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8日)是第二十三个中国记者节。熟习的读者朋友都知道,笔者的本职工作是一名体育记者,写上海历史文化的文章属于业余喜好。但“自媒体”这个范畴一脚踩进去,自得其乐固有之,泥足深陷的觉得也经常有。唯有勉励自己不时精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效劳好公众号的“粉丝”。于公于私,今天记者节都是我的节日,想起去年出的一本《敢为人先:上海体育》中有一个章节写到上海体育记者行业的前辈冯小秀先生,无妨把这段文字找出来,和没有读过这本书的朋友们分享。冯小秀先生的公子冯敏先生是笔者的忘年交,感激冯敏先生提供的回想和图片,他自己是著名的吉他教育家、上海吉他界的开辟者。正所谓“将门虎子”,古人诚不我欺。 冯小秀 1920-1976 图片由冯敏先生提供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前,一家平面媒体对国内几位体育新闻报道的前辈中止采访。上海著名体育记者颜世雄在采访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假如说有谁是我的偶像,是我当体育记者的引路人,那就是冯小秀。”颜世雄上中学时就给《亦报》(后并入《新民晚报》)投稿,1956年大学毕业后就到《体育报》任记者,1961年北京世乒赛曾经是他大展身手的舞台。七十年代回上海后,不时在《体育报》上海记者站任职,可谓上海体育新闻界的前辈,也是很多年轻记者的偶像。除了颜世雄,上海体育新闻界的前辈徐世平、葛爱对等也曾在文章中写到过冯小秀,提起这位从民国时期走来的老报人,都是敬慕油价。冯小秀作为“偶像的偶像”,在老一代上海读者心目中更是占有不可撼动的位置。 冯小秀先生 图片由冯敏先生提供 冯小秀1920年出生,是广州人,1935年进香港《南华日报》任练习生,不久就调任体育记者。后转入《辛报》、《南京日报》,也是从事体育报到。1946年到《东南日报》和著名体育记者桑榆任同伴,由此名誉鹊起。1949年上海解放,29岁的冯小秀加盟新兴办的《亦报》,1952年《亦报》并入《新民晚报》。冯小秀没有读过大学,写作靠的是喜好体育和勤奋工作。他有个习气,到体育馆看竞赛不爱坐记者席,特地跑到观众席就坐。在他看来,那样除了察看竞赛,还能听到观众对比赛的意见,收获更大。体育竞赛难免有争议,双方球迷有时会争持起来,以至对峙不下、闹得面红耳赤。这时分总有人说:“不要再争了,明天看小秀在晚报上是怎样说的,不就分明了?”殊不知那个时分,争持双方口中的“小秀”,或许正坐在观众席一角,记载他们对比赛的见解。有时冯小秀的身份“裸露”了,有球迷就要冯小秀当“裁判”,那个时分,小秀只能无法地苦笑了。 冯小秀先生手迹 图片由《新民晚报》提供 五十年代中国的体育事业还不兴隆,赛事未几,能写成体育新闻的素材更少。有体育专题报道的报纸,在上海简直只需《新民晚报》一家。和往常的体育记者相比,冯小秀要面对的体育项目极多,从三大球到三小球,从田径、游泳、剧中到体操、拳击、武术……能够说是应有尽有。固然电台直播竞赛民国时期就有,但还远远没有提高。到现场观看竞赛的机遇也未几,因而报纸简直是体育喜好者们了解赛事信息的独一渠道。冯小秀的体育报道绘声绘色,充溢现场感,让读者未到现场,却能了解竞赛的来龙去脉,让人有设身处地的觉得。他的评论既有专家的专业角度,也兼及球迷的直观评价,所以中肯老道,遭到体育喜好者的追捧,自然不在话下。 冯小秀写围棋是一绝,他首创以章回小说的方式报道围棋竞赛,一支健笔让无数棋迷倾倒,第一位在中国击败日本九段棋手的上海著名棋手陈祖德在他的自传《超越自我》中曾这样写道:“冯小秀是个难得的人才,直至往常当我捧起《新民晚报》时还经常联想起这位出色的记者。”吸收陈祖德的,正是在少年时期从报纸上读到的冯小秀的文章。