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晓,中国指控学会副秘书长,安徽大学人工智能学院 “剑桥没有你需求的氧气,……我制造自己的氧气。”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之为义务》 + + + + + + + + + + + 前言近日,不时有收到部分朋友、同事、同窗的慨叹:“你们才是元宇宙的祖庭啊!”、“你们做的才是真正的元宇宙!”、“你们团队是国内最早做元宇宙的!”以及疑问“元宇宙和你们做的平行智能是什么关系?” “数字孪生和元宇宙有什么关系?”有感于同事、同窗及朋友们关于相关学问的追求,特别是自己曾经有幸翻译了与人工智能的历史与展开相关的三本巨著《机器崛起》、《社会机器》与《AI 3.0》,关于“奇点”、“智能大爆炸”、“思想平线”、“全息玫瑰碎片”、“赛博格”、“虚拟理想”、“元宇宙”等科幻和科技概念的历史与来源都做过调研了解,心想一定要抽时间、力所能及得把自己的所知所想写一段文字以作解答,但不时苦于日常忙碌没有时间。机缘巧合,国庆假日期间,与几位新“老”朋友闲叙,顺便梳理了自己的思绪,借今日之讨论、圆昨日之心念。 + + + + + + + + + + + 导读本文讨论人与虚拟空间的关系。以“元宇宙”概念的提出为起点,相继扼要讨论了元宇宙与赛博空间的关系、通往赛博空间的通道与工具、美国空军打造的通往赛博空间的工具、沿着控制论思索人及其生存的物理空间环境的关系、技术展开如何促进了对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开发、数字孪生与平行系统、赛博空间的殖民化、元宇宙与平行智能、智能与想象以及人类的优势、计算机的局限与AI的潜力等主题,试图为当下元宇宙概念的呈现以及我们如何看待元宇宙提供一个带有智能科技展开历史沿革的视角。文中展示的内容,仅仅是自二战以来智能科技展开沿革的冰山一角,因个人才干和视角有限,仅做扼要讨论,全文共计约1.5万字,敬请大家批判指导。 + + + + + “元宇宙Metaverse”与赛博空间众所周知,“元宇宙”的概念来源于尼尔·斯蒂芬森于1992年撰写的小说——《雪崩》,在小说中,尼尔描画了一个完整沉浸式的虚拟环境,为失望国度里的一切人提供一个短暂逃离无法忍耐的理想的机遇。其实,在我2017年翻译詹姆斯·亨德乐的《社会机器》一书的时分,由于书中提到了尼尔于1995年撰写的《钻石时期》一书,以为其中描画的场景与王飞跃教员提出的“平行世界”理念相呼应,因而在2017年9月曾经买过英文版本的《雪崩(Snow Crash)》以及《钻石时期(Diamond Age)》,计划送给王教员,可惜没有得到王教员的注重与接纳(有可能是以为我这个关注科幻小说的学生游手好闲)。2021年11月份,王飞跃教员应某部门请求撰写关于我国展开元宇宙的优势、应战及应对的内部讲演,请王雨桐、李小双、杨林瑶、田永林博士和我等共同中止文献调研及讨论,我再次提起此事,才正式把书送与王教员。 元宇宙的实质是讨论人类与虚拟空间的关系,特别是人类在与自身所发明出来的新环境中生存并如何相互影响的关系。而尼尔·斯蒂芬森关于这一关系的描画和思索,实践上反映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民众在阅历“水门事情”、“储蓄贷款危机”后,出于对政府的极度不信任所想象出来的一个逃离理想世界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 关于“赛博空间”的思索与探求,引发了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第一波VR浪潮。以凯文·凯利(《失控》一书作者)与斯图尔特·布兰德(《全球概览》杂志开创人、全球电子链接WELL开创人)举行的“赛博颂Cyberthon”为高潮,被《全球评论》以为是“将伯克利瘾君子、科技发烧友、艺术朋克以及那些真正树立了赛博空间的人汇集在了一同”1,并被发明这一单词的作者——科幻小说巨匠威廉·吉布森评价为“我从未想到真的会有人走出来并发明这些东西。”2。 赛博空间(Cyberspace)一词最早呈现于吉布森于1982年所创作的《全息玫瑰碎片(Burning Chrome)》短篇小说;两年后,在其出名世界的《神经漫游者》一书中,吉布森用其标记性的语气引见了这一机器内部的全新空间: “赛博空间,每天都有提高全球的几十亿合法操作者在共同感受这个科幻空间,包含正在学习数学概念的孩子……它是人类系统全部计算数据笼统汇合之后产生的图形表示,有着人类无法想象的复杂水平。它是排列在无限思想空间中的光线,是密集丛生的数据。好像万家灯火,含糊不定。3” 吉布森的言语赋予了科技神奇的颜色,引发了人们对计算机生成的这一空间的无限向往,并推进科技的潮流朝着这样几个方向思索:(1)构建什么样的交互界面,才干打通人类通往赛博空间的通道?(2)如何树立并殖民化这一新的虚拟空间环境?(3)人类与自己发明的这一新的空间环境是什么关系? 