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玩转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泰勒 …

2022-11-12 15:01| 发布者: 挖安琥| 查看: 370| 评论: 4

摘要: 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行为经济学教授理查德·泰勒 (Richard Thaler ) ,音讯传来,心理学界又一次集体沸腾,个体激死水平不亚于2012年丹尼尔·卡尼曼携前景理论获奖的那一次。总之 ...

同时玩转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泰勒 …


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行为经济学教授理查德·泰勒 (Richard Thaler ) ,音讯传来,心理学界又一次集体沸腾,个体激死水平不亚于2012年丹尼尔·卡尼曼携前景理论获奖的那一次。总之,泰勒的获奖让整个世界又一次重新认识了心理学的价值和潜力,并为行为经济学这个曾经大热的范畴又添了一把火。我的觉得就像是.......

同时玩转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泰勒 …


正巧,在由我系辛自强教授牵头、心理学系教员共同参与编写的《经济心理学经典与前沿实验》一书中,我撰写了两篇有关理查德·泰勒的研讨评介。俗话说,蹭热点,还得,抓点紧;于是乎,我就,从中摘抄了几段,做了点小修正,且作为泰勒的生平和研讨主题做一个简单引见。

同时玩转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泰勒 …


强行带货:细致实验引见和更多精彩内容见此书


理查德·泰勒是谁?


理查德·泰勒,美国行为经济学家,经济心理学家,1945年生于新泽西的东奥兰治市(CityofEast Orange),1974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现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布斯(Booth)商学院金融和行为科学教授并担任行为决策研讨中心主任,同时在国民经济研讨局(NBER)主管行为经济学的研讨工作。泰勒的研讨主要集中于心理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并且在储蓄和投资行为研讨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被以为是现代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范畴的先锋经济学家。

同时玩转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泰勒 …


固然早期他的研讨被主流经济学家以为是离经叛道,文章也多次被知名期刊拒稿,但最终得到了学界认可和普遍欢送,这从泰勒2015年担任美国经济学会主席就可见一斑。他发表了大量高水平的论文和专著,其中代表著作有《赢家诅咒》(The Winner's Curse)、《准理性经济学》(Quasi-rational Economics)、《错误的行为》(Misbehaving)和助推(Nudge)等。从2002年 起他多次取得诺贝尔奖提名,最终在2017年摘得这一桂冠。

同时玩转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泰勒 …


值得一提的是,他为“助推小组”(Nudge Unit)提供咨询,这是一个由英国政府组建的机构,旨在制定经过辅佐公民做出更好的选择来进步公共福利的政策。助推项目是将心理学理论和成果直接应用于改造和优化理想的优质尝试,泰勒在其中功不可没。

同时玩转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泰勒 …


泰勒教员还应邀玩了一把票,在电影《大空头》里和赛琳娜·戈麦斯大方飙戏,强行解释一波CDO


理查德·泰勒主要研讨什么?


泰勒在纽约上罗切斯特大学经济学研讨生时就开端“游手好闲”,其硕士论文叫《生命的价值》,光这个题目就让他的硕士论文导师心如死灰。此番之后,他丝毫没有收敛,而是继续放飞自我——他开端对人类的非理性行为入迷,以至列了一份“非理性行为清单”——这些不时累积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正常人的错误“让他逐步认识到,人们并不是像传统经济学假定得那样理性和精明,而是经常犯下”可预测的错误“(predictable error)。在肯定了赫伯特·西蒙“有限理性”这一思想的价值后,他接触到了丹尼尔·卡尼曼和特维斯基与“前景理论”有关的工作,并从此找到了终身的追求方向。尔后,他的研讨便和卡尼曼、特维斯基、斯洛维奇、罗文斯坦、泽克豪斯等人的工作交错在一同,他们未来自心理学的措施和洞察力运用与经济问题的研讨当中,共同书写了行为经济学(经济心理学)的雄伟篇章。以下便是泰勒研讨的一些主题:


1 天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


学者哈马依克和布朗在1974年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南、北达科塔州和明尼苏达州的捕猎野鸭者愿意平均每人支付247美圆的费用以维持合适野鸭生存的湿地环境,但若要他们放弃在这块湿地捕猎野鸭,他们请求的赔偿却高达平均每人1044美圆。也就是说,让这些捕猎者放弃捕鸭的权益比让他们置办作为公共物品的捕鸭资历要难的多。后来研讨者用这种(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调查了消费者关于各类公共物品的估价。

