想像的中产阶级生活其实应该是处于富裕程度顶端的那1%的有钱人的生活。

从“中产阶级”这个词语来看,三四成以上家庭过的生活,才应该是中产阶级生活。
19#
dqq2e8 发表于 2017-12-10 20:10:59 | 只看该作者 | 举报
H坐在我身边,宛如一个小金娃娃。

左手腕上戴着一个卡地亚love系列4钻镯子,镯子上扣着个很多钻的欧米茄星座表,左右手中指各戴一个同款卡地亚love系列戒指。

脖子上绕着的是梵克雅宝的四叶草项链,香奈儿的耳钉闪闪发光。
嘴唇涂得红红的,头上布发箍是香奈儿的,用特醒目的字母写着。

衣服倒比较普通,只是moschino的,款式简洁,胸前是小熊,品牌一目了然。
身后堆着个lv老花双肩包,旁边挤着个爱马仕卡其色小篮子包。

她伸腿的功夫,探出来一双白胖的脚,蹬着古奇的绒面皮蓝绿色的单鞋,一尘不染的颜色,一看就是崭新的。

注:你们看到的不是郭敬明的『小时代』式的yy,这个人是我亲戚。


"你为毛戴2个一毛一样的戒指?"我问。
H回答"戴习惯了呗!今年国庆我们要去xx旅游,花3倍的价格住民宿。"
"3倍?我只去过提价50%的"我有点吃惊于3倍。

H瞪着眼睛说:"是啊!平时价格就和五星级酒店一样。我最近买松茸,空运的,24小时到家的野生松茸,论斤买,给孩子炒蛋炒饭吃!"

我本期待她介绍下民宿,没想到直接跳过了。

"我在ole看,几颗就300多了。"我在脑补松茸蛋炒饭是什么样子,只吃过松露。

"你用黄油?"
"没,橄榄油啊!比黄油好,"
"初榨橄榄油炒菜不好吧?!"
"橄榄油可以炒菜,我买的专门炒菜用的!"

"我们给孩子上的早教400多一节,每天都上…买法国鳕鱼给添加辅食,800多一斤!"

我们的对话在继续,H总是不断告诉我,她的日子是多么金贵多么充实,却不给我进一步脑补的机会,只是不断不断添加价格在我的眼前。

好像一个焦虑的人,在急于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

想起在某个下毛毛雨的傍晚,我们一小群人从房子里走出来,纷纷赶紧把鞋套取了。

H的先生却继续踏着蓝色鞋套走路,我们以为他忘记了,就喊他脱了。

H赶紧跑过来说,鞋子可贵了,不能沾雨。

后来我发现是一双杰尼亚的新鞋子,不带半点折痕,银色金属标志醒目得很。

好吧,也不怎么好看的,套了鞋套更加难看。



这个话题谈的是"中产",知乎门槛高,我想这种水平应该够格了。

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一种时刻担心阶层下滑的焦虑,奢侈品裹满全身,本身就是一种对身份的证明。

而需要去"被证明",只能说明刚爬上来没多久,都是new money,急切抛弃"过去"。

他们在炫耀吗?其实还好,那就是人家的日常,我也蛮乐意看到和听到,就不用看杂志了。

阶层上升的通道几乎已经关闭,而下滑的路径却时刻打开,我想这是每个中产阶级心中都深切体验到的事情。
18#
苟延残喘 发表于 2017-12-10 20:10:59 | 只看该作者 | 举报
如果家人生个病能扛住经济压力;房产没贷款,有个代步车;苹果、留学都能消费一下;每年旅游2次;不消费奢侈品;孩子毕业了家人能供个首付。

忽然觉得要达到这个标准在魔都还要奋斗好多年……搬砖去了
17#
表叔 发表于 2017-12-10 20:10:59 | 只看该作者 | 举报
我司招聘启事都升华到到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讨论啦?

唉,还是踏踏实实的说正题吧。

实际情况是领域窄、公司新,节奏快、要求专、社招慢、HRD下月才上班。

JD所以只好顶着骂说大实话了。

好几个兄弟姐妹都说,在美国这种文件肯定违法。知道且认同。问题是大中产阶级社会美国城市差异化和贫富差居多小啊。

段子不太好,也知道,被挖对象Interview中义务帮忙写的,连改都没空。您来我司上班了,专职投入,文案不就能写的更好看好读好舒服啦?

还是那句话,小公司,要干实事儿,着急起来,肯定是直接了当不绕弯儿。

的确需要家境好些的同学。

常客服务的是商旅人群。这个群体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但却是最容易“被土豪”的群体。

更多能看到的是机场休息室和豪华酒店。谁会去想多少个夜晚跟甲方喝多了在房间马桶边吐完睡着的不堪?

差旅不是旅游玩耍,虽然都是飞机和酒店,但差旅很容易“被旅游玩耍”,因为往往你的工作忙碌程度与酒店航空高级会籍成色和相应特殊待遇成正比~

这段话如果读起来不太好理解,您就是仙女下凡常客也用不起啊~

常客是以有经历和沉淀的角度去理解、关心、服务一个靠自己能力、努力提升生活品质并取得成绩、但却被我国这个贫富差异依然较大社会的大众们容易误解的差旅人群体。

在常客运营市场类的工作主要靠的是人文理解和心态平和。

这事儿不多说大家都明白,平和心态往往存在在极具安全感的人群中。

积极打拼向上的年轻人们,太有安全感怎么进步?

安全感很强且工作效率很高的人,在我国容易找吗?

自己生活方式要有,还得能理解包容各种其他生活方式。其实不容易的。要么常年推荐成功送苹果六呢~

所以,觉得常客有意思的各位,但请自荐或推荐。

简历烦请发:zhao@changker.com ,提知乎这篇东西。再写篇对我们产品的看法,千字左右。然后,Interview后应聘成功不成功的,北京本地都送一晚瑞吉免房,外地来京都提供单程机票。

结个善缘没什么不好~
16#
表叔 发表于 2017-12-10 20:10:59 | 只看该作者 | 举报
抖些机灵,求折叠:

唐顿庄园里的老太太说了这么一句话:“哦,中产阶级,多么可怕的字眼!”

============================
中学时我喜欢的一妹子很认真地和我说:“我的人生目标是中产。”这句话让我对她的印象大打折扣(注意,那时还是中学)。现在,她在魔都结婚生子,和些文化人打交道,看些F1和品些红酒,可我知道她仍然是个普通市民而已。而我,像只停不下来的疯狗在中国南方走到北方,从西边走到东边,从高大上的投行,到下九流的水果摊,从苦逼的创业,到不守规矩的互联网大公司逼仙(没错,能在各种环境下生存是我的目标之一,这叫自由),读着在路上,也读着昭明文选,读着中国哲学史,也读着金融工程,读着沉思录,也读着测度论……我高兴!

去他妈的中产无产,这种贴标签的事哥从来不干,我是谁用得着标签吗?我干什么就是什么样的人。在圈子中寻找认同?先认同自己吧。

你的中产在曾经是在麦当劳吃顿午饭,现在是做完PPT后品着pinot noir,未来也许是每年去泰国度假。人却还是那个人,拉的还是那坨屎。心里其实喜欢的是凤凰传奇,但总跟别人说拉赫马尼诺夫很有表现力、很震撼。

============================
这个这个这个……怎么不止一人说我对妹子是满满的念想呢?你们怎么就看出这方面的东西来了?太没追求了!哥其实去读大学时就对她没念想了……好吧好吧,念想维持到大一下。决定今晚联系她叨下家常。
15#
魑魅魍魉 发表于 2017-12-10 20:10:59 | 只看该作者 | 举报
中产(小资)是哪些人?(旧文)

1、为什么要谈论小资?

