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体育馆,是老一辈镇江人的回想!

2022-11-6 10:56| 发布者: 夏梦飞雨| 查看: 399| 评论: 0

摘要: 往常可供人们休闲文娱的场所越来越多。商场、电影院、KTV、游乐场等等...而在三十多年前,可就没这么享福了。最朴素也就是到体育馆看一场演出/电影。这种年轻人无法想象的“恶劣”环境,却被上一辈人珍藏在青春的记 ...

往常可供人们休闲文娱的场所越来越多。


商场、电影院、KTV、游乐场等等...


而在三十多年前,可就没这么享福了。


最朴素也就是到体育馆看一场演出/电影。


这种年轻人无法想象的“恶劣”环境,


却被上一辈人珍藏在青春的记忆里,


就像一杯香醇的咖啡,耐人寻味...

那些年的体育馆,是老一辈镇江人的回想!

那些年的体育馆,是老一辈镇江人的回想!


那些年


我们一同在体育馆看过的电影



现往常,我们去影城看电影,对座椅、声响、环境、效果都有一定的请求。可你能想象三十多年前看电影的场景是什么样子吗?坐在周围都是玻璃窗、挂着窗帘仍有些透光的体育馆里,鼓掌声、谈论声、叫好声、嗑瓜子声夹杂着西晒的闷热,以及画面不太明晰的银幕和沙哑的音效。


那些年的体育馆,是老一辈镇江人的回想!


1978年,变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被禁锢压制了十多年的大众文化生活得到解放。由于当时的文娱项目很少,电影成了人们释放心情最合适的载体和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许多在“文革”中被打成“毒草”的老电影解禁,大量“文革”后拍摄的新电影涌现,喜剧片、乡村片、恋情片、戏曲片、儿童片、反特片百花齐放,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观影高潮。人民电影院和大华电影院,每天门前都摩肩接踵,只需是部电影,上座率就至少五成,到了晚上和周日肯定是满座,有时还在过道加座儿。能看上一场电影,算得上是一种莫大的享用。


有人提出了应用刚建成的体育馆不搞竞赛的闲暇时间放映电影。起初,是请影剧公司活动放映队。放映机放在观众席里,嗒嗒直响,光线不强,亮度不够,画面昏暗。

那些年的体育馆,是老一辈镇江人的回想!

那些年的体育馆,是老一辈镇江人的回想!


朱寅生


那时放《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片子,我记得很分明,彩色电影票价是一毛五,黑白电影票价是一毛二。


从体育馆退休的朱寅生说,他曾经是部队的电影放映员,复员到水泥厂工作。体育馆开端放映电影后,他调到了体育馆。每天的电影票总是不够卖。抢手的片子,有时会在中午暂时加映一场。这边才贴出加映的海报,那边不到一个小时票曾经一售而空,火爆水平,跟前几年春运时的火车站售票窗口差未几。

那些年的体育馆,是老一辈镇江人的回想!


1979年,体育馆第一任馆长王韬海决议置办一台好一点的放映机,改善放映条件。计划经济下,别说买放映机,就是买普通的生活用品都很难。正好王韬海有个战友在轻工业部工作。他专程跑到北京找老战友辅佐,从东北锦州电影机械厂置办到模仿国外技术的自动交流放映机。放映员彭钦彦和朱寅生去厂方接受了一个多月的培训。设备接回来了,体育馆隔出了一间特地的放映室,终于能够用座机为观众放电影了。

那些年的体育馆,是老一辈镇江人的回想!


说到在体育馆看电影,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放映时的火爆场景,深深地定格在了老一辈人的脑海里。“不得了的人,那简直是摩肩接踵。”有人回想说。当时,《少林寺》还没有在各个电影院排片,仅作为慰劳部队的内供片。体育馆跟部队搞军民共建,部队没有礼堂,便委托给体育馆放映。

那些年的体育馆,是老一辈镇江人的回想!


朱寅生


《少林寺》连续几天,从早放到晚,中途最多休息一个小时,场场爆满。每天窗口排满了买票的人,两边的铁栏杆都差点被推倒。有些没有票的观众,想措施进场后没位置,痛快跑到银幕背面去看。即便影像是反的,也看得津津乐道。


一票难求的盛况维持了好多年。在1983年9月1日,《镇江市报》第四版的报道中就提到,本市有关部门决议对离休老干部实行社会优待,其中一项就是在各影剧院、工人文化宫、体育馆等文化文娱场所可享用优先购票两张。直到舞厅兴起,电视、录像提高,人们的文娱生活呈现了多种选择,到体育馆看电影的热潮才慢慢退去,成为过去人们生活中一份无法磨灭的记忆,让人唏嘘慨叹。

那些年的体育馆,是老一辈镇江人的回想!

那些年的体育馆,是老一辈镇江人的回想!


那些年


曾经来过体育馆的明星们



“这是相声巨匠侯宝林,这是曾经演过《西游记》里偷袈裟老和尚的老艺术家程之,这是电视连续剧《济公》的主演游本昌,还有姜昆、刘晓庆,陈佩斯、赵忠祥、阎维文、殷秀梅……”体育馆老馆长李培明指着相册里的照片,一张张地一五一十。那几本发黄陈旧的相册里,留存了许多老体育馆里发作的故事,系统的影像记忆让我们找到了钥匙,开启体育馆建馆40年来,慢慢被人们淡忘的过去。


那些年的体育馆,是老一辈镇江人的回想!