同时玩转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泰勒 …


随后,泰勒(1980)初次提出了天赋效应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与得到某物品所愿意支付的金钱相比,个体出让该物品所请求得到的金钱通常更多;并以为天赋效应招致了WTA(willingnessto accept,即愿意接受的价钱)与 WTP(willingnessto pay, 即愿意支付的价钱)之间的差别。

同时玩转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泰勒 …


卡尼曼、奈什和泰勒用以下一组实考证明天赋效应的存在,并察看了天赋效应的影响水平。研讨主要采用重复买卖实验。


实验1调查了“代币券和咖啡杯的天赋效应”,被试为44名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律和经济学类高年级本科生。在阅历了3轮代币诱导价值练习之后,被试被给予了康奈尔大学的咖啡杯,该咖啡杯在书店每个售价6美圆。实验员请求一切被试检查一个杯子(自己或他人的都能够),之后告知被试,一切四个买卖时段都维持最初分配的买方和卖方的角色。第四个买卖阶段完成之后,被随机选中的买卖会被真正的清算执行,也就意味着那些表示过将放弃杯子并以市场清算价钱换取一笔钱的卖家都将他们的杯子兑换为现金,而那些买家则支付相应的价钱以获取杯子(这使得每个实验都具有潜在约束力)。随后又中止了四轮相似的买卖,物品从咖啡杯变为钢笔。


研讨结果表明,买方经过同意在任何低于商品价值的价钱时置办商品使得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卖方则经过同意在任何高于商品价值的价钱时卖出商品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结果如表1所示:

同时玩转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泰勒 …


从表1和表2的结果能够看出, 代币券买卖和消费品买卖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在诱导价值买卖中,和预期一样,买入和卖出的平均价钱是相同的。对三个买卖时期的数据中止合计,发理想践买卖量(V)和希冀买卖量(V*)的比率为1.0。相比之下,杯子和钢笔买卖的平均销售价钱要比平均置办价钱高出2倍以上,在V/V*比率方面,杯子仅仅只需0.20,钢笔0.41。无论在杯子市场或是钢笔市场,在连续买卖时期内胜利买卖量都没有增加,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被试学会了采用相等的买价和卖价。也就是说,买卖阅历并没有降低或消弭天赋效应。


尔后研讨者又中止了三个实验。程序与实验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实验2的消费品是一副折叠式双筒望远镜,在书店售价4美圆。实验3和4中被试被请求估量商品最低销售价或最高买入价,而不是回答一系列在实验1和实验2中运用的回答“是”或“否”的问题。 实验2 ~ 4得出的结果与实验1相似。


以往一些研讨得出的结论是,WTA和WTP之间的差别将会因市场阅历而急剧减少。这些研讨以为买卖阅历具有一种“惩戒效应”,并经过比较买方和卖方在前期假定问题或不具约束力的市场实验中的回答以及在随后的运用真正货币支付的约束力实验中的表示差别来评价这种影响。在本项实验中,消费品是真实的, WTA和WTP的差别在一系列约束力实验中被发现是稳定存在的。


天赋效应在理想生活中的例子也亘古未有。首先, 天赋效应的存在会招致买卖双方的心理价钱呈现倾向,从而影响市场效率。例如在二手买卖中,假如我们是卖家,总是觉得买家出价太低,而当我们是买家的时分,又总是拼命想压低价钱;劳务市场中,招聘者的薪酬目的总是和雇主愿意支付的金额存在一定差距;城市化进程中,有关部门和居民在拆迁弥补金额方面总是很难达成分歧。其次,由于天赋效应使人产生的“安于现状情结”,人们常常不愿意改动现有的状态。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工资刚性,人们以至宁可失业不愿意降低工资。另一个例子就是传统组织改造的艰难。

同时玩转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泰勒 …


固然天赋效应的存在会降低市场买卖效率和障碍改造,但它也有很多积极的应用,特别是在商业范畴。很多精明的商家应用天赋效应引导和改动着消费者的置办行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试用”:


服装店会鼓舞顾客“试穿”,汽车经销商热情地约请顾客“试驾”、宠物店老板热情地让顾客的孩子把小猫或小狗抱回家“试养”几天等等,固然只是短暂的试穿、驾驶新车跑一圈或将小猫小狗在自己家养几天,但足已在顾客心理上构成“具有感”,也就是说,参照点曾经发作了向收益方向的偏移,假如试用之后不买,顾客心理上将遭受损失(固然他们不曾真正具有过这些东西),为了避免损失,很多顾客都会翻开钱包。


另外,往常十分火爆的网络购物也在巧妙天时用天赋效应。你会发现,很多电商的购物页面中都有“购物车”这一功用,也就是说,你能够先选择心仪的商品放入虚拟的购物车,但不一定真的花钱去买。但就是这么一个虚拟的“放入购物车”操作,就会让每一个买家产生名义上的具有感,假如放弃置办,从购物车里把商品拿出来,就会构成一种心理的损失。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设计,不知为电商带来了多大的收益和利润!


同时玩转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泰勒 …


天赋效应的证明对科斯定理提出了应战。科斯定理指出,只需买卖成本为零,财富的法定一切权分配就不会影响经济运转的效率,资源配置的最终状态与产权配置的初始状态无关。也就是说,假如市场机制的运转无需成本,最终的结果(产值最大化)是不受法律状况影响的。以明晰产权的措施来处置外在性问题,能够抵达社会最佳的目的。但思索到天赋效应的存在,状况并非如此。从以上实验能够明显察看到,在代币券实验中,市场效率与预期很接近,能够近似的以为抵达了市场效率最优。而在买卖规则和过程都与之相似的实物买卖中,买卖成本没有显著增加,但市场效率却大打折扣。依照科斯定理,在不存在买卖成本的状况下,初始的资源配置并不影响最终的结果,资源仍会最有效率的中止分配。但实践上,资源配置比科斯预测的更有“粘性”,由于市场效率的低下,市场最终的配置结果常常就接近于最初的配置状况。因而,初始的产权配置对最终的资源分配有着决议性的作用。


2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


请思索以下两种状况。


(1)假定你今晚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100元, 正要动身时,发现自己丢了100元钱。你能否还会买票去听这场音乐会?


(2)假定你昨天花了100元钱买了一张今晚音乐会的门票。在你马上要动身的时分,忽然发现你把价值100元的票弄丢了。假如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100元买票,你能否还会去听?


研讨发现:在第一种状况下,大部分人依旧选择买票去听,而第二种状况下,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事实上,从绝对损失的角度来看,这两种状况都损失100元,但为什么人们的选择会呈现如此大的差别呢?难道买票的100元和现金100元的价值有什么不同吗? 这就触及理查德·泰勒提出的另外一个著名理论——“心理帐户”(mental account )。


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特别是经济结果)的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它提示了人们在中止(资金)财富决策时的心理认知过程。在引言里提到的例子中,人们其真实心中树立了“门票”和“现金”两个账户。假如丢了钱,是“现金”账户的损失,“票”的账户没有遭到影响。但假如是丢了票,再花钱买票就觉得为“票”的账户破费了200元,很多人就不愿意再买票了。


1985年,泰勒发表了《心理分账与消费者选择 》(Mental accounting and consumer choice)一文,正式提出心理账户理论。泰勒以为:小到个体、家庭,大到企业集团,都有明白或潜在的心理账户系统。中止经济决策时,这种心理账户系统常常遵照一种与经济学的运算规律相矛盾的潜在心理运算规则,其心理记账方式与经济学和数学的运算方式都不尽相同,因而经常以非预期的方式影响着决策,使个体的决策违犯最简单的理性经济规律。


泰勒罗列了一系列典型现象以阐明心理账户对传统经济规律的违犯,并提出了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特征。依照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金钱不会被贴上标签,它具有可替代性(fungibility)。人们把一切的财富放在一个整体账户中止管理,每1元钱与另外的1元钱都能够随意地交流和转移。而实践研讨则发现,与传统理论相反,人们会依据财富来源与用处将其划分红不同性质的多个分账户,每个分账户都有单独的预算和支配规则,金钱并不能很容易地从一个账户转移到另一个账户。泰勒将这种金钱不能很好转移、不能完整交流的特性称为“非替代性”(unfungibility)泰勒举了四个“非替代性”的例子。


