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理查德·斯科特:制度理论剖析

2022-11-1 11:25| 发布者: 挖安琥| 查看: 542| 评论: 0

摘要: 编 者 按 本期推文是海外版块制度研讨系列的第四期,主要分享斯科特推进制度理论研讨的重要贡献。众所周知,要提出和展开一种新的理论框架,需求各种才智、才干与加倍的努力,需求这个理论框架创建者的发明性见解、 ...

编 者 按


本期推文是海外版块制度研讨系列的第四期,主要分享斯科特推进制度理论研讨的重要贡献。


众所周知,要提出和展开一种新的理论框架,需求各种才智、才干与加倍的努力,需求这个理论框架创建者的发明性见解、富有想象力的新转化和应用、阅历研讨者精密的设计和检验,还要面对批判者的各种应战和质疑。一切这些都是开创一项新的事业所必须的。


但是,除了这些要素外,还需求厘清这种理论框架中的不同研讨观念,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别。随着这些理论观念的展开,它们之间会变得越来越不同。固然这些理论观念之间有着基本的共同点,但是不同方式的观念会不时地提出来,所以我们应愈加留意稳定既有的主张,厘清新的和不同的主张。只需当这些厘清不同主张的活动比起提出新的主张以及应用这些新主张的活动来,不再那么让人激动和吸收人时,这些厘清活动关于开创一种新理论事业说,才不再是实质重要的了。


对组织剖析感兴味的社会学家所提出的和应用的那种制度理论,在过去十年中得到了快速展开。由于制度理论曾经充沛展开和分化,因而对先前的理论贡献中止整理和稳定,以为往常和未来的展开提供一个更为坚实的基础,就变得越来越必要和有价值了。本文正是希望为此出一些贡献。


本文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描画组织理论家思索和研讨组织运转环境的方式发作的历史改造。其中特别注重把文化与结构要素及其变更引入这一剖析层次。人们在组织环境所渉及的符号与文化要素的多样性,在肯定组织环境的边疆等方面,存在不同的了解。第二部分讨论关于制度影响的阅历研讨,以检视研讨者们在解释制度环境如何影组织的方式和功用时,提出了哪些因果性主张。研讨者们曾经发现和讨论了很多因果机制。


作者简介


W. 理查德·斯科特(W. Richard Scott)组织社会学家,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商学研讨生院、教育学院与医学院名誉教授。1972—1975年任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主任,1972—1989年兼任斯坦福大学组织与肉体健康培训项目主任,1988—1996年任斯坦福大学组织研讨中心主任。1987—1991年任美国《社会学年度评论》(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主编,2006—2007年任社会学研讨协会主席。1988年、2013年两次取得美国管理学会管理与组织理论分会的出色学者奖。1996年因对管理研讨做出的出色学术贡献而取得美国管理学会的理查德D.埃尔文奖(Richard D. Irwin Award)。

W. 理查德·斯科特:制度理论剖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


1


组织环境的概念


1.1 环境要素的重新界定


朱克尔在她最近回想制度理论时(Zucker, 1987),划分出了研讨制度环境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与研讨组织内部的各种制度化方式的内在生成这样两种制度理论线路。本文主要就前一理论线路中止研讨制度理论家对组织研讨的重要贡献之一,或许是他们对组织环境概念的重新讨论和界定。随着20世纪60年代组织开放系统模型的提出和普遍运用,人们对环境要素在影响和支持组织方式方面的重要性,曾经认识得越来越楚。但是,以前的模型主要强调环境的技术层面——组织消费系统把投入转换为产出的过程所需求的资源。固然某些理论模型强调了环境是一种信息源,但是这种观念被狭隘地导向抵消费过程中所需学问——如投入的可预测性、因果关系的学问中止界定。在这些理论和模型中,技术处于支配性的位置,并形塑这些组织的结构。


1.1.1 把文化要素引组织环境概念


迈耶和罗恩在1977年的研讨,固然继承了一些重要前辈的见解,但还是突破了上述思想的垄断位置。他们那篇具有重要影响的文章(制度化的组织:作为神话与仪式的正式结构),请求人们留意被忽视的一个环境层面:制度化的信心、规则和角色,并以为这些都是能够独立于资源流、技术请求而单独影响组织方式的符号要素。