        小资是一群为了社会不平等、个人不自由的伟大事业而心甘情愿地默默奋斗的人。无产阶级虽然也在奋斗,但并不是心甘情愿的。而统治阶级则基本上坐享其成:无产阶级为其提供物质产品、普通服务和大量剩余财富,小资为其提供特殊服务以及少量剩余财富。
        理解小资是理解社会不平等和个人不自由为何如此持久存在的关键,更重要的是,这个关键常常被人们所忽视。
        为什么对于小资的理解这么关键?对这个典型的小资式的问题的回答是:这只有在理解了之后才知道。因此,这里第一段的内容“为什么要谈论小资”,只是专门给小资读者准备的;如果读者略去这一部分,而直接去看第二段“谁是小资”,那么就说明这个读者在此时此刻已经摆脱了小资的习惯。
        用一句话来说,小资“痛并快乐着”:快乐,是因为他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较好的满足;痛苦,是因为他们的精神需求总是被自己和被社会所挫败。他们是最想要追求超凡脱俗的精神世界、却又离这个目标最远的一群悲剧性的存在,因为他们所追求的精神世界只是稍纵即逝的肤浅感觉而不是灯塔式的永恒理念,因此这种追求就极容易被各种人所利用——这和病急乱投医的人处境类似。
        各种各样的人(当然包括各种特殊类型的小资,有谁比他们更了解小资呢?)都千方百计利用小资的这种软弱性和虚伪性为自己的物质利益服务(在房地产业、股票交易所、银行、餐饮时尚文化娱乐业的小资工作者瞄准了小资消费者的工资袋,人人都试图从自己的同阶层陌生人那里骗到更多;政商大佬及其附庸文人瞄准了小资的爱与怕,操纵他们更死心塌地地为自己服务;底层工农则瞄准了小资的炫耀式消费,作为他们提出要求的砝码和集体愤怒的对象),却从没有人想去真正帮助小资摆脱这种软弱性和虚伪性。因此,作为已经或即将加入这一阶层的青年大学生,有必要认识自我、努力自救。这个报告本身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小资试图进行自我救赎的努力。就像对于无产阶级工人来说不存在什么救世主一样,小资产阶级劳动者身上的锁链也只有靠自己才能挣脱。
        我在这里准备对小资们谈一谈小资自己,但仔细想来我又发现,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小资是最讨厌阶级分析的一个阶级,他们重视形式上、表面上的任何细小差别,迷信于“个性”、“差异”的神话,而拒斥任何通过定义事物的深层本质来给具体事物“定性”、“归类”的做法——小资把这种行为贬损为“贴标签”或“戴帽子”。相比之下,统治阶级热衷于分类、寻找本质差异,而且并不掩饰自己的这种兴趣,因为这有利于通过“分而治之”来管理社会、维持秩序;无产阶级则既谈不上喜欢、也不会像小资那样痛恨社会阶层分析,他们认为这种研究纯属吃饱了撑的,因为这和他们的经济利益没有直接关系,而政治权力和社会名声都离他们太遥远了。
        这里我将要讲述的内容,在形式上试图结合以上三个阶层人士的习性:坦诚是无产阶级习性的表现,因为他们没有多少可以失去的“既得利益”,无论是政治权力、经济财富,还是社会名声;批判现实和描绘理想是小资习性的表现,因为他们的中间地位使他们始终处在焦虑、不满的阴影之中,并因此而追求个性;对事物进行分类和下定义则是统治阶层习性的表现,因为这有利于进行“分而治之”的有效统治。


2、谁是小资?

        2.1根据社会结构
        2.1.1十大阶层和三个等级
        三个等级的划分:资本家-官僚、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参照社科院研究员陆学艺的十大阶层划分(根据1999年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第一等级包括(共4.2%):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2.1%),经理人员阶层(1.5%),私营企业主阶层(0.6%);第二等级包括(共14.1%):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1%),办事人员阶层(4.8%),个体工商户阶层(4.2%);第三等级包括(共81.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12%),产业工人阶层(22.6%),农业劳动者阶层(44%),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3.1%)。
        小资和无产的区别是高级打工者和低级打工者、高级工资奴隶和低级工资奴隶的区别。小资和资本家-官僚的区别则是被统治与统治的区别。
        2.1.2野蛮人、非利士人、群氓
        马修·阿诺德的命名:“野蛮人”、“非利士人”(庸人、市侩、小市民)、“群氓”。分别指代英国19世纪的贵族、中产阶级、劳工阶级。
        根据阿诺德的看法,“野蛮人严肃起来重视荣誉、希望受人尊敬,轻松随意的时候喜欢户外运动和寻欢作乐。有一类非利士人严肃起来喜欢走火入魔,喜欢生意经和赚钱,放松的一面则喜欢舒适和茶话会。另外一类非利士人认真时喜欢毁坏机器,轻松时则喜欢搞代表团或听奥德格演讲。群氓严厉时喜欢大喊大叫,推推搡搡,打打砸砸,轻松起来则喜欢喝啤酒。”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不追求完美、崇高的人性标准,不接受健全理智的引导。
        但是,“每个阶级中都产生了一些人,他们生性好奇,想了解最优秀的自我应是怎样的,想弄清事物之本相,从工具手段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总而言之,他们爱好的是追求完美。……这个过程中,文化忠诚地呵护、养育了不断追求的爱心,而美好和光明则是所追求的完美的真正品格。……追求的禀性总是将他们从自己所属的阶级中提升出来,并使他们有了区别于野蛮人或非利士人特性的独特品格,亦即使他们具有了博大的人性。……他们要培育的自我是经过提炼的最优秀的自我,他们所设定的至高无上的目标是单纯朴素的,他们就这样打破了只肯定寻常自我的阶级-生活一统天下、不受阻挠的局面,并适时地使崇拜工具手段的人感到了不安。……在各个阶级内部都存在着一定的异己分子,他们的指导思想主要不是阶级精神,而是普泛的符合理想的人性精神,是对人类完美的热爱。……几乎所有的具有热爱完美的精神的人身上,都混杂着一些普通自我的精神,一些阶级本能,甚至同时具有不止一种阶级的本能。因此,一般说来,能否提炼出最优秀的自我,能否让理想人性的内在力量占绝对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周遭的环境是否适宜,是否有助于引发其成长和发展。”
        2.1.3小资、中产、白领(金领、灰领)
        三者所指代的对象基本一致,就像本文中“等级”、“阶级”、“阶层”三个词可以互相替换一样。
        但在感情色彩上,“小资”带有贬义,常与庸人、市侩、小市民的称呼联系在一起,“白领”和“中产”则是中性词。