通往赛博空间的通道与工具为了打通人类与赛博空间的交互通道,杰伦·拉尼尔(《时期》周刊2010年100位最具影响力的人,评选出的思想家)开端研讨一种“后符号”(postsymbolic)的可视化编程言语(Visual Programming Language);托马斯·齐默尔曼研发了一种“数据手套”4,经过在手套的各个指头上装置光线弯曲传感器以丈量手指的弯曲度,固然其初衷是为了经过触摸不存在的琴弦来制造真实的音乐,但后来却展开成为NASA的虚拟操控产品供给商。其他企业也纷繁投入这一浪潮之中,呈现了专注视觉反响系统的欧特克公司(Autodesk, Inc.)、第八感公司(Sense8 Corporation)、头部跟踪设备的布莱姆斯公司(Polhemus, Inc)等,以至苹果也在思索参与NASA的埃姆斯研讨中心(Ames Researcher Center)。但是,20余家VR公司在短少4个先决条件的状况下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后,大多又如秋后蚂蚱普通消逝了。这4个条件放在今天也是决议科技创新企业能否能够生存下来的关键:足够的预算、技术精深的工程师、时间,以及最重要的——一个明白的目的。 杰伦·拉尼尔,虚拟理想公司 VPL的开创人,头戴公司的一个原型产品,该头戴式显现器是一个输出设备 VPL公司研发的虚拟理想手套和掩盖全身的数据服装样品(1990s) 左图:《盟多2000》杂志上的一幅“赛博空间”表示插图——可被“殖民化”的新范畴。在机器内部虚拟的开放空间,物理学、法律 威廉·吉布森不知道的是,在他们热烈讨论和喧哗的同时间里,美国空军曾经在暗地里研发了相关硬件。1984年3月27日,CBS晚间新闻报道了美国空军发明的一种反动性的新型显现技术。一位带着飞行员眼镜、身穿棕色皮夹克的工程师站在摄像机前,向被深深迷住的美国大众解释飞行员如何在“虚拟空间”中对着视频练习飞行——就像是喷气式飞机沿着网格状的电子地球在竞赛5。实践上,空军的工程师是20世纪70年代初第一批阐明虚拟空间想法的人,而这一开创性的军事研讨在1984年3月被公开了。 美国空军打造的通往赛博空间的工具:虚拟驾驶舱在吉布森提出“赛博空间”术语之前,美国空军曾经在赛博空间里中止飞行和战役了。二战期间闪电战中牵引诺伯特·维纳中止研讨的“处于压力下的驾驶舱内的人机交互问题”,使无暇军工程师们在整个50年代和60年代都忙碌不堪。结果,就是空军在70年代初发明了“虚拟空间”技术。 20世纪70年代,曾经为美国征战立下丰功伟绩的F-4“鬼怪式”战役机和F-105战役轰炸机曾经到其生命末期,它们有限的驾驶舱空间招致无法升级并更新新型的显现设备6。当时,麦克唐纳·道格拉斯(McDonnell Douglas)公司为空军研制了F-15“鹰”式战役机,而通用动力(General Dynamics)正为研讨F-16“战隼”而努力。 但是,这些新一代战役机不只没有优化驾驶舱的设计,反而使问题更糟糕了。夜间飞行的F-15机舱内就是一片灯光和仪表的海洋:300个开关和75个显现器,包含所谓的垂直状态显现器、水平状态显现器、备用仪器以及雷达等。仅支配杆上就有11个开关,油门杆上还有9个。一切这一切衔接到大约50台计算机上,这些计算机为飞行员提供增稳控制,飞行数据如速度、高度及温度,推进控制,电子作战系统,以及形形色色的武器。经过这些交互,F-15的飞行员能够有效地控制一个在空中以超声速疾驰的能源输送系统! 经过MSIP改进后依然保存较多机械式仪表的F-15C座舱7 这一复杂性是史无前例的。最新研制的驾驶舱向一个人类飞行员在如此微小的显现器上展示了远超其处置才干的数据,招致飞行员们纷繁埋怨,“脑浆都要从指尖儿上渗出来了”8。 空军的哈利G.阿姆斯特朗航空医学研讨实验室(Harry G. Armstrong Aerospace Medical Research Laborary)决议设计“理想的驾驶舱”,但也有一个问题令人对这一目的望而却步“我们该怎样把信息输入给一个机组人员,才干辅佐他快速地做出决议9?”。对此,空军工程师们的指导思想是:“处置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使机器愈加‘人性化’,而不是使人愈加‘机器化’”10。 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Wright-Patterson Air Force Base)的托马斯·弗尼斯11少尉及其团队在1976年提出了一种“视觉耦合机载系统模仿器(Visually Coupled Airborne Systems Simulator,简称VCASS)”的设计计划,他们的愿景是“在视觉上耦合人类和机器”12。细致的思绪为:经过VCASS显现器,在视觉、听觉和触觉上将信息“输入”到飞行员的大脑里,然后,运用脑磁电扫描法(Magnetoencephalography)丈量大脑内部由神经系统诱发的神经电势,把从飞行员大脑皮层“输出”的信息返回到计算机。这样直接的“生物反响(Biofeedback)”预期使得这些飞行机器“将具备人类无法企及的才干”13,其目的是仅仅经过想象军事演习和发射导弹即可赢无暇中混战的胜利。 