迈耶和罗恩在对制度化概念中止剖析时,借用了伯格和拉克曼(Berger & Luckmann, 1967)的制度化定义和用法。后二者强调,共享的认知系统固然是由人类的互动发明的,但会被日益视为客观的和外部的结构,并对真实具有界定的作用。认知范畴和信心系统越是被制度化,人类行动就越是为“一种更为普遍的视若当然的层面或范畴所界定”(Berger & Luckmann, 1967: 57)。


固然伯格和拉克曼在他们的开创性研讨中,关注的是肯定和描画社会真实被建构和维持的普通性过程,但是在后来的著作中,伯格和他的同事关注对现代化而言是共同和显要的信仰子系统。在一本被后来的制度理论家极度忽视了的著作【这可能是由于这本书的题目是《无家可归的心灵》( The Homeless Mind ),听起来似乎是一段来自20世纪50年代存在主义的残留范畴】,伯格和凯尔勒等人(Berger, Berger & Kellner, 1973)界定了支撑和支持现代认识方式的三种普遍的制度类型,即分别与(1)技术消费;(2)科层制管理;(3)生活世界的复杂化或分化相联络的学问系统和认知作风。例如,支持科层制方式的学问系统,就包含了有肯定边疆的竞争范畴中的信心,对恰当程序的重要性以及非人格的强调。相关的认知方式则包含了组织有序性和划一划一性、自组织才干、行为的可预测性、情感中立和道德匿名性等等。伯格及其同事在此关注的是那些支撑科层制方式的存续并扩展到现代生活的一切范畴的普通信心体系与思想体系。这种学问系统的普遍假定是:“在准绳上依据科层制的见地,任何事情都能够组织化”(Berger & Kellner, 1973: 50)。


朱克尔支持和拓展的正是这种把科层制视为一种制度方式——或者更具竞争性地说,视为“一种现代社会中显著制度方式”(Zucker, 1983: 1) 的见地:


在现代社会中,组织不只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在很大水平上也被重新界定。最初的组织方式的采用常常与改进制造业与公共水电气等事业的效率有关,并在组织方式的合法化和理性结构方面取得了胜利。从客观的和非人格的观念看来,作为外在的、视若当然的社会系统的要素之一的组织,其方式日益被制度化。这种组织方式向外扩散到其他各种集体活动中,包含扩展到政治系统中,最近又扩张到社会运动中(Zucker, 1983: 24)。


朱克尔还对一个理性组织结构在早期由于能够促进消费绩效而取得其合法性这一命题中止了扩展,以为在后期组织结构方式的扩散状况契合伯格的“理想型”符号化模型的概念,这种概念强调方式合理性是组织扩散的基础。


1.1.2 普通的文化与特殊的文化


迈耶和罗恩(Meyer & Rowan, 1977: 343)也是从普通文化概念开端的,他们以为“在现代社会中,理性化的正式结构要素,深深植根于并反映了关于社会真实的普遍了解。”他们大多数的命题观念,都是在十分普通的总体层次上归结出来的。例如,“命题1. 随着理性化的制度规则在一个给定范畴的呈现,正式组织经过把这些规则整合为一种结构要素而得以构成和扩散”(John Meyer & Rowan, 1977: 345)。但是,他们也引入了“理性神话”这个概念,即常常以为理性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分化的,会以各种方式和容颜呈现。他们解释说,“理性规范不是简单的、普通的价值观。它们以各种细致的和有力的方式存在于制度化社会结构所附带的规则、了解和意义中”(Meyer & Rowan, 1977: 343)。


而且在这一点上,他们的讨论不时罗列了多种多样的关于理性神话的潜在来源的例子:公众意见、教育系统、法律、法院、职业、认识形态、技术、规制结构、报酬和奖励、资历和受权机构、政府答应和请求等等。固然他们的讨论并不系统,但激烈地暗示了不只存在一种而是存在多种制度环境,某些具有应然性的理性化神话的各种来源之间,即便没有抵触也会存在竞争性。因而,接下来的剖析要中止的重要一步,就是要从普通化的制度背景模型向分化的制度背景模型转变:从总体的制度环境概念,转向多重的、相替代的制度环境概念。


