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油对人体无害吗? 谷类和豆类含有自然毒素,那么用它们榨出的植物油对人体有害吗? 除新颖、冷榨、粗制、玻璃瓶装的椰子油、棕榈(核)油、可可脂、橄榄油或山茶油等草本植物油外,市面上的大多数草本植物油都可能含有化学毒素和反营养物质,Ω-3脂肪酸缺乏而Ω-6脂肪酸过剩(亚麻子油等例外),极易氧化蜕变,包含玉米油、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葵花子油、芥花子油和红花油等。 与国内营养学界依然盛行(但已过时)的观念相反,国外的最新研讨表明,这些草本植物油不是想象中的健康天使,而可能是致病魔鬼,特别是那些经过精加工的、装在塑料桶里的普通植物油。 美国基因、营养和健康中心主席阿尔特弥斯·西莫普勒斯在《欧米伽膳食》一书中指出,研讨发现,上述草本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亚油酸,一种Ω-6脂肪酸。而越来越多的研讨表明,Ω-6脂肪酸(特别是植物来源的亚油酸)过剩可能要为日益增加的瘦削、糖尿病、心脏病、肝病、抑郁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和癌症等担任。 无论Ω-3脂肪酸还是Ω-6脂肪酸,它们都很容易被空气、光照和高温氧化破坏。被氧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会产生醛类等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后可能招致基因变异、脂肪氧化、蛋白质变性、线粒体受损。长期大量摄入被氧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会增加色斑或老年斑,构成肝脏损伤、动脉粥样硬化或脑部出血,特别是在与酒精同时食用时。而市面货架上的植物油可能曾经被氧化了,特别是那些经过高温提炼的色拉油。 以玉米油和大豆油为例。往常它们大多是用“六号轻汽油”(主要成分为正己烷)萃取的,前后经过高温烹调(平均120℃)和超高温(240~270℃)脱臭等精炼处置,添加合成抗氧化剂(BHA、BHT或TBHQ),然后装到透明塑料桶里(通常含塑化剂),以“健康食用油”的方式出往常超市货架上。 在高温加工过程中,植物油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会发作氧化、氢化或聚合反响。当温度超越70℃时,Ω-3脂肪酸就开端氧化蜕变;到150℃时致癌物苯并芘可能构成;氢化油在160℃左右时开端产生,在200℃时大量构成,到220℃以上呈指数增长。在未经处置的大豆油中,亚麻酸(为Ω-3脂肪酸)的含量能够抵达8.5%,但在经过部分氢化后,亚麻酸会降落到3%以下。 植物氢化油是一种人工反式脂肪酸,在自然界普通不存在,进入人体后会堆积在肝脏、心脏和血管等组织里,并使之钙化。它会使HDL降落、血小板增加、细胞保存过多钙,破坏细胞膜功用,产生代谢障碍,干扰酶、免疫、生殖和心血管等系统。1957年,美国生物科学家弗莱德·库默罗(Fred Kummerow)博士就开端撰文批判人工反式脂肪酸,矛头指向伤害心血管的植物油。但直到201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视管理局(FDA)才决议取消反式脂肪酸。库默罗博士自己喜欢吃牛排,天天吃牛油煎鸡蛋,在100岁时继续工作,依然有自己的实验室。 最初于20世纪初大范围消费氢化油(植物黄油)的是制造日化产品的宝洁公司,往常在见证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大量心脏病悲剧后,西方国度相继遏止在食品中运用氢化油。而我们国度则继续对人工反式脂肪酸“开绿灯”(只请求食品厂家表明含量,但并不限制运用),大部分国人尚不知氢化油为何物,许多同胞正在重蹈我在美国生活时的覆辙,依然津津乐道地吃着沙拉酱,搅拌着咖啡伴侣,在面包上涂上植物黄油。 在高温加工和精炼过程中,植物油中的维生素和抗氧化剂等营养成分损失殆尽,许多高分子有机聚合物却在高温、高压过程中生成,其性质与橡胶或塑料相似。这样加工包装的植物油通常只是提供热量,又可能夹杂着轻汽油、添加剂、氢化油、聚合物、苯系物以及塑化剂残留等有害化学品,你说它们到底是食用油还是只是工业用油? 此外,玉米油、大豆油和花生油等容易发作霉变,产生致癌物黄曲霉毒素。这些植物油还含有谷类或豆类中的自然毒素或反营养物质,如凝集素和植酸等,可能会干扰人体的吸收、代谢过程,以至扰乱自身免疫系统。 依据保罗·雅米内博士和S.雅米内博士在 Perfect Health Diet一书中提供的资料,实验发现,假如恒河猴摄入的脂肪热量中有40%来源于花生油,16个月后一切恒河猴呈现动脉粥样硬化,其中1/3患心脏病。另一项实验(Rose Corn Oil Study)表明,人类食用玉米油的死亡率比食用动物油时竟高出364%。波士顿儿童医院的实验显现,大豆油能够构成小鼠肝损伤,当把肠外营养中的大豆油换成鱼油后,肠道畸形儿童的死亡率或肝移植比率从37%大幅度降落到9%。 另外,美国医生克里斯·克雷梭(Chris Kresser)在 Your Personal Paleo Code一书中指出,一项研讨证明,与对照组相比,在饮食中增加亚油酸和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的病人,死于心脏病和其他一切疾病的风险更高,固然他们血清中的LDL和总胆固醇都降落了。 而洛杉矶退伍军人膳食研讨表明,食用植物油(玉米油)的实验组的癌症死亡率是食用动物油(牛油)的对照组的近2倍,前者食用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是后者的4倍,胆固醇则是后者的一半 。 *** 保罗·雅米内博士和S.雅米内博士等人得出的结论是:假如说动物脂肪自古就是人类的“缔造者和守护神”,那么大量的精加工植物油则可能是我们厨房里新招来的“魔鬼和瘟神”。这与我从人类学中得到的结论不约而同。 人类食用动物脂肪的历史长达数百万年,并且由此得以进化。我们食用植物油的历史只需数千年,食用精加工植物油始于19世纪初,大量推行是在20世纪70年代,这部分归因于当时掀起的风风火火的低胆固醇风潮。 我们中国人在先秦时期不时吃动物脂肪,从汉代才开端食用植物油,可能包含麻油、菜籽油和胡麻油(亚麻子油)等,但数量有限(仍以动物油为主),且都是粗制的。国人大量食用精加工植物油是最近30多年的情,到今天我们简直全面依赖植物油,基本上放弃了动物油。 但是,我担忧这种改动可能是对遗传基因的应战,是对饮食传统的背离,可能是极端风险的错误选择。 植物油中的脂肪酸碳链上通常最多含有18个碳原子(如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而动物油中的脂肪酸碳链上常常含有20或22个碳原子(如ARA、EPA、DHA)。其中,DHA是人类大脑、视网膜和精子中脂肪的主要成分。在摄入植物油后,人体需求酶将短链(18碳)脂肪酸转化为长链(20或22碳)脂肪酸才干贮存应用。但和猫科动物一样,人类体内似乎缺乏这类酶或其转化作用有限(如将亚麻酸转化为DHA),所以需求直接食用动物油,这在那些曾经世代生活在高纬度地域的北方渔猎民族身上显得尤为突出 。 当然,我们今天也没有必要完整摒弃植物油。这是由于,一方面,往常饲养的动物油通常含有激素和抗生素残留,植物油则没有这些隐患。另一方面,由于其呈固态并具有腥味,动物油不大合适凉拌,而液态且无腥味的植物油则很合适凉拌。你能够同时吃动物油和植物油,例如用动物油炒菜,用植物油凉拌,但应该以动物油为主。 鸡蛋不能生吃吗? 在我们的认知里,鸡蛋不能生吃,否则你可能会感染沙门菌,以至禽流感,呈现消化不良,产生生物素缺乏症。从预防、控制疾病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观念似乎无可厚非,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不需求如此慌张? 早在近2000年前,医圣张仲景就在《伤寒论》里引见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治疗失眠等病。而医圣所说的“鸡子黄”,正是指生鸡蛋黄。