        2.2根据职业
        老式小资:个体户工商业主、中农富农、手工艺人。主要对应于农业社会和初期的自由竞争的工业社会。
        新式小资:白领(金领、灰领)。其中主要可以分为四类:中低层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垄断或半垄断部门(即政府部门或超大型企业)的正式职员,(境况较好的)个体户工商业主。主要对应于后期的垄断资本的工业社会以及后工业社会。
        新老小资阶层的区别在于,老式小资拥有生产资料,而新式小资多数不拥有生产资料。之所以现在称为“新式小资”,是因为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这些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
        小资职业的特性:“体面”(人人都想获得,因为与上等人接触机会更多、可以“狐假虎威”而名声更好,以及因为“大树底下好乘凉”而收入更高)和“可亲”(人人都能获得,主要途径是教育,次要途径是市场中的个人奋斗)。
        小资职业的本质:为上等人服务。虽然有较好的名声和较高的收入(在一些特殊时期甚至可以超过资本家-官僚),但小资的权力是极为有限的——最极端的例子就是007式的特工,所以毫不奇怪,007电影会流行至今,每个看电影的人都在做着自己的梦。因此,社会的三个等级也可以这样命名:统治阶级、服务阶级、被统治阶级。形象地说,小资的角色就像是跳不出如来佛掌心的孙悟空。
        各种典型的小资职业列举如下:工商业企业中的中低层管理者和办公室职员(监督和压榨基层劳动力,打杂),销售专家(促进或实现大公司的商品的最终获利,然而其中大部分收益却以税收或利润的形式被官僚或资本家拿走了),金融业工作者(为富人提供“以钱生钱”的服务),教育工作者(为权贵培养下一代接班人,并照看易于冲动的年轻人从而使社会更安定、使工人更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文化娱乐新闻业工作者(通过培养对上的愚忠、对下的鄙视、对同阶层人的竞争、对自我的放纵,化解社会矛盾于无形之中),法律工作者(减少富人赚钱过程中的“交易费用”和后顾之忧),科技工作者(提高生产力,从而提高资源榨取率;发明新产品,从而给资本家提供投资机会),政府部门公务员(维持现存秩序的稳定,而现存秩序总是最有利于上等人的),垄断性企业的正式职工(从巨额的垄断利润中分得一小部分)。
        新式小资在古代农业社会里也有前身:手工艺者,商人,大户人家、衙门或宫廷的(高级)仆役或(中低层)官员。
        预测职业性质最可靠的指标是受教育程度。小资的受教育程度一般是大学本科及以上。不管城头如何变幻大王旗,小资的地位一般总是稳定的,而且很容易在代际之间传递,正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2.3根据生活方式或行为习性
        2.3.1消费主义的信徒
        工作之外的生活很少有自己的生产,而多数活动是通过消费别人的产品或服务来完成的。这也意味着,小资很少为了自己而生产,所以,把小资称为“服务阶级”是极为贴切的:除了为挣工资而服务于统治阶级之外,他们甚至连自己都不愿意服务。织毛衣、缝补衣物、厨艺、木工、工具修补(如自行车、电脑)等技艺已经越来越稀有,因为一切都可以交给有专门技术的其他人(主要是无产阶级)来做,消费者只要付钱就可以买到。
        喜欢美食却不会做菜、喜欢音乐却不会乐器、喜欢看球却很少踢球、关注时事新闻却不参与政治、喜欢谈论知识却不进行研究或从事教育,这些都是消费主义的具体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有着重视实用性的统治阶级心态的上层小资(尤其是以文化资产为主的小资),常常以莫须有的“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来批判下层小资(或以经济资产为主的小资)。这些上层小资所谓万恶的“消费主义”指的是商品崇拜、品牌忠诚等心态,但这只是小资的形式主义的表现,而不是真正的消费主义。因此,这种莫须有的批判其实只是小资阶层的内部争斗。
        2.3.2作为向外逃避的娱乐和社交
        工作时习惯于听从上级下达的目标;休闲时也同样需要来自别人的指令,这回来自于大众传媒和熟人圈子(熟人圈子里的流行时尚最终还是来自于大众传媒)。
        小资通过不断花样翻新的娱乐方式和社交话题,却只能获得简单的愉悦,因而饮鸩止渴般地需要更多更新的玩具(这像极了婴幼儿)。相比之下,无产阶级通过简单的、传统的娱乐方式就能获得丰富的愉悦(这部分是因为他们没更多钱可花),统治阶级的娱乐方式虽然多变但他们充裕的闲暇时间和闲暇心态使他们能充分享受每一种方式的乐趣,而不是像小资那样浅尝辄止。举一个例子,小资玩规则复杂、过程多变的三国杀、四国军棋,无产阶级玩传统的麻将、升级、斗地主,统治阶级玩规则简单、过程复杂的围棋、桥牌。
        小资是最热衷于社交、但却最缺少朋友的一个阶层。这正如小资最不懂得分享和互动,却是所有阶层里最喜欢把“分享”和“互动”挂在嘴边的人。小资最不缺少的是熟人圈子,它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让地位相似的人共同打发无聊时光(所谓无聊时光,就是没有明确的生意目标的时候),二是寻找潜在的生意伙伴。这两方面的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因为玩伴常常能够升级为生意伙伴。通过直接的渠道寻找生意伙伴则要冒着让自己身价下跌的风险,因此通过表面上和生意无关的事情来做生意是最安全、最有利的。但久而久之,小资对于任何社交往来都会怀有戒心,因为他深知自己是怎么对待别人的。
        小资的生意就是经营自己“这块料”,目标是尽可能地把自己卖出一个好价钱,其中,智力、品德(例如诚实守信、知恩图报)、魅力(例如暗示着阶级来源和社会关系网的“气场”、“谈吐气质”),都是可以直接出卖的东西——唯一例外的是体力,因为身体健康主要是作为支持其他能力发展的基础(“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被间接出卖的。一个人直接出卖体力就像一个国家直接出卖自然资源一样,一般来说都是低附加值的生意——小资从小就知道这一点,因为父母会不断灌输“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信条并且威逼利诱自己的孩子这么去做。身为青少年的小资除非是特别叛逆或遭遇某些重大挫折,一般会逐渐从这条最初是被迫的人生轨迹上获得利益,从而感激父母的良苦用心,并坚定地走下去。小资是弱肉强食的市场经济的天然信徒和久经训练、武艺藏身的竞争者,他们身上承载着父母为他们从小就积累起来的文化-教育资产以及附带的社会关系资产。
        最重要的、很可能是终身的生意伙伴就是自己的婚配对象。这种婚姻态度并不能说是特别的唯利是图,因为小资对于自己也是当作一件资产(可以通过各种投资来获得物质收益)而不是一个人(可以通过各种学习来取得精神进步)来看待的。
        2.3.3作为向内逃避的修身养性
        总觉得自己不够“强大”(参见下文“弱者心态”),于是总想在从身体到心理的各方面使自己变得更“强大”。各种通俗小说、励志书籍、管理书籍、人际关系指南(官场、职场、情场、社交场、家庭)、权贵名流传记、格言录、养生培训班、心理培训班等都让小资乐此不疲。
        他们常常不是向外界争取生存资源,而是转向心里的安全感、幸福感(以及不安全感、焦虑感),并且拿一些理想化的高标准(如圣贤、领袖、明星,如完美的朋友、完美的恋人、完美的配偶)要求自己,一心一意地想要“完善自我”,以应对严酷的市场竞争。他们不知道的是,把视野局限于自我的人是不可能真正看清自我的。真正的自我完善,需要在行动中暴露出自己的缺点已进行改善,并逐渐学会运用自己的优点。但是由于他们的一切考虑都是从市场竞争、个人奋斗、优胜劣汰的角度出发的,因此他们很少敢于挑战并暴露自己的薄弱之处,也就只能从道听途说和自己的想象中进行“自我完善”了,而且他们只会选择那些符合自己想象的道听途说——这是一种幻想与神话的恶性循环,所起到的作用只是求得放心而已,使自己产生人情练达的良好感觉。
        小资的家庭对于小资的市场竞争来说既是避风港,又是加油站,其重要性可以从一句泛滥的格言中看出“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有一个优秀的女人”。家庭正是因为与各种市场(官场、职场、情场、社交场)隔离,才获得其无与伦比的重要性的,可谓相对相成。因此,修身的一个重要科目就是家庭婚姻关系。
        多数小资常常不去了解社会而埋头于自我修炼,这是虚伪的。但是,还有少数小资反其道而行之,自以为关注了社会就不需要提高个人修养了,这同样是虚伪的。所谓虚伪,就是用美好的言辞来掩盖追逐个人私利(权钱名)的举动。
        2.3.4集各种逃避方式之大成的旅游(与摄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往今来文人和小资的最高梦想。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究竟有什么价值,只有真正读了和行了的人才能知道,然而小资在读书和旅行之前就认定了这是真理。于是,他们读的是教他们如何做美梦的神话书,行的是闭目塞听、走马观花、吃喝玩乐的冤枉路——神话书里早就把这些冤枉路规划好了,只等小资们去走。
        2.3.5时尚潮流的最初追随者

