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国外,这招聘广告很容易被告上法庭,以地域歧视或者身份歧视的罪名。不过在中国,好像也没人在乎这个了。这种歧视的文化似乎已经渗入到我们的生活里,都变成了段子。新疆人、河南人、东北人、外地人、硬盘……各种梗层出不穷,相比之下,光说一句“要求城市户口”真的已经算有礼有节了。
我这新疆人辛酸的笑一下。
在美国和人聊过这问题,美国人其实对中产这个词也很多争议,不过聊到最后,大致可以归纳成中产有三重定义:物质标准,生活状态,精神文化。
物质标准就是房子车子等金钱条件,穷光蛋无法谈中产,先吃饱再说。
生活状态指的是社会地位、生活规律等。朝九晚五,工作稳定,收入体面,有可预见的未来规划,有忙碌有休闲。很多中国人对这种状态不以为然,但需要指出的是,中产阶级最大的特征就是稳定丰富,可预期。而一个国家如果大部分国民处于这个阶层,国家相对就会处于平稳增长的社会状态,不容易乱,这是政府最喜欢的。所以大部分的国家都希望有这种庞大的中间阶层,为的就是中产阶级这种稳定有序,有忙有闲的心态。否则就是中了彩票,身家好几千万,也就是个暴发户。并不是瞧不起这种幸运者,而是他们往往并未学会如何融入另一个不同的阶层,会造成混乱。
精神文化有一些标签式的内容,例如自驾游、凯鲁亚克、登山、度假……简单归纳,就是中产阶级已经开始超越物质上的门槛,而重视精神上的挑战了。中产阶级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是整个社会文化保持趣味的基准。
所以,物质标准上的转换容易完成,但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阶层身份转化是很难逾越的门槛,《泰坦尼克》里就有这种场面的表现。中国现实社会中,争议多多的“凤凰男”、“孔雀女”,其实也是这个问题,就是所谓的“new money”。
那么,这个“常客”的招聘,真实用意何在?真的是为了聚集现实中已经进入中产阶级的人么?我觉得显然不是。它用“中产阶级”这个标签,吸引那些渴望成为中产的新生代年轻人,这才是它的目的。
中产阶级最重视的是生活的稳定有序,可上升预期,这意味着他们的社交圈会比较狭窄,过滤比较严格,更多的是向上结交,而非向下。对于这个阶层来说,有现实的利益关联,会更可靠。而依靠这种类似陌陌的社交工具带来的偶遇,并不是一个好的人际交流对象。中产所向往的更上一级的阶层,不用这个工具,可能“长安俱乐部”这种app(如果有的话)更吸引他们,大家都想向上走。
因此,这个名叫”常客“的app所聚集的人群,以及所宣扬的生活内容,给诞生并不久的中国中产阶级,以及向往中产阶级的庞大新生人群,提供了一个垂直交流的渠道。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宣扬的“和对的人共事以及分享”还是有其社会价值的,就像我们高中毕业,不是不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但如果经历了大学教育和培训,会更自信,更得体一些。人的素质、品味和社交,都需要逐级提升。
我记得,应该是在2003年左右,《新周刊》做过一个专题,叫做《忽然中产》,对这个问题说的非常到位,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找来看一下。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泰坦尼克》里面的杰克,一张帅到爆的脸打底,换一身衣服,瞬间就从穷小子变成晚宴上谈吐得体的俊杰。如果你的脸不够帅,就老实去多了解一些应有的生活品味和精神文化吧,杰克好歹是个画家。
最后怎么好像又跑到看脸的问题上去了?好辛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