左图:美国空军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辟了“虚拟理想”的概念。图中所示为1985年6月1日,空军中士弗农·威尔斯在赖特-帕特森空军基地的阿姆斯特朗航天医学研讨实验室戴着视觉耦合机载系统模仿器(VCASS);右图:典型的投影到VCASS头盔中的由计算机生成的图像 该实验室研发的复杂头盔显现器原型机在1981年正式投入运作,工程师们后来将其称为“超级驾驶舱”。这个耦合了视觉感官的VCASS头盔是人类迄今为止制造的最为复杂的虚拟理想系统14。 但它看起来相当丑陋和蠢笨。当来自加利福尼亚爱德华兹空军基地的首批试飞员来到这个位于俄亥俄州代顿的实验室时,他们震惊了“你肯定是在跟我开玩笑”一位飞行员难以置信地说道“别闹了,弗尼斯,这是怎样回事?15”一则电视报道后来直接称这台头盔原型机是一个滑稽的装置。记者们也经常取笑这个设计16。这台原型机太粗笨了! 致使于需求从驾驶舱上面的天花板上把它降到飞行员的头部位置。 值得庆幸的是,科幻小说来救场了。1977年5月,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的电影《星球大战》上映了,反派达斯·维达的头盔与空军自己的设计简直相似得可怕。忽然之间,有着怪异眼睛的超大型头盔变酷了。但空军的头盔不只是看起来跟科幻小说里的很像,以至卢克·天行者那台计算机控制的瞄准器,与空军的系统一比也似乎有些过时。这一次,科技的展开速度超越了想象(科幻)。
沿着控制论思索人与物理空间环境的关系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呈现的反主流文化17的浪潮中,学习——被以为是其中一个关键部分。学习或许是唯逐一种能够拓展思想从而使得人们能够看到通往愈加美好、愈加战争、以及愈加公正的未来的道路。人经过察看并改造物理空间环境中止学习,记载所察看出的规律以及改造的过程与结果,构成文字并传播于世。 早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艾什比和维纳就曾经指出,人类及其工具间的界线是很随意的。人在支配飞机的时分,与机器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这就是控制论101(Cybernetics 101),基础中的基础。艾什比随即指出,系统及其环境之间的界线也是很随意的。格雷戈里·贝特森将这一想法展开为“思想内在于这个更大的系统——人类与环境共同组成的系统。18” 人与机器的三种控制关系:人在环内的半自动化过程、人类监视下的自动化过程、自主决策的自动化过程 这一描画关于绝大数人来说可能有些怪异,但贝特森以为:任何合理的行为必定代表着一个“整体回路”,一个完好的闭环反响。因而他以为,显现了重复试错行为的恣意单元组合均可被称为是一个思想系统。那些具有因果回路的简单单元经过“恣意集成”所组成的复杂物体,“必定会表示出心理特征”,贝特森如此概括到19。 将该认识上升到整个社会层面后,贝特森认识到:整个社会就是一个自稳态调理器,全动态的社会就是一个“超稳定系统”。他提出,“个体思想是内在的但不只仅存在于机体内部,他还内在于体外的通道和信息中;并且存在一个更大的思想,而个人思想只是其子系统。20” 丹麦皇家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公共空间研讨中心的扬·盖尔(Jan Gehl,1936至今)21教授在其《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提到“生活是不时变更和极度动态的,人们的感受和行为也在生活中不时地变更和转换,因而建筑同样需求对这些动态做出回应。举个例子,假如说建筑是胚胎,那么建筑的表皮就是无数个细胞,建筑中的人即是信号的发出者。人的感受和行为所组成的动态社会影响着建筑的功用,塑造了不同的建筑形态。” 物理空间的树立、改造和开发常常随同着大量的基础树立工作,成本高、代价大,常常还无法提早体验并评价。随着人类文化、社会与科技的展开,人类对地表物理空间的开发曾经基本完成。接下来,将走向何方? 人类思想的全息碎片、波普尔的三个世界与独立展开的学问文字是人类思想可视化的一个最主要的途径,也是人类文化展开和传承最重要的伎俩。近年来,随着手机、笔记本等移动终端的展开,以及快手、bilibili以及Instagram等APP的展开,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所看、所思、所关注的内容发布到网络上,不只有文字,还有图片、视频等等。一切的这些信息,正在组成盘绕个人的“全息碎片”;而学问图谱、语音辨认、图像检测等技术,就像一只只功用各异又看不见的灵巧的手,把属于每个人的碎片一片一片拼在一同,试图描画出某个人的数字化信息全景。 出自ACP-based social computing and parallel intelligence: Societies 5.0 and beyond22 但是,自计算机呈现之始,直到今天信息技术疾速蓬勃展开的当下,简直一切的参与者都沉溺于计算机内部世界的开发、逾越计算机屏幕走进机器的新空间或链接计算背地的其他人,但却遗忘了去思索背地的科学基础与哲学支撑23。 