1.1.3 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


在下面的概念界定中,制度环境越来越明白地与技术环境相区别,并因而使理论取得了额外的停顿。早期的环境概念界定是含糊的:技术环境包含了“复杂的技术”和“交流”过程,而制度环境包含了“规则”和“社会所界定的范畴”(Meyer, Scott & Deal, 1981: 152)。后来学者们的归结则提出日益明晰的规范来分辨这两种环境。因而,迈耶和斯科特以为,“技术性部门是这样的部门,在其中一种消费或效劳在市场中交流,组织由于有效率和对工作过程中止有效、充沛的控制而取得回报”(Scott & Meyer, 1983: 140)。相反,“制度性部门则是以详尽的规则和资历请求为特征的,假如个体组织想从环境中取得支持和合法性,就必须恪守这些规则和请求”(1983: 140)。人们进一步明白了“技术环境对组织实施外部的控制……但在制度环境中,组织是由于树立了正确的结构和过程,而不是由于它们的产品数量和质量而取得报酬”(Scott & Meyer, 1983: 149)。


下面最后一个尺度绳是伯格和凯尔勒等人把技术认知作风与科层认知作风区别开来提出的规范。他们以为,技术认识强调“伎俩和结果之间的可分性”(Berger & Kellner, 1973: 27),但是,


科层制度设定(posit)伎俩和结果的非可分性……在科层机构中,伎俩普通与结果简直是同等重要的。其不只是使某人取得一个通行证的问题,也是一个经过当方式使通行证抵达某人的问题……恰当的伎俩和程序被斌予了一种积极的道德价值,而且在很多情況下道德被假定为,即便合法性结果通非法的伎俩而取得,这对科层机构所产生的危害要远远大于从这个行动中取得的收益(Berger & Kellner, 1973, 53)。


我经过提出一套更为精确的规范,来分辨这两种环境之间的差别,并再一次修正我关于这种环境之间的差别的处置——我以为,这实质上是一种改进。迈耶和我都越来越明白地认识到,某一系列要素的呈现,并不会排斥另一系列要素的存在。我们把这些区别或差别,视为环境沿之变更的维度,而不是环境的一种两分状态,似乎更为有用。的确,我们依据技术与制度这两个维度对环境中止交叉分类,能够得到一种有趣的环境类型学,其中某些组织如基础电气设备组织和银行,同时受着强的技术请求和制度请求;某些组织如健康俱乐部则服从于弱的技术和制度环境请求;竞争性的制造业企业等组织面临相对强的技术但弱的制度请求;学校和教会等组织则在一种相对强的制度环境但相对弱的技术环境中运转。这种分相似乎很有启示性,在其启示下,我就这些环境的不同组合请求对结构可能产生的影响问题,提出了一些假定(Scott, 1987b)。


我们的这一研讨视角本源于伯格及其同事的思想,并经过迈耶和罗恩持续展开到往常,强调的是组织环境的符号层面包含认知和规范符号层面,并对以前关于组织环境的概念做出了重要的调整。那些仅仅关注环境的技术特征的理论模型,禁遭到了人们的应战,人们请求把文化要素整合到这些理论模型中。人们日益认识到,没有一个组织仅仅是一种技术系统,且很多组织首先并不是一种技术系统。


人们对制度要素的日益关注,促进了文化社会学的复兴;同时,这种对制度要素的关注,也从文化社会学的复兴中自创了一些要素。伯格、布迪厄、道格拉斯、福柯、哈贝马斯等学者的著作,都十分强调“文化”,并把文化视为“人类行动的符号表白层面”(Wuthnow et al., 1984: 3)。他们以为,文化不只仅是个体客观的、内在的思想或价值观,或者某些无形的集体认识概念,文化自身还会建构一种客观真实——固然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真实。并且,他们不再以为文化的重要不外就是其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还有,我们不能把文化系统自身仅仅作为一种有趣的社会现象来研讨;它们经过影响赋予结构的意义,能够单独影响社会世界的社会结构(Wuthnoweta., 1984)。因而,迈耶和罗恩(Meyer & Rowan, 1977)以为,组织的正式结构与其对组织参与者的行为效果之间存在明显脱耦,由于正式结构突出了理性和目的次序,増加了组织在参与者与外部支持者眼中的合法性。最后,斯威徳勒(Swidler, 1986: 273)以为:“文化是一种‘工具箱’,内有符号、故事、仪式和世界观,人们会在各种框架中运用其中的这些工具,来处置不同的问题。”这种见地与我的主张是分歧的,即存在各种竟争性的、多样化的制度化信心系统,一个组织能够从当选择某一种文化“版本”(Scott, 1990)。我们还将在下一部分进一步阐明和拓展这一观念。