今天,民间依旧传播用“醋蛋液”辅佐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病和失眠等常见病,用的是整个生鸡蛋。另外,香港人吃的单面煎蛋的蛋黄是活动的,新加坡人吃的滚水蛋是半生的,而日本料理和韩国料理师傅也直接用生鸡蛋拌生山药、生牛肉或生牛肝。 听说好莱坞明星史泰龙每次吃5个生鸡蛋,中国鼎力士龙武每天吃5千克牛肉、20个鸡蛋,其中2千克牛肉、10个鸡蛋生吃。我也经常一次吃2~10个生鸡蛋,至今曾经超越10年。 因而,“生吃鸡蛋带来的结果”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可怕。 *** 首先,我们需求解除对生鸡蛋带菌或病毒的恐惧。其实,新颖的鸡蛋普通没有沙门菌,特别是放养的、健康的鸡下的蛋。假如鸡蛋不新颖,它会携带多种细菌微生物,煮鸡蛋能够杀死沙门菌和大肠杆菌,但无法消灭带有芽孢的细菌,除非你拿医用高压锅或工业高压锅在120℃以上的沸水中煮30分钟。 退一步来讲,即便鸡蛋带有少量细菌,在正常状况下你的胃酸会将其歼灭。哪怕部分微生物进入肠道,它们也一定有害。只需肠道菌群的均衡不被突破,你的身体将立于不败之地。从肠易激综合征消逝后到今天,我没有由于吃生鸡蛋拉过一次肚子。实践上,中药里的百草丹就是羊粪,五灵脂是鼠粪,人中黄里有人粪,现代更有一种粪菌移植疗法。 至于禽流感病毒,它们不外是一种微生物。我迄今没有看到禽流感病毒能够招致人患禽流感的任何实证研讨,只是在部分患流感的人身上发现了禽流感病毒这种微生物而已,这与携带禽流感病毒就会得“禽流感”完整是两码事。换句话说,你能够携带禽流感病毒却保险无事,完整没有流感病症。 我曾经天天消毒,只吃100%熟的鸡蛋,却简直月月小伤风,年年重感冒,流感时节屡屡中招。最近10多年来我从不消毒,简直天天吃生鸡蛋,偶尔还喝生鸡血,却基本上告别了感冒,更没有得过一次流感。 在我眼里,真正可怕的不是细菌或病毒,而是鸡蛋糜烂蜕变或被化学污染。但蜕变或被污染的鸡蛋,生吃和熟吃都不利于健康,且熟吃的风险可能更大。由于加热和调味会掩盖鸡蛋的质量,而生吃则容易发现问题;熟吃后进入体内的毒素容易累积起来,而生吃后则容易排泄进来。 *** 接下来,我们看生鸡蛋和熟鸡蛋到底哪个更容易消化。我曾经做过亲身实验,一次吃进并消化10个生鸡蛋十分轻松,但换成10个熟鸡蛋可是个不小的应战。为什么呢?原来,生鸡蛋能够完整溶于水,而熟鸡蛋很难水解。试问,是可水解的东西容易消化,还是难以水解的东西容易消化? 生鸡蛋富含多种活性酶和卵磷脂,可使蛋清里的蛋白质水解,蛋黄里的脂肪乳化,进而水乳融合。一旦温度超越55℃,蛋白质将永世变性,酶就会彻底失去活性,蛋清变得凝固而难溶于水。当温度抵达70℃时,蛋黄里的Ω-3脂肪酸开端合成破坏,进一步的高温还可能招致其中的叶酸被合成破坏,胆固醇发作氧化。 最后,我们来废弃吃生鸡蛋构成生物素缺乏症的迷信。营养学界传播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吃了很多生蛋清,结果呈现贫血、恶心、厌食症和肌肉疼痛,皮肤变得像鱼鳞般粗糙,面色如纸一样发白。营养学家解释说,这是由于生蛋清里有一种抗生物素蛋白,会阻止生物素的吸收,吃生鸡蛋会构成生物素缺乏症。 据我所知,这不外是一桩没有出处的逸闻趣事,营养学家却拿它来说事、做文章和下结论。纵然这个故事是真实的,也只是一个个案,可能与个人体质有关,不能推行到普通人群。直至今天,我还没有看到这方面的任何对照实验,哪怕是小样本的实验。 另外,故事里的年轻人只吃生蛋清,不吃生蛋黄,而生蛋黄富含生物素!因而,固然吃大量生蛋清可能构成生物素缺乏症,以至可能损伤肾脏,但吃整个生鸡蛋能够完整没有问题。 我以为,整个生鸡蛋不只保险,而且营养丰厚,能够辅佐治病和防病。生蛋清是蛋白质宝库,含有人体一切必须氨基酸,且具有“黄金比例”。而生蛋黄富含生物素、卵磷脂、胆固醇和Ω-3脂肪酸,还有丰厚的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D和维生素E等营养物质。而且生鸡蛋能够孵化出小鸡,含有哺养生命的全部营养成分。 *** 在发明陶器和烹调技术以前,我们的祖先不时在生吃采集到的鸟蛋,而陶器用于烹调始于1万年前左右,推行运用则不到5000年。古人吃生蛋的历史已超越200万年,假如吃生鸡蛋有十分严重的结果,那么这么多生鸡蛋的吃法就不会传播下来了。 在今天,假如你不习气吃全生蛋也没关系,你能够吃半生蛋,例如溏心煮蛋、单面煎蛋或滚水蛋,它们既营养又美味。倘若你只是不喜欢生蛋的腥味,能够加少许醋或蜂蜜,我的最爱是生鸡蛋拌甜酒酿。 肉类生吃风险吗? 大部分人会觉得吃生肉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他们以为吃生肉十分风险。由于在普通人的认知里,生肉携带细菌,而且可能藏有寄生虫或者虫卵,会让人染病。 我曾对这种观念疑神疑鬼,加上那时经常腹泻,所以视生肉、生血为洪水猛兽。我曾经一度需求两双筷子吃火锅,一双用来夹熟食,另一双用来夹生食,生怕生肉或生血“污染”了熟食,一切动物性食品必须彻底煮熟后才敢吃。 但是我心里常常有疑惑:西方人酷爱带血丝的牛肉,日自己钟情生鱼片,韩国人和蒙古人有的吃生牛肝。而东非的马赛人直接喝生血和生牛奶,传统的因纽特人则简直全面生吃,包含海鱼、海豹、驯鹿和北极熊等动物的肉、血及内脏。在印第安言语里,“爱斯基摩”一词的意义就是“吃生肉的人”。 其结果呢?西方人比我们长得高大,日自己比我们活得短命,而韩国人踢足球比我们棒。蒙古人骁勇善战,曾经降服世界。马赛人高大威猛,成年男子能够手刃狮子。至于传统的因纽特人,他们曾经体魄健康,成年男子每只手能够提45千克的重物,许多人活到100岁以上,90多岁时依然能够打猎。假如吃生肉如此风险的话,这些国度的人为什么能心安理得地接受生食? 后来,我开端吃生鱼片,接着吃带血丝的牛肉,最后痛快直接吃生牛肉。我惊奇地发现吃生肉并不可怕,相反,生肉十分柔嫩爽滑,例如三文鱼或牛里脊。习气吃生肉后,你会觉得熟肉太硬太干,以至像木材一样,很难下咽。 杜总和我经常吃生蚝、生虾、生鱼片、生牛肉,我偶尔也吃生牛肝、羊肝、鹅肝,以至喝生鸭血、鸡血或羊血、生牛奶,身体明显比过去强壮,肌肉比过去愈加兴隆。我曾经只吃100%熟的鱼、肉、蛋,却简直天天腹泻;往常简直天天吃生的鱼片、牛肉、鸡蛋或奶酪,肠道格外健康。而且我还意外发现,吃完250克生牛肉后能够马上快走以至奔驰,但吃完同样数量的熟牛肉却会犯困,以至需求休息。 早在20世纪50年代,欧洲的研讨人员就发现,吃熟食后胃肠道呈现肿胀,体温升高,白细胞大量增加,人会变得疲惫无力,吃生食后则不会。当一半食物生吃、一半食物熟吃且先吃熟食时,会呈现同样的反响;但假如先吃生的一半,这种反响就不会呈现。 我们的祖先在近300万年的渔猎时期茹毛饮血,大部分时间以生肉为主食,并且得以进化,直到最近1万年前农业呈现后可能才逐步走向全面善食。由于粮食分歧适生吃,人类必须加热烹煮,或烹制成其他食物。我们的遗传基因和代谢系统十分熟习肉食和生食,但不大熟习粮食和熟食,并且会把后者视为入侵者加以排斥,产生免疫抵御反响,这也是我们有时莫明其妙腹泻的缘由。此外,生食满载活性酶,能够辅佐消化熟食。 其实,除了粮食,只需处置得当,简直一切其他食物都能够生吃。这包含肉类、海鲜、蛋类、奶类、蔬菜、水果、坚果、菌藻类以及部分根类食物等,由于这些都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长期生吃的食物。相对而言,关于这些食物,生食顾全营养,熟食破坏营养;生食吃的是有活性的细胞,熟食吃的是死的分子;生食养生,熟食“杀生”;生食排毒,熟食“中毒”;生食抗炎,熟食“上火”。 *** 新颖的生食由活细胞组成,具有大部分的生物活性,具有完好的细胞营养。而加热会使酶失去活性、维生素损失、矿物质流失、蛋白质变性、脂肪氧化、抗氧化剂减少,并且有可能产生毒素以至致癌物。例如,浓度为10%的葡萄糖加热到80℃时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会增加5倍,到130℃时可增加25倍。又如,加热超越120℃时,部分碳水化合物可能会与蛋白质分离生成丙烯酰胺,加热超越150℃时,部分油脂可能衍变为苯并芘,而烧烤或油炸的温度通常都超越200℃。高温烧烤或油炸食物能够产生大量的过氧化物和AGEs,特别是动物性食品,高温烧烤或油炸之后AGEs能够增加上千倍。 AGEs的种类估量有数十种乃至上百种,丙烯酰胺便是其中一种。AGEs是无法应用的“细胞渣滓”,一旦随食物进入体内或在体内构成聚合,则很难逆转合成或清算进来。