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其1972年出版的《客观学问:一个进化论的研讨》一书中,完好地描画了他的“3个世界”学问论。其中世界1是物理世界;世界2是肉体世界;世界3是客观学问世界。钱学森在认识到情报科学和技术与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的内在关系后,提出了情报“激活”理论24。在王飞跃的《情报5.0:平行时期的平行情报体系》25一文中,他对钱学森如何遭到波普尔启示提出了情报激活理论做了细致的引见,此处不再赘述。比较有意义的是,钱学森批判了波普尔关于三个世界独立展开的思想,“但是在他(指波普尔)看来,这三个世界都是同等的、独立的,世界一就是客观世界,世界二就是肉体世界,世界三就是学问世界,而且他强调这三个世界都能够独立地展开,这就搞乱了。特别让人家很难接受的就是说这个学问世界,它自己就有独立性,自己能够自由自由地在那儿展开。这就十分荒唐的了。学问是人去发明的嘛,学问怎样能独立自主地在那儿展开呢!”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展开,我们知道,AI不只仅能够自主学习,都能够展开出自己的言语了。当再次回想思索的时分,不由疑问:学问能否能够独立自主在那儿展开呢?假如学问世界能够独立展开,它在哪里展开?会怎样展开?属于谁?将为谁所用?从技术的角度,可能还需求思索,如何保障消费学问的个体的权益、学问存储保险、运用权限管理等。而目前呈现的区块链技术、NFT26则有望为保障学问保险和可追溯的传播提供有效伎俩。 数字孪生与平行系统:描画理想与真假闭环在《数字孪生与平行智能: 展开示状、对比与瞻望》27一文中,作者从哲学基础、研讨对象、中心机想、基础设备、完成技术措施和功用六个方面对比了数字孪生与平行智能的区别,得出了“必须树立包含人机物在内的智能实体之间学问层次的联合,完成从相对独立的简单学问系统向学问联合的复杂学问系统的跃进”的结论。 实质上,数字孪生是数字化仿真技术展开的必定阶段,是完成平行系统的基础技术之一。平行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借助先进的计算机建模伎俩,应用人工社会,在网络(Cyber)空间中结构一个与理想世界复杂对象平行的虚拟复杂对象。换言之,人工社会即是平行宇宙在计算机中的虚拟完成,它与物理理想世界中的复杂对象同构并映,构成研讨和处置复杂问题的平行系统。几百年前,物理学家们用自己聪明绝顶的大脑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实验”来研讨并考证平行宇宙及其他量子力学的解释;而被称为“电脑”的计算机,自然能够被用作“培育”人工社会/世界的载体,将复杂系统的求解空间从物理空间扩展到网络空间。其中心措施为人工社会(Artificial Societies)、计算实验(Computational Experiments)与平行执行(Parallel Execution)为一体的ACP措施。 人工社会28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兰德公司的Builder和Bankers为研讨信息技术的社会冲击影响而提出的。与传统社会仿真不同的是,社会仿真以实践社会为独一理想存在,并以实践社会作为检验研讨成果的独一参照和规范,追求“真实”;人工社会29则迈向“多重社会”的认识,将人工社会作为未来理想社会展开的一种可能结果或替代方式。事实上,人类关于“人工社会”的思索自古即有。从柏拉图的理想国、陶渊明的桃花源、摩尔的乌托邦,直至近代各类的社会理论都能够视为“人工社会”的一种蓝图,它们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与理想社会平行互动,并引导我们朝着“人工社会”的目的来改造理想世界。人工社会或人工系统所中止的,其实是把人们脑海中和理想社会里的“平行企图”和“平行行动”迁移到计算中、复制在赛博空间中,并复制多份存储。在理想系统和人工系统所构成的平行系统的基础上,关于无法实验或实验成本太高的物理实验,我们就能够将人工系统作为“社会实验室”,解剖、剖析并学习复杂系统的行为特征及规律,实验并评价系统在遇到特定情形之下的性能表示,并进一步盘绕相应的问题及场景展开控制与管理。 计算实验30是计算机仿真研讨的“平行”扩展与延伸。复杂社会系统或军事系统因触及大量的人员参与,且“实验”成本昂扬,或者触及国度防卫、军事战备及社会保险问题,以及道德伦理问题,许多时分无法中止“实验”或重复性“实验”。计算机仿真是采用计算伎俩来模仿复杂系统行为演化与涌现的一种有效伎俩,其应用于复杂系统研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计算机一开端被用于仿真或模仿时,研讨人员就对此持有两种态度31:1)以为这是一种创新和极有价值的工作,盘绕复杂系统的仿真建模展开了大量工作;2)仿真替代不了实践的物理过程,发现不了新东西,有时以至是多余的。