1.1.4 合法性


关于组织如何与环境相联络的理论模型,呈现了一种相对的变更,就是重新强调部分地重新界定“合法性”概念。帕森斯(Parsons, 1960)较早强调,假如一个组织想要取得合法性,并因而使自己的社会资源诉求能够得到认可,那么这个组织所奉行的价值观就必须与更普遍的社会价值观相分歧。自帕森斯以来,“合法性”在很大水平上被了解为与组织目的的社会评价相关。杰弗里·费费尔(Jeffrey Pfeffer)及其同事就持有这种见地。与强调合法性以组织标的重要性和恰当性为基础的评价层面不同,伯格及其同事(Berger & Kellner, 1973)强调合法性的认知层面,特别是强调把伎俩和结果联络起来的理论或解释。合法性问题关注的是“解释社会次序或对社会次序是合理的证明,经过这种解释和证明使制度布置在客观上似乎是合理的”问题——即经过把行动定位于“种可了解的、有意义的世界”中,而促使行动者实施行动的问题(Wuthnow et al., 1934: 50)。


伯格及其同事以为,关于在制度环境——在他们看来是与技术结构相对立的科层制环境——中运转的组织而言,特別关的一点就是要取得合法性,而最有可能呈现问题的也是这一点。由于这些组织具有笼统的方式性:


在这种制度环境中,组织可能自动地被树立起来,即组织除了其自身的逻辑外,没有别的逻辑能够遵照……其结果是,科层组织过程具有很高水平的随意性(arbitrariness)……发证机构能够随意决议人们在申请一个护照时必须得到十个而不是三个官员的批准,而不存在任何东西能够在实质上遏止发证机关做这样的决议(Berger & Kellner, 1973: 50-51)。


其结果是,这样的组织对程序合法性有着一种特殊需求,并特别愿意应战和改动那些出于技术合理性的组织工作布置和程序。


与组织开放系统模型相分歧,我以为关于组织的解释、合法性证明和意义阐明,更有可能是从外部环境输入到组织之中的,而不是组织自己发明的。理查徳·H. 布朗(Richard H. Brown, 1978: 375)对此观念中止了拓展:“我们一切人都在某种水平上设计或‘缝制’了自己的世界,但我们历来没有从‘布料’做起;实践上,我们是在最大水平上使自己的世界更合身。特别是当所研讨的世界是正式组织世界时,这种状况最经常地呈现。”假如我们往常加上上面所引见的概念,即日益复杂和分化的符号环境,我们就逐步取得了我们所主张的、一种改进了的和本源于制度主义观念的“合法性”概念:


我们接受如下见地:组织的合法性是指一个组织能够得到文化支持的水平——曾经确立的文化阐明系统为组织的存在提供的解释水平(Meyer & Scott, 1983a: 201)。


或者如下面的以一种相反的方式所做出的陈说:


某一给定组织的合法性,与支配它的不同权威机构的数量呈负相关,也与关于该组织如何运转和发挥作用的阐明之多样性或不分歧水平呈负相关(Meyer & Scot, 1983a: 202)。


有一种以为制度环境是分化性的和竞争性的思想,也支持组织不是被文化模板打上烙印的消极的行动者这一见地。即便是处于技术环境中的组织,也可能中止与其制度环境相关的“战略性选择”(见Child, 1972)。而且,环境中的各种能动机构(agent)彼此之间可能为了取得各种细致组织的忠实而展开竞争。组织能够中止选择的范围,包含从对员工提供保险项目的掩盖率等最体恤民生的技术决议这一端,到选择与何种制度环境发作联络的那一端。关于后者的一个例子是,一个锻炼工人做一些简单木工活的培训项目经理,所要中止的选择就是这样。这样的经理面临把他们的项目界定为职业教育、职业治疗或文娱的不同潜在选择。假如断策不同,则他们的组织就会处于十分不同的制度环境中,规制请求、资金布置以及很多其他重要方面都会呈现变更。他们可能提出十分不同的主张,来证明他们请求外部支持的合理性;他们将雇用具有不同素质和学历的培训者,并应用不同的理性和逻辑,来证明他们的培训程序的合理性。正如我们所留意到的,他们的主张在促进合法性方的力气,是由相关范畴或部门中关于选择获取结果之伎俩的恰当性的共识水平所决议的。