它们会加速老化和破坏器官,招致皱纹、色斑、白内障、动脉硬化、阿尔茨海默病和肿瘤等多种病变。 AGEs是蛋白质、脂肪或核酸大分子与糖分离构成的、不可逆的、没有功用的聚合物,以蛋白质与糖交联生成的糖胺化合物为主。这是一种没有酶参与的糖化反响,使蛋白质永世变性,包含胶原蛋白。在体外,氨基酸与葡萄糖相遇后在高温下会发作美拉德反响,生成法国烤面包的褐色和香味以及红烧肉的焦糖色,其中含有一定量的丙烯酰胺(在工业范畴,丙烯酰胺是一种有毒的化工原料,用来制造聚丙烯酰胺,主要用于水净化、纸加工和管道涂层等)。 在体内,不可逆的糖化反响能够在常温下中止,但需求活性氧的参与。在被氧化之前,糖胺化合物能够重新合成为葡萄糖和氨基酸;但一旦被氧化,糖胺化合物就会变成醛类等AGEs。葡萄糖在体内停留的时间越长,与来自食物或体内的氨基酸分离的机遇就越大,并且越容易发作氧化,构成的AGEs就越多。另外,在进入血液后,果糖构成的AGEs能够是葡萄糖的10倍。 因而,为了避免和减少AGEs,我们应当尽量做到无糖、低碳、生食、少餐。这样的饮食方式不只能够延缓衰老和预防疾病,还可能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健康长大。 *** 1932~1942年10年间,美国加州医生波廷杰(Francis Marion Pottenger,Jr.)对900只猫做了四代喂养实验。在其名著Pottenger’s Cats:AStudy in Nutrition一书中,波廷杰讲演了以下的结果。 用生肉和鲜奶(生奶)喂的猫,身体不时很健康。用熟肉(占2/3)和鲜奶(生奶占1/3),或用生肉(占1/3)和消毒牛奶(熟奶占2/3)喂的猫会得病,呈现牙齿、视觉和皮肤问题,以及感染、过敏、关节炎、流产和行为异常,包含神经兮兮、狠毒和凶暴行为,特别是在暮年。 病猫的后代身体虚弱和畸形,第二代于中年开端多病,第三代从小就多病。那些侥幸活到成年的猫,即便生育,也是不是产死胎,就是生下十分衰弱的小猫,而这些小猫长大后就基本不能生育了。第三代大部分不能生育,第四代完整失去生育才干。 假如用自然生食喂养第二代病猫,能够改善健康状况,但需求经过四代才干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波廷杰医生还发现,用吃干草的牛产的鲜奶喂养,猫的健康状况与用消毒牛奶喂养的结果一样。 以上结果表明,猫吃2/3熟食就会呈现严重健康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会代代相传。原来,其中一个重要缘由是猫的身体不能合成牛磺酸,而生肉和生奶里含有牛磺酸,加热会将其破坏。 人吃熟食的结果相似,固然不会像猫那样严重(由于人体能够合成牛磺酸),但从自身以及后代健康的角度思索,我们至少应该生吃一半以上的食物。 *** 人们关于生肉的恐惧,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生肉中可能存在的寄生虫。与细菌一样,寄生虫简直无处不在。科学家发现,人体寄生虫与人类一同演化,我们的免疫系统曾经进化出能够让寄生虫在体内长期生存的顺应才干。只需以适合的种类和适合的数量散布在适合的中央,寄生虫岂但对我们无害,而且可能对我们有益。 很多寄生虫以死亡的细胞为食,辅佐我们清算身体渣滓。以螨虫为例,它们寄生在哺乳动物的毛囊里,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和脸上都有螨虫。人体上的螨虫主要以吃死皮为生,是自然的“磨砂膏”和“美容师”。再以蛆为例,它们出往常腐朽组织中,以腐肉为生。研讨发现,蛆清算伤口的才干非人工手术所能及,它们还可能会分泌一些自然的抗炎物质。往常,“蛆虫疗法”已从西方传到了中国。 人体寄生虫的存在以至能够让人们避免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作。2016年,澳大利亚热带卫生和医学研讨所的科学家从钩虫分泌的蛋白中找到一种能激烈抑止免疫反响的蛋白AIP-2,动物哮喘模型和人类过敏病人研讨都证明这种蛋白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目前,曾经有科学家给过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服用寄生虫虫卵治疗。2012年11月,美国塔夫茨大学新英格兰医学中心的温斯托克(Joel V.Weinstock)教授就写了一篇用寄生虫治疗结肠炎的文章,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但是,你可能还是惧怕那些可能招致疾病的寄生虫,好比生鱼片里可能有肝吸虫(华支睾吸虫),生猪肉和生牛肉里可能有绦虫。怎样办呢? 其实日自己天天吃生鱼片,肝病发病率很低;中国大部分人不敢吃生鱼片,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肝病发病率却抢先世界。海鱼普通没有寄生虫,部分淡水鱼可能携带肝吸虫或者虫卵。所以,我们真正应该留意的是肉的来源能否保险牢靠,能否有卫生检疫的答应,不能食用来路不明的、不新颖的或者没有卫生检疫答应的肉类。而且肝吸虫并不像这个称号听上去那么可怕,许多人携带虫卵但并不发病,他们肝功用正常,没有任何病症。以黑龙江为例,个别县肝吸虫感染率高达68%,但绝大部分人保险无事。 人肠道里的绦虫普通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绦虫进入肌肉、眼睛或大脑等组织,产生所谓的“囊虫病”。调查显现,云南部分少数民族地域猪肉绦虫感染率超越47%,广西个别少数民族地域牛肉绦虫感染率高达66%,但囊虫病发病率很低,特别是脑囊虫病。 绦虫要进入大脑,需求“过五关斩六将”。在正常状况下,咀嚼会撕碎成虫,胃酸会杀死进入胃里的成虫或虫卵,即便有部分红虫或虫卵侥幸抵达肠道,肠壁也能阻止其进入血液。一旦它们进入血液,“免疫军团”通常会疾速将其“歼灭”。最后一道防线是血-脑屏障,拦截异物进入大脑。 因而,在正常状况下,是你吃掉虫子,而不是虫子吃掉你。绦虫如此,其他寄生虫亦然。 当然,我们并不是让大家吃全生的肉,而是解除大家的生食恐惧症。假如你身体健康,肉的来源牢靠,能够吃五成到七成熟的肉,例如煎牛排或烤羊排(我的最爱是三成到五成熟)。假如你身体欠佳,特别是胃酸缺乏(例如正在吃抗酸药)或有免疫缺陷(例如患艾滋病),能够从生吃水果和蔬菜开端。 早餐必须吃吗? 早餐必须吃吗?供给早餐奶和燕麦片的食品公司一定会通知你“Yes”。由他们资助的营养研讨机构也会得出结论说,早餐是一天当中最重要的一餐,要吃得像皇帝一样好。另外,许多医生也劝诫说,长期不吃早餐还会得(或容易得)胃病或胆结石。 本书的作者曾对这种说法疑神疑鬼,哪怕一次没吃早餐,都会有负罪感。但是,我们最终发现,这种观念可能是错误的,只是以讹传讹。由于它完整不契合人类的进化史、生物钟和基因设定。 首先,不吃早餐会得胃病或胆结石只是一个传说,我至今没有看到这方面的任何实证研讨,哪怕是小样本的。其次,有些实验试图证明,不吃早餐上午肉体会降落,但对比的是不时吃早餐的人与忽然中止吃早餐的人。这个“蓄意”选择的对比十分不科学,就像对比长期跑步的人与从不跑步忽然开端跑的人,然后得出结论说,跑步会构成肌肉损伤和疼痛,所以跑步不健康。 忽然不吃早餐打乱了原有的生物节律,部分人不能马上顺应,在上午可能呈现头晕和乏力。但这只是一种过渡反响,通常持续2~3周或1个月,最多半年到一年,尔后你应该会十分顺应,变得愈加肉体充沛。假如要做科学的早餐实验,就应当对比长期吃早餐的人与长期不吃早餐的人。我们拭目以待。 吃早餐肯定能够为食品公司发明更多利润,但和能否得胃病或胆结石似乎没有很大关系。 2009年,我前往世界短命之乡广西巴马调查,发现许多百岁老人一辈子或大半辈子不吃早餐,而他们简直没有病,更没有听说过胆结石。从此,我决议放弃早餐,至今坚持一日两餐。我曾经迷信少吃多餐,除了一日三餐,还吃零食、喝饮料,结果嗳气反酸不时。后来实行一日两餐,基本不吃零食,简直不喝饮料,肠胃十分健康,近10年没打过嗝(呃逆)。 遗憾的是,在现代都市,简直一切人天天吃早餐,越来越多的人却患了胃病或胆结石。 医学界似乎普遍以为,不吃早餐长时间空腹时,胆汁不分泌,会构成胆结石,而胃酸却会大量分泌,能够烧伤胃黏膜或者胃壁深层。这就好比说,壶里的隔夜水必须在次日早晨倒出来,否则等到中午时就会构成石块!你信吗?人类进化出的胃具有避免胃酸腐蚀的自然屏障(黏液层),无论饥饿时还是饱餐后,都不会把自己消化掉,这使先祖们渡过了温饱交迫的冰期。