但两种观念都以为,仿真可用于系统剖析,有助于剖析过程,但是绝不能用于取代实践的工程或物理实验。在复杂社会或军事系统中,由于触及社会文化要素及人的客观性,能够更进一步,将“仿真”结果作为理想的一个替代版本,或一种可能呈现的理想,而实践状况只是可能呈现的一种理想。该思绪即为系统仿真走向计算实验的思想基础。在计算实验中,传统的计算模仿变成了“计算实验室”里面的“实验”过程,成为“种植培育”各类复杂系统的伎俩。与仿真遵照实践系统是独一理想的理念不同;计算实验以为“计算模仿”也是一种“理想”,是理想系统的一种可能替代方式。计算实验以“试错”的方式启示式探求系统处置计划,经过大量实验生成充足的数据与场景,同时为实践系统的演化方向提供可能的自创。 平行系统32是指由某一个自然的理想系统和对应的一个或多个虚拟或理想的人工系统所组成的共同系统。从数学建模、计算机仿真模仿、到往常的虚拟理想,实质上都是用平行系统措施中止设计、剖析、控制和综合集成的实例,但未构成完好的闭环,而是以离线、静态、被动的方式辅助理想系统的管理和控制。一定水平上,现代控制理论是胜利应用平行系统的模范,从经典的传送函数措施到状态空间措施,从最优控制理论到参数辨认和变结构自顺应控制,特别是基于参考模型的自顺应控制等33。不外在普通的控制系统中,控制和决策实施都是针对理想系统的,很少或者基本没有相对应的人工系统中止控制。主要缘由在于:首先绝大多数状况下,针对这一类实践系统能够树立足够精确的数学模型,进而剖析特性、预测行为、控制展开,这时分基本没有主动在线应用模型的必要;其次,有些实践系统要找到精准建模较难,但能够应用参数辨认、结构变更或神经元网络等措施分段树立足够精确的系统模型,这时分模型的角色自身还是被动的。固然控制信号同时用于实践系统和人工系统,但不是为了控制人工系统,而且两个系统的行为都是可预测的,并且实践与人工系统的行为和结果应当是分歧的34。关于社会、经济及军事等触及人类文化、心理、行为特征显著的复杂系统,多数状况下没有足够精确的模型,也不可能树立能够解析的预测短期系统行为的模型,许多时分只能依照“摸石头过河”的方式一步步探求,即时对复杂系统中止决策和管理。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展开、网络化的提高和数字社会及数字政府进程的加快,这种对这类复杂系统的管理与控制暴显露越来越多的问题,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招致社会骚动、政权更迭以及品牌危机,如俄乌战争、香港骚动以及阿拉伯颜色反动等。在这种状况下,我们必须注重并设法发掘平行系统中人工系统的潜力,使其角色从被动到主动、静态到动态、离线到在线,这就是平行系统的中心机想。 计算机、在线社区、网络游戏与阿凡达:赛博空间的殖民化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曾经把计算机看成是集中控制的化身,代为执掌着能够终结全人类文化的计算机控制的核武器。同一时期兴起的反主流文化先锋们诲人不倦地尝试着各种抑止资本主义以及政府自上而下控制的方式。为了与大公司们集中控制的方式对立,他们先是发明了分时技术机制,让更多的人取得了访问SAGE(Semi-Automatic Ground Environment, 半自动空中防空系统)这类超级计算机/大型机的途径。 到七十年代,他们又经过将个人计算机推向市场完整推翻并推翻了大型机。其中以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为代表:先是经过开发然后销售所谓的蓝盒子35——一种免费拨打电话的盗用电话线路设备,来锤炼自己的技艺;后来又创建了苹果公司。1984年,苹果推出了麦金塔(Macintosh)——第一台大获胜利的带鼠标的计算机图形用户界面电脑。为了表示个人计算机把人类从那些军事化运转、价钱昂贵且控制一切的大型机中挽救出来的潜力,苹果公司在1984年的超级碗现场播出了至今仍被以为是不可逾越的高度的“一分钟”超级碗广告。这一则广告由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执导,内容是:一位衣着T恤和短裤的体魄强壮的金发女子,看着像是以前的风暴突击队成员,拿着一把大锤子,直冲进权益的中心;然后她抛出铁锤,砸碎了大屏幕。然后是,“1月24日,苹果计算机公司将推出麦金塔。” 八十年代兴起的网络技术和自由软件运动36,相比科技化而言则愈加社会化,时至今日依旧在产生深化的文化影响。以理查德·马修·斯托曼(Richard Matthew Stallman, RMS)为代表,他也是GNU计划以及自由软件基金会(Free Software Foundation)的创建者、全球著名黑客。到1984年,链接到“网络”上的效劳器数量曾经超越1000台;而阿帕网曾经对公众关闭入口,只需研讨人员才能够访问。技术人员和黑客们关于经过网上“冲浪”获取信息和学问的需求日渐增加。