        2.4根据心态
        工作和职业是由整体社会结构以及个人社会地位所规定的,生活方式是由工作和职业所塑造的,而心态则集中体现在生活方式中。
        2.4.1“往上爬”:个人奋斗和地位焦虑(以及地位敏感)
        这是小资最根本的心理特征,其他一切心理特征都可以从这一条衍生出来。
        在最顶端的人无需再往上爬了,在最底层的人也深知自己爬不上去。不上不下的小资总是觉得自己可上可下(这是正确的感觉)、觉得自己的未来(应该)存在无限可能性(这是错误的幻想)。
        小资的人生目标是经济性的,他们的生活只能在数量上发展。对此他们从不会怀疑,而且认为那些怀疑这一点的人要么是疯子(尤其是权力狂)、要么是傻子(尤其是书呆子)。无数的通俗文艺作品和伪学术作品都在反复强化这种虚假意识(通过或隐讳或直白的表达方式),这些作品也正是因此而畅销的,毕竟,小资是一个既渴求神话又有钱消费的阶层。
        2.4.2形式主义:重形式而轻内容,重表面轻深度,重手段而轻目标,重感觉轻理念
        这正是惯用词组“小资情调”所正确捕捉到的现象。小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情调”(也可称为“品味”)。
        肤浅的形式主义是小资的思维惯式和情感惯式,但其内容、本质则主要是围绕着地位焦虑。有些人把小资心态的本质定义为形式主义,这本身就犯了小资的形式主义错误。
        形式主义首先是一种通过外表来显示自己地位的策略,而且主要是无意识的。显示自己地位本身也并非是目的,真正目的在于寻找潜在的生意伙伴。因为小资很清楚自己是不会选择那些“看上去”不好的人作为生意伙伴的,所以他们也就分外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是不是好。
        但为什么通过外表展示就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真实地位呢?这和拳击手在场上故意垂下双手不设防是一样的:告诉对手自己有超出一筹的实力。外表展示是纯粹的消耗性行为,而没有直接生产任何东西。时尚潮流在这里显示出其必要性:不断更新的时尚使得外表展示的消耗性更强,也就更能体现展示者的实力。不过,可悲的是,在消费品味上小资再怎么操练,也还是敌不过统治阶层:天生的“气场”总是轻而易举地压倒后天模仿得来的“气场”。在这方面,小资的水平还停留在“十五而志于学”的层次,而统治阶层则达到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层次。
        对于小资而言,炫耀性消费既是接头暗号,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其中的各种符号差别细致入微、层出不穷,而为了掌握这些符号的含义和使用规则,就有了社交和修身的必要,恰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又所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968年的西方青年运动标志着小资阶层的历史性崛起,作为这一发展的注脚,学术界专门开辟了一个叫做“文化研究”的学科,主要就是为了研究小资阶层那五花八门的文化符号世界。如果说社会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社会结构分析、历史研究等)是无产阶级对抗其他阶级的兵法(革命圣经),政治学(包括行政管理、工商管理、发展经济学、军事、民政、外交、司法、伦理宗教等)是统治阶级对付其他阶级的兵法(资治通鉴),那么文化研究(包括符号学(解码)、修辞学(编码)、精神分析、消费研究等)就是小资对抗小资的兵法(地位指南)。
        无产阶级注重实用性,因为他们囊中羞涩;资本家-官僚注重实用性,因为他们无需通过外表来显示自己的不凡地位。小资则是分辨各种品味的大师——虽然这些品味大多是由资本家-官僚的生活方式所引领的。无产阶级和统治阶级的注重物品实用性、不拘泥于形式的相似态度,有时会使小资误把无产阶级的习性当作是统治阶级的习性而模仿、传播开来,例如牛仔裤(起源于工人)和爵士乐(起源于黑人)在美国的流行。
        注重形式和手段的极端表现是洁癖、收藏癖、技术狂(不仅是科学技术,更包括人际关系方面的技艺,例如,“下级学”、“把妹学”)、艺术迷恋。
        日常生活中,即使不是为了炫耀或者辨识潜在的生意伙伴,小资也常常为了满足自己对于独特个性的心理需要而采取形式主义的态度。典型的例子是逛大商场。即使有明确的购买目标、心理价位和品牌偏好,小资还是喜欢逛大商场,因为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进行选择,可以使人产生一种自由选择和品味独特的良好的自我感觉。这再一次表明,小资倾向于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
        对于小资来说,最困难、最违反他的习性的事情莫过于思考一些没有确定方向的问题,例如终极意义、长远目标、社会整体。他习惯的是在已经确定(或者已经被他的同辈所采用)的方向中去寻找最有效率的手段,这也正是学校考试所培养出来的习性。
        小资在每时每刻看上去都有特定的目标,看上去一直都很忙碌(不管是工作还是休闲都是安排紧凑的),但终其一生却看不到任何具有一贯性的目标。他的每一个短期目标都是散乱的,因为他没有长远的打算,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在对待形式和内容的态度中,中国先秦的“名实之辩”中各方的立场,鲜明地体现了阶级性:儒家坚持“正名”(孔子)、“制名以指实”(荀子),反映了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的诉求;墨家提倡“以名举实”,反映了工农群众认识客观世界的需要;道家认为“道常无名”(老子)、“大道不称”(庄子),以间接的形式表达了小资追求自由竞争的心态,名家的诡辩术则以反面的形式表达了小资想要打破规则限制的心态。放到古希腊的背景中,儒家的立场类似于苏格拉底的定义方法、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分类学,道家类似于苏格拉底之前的自然哲学家和苏格拉底之后的犬儒主义,名家类似于教授修辞术的智者派。
        2.4.3弱者心态、受害者心态
        永远自以为是弱者,总觉得自己不够强大,而且这种不足归根结底是由某些强大而邪恶的“权贵”、“精英”造成的。这种心态的首要功能是证明自己永远渴求更高地位的正当性,但久而久之这种心态就会渐渐获得除了工具之外的目的性意义——小资倾向于把任何一种手段都上升为一种信仰。
        因为把社会想象成弱肉强食的丛林,小资们特别容易为了抱团而抱团(典型例子是恋爱和结婚),也特别容易因为一些鸡毛蒜皮利益的小事而分手或反目(但绝对无法理解管宁与华歆绝交的故事)。
        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体制”、“权贵”、“既得利益者”、“大环境”的受害者,而绝对不会承认自己受到“体制”、“权贵”、“既得利益者”、“大环境”的恩赐比无产阶级更多(即使承认自己更有优势,也认为这优势是自己应得的)。这种怨妇心态部分源自于他们那向上攀比的势利眼习惯,正所谓“山外青山楼外楼,强中自有强中手”。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部分小资喜欢通过强调自己的“体制外”身份,来体现自己的道德优越感和个人实力(暗示自己不需要“体制”的支持也能混得很好)。与此类似的表现还有:凡官必反、凡富必仇,认为“国家”代表“恶”而“民间/社会”代表“善”、二者势不两立。这些表现在各类“公知”身上最为突出,网络上的公知论战和电视上的选秀节目一样,都是小资们自“愚”自乐的狂欢。这些“公知”的言论之所以能引起广大小资的共鸣,只是因为他们用一种隐晦的方式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小资的心声:错都错在逼良为娼的恶制度。小资习惯性地无视自己半推半就的俗人心。至俗与至恶结合在一起,这才使得人类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千百年来都难以改变,因为“人至贱则无敌”。
        2.4.4本能的势利眼
        对上是怨妇(受害者心态),认为“权贵”是不道德的;对下则是横挑鼻子竖挑眼(胜者为王心态),认为穷人是愚蠢的、懒惰的、怯懦的(总而言之是内在的、自己造成的软弱)。这两种想法结合起来,就是一种极度的自恋和自怜:只有自己是最善良、最聪明、最勤劳、最勇敢的,但自己的境遇却总是低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无产阶级会在一定的时期内不满于自己的社会地位(例如现在的新生代农民工),小资对此的反应是惊慌失措:奴隶中的奴隶居然想要翻身!之所以会有这种反应是因为,小资永远都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对自己的既得利益感到不满,所以,他们就以己度人地把无产阶级的不满看成了和自己一样的不满。
        不用说,“势利眼”这一特殊技能也是通过不断的社交和修身而“百炼成钢”的。
        受害者心态和胜者为王心态本来是互相矛盾的:把自己的不如意推给“权贵”或“大环境”,把自己现有的中等地位归功于自己的努力。但由于小资把这两种心态用在不同的地方,所以他们一般觉察不到这种自相矛盾,还常常有世事洞明的良好感觉。
        这种矛盾心态产生的原因是,小资一方面无止境地追求经济上的发展,一方面庆幸自己没有沦落到经济收入更低的“失败者”阶层。小资的自信和自尊是建立在自己的经济实力比多数人更强的基础上的。大学生在毕业前后、尤其是在工作还没着落的时候所体验到的极度焦虑,其实并不值得同情,因为这本质上只是小资们极度害怕自己落到无产阶级(或小资下层)的低级地位、从而失去原有的特权而已。
        2.4.5好人幻想、善良愿望、口头道德家
        小资是最讲究“道义”的,但他们嘴里的“道义”是非常形式主义、非常空洞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人愿望”,正所谓“己欲达而达人”。
        通过这些幻想和偶尔的慈善行为、道义行为,小资才能建立起牢固的自信和自尊,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不至于被地位焦虑所压垮。他们判断自己行为正当与否的标准是自己的主观感觉是否良好,而不是自己行为的客观结果。
        各种志愿组织、慈善组织、附庸文人团体中的小资工作者以其敏锐的嗅觉地利用了这一点,而从中获益最大的则是这些组织背后的主要资助人——不是资本家就是官僚。这些本质上是小资们自导自演自“愚”自乐的行为,同时也给小资戴上了一副“和谐号”有色眼镜,使得他们既看不到统治阶级虚伪的贞节牌坊,也看不到无产阶级的越积越大的愤怒。
        口头道德家也可以看作是洁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2.4.6自以为是、自得自满、自怜自艾(真诚的自我欺骗)
        “自以为是”是每个人最凶恶的敌人。一知半解最容易导致自以为是,这比彻底无知还危险——对自己和对别人都危险。
        典型的小资是自以为聪明的糊涂虫——统治阶层中的每一个人都不糊涂,而是正确地看到,为整个社会的(现存)秩序着想对他们的自我利益最有利,但作为一个阶层,这种想法是一厢情愿的自我欺骗;无产阶级中的每一个人则都不会自以为聪明,而是觉得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作为一个阶层,他们却没有想到自己的苦正是自己的一味埋头苦劳造成的,怪不得统治阶层的邪恶和小资的趋炎附势(况且,小资在特定时期也会卖主求荣、倒向无产阶级一边从而为自己留下余地、找好出路或进行政治投机)。
        自以为是意味着没有能力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看待自己,从而也就无法客观地看待别人、看待社会。不超脱就没有幽默感。自以为是的目的或结果就是自私自利。
        小资不像资本家-官僚阶层或无产阶层那样对于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功能有明确的认识(不管对于自己所认识到的地位和功能是满意还是不满意),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常常处于有限范围之内(一般不会跳出小资这个阶层之外)的向上或向下的流动过程之中,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绝对不愿意认为自己在本质上和自己所看不起的无产阶级是一样的。
        于是小资就需要种种神话(也可称为“意识形态”)来哄骗自己,让自己相信自己所过的生活、所做的奋斗、所追求的目标是有意义的、值得的。正因为小资的生活极度依赖于各种神话,他们也就成为这些神话的最坚定、最顽固的信徒。
        因此,在一个旁观者看来,小资是活得最悲惨的一个阶层:他们自以为在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其实不过是在为更高的资本家-官僚阶层做苦力(附庸文人称之为“社会稳定器”),顺便还帮这些幕后大佬们背黑锅(附庸文人称之为“阶层缓冲带”)。简而言之,小资们因为“给点阳光就要灿烂”,所以“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相比之下,无产阶级因为被卖得更惨,所以一般不会去帮着数钱。
        总的来说,统治阶层对于小资的利用,单位成本更高(物质利益+精神满足),但单位收益也更大(脑力型苦力+背黑锅);而统治阶层对于无产阶级的利用,单位成本低、单位收益也不高,但由于无产阶级的人数众多,所以总的净收益还是很可观的。