事实上,正如英国著名医学家T.L.克理威所指出的,胃酸水平在空腹时坚持最低,只需在进食后才会大量分泌。 至于胆结石,推测通常是肝脏代谢功用紊乱的结果,其主要成因应该是以精加工食物为主食,特别是精制的糖和淀粉,包含把含糖饮料当水喝。此类低脂食物缺乏卵磷脂以及制造胆汁酸的原料,致使胆囊中的胆固醇结晶。动物实验表明,摄入高比例的精制糖或淀粉能够构成胆结石。克理威医生发现,在渔猎采集部落或吃粗粮的传统社会,胆结石简直不存在。胆结石在19世纪初开端涌现,摄入精制糖或淀粉越多的地域发病率越高,并且与瘦削、糖尿病和冠状动脉血栓等文化病结伴盛行 。 *** 那么,我们到底能否需求每天按时吃早餐呢?答案应该是承认的。 人类曾经在口渴时才会喝水,饥饿时才会吃东西。原始人一天可能喝几次水,包含在早晨起来喝水,但主要在上、下午进食。由于一方面,古人通常现采现吃,早晨可能没有食物贮藏;另一方面,正如松田麻美子所说,人在清晨通常没有食欲,而是想要排便,所以在早晨排出比摄入更重要。此外,先祖们吃喝分开中止,不会边吃边喝,更不会喝饮料。 人类开端在固定时间用餐的历史很短,大约只需数千年。在原始部落或传统社会,人们通常一日两餐以至一日一餐。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基塔瓦岛,岛民们一天只吃一餐——日落前的晚餐(包含根茎类、鱼、肉、蛋),白天干活时以水果为零食。依据松田麻美子提供的资料,罗马帝国在其鼎盛时期,惯例是一日一餐。欧洲人在中世纪一日两餐,即午餐和晚餐,吃早餐被以为是一种贪欲以至罪恶。直到16世纪后,随着咖啡和茶叶的提高,一日三餐才逐步盛行起来。 依据王学泰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一书中提供的资料,我们中国人在汉代以前一日两餐,上午10~11点一餐,下午3~5点一餐。汉代以后,上层社会盛行一日三餐,民间大多依然一日两餐。直至清代,康熙皇帝平常一日两餐,塞外出师时一日一餐。我调查时发现,在广西巴马,许多百岁老人曾经一日两餐,部分人今天依然不吃早餐。 人类的生理机制是在漫长的狩猎时期构成的,我们的消化系统接近食肉动物(人和家犬的胃酸pH都在0.9~1.5,而牛的胃酸pH在5.5以上)。而食肉动物通常一日或数日一餐,例如猫狗能够一天喂食一次,狮子通常两天捕食一次。与猫科动物不同的是,我们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捕食和进餐主要在白天中止。在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先祖们的饮食从以肉食为主转向以粮食为主。 肉食提供的热量能够在体内持续熄灭,并且不会招致血糖动摇。而粮食提供的热量通常在4~6小时内熄灭殆尽,并在餐后2小时左右产生低血糖反响,招致饥饿感。因而,在渔猎采集时期,人类能够一日一餐,而在进入农业社会后,先祖们开端一日多餐。但在没有灯光的传统社会,人们普通一日两餐:在日出后通常先下地干活,然后在上午9~11点之间吃一餐(相当于早、午餐合二为一),下午4~6点日落前吃一餐(晚餐)。细致时间会因地域差别或时节变更而不同,我记得小时分在陕北生活时,冬季一日两餐,夏季则一日三餐。 现代研讨表明,人体的细胞里有一种生物钟基因BMAL1。它编码的蛋白质能够促进脂肪合成,抑止脂肪熄灭,其水平白天低而晚上高,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最低,晚上10点以后大量释放。这提示我们在远古时期,先祖们进餐的时间可能主要集中在上午10点到下午3点之间。因而为避免瘦削,上午10点以前和晚上10点以后,你最好不要进食 。或者至少应该做到早餐晚吃,晚餐早吃。 *** 生理学通知我们,在进食后,胃排空的时间为4~6小时,碳水化合物最快,蛋白质次之,脂肪最慢。因而,吃肉后至少6小时内你不需求进食。食物通常在小肠停留3~8小时,在大肠停留10~15小时。所以,胃肠彻底排空需求17~29小时,平均23小时,近乎一昼夜。这意味着,假如我们实行一日一餐,就有希望使胃肠彻底排空。 当胃肠排空后,细胞开端释放一种脑肠肽——胃饥饿素(Ghrel i n)。它能进步人的灵活度(经过刺激肾上腺素分泌),激起人去捕食(经过刺激杏仁核),并触发作长激素和脂联素(Adi ponecti n)分泌,能够辅佐焕发青春、肃清血脂和控制血糖。人体实验发现,在禁食24小时后,男性的生长激素水平能够比平常一日三餐时进步20倍。 从长期来看,不时重复的胃肠排空还能够避免细胞线粒体的损伤,诱导线粒体的增加以及脑细胞的再生(经过激活脑源性神运营养因子BDNF),并启动细胞和基因的修复机制(经过活化短命基因Si rtui n)。人体实验表明,在限时进食(详见下文)6个月后,受试对象细胞中的线粒体DNA容量能够增加35%。 这一切都是人类进化和自然选择构成的顺应性维护机制。在漫长的渔猎采集时期,人类可能经常面临短期食物匮乏的状况,特别是在频繁呈现的冰期。在饥饿时期,身体会抓住机遇启动修复维护机制,以等候机遇和为食物到来做准备。只需那些在饥饿时能够有效应用身体贮存的能量、疾速修复受损的细胞,并能够矫捷地捕到食的人种才干生存下来。这包含把基因遗传给现代人的智人人种。 在我们身体的每个细胞里,有一个叫作溶酶体的细胞器。它能够合成细胞内的废料,变废为宝以重新应用。这个过程称为自噬,且只需在饥饿状态下才会启动。通常在禁食12~16小时后,肝糖贮藏耗费殆尽,溶酶体开端自噬和清算工作。所以,每天坚持16小时禁食能够有效排毒。这意味着,我们需求实行8小时进餐制,即把每天进食的时间段控制在8小时以内。正如8小时工作制一样,8小时进餐制能够让消化系统充沛休息,让代谢系统有效排毒 。 美国生物学家萨钦潘达(Satchidananda Panda)等人用动物实考证明,即便摄入相同热量的食物,24小时恣意进食的小鼠会变得瘦削,呈现代谢疾病(如糖尿病或脂肪肝),而一天只在8小时内进食的小鼠却没有问题。每天只在9小时、10小时或12小时内进食的小鼠也基本上没有问题,哪怕偶尔一两天24小时进食关系也不大,但每天进食窗口超越15小时就可能失控。 这就是饮食新概念——限时进食,它表明不只吃什么重要,什么时间吃也十分重要。 2007年,一项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杂志》上的研讨证明,在摄入相同热量食物的前提下,与一日三餐相比,限时进食能够降低体脂肪比例、空腹血糖水平、胰岛素水平、甘油三酯以及血压,还能够减少淋巴瘤发病率,延长肿瘤病人的存活时间。 这表明限时进食有利于控制体重、预防疾病和延短命命。其背地的主要原理应该是:限时进食能够清算细胞渣滓,减少细胞氧化和糖化损伤,避免胰岛素不停分泌,从而避免了由此构成的脂肪堆积、代谢障碍或肝脏损伤。例如,经常坚持空腹能够避免以至逆转蛋白质的糖基化,从而减少AGEs。 要实行8小时进餐制,且坚持两餐距离在6小时以上,一日三餐无法完成,只需一日一餐或一日两餐真实可行。为控制体重和有效排毒,你的进餐时间最好定格在上午10点到下午6点之间 。 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的罗伯茨(Seth Roberts)博士发现,定时吃早餐可能会招致部分人早醒,影响睡眠。这种现象叫作哺乳动物的“预期反响”,通常距离3小时左右。罗伯茨博士过去每天早上7点吃早餐,所以他4点就醒了。因而他以为最好的早餐是不吃早餐。 所以,吃早餐只是一种习气,不吃则是一种聪慧,一种由进化和基因决议的养生和短命聪慧。 食盐必须加碘吗? 自1995年起,我国开端强迫推行碘盐,理由是大部分中国人缺碘。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曾经对此信以为真,可后来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呈现了甲状腺功用亢进症(以下简称“甲亢”)和甲状腺结节。于是,我开端狐疑碘盐对甲状腺的影响,并且讨论了一下盐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在为期近300万年的旧石器时期,人类主要从海产品以及野生动物肉、骨、血和内脏中摄取盐分,基本不吃盐。种植粮食和食用淀粉以后,食物中的盐分减少,中国人率先在四五千年前的炎黄时期开端吃盐。但直到20世纪,人们不时食用海盐、湖盐、井盐或岩盐等自然粗盐。本书三位作者都是吃粗盐长大的,两位吃的是海盐,另一位吃的是井盐。