这时,又是《全球概览》的开创人斯图尔特·布兰特,经过将这一杂志搬往线上,打造了WELL(Whole Earth’s Lectronic Link,全球电子链接)在线社区。严厉意义上,WELL或许是第一个具有普遍吸收力的真正的在线社交网络。WELL的两个开创人,布兰德和马修·麦克卢尔设计出了“YOYOW”:“你为自己的话担任(You own your own words)”。从一开端,布兰德就希望WELL这一“全球”网络是自我管理的:他希望该系统成为一个社会技术的自稳态调理器。 也是在1984年,CBS晚间新闻上空军发布了其反动性的“视觉耦合机载系统模仿器(VCASS)”。自此,一个独立的、虚拟的、与理想物理空间截然不同的计算机生成的空间——先是被称为“赛博空间”、后被普遍称谓为“虚拟空间”,开端了其奄奄一息的全面长大与展开。计算机仿真技术正是兴起于这样一个时期技术大背景下。 随着赛博空间泛在提高,一款早期游戏《栖息地》(Habitat)的发明者—奇普·莫宁斯塔(Chip Morningstar)和伦道夫·法默(Randolph Farmer)—提出了赛博空间殖民化的想法,并在《栖息地》游戏中提出了“阿凡达A(Avatar)”一词。在这款游戏中,由玩家控制的游戏里的微小卡通人物,能够运用存储在玩家银行账号里的代币(Token,游戏中简称为“T”,是《栖息地》国度的通用货币)置办并出卖物品。 实践上,阿凡达的想法源自莫宁斯塔和法默关于控制论的失望:“没人知道如何制造一台接近一个真实人类之复杂水平的机器,更不用说一个社会了37。”因而他们决议自己以至不该尝试。“当时,我们采取阿凡达的措施,以至都不算是对制造自动机的尝试,而是应用这种计算媒介增强理想中人们的沟通讯道。38”措施就是运用小型卡通人物代表虚拟世界里的玩家。莫宁斯塔不时酷爱阅读,他曾经读到过印度教(Hindu)中“阿凡达(avatāra)”相关的内容,知道该单词代表着降落或者出往常地球上的神明。在他的记忆里,当神话中链接天堂与世界的绳索忽然断掉时,阿凡达就会被拉回去。对莫宁斯塔来说,神明是计算机前的真实玩家,阿凡达代表着游戏中的用户,联通两者的神秘绳索是衔接到计算机调制解调器上的电话线。《栖息地》中的阿凡达与人类和机器坚持涣散而不是紧密的耦合,他们以为这才是赛博空间的意义所在:“赛博空间的基本特征在于其对虚拟环境的共享性,而不是那种把用户送入虚拟环境之中的显现技术。”39 归根结底,赛博空间环境依然是人工建造的环境。建筑师们开端对虚拟世界这一新世界的构建产生了兴味。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建筑学教授——迈克尔·本尼迪克特(Michael Benedikt)40,主动联络了吉布森,约请他共同盘绕赛博空间的可能性召开一场大型的学术会议。在本尼迪克特的邮件中,他特别声明强调,这次会议“不是要推进界面技术”。相反,本尼迪克特写到:“它是关于赛博空间作为一个独立范畴之实质的会议。”41 本尼迪克特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来组织这次会议,最终于1990年5月4日至5日,由德克萨斯大学的建筑学院和计算机科学系分离主办了这次会议。会议仅仅经过电子邮件中止宣传——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壮举,也开创了学术会议邮件宣传的传统。令人吃惊的是,会议收到了艺术家、技术专家、计算机科学家、企业家、建筑师和社会学家等的60余篇论文摘要。本尼迪克特的第一次会议代表了赛博空间意味含义的转变:在德克萨斯的奥斯汀,赛博空间的含义超越了虚拟理想。 元宇宙与平行智能:虚拟空间的功用分区与有效组织1990年11月,钱学森在写给时任“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专家组组长汪成为的信中,初次提出了对虚拟理想(Virtual-Reality)一词的译名倡议:“人为景境”或“灵境”,并强调“我特别喜欢‘灵境’,中国味特浓”。后在写给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的信中,进一步对Virtual Reality中止了定名遵嘱,并以短文《用“灵境”是脚踏实地的》做了论述。
90年代初,王飞跃在NASA/RPI空间探求智能机器人系统中心工作时,向NASA正式提出了将模型作为数据产生器和可视化工具的“影子系统”思想42。1988年至1996年,在NASA的空间探求智能机器人系统中心(CIRSSE)和本地行星资源应用空间工程研讨中心(SERC)做系统集成考证主管和首席研讨员时,王飞跃主要担任CIRSSE空间机器人平台的任务流程43和ISRU火星制氧厂及其相应仿真考证系统44相关工作。针对星外无人采矿和无人工厂的建模与管控问题,由于资源有限,面临无法中止外太空实验又要实验、无真可仿又要模仿计算的问题,提出构建空中Shadow System的计划,主要强调嵌入式仿真和分层递阶智能控制,并采用实时嵌入系统的Thread进程和Interrupt中缀机制来展开虚拟仿真实验,用虚拟计算实验的伎俩来应对无法物理实验的问题。 