        2.5根据人口统计学标准
        2.5.1年龄
        从客观条件到主观条件都符合“小资”定义的,多数是中青年人。“小资”的“小”字,可谓一语双关。中老年人即使干着小资的职业,心态也会渐趋平稳,变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无产阶级心态;另一部分中老年人则走上了更高的小资职业的岗位或甚至是资本家-官僚的位置,变成了“游戏人生”的统治阶级心态。
        相比较而言,小资对于生活的心态是“人生规划”或“职业规划”。上层人士不需要千方百计往上爬,因为他们已经在最上层了,他们只需要规划自己已有的事业就可以了;下层人士也不需要规划自己的人生,因为规划了也没用,再怎么努力也很难升得上去。
        人口增长高峰期出生的人有更大的可能成为小资,因为这些人面对的地位竞争更为激烈。
        2.5.2性别
        最纯粹的小资心态和生活方式大多集中在女性身上,因为她们在家里的地位一般与小资在整个社会的地位相似:为统治阶层提供直接的、不容易替换的服务。小资家庭既然是为了经济的目的建立起来的,经济因素就决定了家庭成员的地位,而丈夫的收入一般比妻子更高,所以也就在更多的时候居支配地位。
        2.5.3出生地、居住地:城市与农村,大城市与小城市
        通常,小资是与城市居民联系在一起的,例如贬义的“小市民”一词。这并不奇怪:统治阶层居住在城市里,作为提供特殊服务的小资自然也生活在城市。
        很难说小资心态的特殊性是由于城市本身有什么特别的魔力。若说是城市的陌生人多的特点,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对陌生人采取敌意和冷漠,而不是善意和热情呢——城市人应该早就对陌生人的存在习以为常了啊!若说是城市的精神刺激多的特点,那么,是什么样的刺激、以及什么样的反应才会使这些人产生小资的心态,而不是另外两个阶层的心态呢?因此,城市本身的特点不足以说明小资心态的原因,倒不如反过来说,是小资造就了城市文化。
        在中国,相比城市青年,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1980年后)已经成为新一代小资的最主要来源。城市人对于这些农民工的蔑视是不遗余力的,这就是上层小资对于下层小资的无意识防御策略——用“一袋马铃薯”来形容小资阶层的内部分裂至今仍是十分逼真的。