中国人从食物、水和粗盐里取得足够的氯化钠、钾、碘和硒等物质,繁衍生息了5000年,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怎样可能大部分人忽然缺碘呢? 缺碘现象的确存在,但主要发作在少数内陆偏僻山区。地球上的碘大部分存在于海洋里,少量散布在陆地上。假如当地居民吃不到海产品,则有可能盛行甲状腺肿大或克汀病。但是,这种状况通常只会发作在过去交通和贸易不兴隆的时分。有关专家曾称超越7亿中国人缺碘,但这缺乏科学依据,存在很大争议 。 退一步讲,即便在缺碘地域,补碘的最佳计划也不是吃碘盐,而是吃海产品,特别是海带。每克干海带大约含有240微克碘,而每人每天碘的需求量仅为50~150微克。在陆地食品中,蛋类和肉类的含碘量高于蔬菜和水果。由于自然食物中的碘处于有机状态,人体早已顺应,不会有代谢障碍,多余的碘会被自动排出。日自己喜欢吃海产品,特别是海藻,平均每人每天的碘摄入量约为1 200微克,北方部分沿海地域更高达50000~80000微克,但当地居民寿命很长,甲状腺疾病发病率很低。 *** 在食盐中人为添加的碘(碘酸钾)属于无机碘,容易在体内过量累积。依据慕盛学、谢华民提供的资料,这可能会招致碘中毒,引发甲亢、甲状腺结节或甲状腺肿瘤等甲状腺疾病或者生育问题,以至累及心血管、神经、肝肾、骨骼和眼睛等器官组织。单独补碘还可能突破体内矿物质的均衡,例如,甲状腺制造甲状腺素(T4)时需求碘和硒,大鼠实验表明,缺硒时补碘会损伤甲状腺,构成甲状腺功用减退。 自1995年食盐加碘以来,我国甲状腺疾病发病率直线上升。依据1994年发布的《中国2000年消弭碘缺乏病规划纲要》,当时甲状腺疾病患者为700多万,而依据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的数据,2013年甲状腺疾病患者曾经抵达2亿人以上。往常患病人数估量超越3亿人,大约30%的中青年和50%的老年人与之有关,每5个人就可能有1个有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肿瘤发病率在近20年明显上升,最近10年猛增了4.6倍。 在上海,一项对2万人的追踪调查发现,甲亢的发病率从加碘前的15/100 000以下猛增到30/100 000以上。在天津,对20年的甲亢发病统计数字剖析表明,该市甲亢发病率于1982年开端降落,在低水平上坚持到1994年,从1995~1997年间呈现上升,与碘盐政策推出的时间完整吻合。 诚然,甲状腺疾病的爆发有诸多要素,例如环境毒素、电磁辐射以及诊断技术的改动,但一刀切式的强迫推行碘盐应该难辞其咎。 2012年,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发布的一个研讨讲演显现,在正常人群中,有62%的市民碘超标;在患有甲状腺结节的人群中,碘超标的人数占到七成。 北京大学免疫学系王月丹博士指出:“碘缺乏或碘中毒要看尿碘。而1995年我国居民的尿碘中位数已抵达165微克/升,超越国际组织引荐的成人尿碘100微克/升这一规范。我国无差别地实行全民食盐加碘是十分不应该的,只应当在尿碘100微克/升以下的地域加碘。从1995年实行全民食盐加碘以来,我国居民尿碘中位数已高达330微克/升,1999年有14个省市居民的尿碘中位数超越了300微克/升。” 而依照WHO的规范,尿碘超越200微克/升即为大于适合量,可招致甲亢等疾病。超越300微克/升为过量,可引发甲亢或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2001年,中国医科大学隶属第一医院曾阅历时1年2个月,完成了对3个不同碘摄入地域(尿碘中位数分别为103微克/升、374微克/升、614微克/升)的大范围盛行病学对比研讨。结果发现,碘摄入增加招致低碘地域甲亢发病率的一过性增加及过度补碘地域甲减的发病率显著增加。 原卫生部先后连续3次下调食盐中的加碘量,从60毫克/千克大幅下调到25毫克/千克。国度粮食局规范质量中心原高级工程师谢华民在接受《经济察看报》记者采访时曾指出,平均每个国人每天摄入14克盐,即便每克盐中含碘25微克,每天从盐里吃碘350微克,加上水中、食物中的碘至少50微克,国人每天吃碘400微克以上(就算每人每天摄入9克盐,每天吃碘也超越275微克)。而WHO在再版的《饮用水水质准绳》中均载明:“成年人对碘的膳食需求量为每日80~150微克。” 有数据表明,碘盐或许是一个世界性食品保险事故。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食盐加碘后,1924~1928年甲亢病人急剧增加。英国于1930年加碘后,1931~1941年甲亢发病率和死亡率创历史新高。瑞士在1923年加碘后,甲亢发病率疾速增加;1980年再次进步加碘水平,随后两年的发病率又上升10%。相似的状况也发作在荷兰、奥天时、澳大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以及津巴布韦、巴西和智利等国。 这难道都是巧合吗? *** 碘酸钾普通被用于制造化学药品、化学试剂或化工原料,往常却添加到食盐里。吃下大量的碘酸钾有生命风险,而且碘酸钾容易结块,于是只好再添加抗结剂亚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钾毒性较小,但在400℃以上会合成出氰化钾。氰化钾有剧毒,0.1克即可致死。亚铁氰化钾水溶液在与酸相遇时,可能释放出有毒气体氰化氢;液体氰化氢就是氢氰酸,具有激烈毒性。因而,我们应该避免用碘盐高温烹调以及同时放醋。但是,在吃下碘盐后,你无法阻止亚铁氰化钾与胃酸(盐酸)发作反响,其结果只需天知道。 往常在国内市场上,主要供给的食盐不只添加了碘酸钾和抗结剂,而且是经过精加工的。比较而言,粗盐有益,精盐有害,碘盐有毒。 与精盐相比,自然粗盐具有三大优势:经济实惠、营养保险、滋味鲜美。粗盐加工简单,因而成本很低,含有钠、钾、钙、镁、铁、锌、硒、碘、锰等多种矿物质,海盐里的微量元素更超越80多种。盐业公司先从粗盐里提取可贵的元素去卖钱,然后把剩下的氯化钠制成碘盐,其售价通常是自然粗盐成本的10倍以上。 未精制的海盐含八九成的氯化钠,而精盐则是接近百分之百的氯化钠。10克精盐约含6克氯和4克钠。摄入过量的氯、钠有毒,会突破电解质均衡,使细胞内部脱水。假如把精盐当作糖喂婴儿可致死,太多的氯可能招致钙质流失和骨质疏松,而过量的钠则有机遇构成水肿、眼袋、高血压或肾结石。而这些不正是国人的常见问题吗? 早在2001年,当时的全国人大代表、内分泌科专家滕卫平医生,便指出不缺碘地域强迫补碘构成的潜在危害。2009~2011年,浙江的全国人大代表卢亦愚、全国政协委员何新等都递交过相关提案,倡议取消强迫补碘政策,同时放开无碘盐供给。 在我看来,与在食盐中加碘相似,在自来水里加氟,在酱油、面粉或米粉中加铁,凡此种种人为干预,都可能弄巧成拙,结果不堪想象,倡议予以废弃。 以铁强化面粉为例,美国名医阿特金斯在Dr Atkins’Vita-Nutrient Solution:Nature’s Answer to Drugs一书中指出,比利时、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荷兰等欧洲国度遏止食品加工商在面粉里加铁。瑞典的研讨证明,铁强化面粉可使原发性肝癌发病率增加3倍,血色病发病率上升10倍。 晒太阳会得皮肤癌吗? 晒太阳会得皮肤癌吗?护肤品公司一定会给你肯定的答案,皮肤科医生也会正告你不要经常裸露在阳光下。自从20世纪50年代防晒霜问世以来,阳光逐步被妖魔化了。 营养学家固然招认阳光能够刺激皮下胆固醇合成维生素D,但多数以为其作用仅限于维持骨骼健康,更不会挺身而出为阳光辩护,其中一个缘由可能就是没有人能够对阳光收费,而防晒霜等护肤品和化装品则利润颇丰,且使皮肤科生意红火。日本作者船濑俊介和渡边雄二在其畅销书《买不得:日用商品的健康杀手大曝光》(简体中文版)中指出,日本的一位皮肤科专家招认,假如没有护肤品和化装品,半数皮肤科医生就会失业! 我在美国留学时,迷信护肤品对皮肤的维护作用,于是早上用早霜,晚上用晚霜,出门用防晒霜。而就在这段时间,我的皮肤过敏不时,每年夏季来临后就会被晒伤,胳膊和脖子上会呈现大片红斑。那时,我认定阳光是破坏皮肤的元凶。 可回国后实行健康饮食和自然养生以来,我彻底解脱了洗护用品,再没有用过防晒霜,结果皮肤不再随意过敏,更没有被晒伤过一次,哪怕夏日正午穿泳装在三亚海滩暴晒2小时! 从此,我开端置信阳光是无辜的。