例1:L夫妇和H夫妇在西北部中止了一场海钓之旅,他们捕获了一些三文鱼,并将这些鱼打包经过航空公司寄往家中,结果包裹在运输途中丧失。他们因而取得了300美圆的赔偿金。拿到钱后,两对夫妇去餐馆大快朵颐了一番,花了225美圆,而在此之前, 他们历来没有在饭馆里消费过这么多钱。


例2:X先生带了50美圆参与每月一度的扑克大赛。他拿了一手最大为Q的同花顺,并以10美圆叫牌,Y先生具有100股IBM公司的股票,今天上涨了50%,账面上多了正好50美圆。他拿了一手K最大的异化顺,但他选择了不跟。最后X先生赢了。Y先生对自己说:假如我有50美圆, 我也会跟。


例3:J夫妇存了15000美圆准备买一栋理想的别墅,他们计划在 5年后置办,这笔钱放在商业账户上的利率是10%;可最近他们刚刚又贷款 11000美圆买了一部新车,新车贷款 3年的利率是 15%。


例4:S先生看中了商场里的一件羊毛衫,价钱为 125美圆,他觉得贵就没舍得买。月底的时分,他妻子买下这款羊毛衫作为华诞礼物送给他,他十分开心。而S夫妇只需一个分离的家庭账户。


例1中,L夫妇的做法显然违背了传统希冀功效理论的 可替代性准绳。300美圆原本没有任何标签,但这对夫妇显然把它放在了“飞来横财”和“食物”两个账户里。即便他们两家每家的年收入增加150元,置信他们也不会去吃那顿奢华大餐。例2证明,账户兼具部分性和暂时性的特异属性。牌局中玩家的特定行为会因当前所处的资产水平而改动,但不会受整个终身的损益状况的左右,也不会受其他账户变动(如股票的账面收人)的影响。例3对可替代性的违犯则来源于家庭理财的自我控制问题。通常人们对曾经有了预定开支项目的金钱, 不愿意由于暂时开支挪用这笔钱 ,关于J夫妇来说, 存起来买房的钱,曾经放在了购房这一预定账户上, 假如另外一项开支(买车)挪用了这笔钱,这个账户就不完好了。从理性上说,家庭的总财富不变,在银行看来,只是从一笔帐上扣除了车贷而已。但由于财富改动了寄存的位置 , 固定账户和暂时账户具有非替代性,人们的心理觉得不一样。例4中,自己破费置办羊毛衫 ,属于生活必须开支,250元觉得太贵了;而作为送给丈夫的华诞礼物,属于情感开支,相对更容易接受。可见,为不同的消费项目设立的心理账户之间具有非替代性。


这四个“非替代性”的例子也阐明,至少有三种缘由招致了心理账户之间的非替代性。(1)来源不同构成的非替代性。其含义是,由不同来源的财富而设立的心理账户之间具有非替代性。意外之财和辛劳挣来的钱相比,固然金额相同,但“意外之财”账户有着更大的边沿消费倾向。人们总是会很快花掉意外收人,而辛劳挣来的钱则花得比较认真,如例子1中的L、H夫妇的行为。(2)消费项目招致的非替代性。 不同消费项目而设立的心理账户之间具有非替代性。如例3和例4中的状况。(3)存储方式招致的非替代性。即不同存储方式招致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如例2中Y先生遇到的状况。


心理账户的运算规律是心理账户理论的一大亮点,它主要依据了卡尼曼在前景理论中提出的价值函数。 价值函数理论对了解心理账户的运算规律有三个重要启示:(1)损失或收益框架会影响个体的风险偏好,进而影响心理账户的操作;(2)无论关于收益还是损失,个体的敏理性都是递加的;(3)设置不同的参照点会改动人们对决策结果的认知。


理想生活中,决策者常常需求同时面对多个决策问题(或多个希冀)中止选择(好像时买进和卖出多只股票)。心理账户和价值函数理论的分离,能够剖析决策者面对多个希冀时的决策行为。举例来说,假定某投资者在项目A上损失100元,在项目B上获利200元。他心在心里如何处置呢?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分账:分红两个账户,感遭到一个亏损100美圆,一个盈利200美圆


第二种:整合:合成同一账户,感遭到100美圆的盈利。


依照这种思绪, 依据损益状况和金额的上下,任何两项投资都可能呈现四种组合:


(1)复合收益(multiple gains): 二者均得


(2)复合损失(multiple losses):二者均失


(3)混合收益(mixed gains):得大失小


(4)混合损失(mixed losses):得小失大

同时玩转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泰勒 …


那么,个面子对这些情境,会选择和账还是分账呢?