3、对于“小资”的种种误解(故意的和无意的)

        “小资”或许是遭到各种负面评价(如:轻视、嘲讽、批判)最多的一个阶层:“两边不是人”。当然,正面的误解也有不少,但这主要是小资自己所信奉的一些神话。

        3.1“小资”生活是最低限度的有“尊严”的生活
        有车有房有闲、子女接受“优质”教育……诸如此类的对于“小资”生活的幻想,所要求的不是“尊严”本身,而是比别人(尤其是无产阶级)更多的“尊严”。
        由于局限在个人奋斗的思维定式中,小资从来不会想到,一个能力正常、神智健全的成年人如果在平常年代(没有大的战争或灾害)“失业”或者得不到温饱,那并不是这个成年人本人的耻辱,而是整个社会的耻辱,并且极有可能是由于最高阶层的罪恶(而绝不是中下阶层的“懒惰”)。

        3.2“小资”意味着腐朽堕落、道德败坏、穷奢极欲
        这只是一部分资本家-官僚的生活。小资的生活虽然比无产阶级要更富裕些,但也是量入为出的,而且一般来说负债更严重,多数难逃房奴的命运。而且,在一些旁观者眼里的奢侈消费,在小资那里也有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对于形式主义的追求和迷恋,是有利于小资在经济上的发展的。
        小资们津津有味地、甚至是“忘我”地过着一种既可怜又可恨的生活。就像无产阶级一样,小资是可怜的(“做苦力”),因为他们的种种喜怒哀乐无非是为了混口饭吃(但“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无产阶级正是因为自我放纵自我堕落而只能廉价出卖劳动力的,而压迫他们的人正是他们为之奉献的人,但他们既没有眼光看到这一点,也没有勇气去反抗和斗争,最多只是软磨硬泡、苦苦哀求);但也像资本家-官僚一样,小资是可恨的(“背黑锅”),因为他们的这种“可怜”是建立在他们一手造成的广大无产阶级比他们“更可怜”的基础之上的。习惯于自嘲为“卢瑟”(输家)或“屌丝”的人绝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而是那些向往特权阶层地位而暂时达不到、并真诚地表达自己这种嫉妒的人。这种修辞策略的目的是彰显自己拥有统治阶层所特有的“宠辱不惊”的豁达胸怀——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特权阶层的习性,不是吗?
        既可怜又可恨,这两个特点混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小资的本色:可悲。小资虚假的梦想和真实的焦虑都是可悲的。小资从来不知道自己是谁(除了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和休闲活动对于他们所不认识的人造成了哪些结果,因此,小资没有主观故意的恶意,也就不能用道德法庭去审判这个阶层。不顾事实地动用道德审判,恰恰是小资的习性。

        3.3“小资”是特权阶层的一部分
        小资是特权阶层的共生物,是为后者服务、并从后者那里获取些许养料的一小部分人。特权阶层则是整个社会的寄生虫,从所有的劳动者那里攫取养料。
        自称是无产阶级的人也不可能是真正的无产阶级,而只是标新立异、寻求“道义”名声的小资。这是因为真正的无产阶级并不在意别人给他的身份贴上什么标签,他们只关心能够直接转化为利益得失的东西。这也从反面意味着,无产阶级的命运也具有一定的悲剧性:无产阶级只能“被代表”,而不可能自己代表本阶级的整体利益去发言、参与社会各阶层间的讨价还价。
        与小资常常自称是无产阶级相似,统治阶层常常自称是小资:官僚和资本家都喜欢向大众传媒“诉苦”。小资很容易识破这套把戏,因为他们自己就常常有意无意地这么做;无产阶级则对小资的揭发半信半疑:他们当然不希望被骗,但由于自己是老实的,他们也就很难想象出别人的虚伪性——所有人都把自己的心理特点作为衡量别人心理的尺度。

        3.4“小资”比无产阶级更虚伪,无产阶级比“小资”更纯朴
        在任何阶层的人中都有虚伪的和纯朴的。但作为整体而言,这两个阶层确实存在这种一般区别。但是,虚伪和纯朴首先并不是内在的心理特征,而只是表达和追求个人利益的不同方式。在不公正的利益分配中获利较大的一方,必然采取虚伪的策略;而获利较少、相对受损失的一方则没有虚伪的必要,反而是直接表达愿望的“纯朴”方式更能获得广泛支持(尤其是来自小资“好人”)。
        认为越穷越善良、越穷越革命,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小资心态,即一方面想显示自己的超凡眼界和博大胸怀,另一方面想获取更多社会支持从而进行政治投机。因此,批判小资最激烈的,往往也是小资,只不过是某些特定类型的小资。

        3.5“小资”意识的肤浅性和保守性是不可救药的
        对于种种神话,小资是最没有抵抗力的,但人们往往由于小资阶层的人数相对无产阶层来说更少而忽视了小资,因而不把这一群体作为政治动员和道德教育的对象。为了证明自己对于小资的忽视是正当的,于是就说小资本来就是不可救药的。


4、小资的悲剧:如何自救?

        4.1正确的自我认识
        既不是幸运儿,也不是弱势群体,而一方面是社会不平等和个人不自由的制造者、维持者以及“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既受益又受害者,另一方面则是文化的开拓者与传播者。
        对各阶级中的优秀分子来说,存在着这样的精神上的差异:小资有勇有谋,无产阶级有勇无谋,统治阶级有谋无勇。体现在行为习惯上,就是:小资善于谈判、讨论(但也常常流于斤斤计较和夸夸其谈),无产阶级善于或明或暗的抵抗(但常常被人利用),统治阶级善于收买别人(武力和脑力)来为自己服务——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大智若愚。
        哈贝马斯式的“商议式民主”、古希腊的城邦民主制是典型的小资神话:不仅热衷于商讨,而且商讨的内容竟然是商讨过程本身的理想形式!
        小资的勇和谋都来自于文化,这也意味着,小资如果一味沉迷在日常生活中,就会由于其特殊的环境而变成既无勇也无谋。无产阶级的勇、统治阶级的谋则是在其特殊环境中自然产生的,因此,其优秀者和平庸者之间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不可能像小资的精神世界那样存在着质的区别。
        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发生小资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团结奋斗、并坚持到底的事例。小资的胆识和智谋大多用在了错误的地方,其中主要的是小资内部的互相争斗,这常常因为太过于接近“日常生活”而被“历史”书写所轻视;次要的则是小资依附于另外一个阶级(主动依附于无产阶级,或者被统治阶级所收买)而进行的争斗,这方面的大量历史记录表明,小资倒向哪一方,哪一方便会实力大增。
        小资在政治上的根本性分野也塑造了他们不同的习性:左派、社会主义者、平等至上者主动投靠无产阶级,因此其习性也和无产阶级接近,即庸俗;右派、民主主义者、自由至上者则主动或被动地走向统治阶级,因此其习性和统治阶级接近,即虚伪。有些自称兼容并包左与右的人则是既庸俗又虚伪,实乃小资中的“战斗机”!
        如果说小资习性是以虚伪来掩盖自己的庸俗,那么统治阶级的习性则是以虚伪来表现自己的庸俗,无产阶级的习性则是坦诚而直接地表达自己的庸俗。
        不管是左派还是右派的小资,其共同特点是,倾向于认为通过改变“制度”就能自然导致“社会”进步。他们在这个判断上是愚蠢的,因为他们忽视了改变“人心”的重要性,尤其是改变自己心态的重要性。
        自我认识意味着自我批判,意味着屈辱地活着并且意识到和暂时忍受着那些屈辱——不管是作为狡猾的野蛮人、虚浮的庸人还是老实的群氓的一份子。在这个自己对自己坦诚相待的基础上,才能开始进行改变现实的工作。
        幻想在一夜之间通过意识上的“觉悟”就彻底摆脱小资的尴尬身份,其实是陷入了更深的自我欺骗之中,这就像是做梦的人梦见自己从梦中醒来,其结果是以假为真、反而更加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觉醒了。这是一部分人的典型困境。另一部分人则大方地承认自己是在做梦,但他们反过来认为做梦(“追求理想”)正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优点;他们忽视了两种梦想的根本区别,一种是梦想从梦中醒过来(就如前一部分人的梦想),另一种是梦想做更多更美的梦,只有第一种梦才能显示人类追求真理的崇高性,而他们所为之辩护的第二种梦则体现了小资给自己行为找借口的虚伪性。这两部分人彼此都认为对方错得离谱,其实双方都既错得离谱、又说出了一部分的真实。