由于细想起来,我的父辈和我小时分都不会被随意晒伤,而在那个年代我们基本没有防晒产品和防晒指数(SPF)的概念。最后遭到人类学的启示,我彻底消弭了对阳光的疑虑。 *** 太阳和人类早在这个世界上有防晒产品和皮肤科医生前就降生了。假如阳光致癌,人类岂能繁衍?万物生长靠太阳,我们焉能例外? 美国医生安德烈·莫瑞兹(Andreas Moritz)指出,假如说有一种纯自然营养品,能够辅佐预防多达165种以上疾病,并且是免费的,那就是你家窗外的阳光。多项研讨发现,阳光至少有以下十大保健功用 。 ●控制细胞生长,预防癌症,包含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以及黑色素瘤等多种癌症。 ●调理瘦素和甲状腺素水平,促进脂肪熄灭和新陈代谢,预防瘦削和高血脂。 ●调控肾素-血管慌张素系统,稳定和降低血压,预防高血压。 ●进步胰岛素敏理性,预防2型糖尿病。 ●调理血钙水平,维护心血管系统,预防心脏病、脑卒中和猝死。 ●调控抗体消费,进步免疫力,加速伤口愈合,预防流感和肺结核等“传染病”。 ●改善自身免疫系统功用,预防1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牛皮癣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强骨健肌,预防骨痛、肌肉痛、骨质疏松、软骨病、骨关节炎和蛀牙等退化病。 ●调理生物钟,改善睡眠,调控血清素、多巴胺和内啡肽,预防抑郁症和脑病。 ●活化基因,激起雄性激素,进步生育才干。 其中,维生素D起中心作用,被誉为“阳光维生素”。阳光中的紫外线激起皮下胆固醇构成维生素D 3,然后经过肝脏转化为血清25-羟基维生素D 3,最后由肾脏、肠道、大脑、皮肤、乳房和前列腺等组织的细胞活化为1,25-二羟维生素D 3,发挥激素的强大作用。人体维生素D大约90%来自阳光,10%来自食物。阳光合成的维生素D不会呈现过量中毒的状况,在体内存在的时间约为食物维生素D的2倍。 维生素D实践上是一种类固醇激素,经过活化2000多个基因产生普遍影响。依据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麦克尔·霍利克(Michael Holick)教授在其系列著作( The Healing Power ofSunlight and Vitamin D、The Vitamin D Solution和The UVAdvantage等)中提供的资料,最新研讨发现,维生素D能够维护骨骼健康、维护细胞健康,以及维护循环代谢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健康。充足的维生素D可使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50%,癌症的风险降低50%,流感等“传染病”的风险降低90%。美国巴克抗衰老研讨所的教授戈登·利斯戈(Gordon Lithgow)博士说:“维生素D与已知的短命基因有关,它能够使线虫的寿命延长33%。” 人类降生于东非赤道左近,原始人赤身裸体在户外活动,每天吸收的紫外线估量能够构成10000~20000国际单位维生素D。在今天,这相当于你正午在三亚海滩穿泳装沐浴1~2小时阳光。在非洲原始部落的居民、海滩救生员和赤道户外工作者的血液中,25-羟基维生素D3的浓度坚持在40~80纳克/毫升。依照这个规范,简直一切现代人可能都严重缺乏维生素D,构成百病丛生。 *** 既然阳光有功无罪,那么谁是制造皮肤癌的真凶呢? 皮肤癌分为黑色素瘤和非黑色素瘤,后者包含基内情胞癌和鳞状细胞癌。基内情胞癌是最常见的皮肤癌,它位于浅表,普通不会转移和扩散。鳞状细胞癌会扩散,但通常并不致命。真正可怕的是黑色素瘤,它在一切皮肤癌中占不到10%,但构成的死亡人数却超越部皮肤癌死亡人数的80%。 而理查德·哈代博士和麦克尔·霍利克教授等人发现,黑色素瘤好发于缺乏光照的人,且好发于见不到阳光的部位,特别是在有黑痣的中央。室内工作者是高发人群,户外工作者得黑色素瘤的十分稀有。黑色素瘤普通出往常手心、脚底,以及通常被衣服所遮盖的中央,例如躯干、腿部和背部。另外,黑色素瘤的发病率与纬度成正比,北欧发病率最高,欧洲和北美次之,赤道最低。这一系列事实分明地表明,阳光映照能够预防黑色素瘤。 非黑色素瘤通常发作在阳光容易照到的部位,例如鼻子、耳朵、脸部或手背上,但也可能出往常遭到烧伤、接触过化学品或接受过X线映照的中央,特别是鳞状细胞癌。而大部分防晒霜含有10种以上化学成分,包含致癌物二苯甲酮。 哈代博士指出,皮肤癌盛行于防晒霜产品推行以后。习气运用防晒霜的男性患黑色素瘤的概率较高,女性则得基内情胞癌的可能性增加。1992年,盛行病学专家加兰博士(Cedric Garland)在《美国公共健康杂志》上撰文指出,世界各国引荐运用防晒霜后,黑色素瘤及其死亡率随之大增。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诸国,最近几十年运用防晒霜以来,黑色素瘤发病率急剧上升。1950~1990年,患黑色素瘤的美国妇女的死亡率倍增,男性死亡率增加了3倍。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黑色素瘤死亡率全球第一,而该地域医学界最早、最有力地引荐运用防晒霜。 莫瑞兹医生、哈代博士和霍利克教授的共同结论是,阳光抗癌,防晒霜致癌,是制造皮肤癌的主要疑凶之一。一方面,防晒霜含化学品和致癌物,在阳光下还会产生光化学反响,增加雀斑和黑痣。另一方面,防晒霜阻止维生素D的构成,从而进一步增加患癌机遇,特别是黑色素瘤、结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许多化装品公司却把义务推脱给阳光,岂不是贼喊捉贼? 不外,你可能还是担忧臭氧层空泛会使紫外线增加,从而引发皮肤癌、白内障等健康问题的预言。但这个预言可能只是庸人自扰。 1985年,英国调查队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呈现“空泛”。科学界随后预言,随着臭氧层变薄,紫外线会增加,将引发皮肤癌和白内障等健康问题。民间以至传播着这样一个可怕的故事:智利羊群的白内障发作率由于紫外线增加而上升。但是,预言的事情迄今没有呈现。 智利是地球上最接近南极的国度之一,其靠近南极的最大城市蓬塔阿雷纳斯的紫外线没有问题。智利羊群的白内障由于紫外线增加而上升的故事得不到科学文献的支持,曾经所说的患病羊群盛行瘟疫,也被证明与阳光没有任何关系。 目前也没有证据支持近年来恶性黑色素瘤增加的趋向与臭氧层损耗有关的见地。其实这种趋向比臭氧层损耗现象呈现得更早,在惹起人们留意以前就曾经展开了一段时间。在离南极最远的国度之一——挪威,早在1957~1984年之间就爆发了黑色素瘤,男性发病率增加了350%,女性增加了440%。在此期间,挪威上空的臭氧水平并没有变更。 *** 看了上面这些内容,我们不由要问,关于养生与健康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第三章 寻觅不生病的答案 只需仰仗自身且顺乎自然的康复方式,才是基本之道。 ——叔本华 就算我们今天可能住在高楼大厦,家家户户的冰箱早就塞满食物,我们的DNA还记得那些在草原上的日子。 ——以色列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 生命和健康源于自然 关于这一章节的内容,或许有读者会觉得绕得太远,但这些内容正是本书精髓。在早期的讲座中,为了进步效率,我讲课经常常是重措施、轻理论,以为这样能够把大家的留意力集中到“怎样做”上面。我有两位年长的资深粉丝和读者,经常向我咨询养生问题。其中一位先问我电疗能否有用,我说岂但没用,而且有害。他接着问磁疗能否有用,后来又问红外线仪和负离子发作器等的效果。我最后通知他,人类来自大自但是不是科技伎俩,健康只能源于自但是非科技。另外一位先问我如何降血糖,血糖稳定后又问我如何降血压,后来又问我胃病和失眠等问题怎样处置。我通知他说,只需整体健康了,各个部分才干健康。由此可见,措施是局限的,理论才是完备的;学会措施可能看到树木,控制理论才干纵观森林。 每个人的细致状况千变万化,只是呆板地通知大家怎样做,效果会很差,必须从基本上了解一些人类进化的历史,才可能更好地在养生理论中自我调整。 *** 营养和养生新概念层出不穷,但自然的规律亘古不变。我们以为,能够真正使我们健康短命的不是一日千里的科技,而是源远流长的大自然。 