老体育馆的座位数只需四千多,与当今动辄可容纳几万人的大型体育场馆相比,显得不太起眼。但随着不时深化的了解,能够诧异地发现,老体育馆的过去不逊色于当下“红”馆。

那些年的体育馆,是老一辈镇江人的回想!


李培明


20世纪80年代,演艺界的知名人士基本上都来我们馆演出过。

那些年的体育馆,是老一辈镇江人的回想!


说起往事,李培明很自豪。他说,当时全国各个体育场馆之间联络紧密,交流频繁,相处得十分调和。一切的演出和赛事信息都是共通的,由全国体育场馆协会统一中止调度。协会每年召集大家开会,依据一年的工作计划,承领演出和体育赛事任务。我们体育馆馆小作用大,一年365天,天天都有活动,在全国都很有名,影响力也很大。

那些年的体育馆,是老一辈镇江人的回想!


在彭钦彦、崔广权、朱寅生等老一辈体育人的记忆中,上世纪八十年代,体育馆是我们镇江一张响当当的城市文化名片,也是我市大众享用高雅艺术的殿堂。钢琴家刘诗昆、殷承宗,小提琴家盛中国,歌唱家刘秉义、李谷一、朱逢博,电影演员秦怡、王丹凤、孙道临、程述;中央乐团、中央民族歌舞团、上海歌舞团、中国杂技团、北影乐团、日本曼陀铃演奏团等许多知名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都曾经来馆演出过。到了九十年代,来的明星就更多了,刘欢、毛阿敏、韦唯、韩红、费翔、齐秦、孟庭苇、萧亚轩……数不胜数。

那些年的体育馆,是老一辈镇江人的回想!


1985年,艺术巨匠侯宝林重返舞台,5月15日晚,在镇江体育馆与常宝华同伴合说相声《猜谜》。他们诙谐诙谐的表演,使观众忍俊不由。1986年10月12日 ,电视连续剧《济公》的表演者游本昌,在体育馆演出时妙语联珠,即兴创作的“济公到镇江”新颖台词和倚着挡板搔痒等细节,引得许多观众散场不肯离去,竞相与他握手致意。 1987年4月12日,由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带领的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来到体育馆演出。作为团长,姜昆既要演出,又要管行政后勤,还要当掌管人。当他用诙谐诙谐的言语,--引见演员的姓名和特征时,场内掌声雷动,笑声不绝。当他听说镇江观众连日来排队购票,却因演出场次有限无法满足需求时,二话没说,允许加场。三天时间一共演出了八场。

那些年的体育馆,是老一辈镇江人的回想!


朱寅生还记得,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来馆演出时的情形。演出前,理查德·克莱德曼可是给体育馆出了一道不小的难题,他请求演出的钢琴必须是9尺三角钢琴。而那个时分,找遍了整个镇江,都没有一台三角钢琴。朱寅生请华联琴行的老板朱其明辅佐,联络到了鲍德温钢琴的消费厂家。钢琴契合请求了,可是一场演出费就要四五十万元,假如再加上运输费和保险费,演出成本将会抵达七八十万元。后来经过多方谐和,鲍德温钢琴作为资助商,免费提供了钢琴供演出运用。为了保障这台钢琴的保险,体育馆还特地布置了人员24小时值班。

那些年的体育馆,是老一辈镇江人的回想!


理查德·克莱德曼每次演出,都会约请当地琴童与其同台。经过选拔,一个叫王思雨的小姑娘取得了和克莱德曼同台演出的机遇。但是演出前,左等右等,孩子就是不来,把朱寅生急得直跳脚。直到掌管人宣布演出开端,才看到孩子满头大汗地呈现。朱寅生笑着说:“后来孩子妈妈通知我,她们早早就来了,真实是人太多,基本挤不进来。”


朱寅生


那时的舞台,是由一张张1*2米的长方形木头桌子组合成的。桌子是第一任馆长王韬海从大别山找来的木材,请部队的木匠打的,一共做了50张,又重又坚固,女同志基本搬不动。每次有演出,把这50张桌子拼到一同,挂上幕布、铺上地毯、打上灯光,稍加修饰,就成了舞台。那时的明星,没有一点架子。姜昆和我们一同搭过台,刘晓庆和工作人员说说笑笑,蒋大为来了,不要住宾馆,晚上就住在体育馆 ……


每逢有演出,观众乘兴而来,


离去时总觉得兴犹未尽。


昏黄的路灯,拥堵的道路,


密密麻麻的单车,兴致昂扬的人们,


构成了一幅记忆里永远抹不去的美好画面。

那些年的体育馆,是老一辈镇江人的回想!

那些年的体育馆,是老一辈镇江人的回想!


老报人陈福根


上个世纪80年代,能到高大上的体育馆去看演出、看竞赛,真是一种莫大的享用啊。


来源:金山网


政务信息


微信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名表回收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名表回收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浙江速典奢贸易有限公司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浙ICP备19051835号2012-2022
名表回收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浙江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