        4.2清醒的社会认识
        小资是无产阶级(周而复始的)怒火的直接制造者和直接受害者,是资本家-官僚手中的矛和盾。这就是小资在正确认识社会之前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行使的社会功能。
        正确的社会认识必然是从实践中得出并能够用于指导实践的。因此,社会认识不是在封闭环境内培育出来的,那样只能造就文化贵族,而是在斗争、批评、教育中锻炼出来的,这样才能造就有知识的斗士,正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不愿把自己的观点抛出去接受检验的人,就像不愿意当炮灰的士兵一样,都不是合格的战士。

        4.3大团结意识与无私奉献精神
        以上两种心态都是由正确的知识所自然引发出来的。
        4.3.1大团结与小团体
        首先,大团结意识绝对不是小团体意识。
        小团体意识其实就是生意伙伴意识。在任何市场竞争中,团体既能提供互助、合作的机会,也能间接削弱对手的士气和实力,而小资之间个人地位的市场竞争也同样如此。这种团体的规模再大,也只是服务于自己的私利,因此依然是“小”的;况且,随着规模的扩大,小团体也会面对越来越大的内部冲突和分裂倾向,正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判断大团结和小团体意识的标准之一是,大团结意识使人把别人看做是共同事业的(潜在)参与者,而小团体意识使人把别人看做是共同组织的(潜在)成员。另一个标准是看待自己的个人利益的态度:大团结意识下对待自己得失的态度是“得之我命,失之我幸”,小团体意识下对待自己得失的态度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这是小资所特有的意识。资本家-官僚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是一盘散沙,除非大难临头或大敌当前(即,面临严峻竞争或挑战的时候),一般缺乏主动的联合意识。其不同在于,资本家-官僚由于人数较少、交往较多,所以往往存在着不谋而合的默契;无产阶级则正好相反,不但分散,而且由于人多、跨地域跨行业的交往较少,所以往往被“分而治之”。自始至终积极寻求内外部联合的,只有小资,所以被利用起来(尤其是被统治阶级利用)也是格外容易。小资的悲剧在于,他们的联合仅仅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目标仅仅是为自己谋利,因此往往只能建立起脆弱的小团体。
        这种意识应用在小资对于无产阶级的组织中,就是所谓的“为平等而密谋”的传统;应用在小资对于统治阶级的想象中,就是各种“阴谋论”的传统;应用在小资自己身上,就是各种名目的社交团体(例如读书会、投资研习会、职场交流会、驴友会、志愿服务协会等等),还要美其名曰民间的“自组织”——小资总是各种神话的创造者和消费者。
        大团结意识的目标不是组织人,而是武装头脑。从某种角度说,这类似于最初的传教活动,传教者个人的特殊性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其头脑中所承载的、可以普遍传播的理念。
        大团结和小团体的区别,也可以看作是战略和战术的区别。
        组织、动员、宣传等只是战术层面的活动,如果缺乏战略层面的教育、批评、反思等活动,战术层面的活动就会变得正义性有余、正确性不足,沦为各种“好人”(温柔的慈善家、勇猛的战士、机智的政治家……)的个人表演。战略是关于行动和思考的目标本身的,而战术只是关于如何行动、如何思考的手段。然而,也正是因为小资大都是战术大师,才对统治阶层有特殊的利用价值,才能从后者手中讨到更多的衣食。
        因此,小团体是个人崇拜和权力滥用的温床,因为局部战术的策划和执行依赖于特定人物应对特定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不可传授的。人们之所以对各种小团体(大到国家、企业,小到家庭、友谊)的兴衰历程感兴趣,只是因为这些小团体的成功经验能给他们以信心(打鸡血)、失败经验则能给他们以慰藉(喝鸡汤)——这正是所有神话的功能。
        相比之下,整体战略的认识依赖于每一个人的主动觉悟,因而不可能被任何个人所掌控,并且一旦有了整体战略的认识,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适合自己内外部情况的战术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人的肉体生灭无常,但人的精神则可以永续,这才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正确含义。
        人民币图案从“大团结”到毛主席的转变,恰恰与舆论环境从崇拜毛泽东到告别革命的转变同时发生。这两个现象看似矛盾、其实一致,即小资的思想在前后不同环境下发生了“返祖”的倒退现象,是典型的“进一步,退两步”。这种思想倒退在历史上也层出不穷,例如法国革命后拿破仑上台、俄国革命后新沙皇上台。
        其次,大团结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小团体的推动。
        4.3.2无私奉献与公平交易
        首先,无私奉献精神绝对不是公平交易精神。慈善行为给资本家-官僚带来了名声,给小资带来了心理安慰感,这都不是无私奉献,而最多只是经过巧妙掩盖、自欺欺人的公平交易,更不用说一些资本家-官僚以慈善之名、行漏税洗钱贿赂之实的罪恶了。
        其次,无私奉献精神的发芽,离不开公平交易精神的生根。公平交易的结果是双赢。真正的公平交易,是在交易双方力量(包括政治实力、经济实力、文化知识)均等的情况下才可能的,否则,总有一方会以“自由贸易”的名义获得更多的好处。交易双方的力量如何才能均等?这就需要中上层人的无私奉献。

        4.4认出小资,关心小资,教育小资
        既要认出自己身边的小资,也要善于反省自己心中的小资,并进行严厉的批评和坚决的引导。这不仅是小资进行自我救赎的唯一道路,而且也是社会进步的唯一道路。
        自我反省和教育他人都是小资的习性,只不过常常用错了地方,用在了为谋求个人私利而修身养性或忽悠别人。要从没有这种习性的另两个阶层那里唤起这种习性,所花的功夫要大得多,而且,多数情况下也是由小资来进行启发和引导的。因此,社会如果能够进步,小资必然是先驱者和先锋队。
        从客观的社会结构来看,小资一方面是实际的劳动者,因而与无产阶级劳动者就有或多或少的“兔死狐悲”的共同命运感,另一方面又在政治权力、经济财富、文化知识上比无产阶级拥有得更多,因而或多或少有一些关怀弱者、关心“社会”(因为社会上有大约80%的人相对于小资是弱者!)的心理倾向,也有这么做的实际能力。上述两方面,一方面是同情心,另一方面是责任感,都是小资最可宝贵的精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潜力。相比之下,统治阶层因为不劳动所以缺乏同情心,无产阶级因为自身难保所以缺乏责任感。
        可悲的是,小资的这些自发而高尚的情感在绝大多数时候都被引导上了主观上自欺、客观上无效的种种错误道路。例如,上层小资陷入了王师和谏臣的神话(“围观改变中国”的最新口号只是诱惑更多人过一把谏臣的瘾而已),中层小资陷入了慈善的神话(“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下层小资则陷入了自保(“发展好自己就是最大的爱国爱民”)、家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消费(“消费就是爱国爱民”)的神话。
        因此,只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公民知识分子的神话,并努力去追求这个梦想,公共知识分子忽悠别人的机会才会减少,无产阶级才会摆脱被代表的命运而自己代表自己,统治阶级才会从统治者变为协调者,小资也才能从助纣为虐变成与人为善。