他的文章能遭到优秀棋手如此肯定,肯定有人以为他自己的棋力也不俗,其实冯小秀能下棋,但棋艺并不高。解放后报纸体育篇幅减少,他经常写一两百字的小文章,“方块之中见高低”,就是这么短小精悍的文字,一样光彩照人。 冯小秀(左一)与家人 图片由冯敏先生提供 冯小秀的象棋报道也有特征,时隔多年,曾经七十多岁的“胡司令”胡荣华回想起1960年在杭州参与五省市象棋约请赛的情形,依然浮光剪影。他记得冯小秀来采访他时写的文字:“胡荣华坐在西湖的游船上,望着葛岭上的白云……”冯小秀身体瘦小戴副近视眼镜,形象和人们想象中的文人颇为相似。报道的范畴那么广,报道的见解那么深,完整是靠一个“勤”字。他的老同事吴崇文回想,冯小秀上午到报社写稿、发稿,下午去赛场,除看竞赛外,还普遍接触体育界人士,到晚上又生动在赛场上,即便赛事曾经终了,他还要“加班”,约几位体育行家在场馆左近找个中央用“吃夜宵”的方式谈论赛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无论严寒酷暑,风雨无阻地“泡”在体育圈里。 冯小秀(右) 图片由冯敏先生提供 由于历史缘由,冯小秀一度被剥夺了在报上发表作品的权益,“冯小秀”或是“小秀”的署名从报纸上消逝了。读者纷繁前来讯问,编辑部别具匠心地请冯小秀隐姓埋名,以“魏航”的笔名撰写棋类竞赛报道。当年大众性的棋类运动很提高,但高水平竞赛并不像往常这么多,冯小秀首创章回小说式报道,令业余喜好者望而却步的专业术语很少运用,而是用普通读者都能了解的方式写作,很快,“魏航”的棋类报道又成为报纸的一大特征。“魏航”究竟何许人也?原来他就是冯小秀,人们不由慨叹:“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固然如此,在那个年代,体育报道的总体作风是“在友谊第一、竞赛第二的友好氛围中竞赛终了了”,以至连竞赛结果都不会写。有冯小秀这样优秀的体育记者,却没有他的用武之地。1976年冯小秀郁郁以终。 冯小秀(中)采访首届上海市运动会 图片来自《新闻记者》杂志 变革开放的年代,上海的体育新闻报道和上海的体育事业一样蓬勃展开,三报两台之外,各路媒体精英辈出,涌现了无数有才气、有才干的体育记者,共同开创了上海体育媒体的辉煌时期。进入互联网时期,各种报道伎俩让人目不暇给,但冯小秀全能的只是、敬业的肉体,以及他在体育报道中所开创的文风,依然是值得人们学习和追念的。“走基层、跑新闻”,说老庶民的心里话,一直是不变的道理。 冯小秀先生之子冯敏(右一) 中国著名吉他教育家 冯小秀先生的公子冯敏先生1944年出生,从1977年起开端从事古典吉他教育提高工作,是中国著名吉他教育家,也是上海吉他界的开辟者。他培育了几代吉他艺术家,编著《古典吉他教材》《吉他练习曲》等教材。今年是冯敏从事吉他教育45周年,他在入住的梧桐人家养老社区组建了一支老年古典吉他乐团,坚持公益教课。今年教员节来临之际,上海市吉他艺术协会授予冯敏“出色成就奖”,当被问及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时,冯敏回答:“当然是爱”,爱家人、爱朋友、爱音乐。这种“爱”,正是来自于冯小秀先生传下来的良好家风吧。 笔者(右)与冯敏先生合影 冯敏先生著作 最近我还写了 假领头、汤婆子、痰盂罐、蛤蜊油……67年老百货店的据守和无法 随《战·无硝烟》回到1949年的上海 从《声声慢》算不算评弹谈起 路过方斜路年代理发厅兼谈“发”字的写法 跑马厅曾是东亚地域范围最大的户外运动场 建国东路的粗茶淡饭和扬州路的家常便饭 顺昌路地段医院:神霄院旧址灰飞烟灭 铎庵旧址:文庙路的躲藏古迹 龙路径:坟山、菜场、戏院、邮局,还有白相人爷叔的家 顺昌路百年老酱园的消逝 杨浦图书馆:谁是老馆,谁是新馆? “李大白活蛋”与巴西弗拉门戈队 无处怀旧的“淮国旧” 你的终身有多少个问号? 关注“老周望野眼” 扫描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