2003年,王飞跃应邀为《天遇——混沌与稳定性的来源》写书评《人世的天遇:从渴求稳定到遭遇混沌》45时,额外得到伽莫夫的名著《从一到无量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并撰写《何时从无量大到一?》书评,得到一位同事倡议查看平行宇宙相关工作。进而认识到,这与他自己正在从事的复杂系统计算措施的研讨有内在且深化的联络,从而迫使自己重新审视人工社会、计算机仿真和自顺应控制措施,初步构成了以人工系统建模、以计算实验剖析、以平行执行控制并管理复杂系统的三步曲想法46,并于2004年相继发表了《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的研讨方向和展开战略》47、《平行系统措施与复杂系统的管理与控制》、《计算实验措施与复杂系统行为剖析和决策评价》、《人工社会、计算实验、平行系统——关于复杂社会经济系统计算研讨的讨论》48等一系列相关工作。正式将平行系统理论展开为一个完好的、逻辑紧凑、真假一体的闭环。 沿着王飞跃近年来提出的“三个IT”理论:“老”IT(Industrial Technology)是开发物理世界的主打工具,处置了人类展开的资源错误称问题;“旧”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开发心理世界的主打工具,突破了信息的错误称;而人工世界必须依托“新”IT智能技术(Intelligent Technology),处置人类智力错误称问题49。他以为,农业和工业曾经开发了前两者,今天我们面临着开发人工世界的巨大任务,即解放智力,让数据资源、学问体系和社会聪慧成为树立新IT时期的原料和动力,让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智业”社会。 作者以为,元宇宙为解放人类智力提供了新的途径。其实质是虚拟空间的功用分区,是为应对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而必定呈现的一种空间形态。物理世界的房屋建筑让我们在真实世界中有了安身之所后,逐步衍生出办公、文娱、体育、休闲等功用的专业划分空间。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Intelligent Technology)的展开以及人民生活物质水平的进步,人们对愈加丰厚的肉体文化产生了更大的渴求。虚拟空间的开发,有望进一步满足随着社会展开进步而产生的这一普遍需求。但问题是:我们能否曾经控制了开发Cyberspace这一虚拟空间的工具?谁来开发?如何开发?如何保障保险开发? 智能与想象:机器靠什么想象?2015年3月23日,在新智元的前身静沙龙上,王飞跃分享其对《X 5.0:平行时期的平行智能体系》50的一些思索、想法与见解。他以为,要了解人工智能、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智能”。关于“智能”,在牛津词典中英文智能“Intelligence”有两个意义,除了智能之外,还有情报的意义,就是“搜集具有军事或政治价值的信息”。对该词,量子力学原理的开创人马克思·波恩(Max Born)以为,“积聚和应用学问的过程,作为全人类在长时期中的一种努力,必须遵照按指数增长的统计规律,而且不可能加以阻止。”51 今天的科技现状正考证了波恩的断言:学问的指数积聚曾经引发了今天的“智力爆炸(Intelligence Explosion)”;以至近年来有许多知名科技家、科学家曾经担忧:机器智能超越人类的“奇点”52就要到来了。爱因斯坦则愈加“猖獗”,他以为:“智能的真正标识,不是学问,而是想象!(The true sign of intelligence is not knowledge but imagination.)53” 人是有想象的。机器靠什么想象?元宇宙能否是机器的想象空间?要解答这一问题。首先要思索,人是怎样处置问题的。人经过做事情、犯错误、总结阅历经验,并类比和联想其他的场景和情形来寻觅处置问题的答案。脱离收场景和情形谈工程理论问题,是不真实际的。那么元宇宙能否能发明并提供更多场景和情形,并赋予机器类比和联想的才干? 从当下的展开阶段来看,元宇宙是人类想象在计算机空间中的延伸,是对虚拟空间的进一步专业化分区与功用分工,是科技展开到一定阶段后对波普尔的第三世界的深化与开发。在元宇宙中,学问能够独立生长,沿着人的规划和设计但又坚持一定的独立性。仅仅元宇宙自己并不能组成一个完好的闭环系统。实质上,元宇宙是平行理论的一个较为复杂完成,是理想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交互融合54。经过计算机模仿、数字孪生、虚拟理想等技术活动,促进了物理世界实体、设备、资产的数字化;而经过制造、消费、树立等人类活动,推进了数字产品的进一步实践化。理想世界与虚拟世界完成了双向的交互,理想世界能够映射到虚拟世界,虚拟世界的改动同样会带来理想世界的变更。 