5、附录:青年中的小资身份和小资倾向

        青年主要是指精神上的青年,即一个人的信念体系并不稳定、但正在趋向于稳定的那段时期,或者说是精神最终走向成熟的一个特定时期。这一时期的具体时间可长可短,也可能会多次出现。人的精神发育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学徒期(从“十五而志于学”开始),试验期(从“三十而立”开始),成熟期(从“四十不惑”开始到“五十而知天命”,此后的过程则是逐渐衰退)。
        青年有普通和优秀之分,但区别的标准在哪里?优秀就是追求优秀,但是是在知识上和道德上追求优秀,而不是在社会地位上追求优秀。
        普通青年和优秀青年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普通青年包括:小资、工农、上进(钻营、投机)。小资青年和工农青年指的是大体上安于现状的白领和蓝领劳动者,上进青年特指其中努力往上爬的青年。小资青年一般也想要往上爬,但通常缺乏有效的实际行动,可以说是口头上进派。
        优秀青年包括:文艺、学术、知识、道德、爱国、激进、公民。
        文艺青年对于自己和他人各种生活体验较为敏感,因此常常会沉浸于文艺作品、异想天开或感伤情绪,他们的行为常常会引导小资青年的时尚。
        学术青年对于某一门学科充满渴求或对某一个大学者充满敬仰,因此带着一种神圣感钻研于其中。这些人容易进入的误区是:眼界狭隘。他们常常仔细读了一两本“经典”就自已为掌握了葵花宝典式的真理,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了,但实际上对于其他领域缺乏最起码的了解,因此也就对其他领域的学术青年缺乏最起码的尊重。他们常常挂在口上的口号是“跨学科”,其实不过是把两个或更多个近视眼合在一起而已,并不能起到根本上的补救作用。虽然他们彼此看不起,但他们也都会一致对外,瞧不起貌似无所不知的知识青年,这就是所谓的学者(学术型知识分子)与文人(文学型知识分子)之间的互相轻蔑。大学被这些人所占据,而且这些人只会招募和他们臭味相投的人,从而导致大学的败坏。
        知识青年则对于万事万物都有浓厚兴趣,哪里不明白就研究哪里,务必做到对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全都略知一二为满足。这些人容易进入的误区是:思想浅薄。他们擅长写千字文、擅长说段子,因此颇得别人喜欢,他们也以此为豪,尤其看不起纠缠于细节的学术青年。检验思想是否浅薄,可以有两个简单的依据,一是能否写出逻辑严密、简明扼要的一万字以上的文章,二是能否在不作任何准备和不借助任何材料的条件下,向别人讲半个小时而不使听者感到无聊。媒体被这些人所占据,而且这些人只会招募和他们臭味相投的人,从而导致媒体的败坏。
        道德青年对于社会上的弱势者充满慈悲情怀,并希望以实际行动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或至少感到无私关怀的慰藉。
        爱国青年一家国天下为己任,其中较为理性者从事历史与现实社会的研究,较为感性者则以文艺或更加直接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于全体国民命运的关切,试图欢迎国民的团结互助精神。
        激进青年以文化启蒙为己任,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试图唤醒国民的理性反思精神,其中根据理念的不同又可分为科学派(常以反对资本主义为旗帜)和民主派(常以反对专制主义为旗帜)。两派都会有一些口头革命分子,也就是那些教条主义倾向较为强烈的激进青年,因为教条,所以容易导致对于行动的号召,但也同样是因为教条,所以导致他们的号召缺乏说服力。
        公民青年愿意抛下个人得失的考虑,承担起道德、社会、政治、经济上的风险,从事变革社会制度、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工作。
        普通青年和优秀青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例如小资青年与文艺青年有时就很难划清界限,工农青年和爱国青年也常常有重合,上进青年与激进青年的区别也常常只在一线之间,这些重合与转化并不是偶然的。
        对于这里所讨论的主题来说,只要说一点就够了,那就是:文艺青年是小资中的“战斗机”、先锋队。当获得了较高、较稳定的社会地位之后,他们常常从文艺青年蜕变为小资,因为最初引起他们不满的种种境遇已经不复存在了。



        以上关于小资的种种描述,欢迎读者诸君对号入座,更欢迎严厉批评!
14#
mikmbw5 发表于 2017-12-10 20:10:59 | 只看该作者 | 举报
泻药

我是资产阶级,不知道中产阶级生活是什么体验

我们资产阶级创造了下层阶级之间的鄙视链。
高产鄙视中产,中产鄙视低产无产。
你们内斗我们才好继续统治奴役下层阶级。
13#
青青子吟 发表于 2017-12-10 20:10:59 | 只看该作者 | 举报
作为一个中产家的小姑娘,找了个小富人家的男朋友。爹妈是啥体验不清楚,只能从我的角度说说。
学习:和蓝朋友在一个枫叶国东部某个挺有名气的学校读书。由于都是移民,学费也是便宜得一比。他学cs我pharmacology&math。他这学期两个B两个B+,我三个A一个C+ (那门课真的学死都学不好...)。我爹妈对我还是期望挺高,毕竟家里不能保证我下半辈子衣食无忧。而他只有个不能挂科的底线,而且兴趣貌似更在做饭上。。。

兴趣:蓝盆友学了12年钢琴,会弹吉他,羽毛球校队,平时也打打篮球和网球。最近爱上做饭,还想再学一种提琴。因为他11岁就到枫叶国来上学,自然也有更多的时间和资源来发展兴趣爱好。我在国内读到高一才来这边,16岁之前也没什么多的时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喜欢看看书看看剧写写书法,在遇见他之前基本不运动,所以身材也是肉肉的。除了成绩还说得过去,没一样特长。

生活:我爱吃,蓝朋友就负责做/带我去吃。 他穿衣服也就基本上那些潮牌,所谓的奢侈品一样没有。我毕竟是个姑娘爱打扮,平时自己买衣服也就买一些平价的牌子,每年回国见娘亲的时候她倒是会给我添几件好的... 然而我也没什么奢侈品,我娘的原话是"二十出头的小姑娘穿的那么奢侈,除了证明有个有钱的爹或者有钱的男朋友以外没什么意思" 。 我俩生活中买东西要么不看价钱,要么挑贵的买(grocery之类的),都坚信一分价钱一分货。 还有一点就是我们都没什么购买欲,像今天买个鞋明天买个包啊。大概是因为从小只要是想要的东西一张嘴就都能得到吧。

经历:我家里早早就移民枫叶国,只是我在国内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以后才继续在枫叶国念书。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样的教育理念也符合我爹妈的经历,一个做生意与bio tech有关,一个在出国前是X大的教授。 蓝朋友家里就鼓励他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考虑金钱或者时间成本。(这一点我还挺羡慕)

思想:我们也都才20左右,所有的想法都谈不上成熟的三观,就仅仅是懵懂的看法而已。 他对所有职业和学科都不歧视,觉得多样化还挺cool的。相反我还是觉得理工科是万物的基础,尤其是数学。 平时很少有能让我们生气的人/事(除了对方LOL)。其实并不是因为我们脾气好,只不过是一种优越感罢了,觉得我们有愉快的生活和光明的前程,你说的话或者做的事情都没有办法影响到我们丝毫。
123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名表回收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名表回收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浙江速典奢贸易有限公司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浙ICP备19051835号2012-2022
名表回收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浙江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