依据价值函数理论,个体的选择应该是这样的(如图5所示)。


(1)假定两笔收入 X、Y均为正 , 分账价值为 V (X) + V (Y ), 合账价值为V (X+Y)。由于价值曲线在右上角为内凹形,所以V (X ) + V (Y ) > V (X + Y )。也就是说,两项皆是收益,人们通常选择心理分账,由于两项收益带来的心理功效的叠加大于两项收益之和带来的心理功效。


(2)假定两笔收入 X、Y均为负 , 分账价值为V (-X) + V (-Y ), 合账价值为V (-X-Y)。因价值曲线在右上角左下角为外凸形,所以 V(-X ) + V (-Y ) < V (-X - Y )。也就是说,两项皆是损失,人们通常选择心理合账,由于两项损失之和带来的心理损失感要小于两项损失分别呈现带来的损失感。


(3)假定两笔收入X、-Y, 且余额为正,分账价值为 V (X) + V (-Y ), 合账价值为V (X-Y)。因价值曲线在右上角为内凹形,所以 V (X ) + V (-Y ) < V (X - Y )。也就是说,一得一失,得大于失,宜选择心理合帐,感受为收益,由于人们对损失敏感度更高。


(4)假定两笔收入X、-Y, 且余额为负,分账价值为 V (X) + V (-Y ), 合账价值为V(X-Y)。则有两种状况:


a.小得大失且悬殊很大,应分开估价。 从图中看出 V (X ) + V (-Y ) > V (X-Y ). 也就是说,一得一失,损失更大,且得失差别悬殊,那么采取分账的方式,人们会觉得在损失基础上有一点小小的安慰,看到一线希望。这叫做一线光明(silver lining)规律。


b.小得大失且悬殊不大,应整合估价。 从图中看出 V (X ) + V (-Y ) < V (X-Y ).也就是说,一得一失,损失更大,且得失差别悬殊不大,合账能降低人们对损失的敏感度。


同时玩转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泰勒 …


泰勒采用了一个小实验来证明分账和合账的假定。被试为87名康奈尔大学的大学生。研讨思绪是给被试呈现成对的分账或合账的结果,然后让他们选择自己更偏好哪种框架。实验采用4种情境,每种情境对应上述4种组合之一。指导语如下:


下面你将看到四种情境。每个情境中都有两个事情,分别发作在A先生和B先生的生活中。你需求判别A先生和B先生谁会更开心一些。


1. A先生取得了参与全球大乐透的票,能够参与多场抽奖。他在一期乐透中赢得了50美圆,在另一期中赢了25美圆。


B先生取得了一张参与一场全球大乐透的票。他赢得了75美圆。


谁更开心一些呢? 结果,56人以为A先生更开心,16人以为B更开心,15人觉得两人一样开心。


2. A先生收到来自收入调查部门的一封信,通知他由于他在税务报表上有一个小的计算错误,需求补交100元。同一天,他又收到了来自州税务当局的一封信,内容与之前的那封差未几,又将补交50元。


B先生收到了来自收入调查部门的一封信,通知他由于他在税务报表上有一个小的计算错误,需求补交150元。


谁更沮丧一些?结果,66人以为A先生更沮丧,14人以为B更沮丧,7人以为两人没有区别。


3. A先生在他的第一次纽约州乐透中赢得了100美圆,同时,在一场新奇的事故中,他损毁了公寓的地毯,必须赔偿房东80元。


B先生在先生在他的第一次纽约州乐透中赢得了20美圆。


谁更开心一些? 结果:22人以为A先生更开心,61人以为B先生更开心,4人以为没有区别。


4. A先生的车在一个停车场撞坏了,他不得不破费200美圆去修。同一天,他在办公室的足球押注中赢了25美圆。


B先生先生的车在一个停车场撞坏了,他不得不破费175美圆去修。


谁更沮丧? 结果,19人以为A先生更沮丧,63人觉得B更沮丧,5人觉得没有区别。


大部分被试的选择契合心理账户运算规律。面对两项收益,大部分人采取分账的方式,将两项收益放在两个心理账户里,让功效最大化;面对两项损失,大部分采取合账的方式,应用损失敏理性递加的特性,减少损失对心理构成的冲击;面对一项损失和一项收益,而收益金额大于损失时,人们选择合账的方式,尽量避免损失的感知;面对一项损失和一项收益,损失大于收益且悬殊较大时,人们服从“一线光明”规律,采取分账的方式,尽可能地放大收益的效果,抵消损失带来的冲击,并取得希望感。


理查德泰勒的研讨证明了两个问题。第一,人们会树立多个心理账户管理和支配财富,表示出不同账户间金钱的不可替代性。第二,面对多重损失和收益的情境,被试中止了合账或分账的处置,表示出价值函数所描画的规律。


心理账户理论也应战了传统的生命周期理论。经典的生命周期理论树立在理性人假定基础之上,以为人总是能够深谋远虑,在任何时分都会思索几十年以后的久远利益,并站在这种高度,依据终身的总财富来合理布置终身中每个阶段的消费,使终身的总功效抵达最大。谢夫林(Shefrin)和泰勒(1988)提出行为生命周期理论(behavior lifecycle hypothesis)修正了传统的生命周期假说,使之能更好地描画理想中人们的消费行为。行为生命周期理论的两个最重要的概念是自我控制和心理账户。总体来说,现金收入账户的边沿消费倾向最大,接近于1;现期资产账户次之;未来收入账户最小,接近0。这一理论解释了为何有人寅吃卯粮,又有人到死钱也没花完。


在金融投资理论中,心理账户最最著名的当属费舍尔和斯塔特曼(Fisher& Statman, 2000)提出的行为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 Portfolio Theory, BPT):人们在投资时会依据风险不同而把资金分别放在不同的投资账户中。基金公司也会倡议投资者树立一个资产投资的金字塔,把现金放在金字塔的最低层 ,把基金放在中间层 ,把股票放在金字塔的最高层。这样的投资方式和心理账户相对应,能够有效地避免资金风险。

同时玩转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泰勒 …


泰勒关于心理账户的研讨也有助于解释理想中的个体经济行为。


第一,心理账户有助于解释某些特定的消费和储蓄行为。首先,心理账户指出了家庭理财的必要性和真实可行的措施。依据消费目的树立多个账户,有助于抑止消费激动,也有助于使每一支出取得最大的功效(好比买一件贵重的物品,选择有留念意义的日子买,变日常消费的心理账户为情感账户,能够带来最佳的心理体验,典型例子如“穷家富路”);固然意外之财的边沿消费倾向较大,但而当一笔意外收入金额很大的时分,人们常常会将其用于储蓄,由于这时这笔钱被视为“财富”,从而进入了另外一个心理账户。


第二,心理账户也解释了“为什么赌徒的口袋总是空的”这一问题,由于赌徒都是风险偏好者,他们将赢来的钱和输掉的钱中止分账处置,将赢得的钱视为意外之财放在收益账户里,总坚持着较大的边沿消费倾向,而不会和之前的损失中止合账,因而有钱就赌,孤注一掷。拉斯维加斯传播着一句话:“永远不要输掉左边口袋的钱”。这其实是心理账户理论的一个反响用:用理想的存储位置来提示赌徒不要将一切的钱都视为赌资,见好就收,更要懂得“止损”。

同时玩转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泰勒 …


第三,心理账户的称号很重要,其引发的框架会激活特定社会规范,影响人们的决策。奚恺元教授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他给加班工作的学生一笔钱让他们打车回家,当这笔钱被叫做”劳务费“的时分,学生会把钱攒下然后坐公交车回去,而假如叫做”打车费“,学生大多就会选择打车回去了;美国政府为了刺激消费实行退税(rebate),但心理学家对此持有异议:假如是想让人们消费,叫做奖金(bonus)会更适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时觉得,微信的“零钱”和支付宝的“余额”是同一功用,但从鼓舞用户消费的角度讲,“零钱”远比“余额”要好。