在真假平行的未来社会中,元宇宙的基石是区块链55,基本运营方式是散布式自治组织(Distribut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DAO)56,构建元宇宙价值体系的关键技术是NFT57,平行智能成为构建灵活、聚焦、收敛的元宇宙体系的一种可行途径58。在理想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交互过程中,NFT联通了理想世界资产与虚拟世界数字资产,完成了真假两个世界中价值的统一;DAO谐和全网力气、组织角色动态迭代并基于智能合约中止链上、链下管理与鼓舞生态;平行智能打造数字化四胞胎构建有准绳、有组织、有因果逻辑并思索反事实约束的元宇宙,同步完成对物理世界的描画、预测及引导,完成真假一体的大闭环。 人类的优势、计算机的局限与AI的潜力人类在发明性和顺应性上具有机器不可比较的优势。从进化的角度来讲,人类是非比寻常的方式辨认者,包含察觉尚未构成的方式。固然,这一赋予我们普遍方式辨认才干的认知机制,也限制了我们从许多可选计划中深度地聚焦某单一事务的才干。59 机器与人类之间存在许多差别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人类风雅、理性、有直觉才干且具有发明性,而机器常常被以为是机械化的、没有感情的(情感计算技术正在改善这一境况)、重复乏味的。我们因自己是人类且具有认知和认识而自豪,同时因机器没有生命和灵魂而轻视他们,倚重它们、又不那么注重它们。关于机器人与人类关系的讨论,已有很多电影、小说、文章60、书籍61,本文不再对此做延伸讨论。 固然有这些差别,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展开,人与机器之间界线正变得逐步含糊。特别是,随着机器开端被编程为具有自主学习、更新学问和预测规划的才干后,关于机器智能能否能够在某天超越人类才干的思索又开端呈现了。 用梅拉尼·米歇尔62的话说,自始至终,发明具有人类智能的机器,都是一场严重的智力冒险。70多年前维纳曾经讨论过“关于自动化带来的一些道德与技术结果”63,对此,他讨论了博弈、会学习的机器、人与奴隶和时间的尺度等问题,并发出了 “当机器会学习,它们将以其程序设计员也自愧不如的速度展开出无法预料的战略。”的担忧。70年过去了,“自动化要挟论”摇身一变成为“人工智能要挟论”或者“元宇宙要挟论”,再次东山再起。这一次,又将促进人类做出哪些思索? 不可承认的是,元宇宙将有可能进一步把中国的人口红利转变为人脑红利。科学家和大专家并不能处置一切的问题,网络、移动终端、基于位置的效劳、权限管理等进一步将人与其周围的人、环境、效劳和机构以史无前例的方式衔接构成了一个人机物融合的Social-Physical-Cyber Systems (社会物理信息系统)。被公以为是万维网发明者的蒂姆·伯纳斯-李曾在其与马克·菲谢蒂于1999年协作完成的Weaving the Web: The original design and ultimate destiny of the World Wide Web64一书中提到:“理想生活充溢且必定充溢形形色色的社会约束——社会便是由此而来。借助计算机,我们能够在网络上发明笼统的机器:由人类中止发明性工作而机器完成管理任务的过程……。”以人肉搜索和众包为例的动态网民群体组织,在互联网工具的支撑下,正在发挥愈加显著的作用。如牛津大学的克里苏托夫·林托特与凯文·沙文斯基开发的Galaxy Zoo,经过让意愿者在上面阅读图片并对看到的星系分类,发现了一种之前从未发现的天体——哈尼星体。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例子表明,人类智能+AI计算的组合将释放出更大的智能潜力。 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正被想尽措施被用于增强者类处置问题的才干,特别是当人类处在必须处置大量复杂数据或必须在庞大压力下尽快做出关键决议的状况下。自20世纪80年代,辅佐人们剖析数据、诊断问题和做出决策的AI系统就呈现了,它们常常需求一个能够在某个特定范畴有效并正确地支持处置问题的学问库。机器学习技术的进步正在缩短AI工具获取学问所需求的时间,并以个性化和友好的方式提供给人类。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融合,已成为一个生机盎然的范畴。 固然有对AI的担忧,但我们应该客观认识到,梅尔文·克兰兹伯格的第一定律就提到:技术既无好坏,亦非中立。元宇宙亦是如此。对此,我们要能掌握元宇宙带来的风险,有组织、有计划地预测并引导科技向善。一直记得,决议人类会被带向何方的,历来不是技术,归根结底还是人类。 声明:感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讨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度重点实验室王雨桐、田永林和戴星原助理研讨员以及张翔宇、宋平教员关于文章逻辑和精确性的校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