从巫术、中医到西医,从仙丹、药物到保健品,从诊脉、X线到基因检测,从输血、器官移植到干细胞移植,科技的进步似乎能让人类的寿命无限延长,以至有一天能够使我们长生不老。 但是,经过长期大量的调查研讨发现,世界上最健康短命的百岁老人却出往常远离现代文化的偏僻山区,例如广西巴马和巴基斯坦的罕莎。那里许多人曾经短命百岁,无疾而终,一辈子没有用过药、见过医生、吃过包装食品、喝过包装饮料,由于过去没有公路、电灯、商店、药店和医院。而一旦引入这些现代文化,人们的体质就开端降落,各种疾病增加,健康寿命缩短。 生命源于自然,维持人类生命的基本要素也只存在于自然界(原生态),包含新颖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和自然的食物。君不见,现代科技岂但无法发明这些要素,反而正在破坏和减少它们吗?在许多状况下,科技越多,原生态就越少;文化越兴隆,我们离自然就越远;工具越新,环境与基因设定就越不分歧。 事实上,科技进步在诸多方面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活动状态恶化。工业展开了,环境(空气、水和土壤)却污染了,气候变不正常了(全球变暖)。文化扩张了,物种却灭绝了,生态系统失衡了。人类发明了汽车,交通方便了,关节却退化了;人类发明了电灯,夜生活丰厚了,生物钟却打乱了;人类发明了手机,交流方便了,脑肿瘤却增加了。最新研讨发现,美国夜间灯光越多的地域,糖尿病发病率越高;加拿大离交通主干道越近的居民,痴呆症发病率越高;中国离城市越远的中央,高血压发作率越低。 这里细致以电灯等的发明对睡眠的影响为例。自从爱迪生发明电灯泡以来,现代人睡得越来越晚、越来越少。2015年,《全球睡眠讲演》显现,没有一个国度(成人)的平均睡眠时间是在23点以前;中国人平均每晚在0∶32就寝,失眠率高达38.2%。20世纪60~70年代,我童年生活的中央没有电灯,当地人晚上8~9点钟就睡觉,失眠的人很少。今天的美国人平均每晚在床上躺7.5小时,但真正睡眠时间平均只需6.1小时,比1970年的平均睡眠时间少1小时,比1900年少2~3小时。 原始人每天的总睡眠时间在10小时以上。这或许是人体基因设定所请求的平均最低睡眠时间,固然每个人的状况可能有所不同。现代研讨发现,在完整黑暗和放松的环境下,95%的人需求7~9小时睡眠时间。假如每晚睡眠缺乏6小时,持续1周,人体内就会有多达711种基因的表白发作异常,其中触及新陈代谢、炎症、免疫力和抗压等重要功用。只睡7小时的电脑工作者没有睡够8小时的人做得好,睡眠缺乏7小时者患感冒的概率进步3倍。各行业世界级高手的平均睡眠时间为8小时36分钟,而我的调研表明,健康百岁老人的睡眠时间通常在9小时以上。依据大隐在《如皋短命计划》一书中提供的资料,江苏如皋百岁老人平均每天睡眠10~12小时。 在哺乳动物王国里,马和长颈鹿每天能够只睡2小时,而豹子和狮子每天的睡眠时间能够长达20小时,包含恒河猴和各种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倭黑猩猩)在内的灵长类动物通常每天睡眠10~12小时。这提示食肉动物的睡眠时间通常比食草动物要长,处于食物链高端的动物似乎睡得更多。这或许是由于食肉动物用于摄食和消化的时间远比食草动物要短,而处于食物链顶端的动物能够万事大吉。作为以肉食为主的杂食(灵长类)动物,人类处于整个食物链的顶端(详见下文),所以我们的基因里设定的睡眠时间可能至少是在10小时。 我深信,健康短命的秘诀存在于大自但是非科技伎俩,由于人类是大自然的宠儿(自然环境与人类基因相匹配),而科技是对自然的干预(构成人工环境与人类基因错配)。 那么,人类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我们最合适的饮食生活环境是什么? 参见西木博士的《不生病的饮食起居》(第2 季)、萨利·比尔的《短命的秘密》(简体中文版)、雷蒙德·弗朗西斯的《选择健康》(简体中文版)等著作。 我们从哪里来? 本部分内容主要依据迄今人类学研讨的最新成果,其关于人类进化迁移的基本途径和大致时间得到了DNA检测结果的确认,但人类演化和迁移的细致时间地点会随着考古研讨的进一步发现而得到修正。不外,这基本上不会改动本书关于人类饮食生活环境的主要结论。 考古发现和DNA检测都表明,地球上的一切现代人类,不论是白种人还是黑种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源于东非赤道左近20万年前左右的同一智人人种。复旦大学人类学家李辉博士和遗传学家金力院士、中科院昆明动物研讨所的研讨员宿兵和褚嘉佑等人的研讨表明,我们中国人也不例外,同样来自非洲。无论是元谋猿人、蓝田猿人还是北京猿人,这些古人类大约在5万~10万年以前的冰期就灭绝了。 全人类的共同祖先是一种非洲猿类,最初生活在非洲热带雨林,被恩格斯称为“攀树的猿群”。它们大约在3 000万年前与猕猴和狒狒从共同的祖先分别,在2 000万年前左右与长臂猿和红毛猩猩(简称“猩猩”)从共同的祖先分开,在500万~1 000万年前与大猩猩和黑猩猩从共同的祖先相继分家。 在这些灵长类动物中,猕猴和狒狒是有尾巴的猴子,长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都没有尾巴,被称为“四大类人猿”。但实践上,我们的祖先与黑猩猩、倭黑猩猩(黑猩猩属的一个亚种)是近亲,而且可能与倭黑猩猩最为接近。一项DNA检测表明,现代人类与倭黑猩猩的共同基因约占98.7%,有差别的只占1.3%(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基因约占0.5%)。 经过数十年的察看,德国、美国以及日本等国的科学家们发现,倭黑猩猩是杂食动物,以水果为主食。除了吃水果和树叶,它们也爱吃肉,会吃昆虫,猎杀小动物,集体捕杀猴子、羚羊和野猪等。但在群体内部,倭黑猩猩沉浸在战争、友爱和其乐融融的氛围之中。这归功于它们的一项巨大“发明”:用性消弭抵触。 相似于母系氏族,倭黑猩猩群体主要由雌性联盟主导。它们群居混交,随时能够发情,持续不时地交配,不在乎年轻年老,以至不在乎性别。和你我一样,它们会拥抱、接吻以及面对面做爱。倭黑猩猩表示得铁面无私,共同分享一切资源,包含公开的性活动,遵照“要做爱,不要战争”的准绳。剖析表明,倭黑猩猩和人类都有一种编码催产素受体的“大方基因”( AVPR1A),但黑猩猩和其他动物似乎缺失这种基因或者不够兴隆。而催产素与爱成正比,被称为“爱的激素” 。 今天,濒临灭绝的倭黑猩猩依旧生活在刚果河以南的热带雨林里,而智人却遍布全球的街头巷尾。这期间在智人的祖先身上到底发作了什么? 作为倭黑猩猩最近的表亲,我们能够推测,智人的祖先应该也是一种大方无私、喜好战争和喜欢爱爱的猿类。它们最初的饮食估量也以水果为主,同时吃树叶、昆虫和小动物等。但是,接下来的一连串地质和气候变更彻底改动了它们的饮食结构。 2000多万年前,东非火山爆发,呈现大裂谷,产生雨影效果,使裂谷东部(东非)变得干旱。从500多万年前开端,地球总体上变得越来越冷,东非变得愈加干旱,森林面积不时减少,大裂谷东部逐步变为稀树草原。于是,水果和树叶随之减少,根茎类植物和有蹄动物兴隆起来。我们的祖先大约就生活在大裂谷东部,开端寻觅替代水果的食物。而倭黑猩猩则生活在大裂谷西部,那里依然是热带雨林,有足够的水果供它们作为主食。 古猿从树上下来,开端直立行走,成为地猿始祖。由于热带水果日益减少,地猿可能吃更多的坚果和野菜,并运用工具从公开挖出根茎类充饥,饮食从以水果为主转变为以根茎类为主。与此同时,地猿或许还猎食更多的小动物。到大约400万年前,其中一支古猿进化为类人猿——南方古猿,以考古发现的“露西少女”为其代表。考古发现和碳同位素检测都表明,露西族人的晚餐以富含淀粉的根茎类为主食。南方古猿能够直立行走,运用自然工具,是人类的直接祖先。 *** 260万年前,地球进入第四纪冰期,两极冰川开端扩张。由于植物明显减少,类人猿开端寻觅替代食物,学会制造工具,逐步成为猎手。他们用木器和石器捕猎、切肉和砸骨头,砸开骨头食用动物脑和骨髓,饮食从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转变为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从此开创了旧石器时期。于是,他们的脑容量不时扩展,身体结构开端像现代人类,大约在230万年行进化为最早的古人类——能人。在旧石器时期早期,能人需求吃食肉动物剩下的腐肉和骨头,而骨头里的骨髓和脑组织为他们提供了大脑展开所需的绝佳营养。 