第四,心理账户关于日常人际沟通也有启示作用。如何宣布好音讯和坏音讯?依据心理账户的运算规律,合理的做法是:假如有几个好音讯,应该把它们分别推出和宣传;假如有坏音讯,应该把它们放在一同推出和宣布;假如有一个大的好音讯和一个小的坏音讯,就应该一同推出,使其带来的高兴超越带来的痛苦;假如有一个大的坏音讯和一个小的好音讯,就应该分别推出,使人们禁受打击后还能看到一线希望。

同时玩转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泰勒 …


最后还有一个心理账户的趣事:泰勒的一个同事曾为不时的交通罚款和各种账单所搅扰,后来泰勒应用心理账户的理论给了他一个小倡议,帮他抑止了这一懊恼。细致做法就是:每年预存一笔费用以对付各种罚款,每次罚款、扣税都从这个账户扣除,就像银行预提了坏账准备一样,这样不时的小额支出带来的痛苦就小了很多。


此外,理查德·泰勒还在偏好反转、跨期选择、金融范畴中的动量/反转效应、拍卖行为(如赢家诅咒)等研讨范畴颇有建树,时间篇幅所限,不再赘述,详情参见其它公众号文章或书籍。


泰勒获奖,我们为何猖獗打call?


听到理查德·泰勒获奖音讯后,我个人的激动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早在2007年我在UC Berkeley访学时,彭凯平教授就曾经对我说,他预测理查德·泰勒的研讨会在5年内取得诺贝尔奖。这个预言得以应验,只是比彭教员的估量迟到了5年,不得不信服彭教员的先知先觉;第二个缘由是我不时在教授经济心理学课程,关于泰勒的理论和研讨相对比较熟习,“熟人”获奖,与有荣焉;更重要的是,中央财经大学心理学系一直以经济心理学为主要特征方向,每一位成员的研讨和理论都盘绕着经济心理学这一大主题。泰勒的获奖无疑是一针强心剂,证明我们的方向无比正确,选择无故合理,前景无边美好,由衷希望与诸君共同努力。


再次对理查德·泰勒教授的获奖表示由衷的祝贺!


主要参考文献


李爱梅,凌文辁. (2008).心理账户:理论与应用启示.心文科学停顿, 15 (5), 727-734.


刘起飞, 徐富明, 张军伟, 蒋多, 陈雪玲. (2010). 天赋效应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要素. 心文科学停顿, 18(4), 646-654.


Hammack,J., & Brown, G. M. (1974).Waterfowl and WetlandsToward Bioeconomic Analysis,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6-27.


Kahneman. D., Knetsch, J. L., & Thaler. R. H. (1991). The endowment effect, loss aversion, and status quo bia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5, 193–206.


Nataf, C., & Wallsten, T. (2013). Love the one you’re with: The endowment effect in the dating market.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35, 58–66.


Thaler, R. H. (1980). Toward a 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 39-60.


Kahneman,D., & Tversky, A. (1984). Choices, Values, and Frmaes. Americna Psychologist, 39(4), 341-350.


Tversky, A., & Kahneman, D. (1981). 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choice. Science, 211, 453-458.


Shefrin, H., & Thaler,R. (1988). The behavior life cycle hypotheses. Economic Inquiry ,26(4), 609-644.


Shefrin,H., & Stadman, M. (2000). Behavior Portfolio Theory. Journal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35(2), 127-151.


作者简介:窦东徽,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副教授。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4 人参与

会员评论

  • 奢侈品回收 2022-11-12 15:04 引用
    政治经济学经济心理学心理医学[emoji:22ef]融汇贯串大循环
  • wanhuLee 2022-11-12 15:03 引用
    这些世界名校大多比美国建国历史长。
  • wanhuLee 2022-11-12 15:03 引用
    这是一所小型顶尖的大学,音乐、光学全球排名第一,经济学、商学等很知名。
  • wanhuLee 2022-11-12 15:02 引用
    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emoji:00b7]泰勒是何许人也[/大哭]

 名表回收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名表回收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浙江速典奢贸易有限公司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浙ICP备19051835号2012-2022
名表回收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浙江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