随着食肉量和动物脂肪摄入的不时增加,古人类的肠道不时变小,脑容量疾速扩展。与此同时,他们的腿部变得更细长(行走更有效),拇指变得更粗壮(抓握更精准),声道横段和竖段趋于等长(发音更明晰)。能人大约于190多万年行进化为直立人,身体结构很像现代人,开端猎食较大的动物。直立人于70多万年行进化为海德堡人,开端固定捕杀大型动物。海德堡人于20万年前左右进化为智人,从此开端登上食物链的顶端。 保罗·雅米内博士和S.雅米内博士在 Perfect Health Diet一书中指出,考古发现和氮同位素检测都表明,在旧石器时期晚期,智人成为位于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其食肉性与狼、北极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迭。 随后,他们降服了狼的表亲——狗,用于打猎、警戒和做伴。 在整个旧石器时期,食肉量增加、工具运用和言语交流与大脑发育相互促进,构成良性循环。到旧石器时期晚期,人类的大脑扩展了3倍左右,抵达绝后绝后的巅峰状态。这使得在相同体重的动物中,平均而言,人类的大脑是其他灵长类的3倍大,是其他哺乳动物的5倍大,而肠道却只需其他哺乳动物的1/2大小。 大约在50万年前,地球进入史上最冷的时期,地表1/3的面积被冰川掩盖,植物性食物十分稀少。为应对应战,海德堡人学会了用火取暖,发明和改进了投掷武器,固定猎食大型动物,脑容量扩展到了与现代人相当的水平。到大约20万年前,智人在东非崛起。他们发明了鱼叉,大量食用鱼类和贝类,并熟练掌控了火,开端烹调食物(包含烤、煮、磨)。大约7万年前,智人的大脑新皮层特别是颞叶(含海马区)和前额叶似乎变得愈加兴隆,有了想象力和笼统思想。他们发明出艺术和文化,发明针、灯、船和弓箭等新工具,开端织衣、编网、盖房子,中止长途贸易和大范围协作,最终成为全球独一的霸主,傲立于整个食物链的顶端。 由于气候、人口和食物变更,人类曾经至少3次大范围走出非洲。最早一次估量集中在大约190万年前(如直立人),第二次大约集中在30万~80万年前(如海德堡人),第三次集中在7万~15万年前(智人)。依据DNA检测结果,前面走出非洲的古人类都灭绝了,包含元谋猿人、北京猿人(直立人的后嗣)、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海德堡人的后嗣)等,现代人类是最后一批走出非洲的智人后嗣。 大约20万年前,留守在非洲的海德堡人进化为智人。DNA检测表明,我们每个人的线粒体DNA(mtDNA)都来自母亲,并且都能够追溯到14万~20万年前一个共同的老祖母——线粒体夏娃。换句话说,我们可能都是同一个远古非洲妈妈所生的子孙后代。大约10万年前,智人的一支“定居”在非洲海岸,大量捕食鱼类和贝类。这些海鲜可为人类的身体和大脑提供丰厚的营养,但它们自身的繁衍才干有限。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海鲜的减少,这些智人沿着海岸不停迁移,后来抵达了红海和阿拉伯半岛。另外有部分智人沿尼罗河北上,抵达地中海。 大致来说,智人从7万~15万年前走出非洲,于5万~10万年前抵达中东和地中海地域。尔后,一支于4万多年前去了欧洲,另外一支于6万多年前就抵达南亚,其中一部分于6万多年前去往澳大利亚。还有一支于3万多年前来到东亚,其中一部分于1.5万~3万年前踏上美洲大陆。在此期间,人类阅历了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沃姆冰期,它开端于11万年前,终了于1.2万年前。 智人的文化突飞猛进,让生态系统猝不迭防,构成生态失衡和物种灭绝。在最近5万多年里,智人波澜壮阔大迁移的足迹踏遍五大洲,所到之处古人类全部绝迹,许多动物疾速减少或者彻底灭绝。例如,数万年前猛犸象曾经是人类餐桌上的美味,而它们和剑齿虎等大型动物在1万年前相继灭绝。动物大灭绝或许与冰期有关,但智人集体捕杀无疑是主因。至于古人类的绝迹缘由,迄今是个谜。最新DNA检测表明,现代欧亚人的基因里有1%~5%来自尼安德特人 。 *** 随着人口的增长、猎物的减少和冰川的衰退,人类于1万多年前开端种植和养殖,逐步进入农业社会。冰川衰退后,森林扩展,草原减少,有蹄动物数量进一步降落。与此同时,高脂坚果(如核桃、榛子)减少,呈现了高淀粉种子(如栗子、小麦)。由于粮食直接生吃无法被有效消化,火被普遍应用于烹调,先祖们从此开端烹食谷类和豆类,并加热烹调其他食物。始料不迭的事情发作了,他们的身体开端退化,疾病逐步增加,健康寿命缩短。 考古发现,从1万多年前开端种植小麦等农作物以来,人类的身体减少了30%以上,脑容量减少了10%左右,呈现了营养不良、贫血、蛀牙、佝偻病、骨质疏松以及频繁感染等健康问题。在土耳其和希腊等地,男人的平均身高由农业文化前的1.8米左右降落到了3 000年前的1.6米左右。在中国和日本,新石器时期早期农夫的平均身高在耕种水稻数千年后降低了8厘米。两万年前成年男子的脑容量约为1 500立方厘米,今天减少到了1 350立方厘米左右,整整缩水10% 。 从各方面的资料看,包含《圣经》《周礼》和《黄帝内经》等典籍的记载,史前人类(成人)的寿命很长,许多人活到了120岁以上。例如,《周礼》说:“百二十岁为上寿,百岁为中寿,八十为下寿。”依据克里斯托弗·赖安博士和卡西尔达·杰萨医生提供的数据,史前成人的平均健康寿命估量在66~91岁,远高于今天北京人的平均健康寿命58岁。 克里斯托弗·赖安博士和卡西尔达·杰萨医生指出,考古学家曾经以为史前人类的平均寿命很短,推测成人寿命不超越35岁。这种说法曾经在科学界和大众中间广为传播,但它错得离谱。由于考古学家那时所用的统计指标和估量措施都存在致命缺陷。 首先,史前婴儿死亡率极高,部分归因于弃婴。例如,在澳大利亚的部分土著部落,多达半数婴儿被人为遗弃。在统计上,这种现象的确使史前人类的平均寿命大幅度缩短。但是,如前所述,原始人一旦长大成人,其健康寿命可能很长,估量在60~90岁之间。 其次,考古学家过去依托智齿发育水平来推算死者年龄,可是人类的智齿通常在17~25岁时萌出,普通不会超越35岁。这意味着,即便考古学家估量死者寿命为35岁,但他或她的实践死亡年龄应该是在35~120岁。 那么,为什么在进入农业社会后,人类的身体状况和健康寿命会大幅度下滑呢?由于农夫的饮食来源过于单一,通常以几种以至一种谷物为主食。而谷物营养不全,充溢毒素,且不易吸收。与之截然不同的是,在渔猎采集部落,例如在巴拉圭的阿齐土著(Ache),饮食种类丰厚,且以动物性食品为主,包含78种哺乳动物、21种匍匐或两栖动物、150多种鸟类、14种鱼类以及多种植物 。 更为重要的是,如前所述,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罗伦·科登教授在 The Paleo Diet一书中指出,人类的基因在过去1万年间简直没有改动,而我们的饮食却变得改头换面。DNA检测表明,我们的基因在最近4万年间改动不到0.02%。但是,我们的食谱却从以肉食为主转变为以粮食为主,从以生食为主转变为以熟食为主。正是“旧基因”和“新饮食”的矛盾,招致人体疾速退化,由于我们的消化、代谢、免疫和神经等系统依然无法顺应。 依据美国人类学家亨利·哈本丁(Henry Harpending)等人的研讨,农耕历史越短的民族,采用现代饮食后发作的健康危机越大。例如,美国印第安人种植玉米的历史不到1 000年,澳洲土著则完整没有种植过,在采用高碳水化合物的西式饮食后,前者患上糖尿病的概率是欧洲裔美国人的2倍以上,后者患上糖尿病的概率为其他澳洲人的4倍多。 另外,在渔猎采集时期,部落成员集体生活和消费,共同分享食物和工具,具有大把的闲暇时间。而在进入农耕文化后,呈现了私有制、家庭和国度,人们从早到晚下地干活,不时地参与打斗或战争,为争夺土地、财富或女人,拼个你死我活。从此,占有取代了分享,阶级取代了对等,辛劳取代了悠闲,战争取代了战争,人们变得身心俱疲,呈现了许多生理和心理问题。 在最近500年间,由于科学反动的推进,人类从农耕文化进入了工业社会和信息时期,呈现了大社区、大都市和全球网络。从此,企业越变越大,而家庭却越变越小;“朋友圈”越变越大,但感情却越变越淡;寿命越来越长,可慢性病却越来越多。这到底是福还是祸呢? 正如以色列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博士所说:“ 就算我们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