1.1.5 引入结构要素


除了把表示组织环境重要特征的符号或文化作为一种关键要素整合进组织环境概念外,我们(Meyer & Scott, 1983b)还提出了一个正遭到人们日益关注的概念,即组织所处的“关系网络结构”概念。同样,迪马吉奥和鲍威尔(DiMaggio & Powell, 1983)采用了吉登斯(Giddens, 1979)提出的一个概念,即请求人们留意日益增强的组织间关系的“结构化”概念。这两个概念都指出了,组织不只处于与其他行动者构成的交流关系之中,也处于一种由它们自己的活动发明的关系网络结构之中,但这种关系网络结构又会积极地影响和限制它们行动的可能性。这两个概念强调远距离和近距离联络的重要性,强调垂直(权益—权威)关系与水平(竞争—协作)关系的重要性。而且,这两个系列的理论家都主张组织之间的关系情形或结构化联络正在被日益组织化。这正如我们(Meyer & Scott, 1981)所概括的:“正式组织的环境自身也正在日益组织化,并且这种组织化曾经抵达了十分惊人的水平。”但是我们也以为,在不同的组织环境中,组织间关系网络结构的数量和种类会存在很大的差别。环境结构的数量和种类到底有多少,只能视细致状况才干肯定。


往常越来越多的剖析者,包含本待(Ronald Burt, 1983)和迪马吉奥(DiMaggio, 1986a)等人,曾经指出了网络剖析是很有用的,这种网络剖析运用了却构同等剖析等技术,对各种组织环境中止了十分有用的剖析。但更重要的是,制度主义的主张丰厚了研讨组织间系统的网络剖析措施的理论基础。


在组织环境对组织结构的影响这个问题上,我们与迪马吉奥和鲍威尔的见地存在异。这也使得网络剖析与制度主义之间的共识不复存在。迪马吉奥和鲍威尔(DiMaggio & Powell, 1983)提出了如下重要的假定:随着组织环境越来越被结构化,环境中各种组织的结构之间会越来越“趋同”。他们发现,在同一环境中的各种组织之间可能存在三种不同的趋同性影响机制——强迫、模仿和规范机制。固然这一发现十分有用和重要,但是他们实践上以为一切这些机制都具有同样的影响,即促进了各种组织的结构的趋同


相反,我们则以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状况下,在结构化水平越高的组织环境中,组织的方式可能会愈加多样化。例如,我们以为,在不存在中央权威机构的环境中,由于竞争和模仿过程的存在,各种组织的方式之间可能会越来越相似;但是,随着中央集权的权威机构的呈现,各个组织的决策者可能会设立各种更为特地的组织方式,这同时就是经过设计(强迫)而增加了组织的多样性(Scott & Meyer, 1983)。


在某个给定的环境中,由各个组织所共享的文化系统并不一定会招致一种结构化框架的呈现。在某个给定坏境中,环境的各个要素常常有力气(power)实施某种结构布置,却不能发明一种持续分歧的符号系统。迪马吉奥和鲍成尔(DiMaggio & Powell, 1983: 147)以为,政府和职业是“20世纪下半叶理性化的‘最巨大’的推进者”,这是十分正确的。他们还正确地指出,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更有可能运用强迫影响方式,而职业特地化的扩散更有可能经过规范影响方式来完成——但是我在这里要指出的是,这种规范更多是一种认知性规范。这反过来又表明民族国度可能是发明理性化的结构框架的最重要要素,而职业特地化可能是发明理性化的文化系统的最重要要素。那么,这两个系统能否会汇合在起,将有赖于政府与专业活动之间关系的性质,或者与相应环境中给定时间内的专业活动之间关系的性质。我们的这种归结是很精练的,但并没有忽视迪马吉奥(DiMaggio, 1988a)的提示:制度理论家在断言制度影响存在时,要十分明确地留意相关行动者或能动者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在强调制度影响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行动者的能动作用。而且,我们的这种归结还以为,行动者不只会应用不同类型的影响机制,还会影响不同类型目的的确定和完成。最后,我们的这种归结还稳定了上文所提到的,制度环境中存在不同的文化系统这一重要观念。制度环境中并非只需一种理性方式,而是具有多种理性方式,人们关于某个给定环境应如何恰当地结构化这个问题,也可能存在不同的、彼此对立的见地。例如,政府行政管理人员更有可能发明和设立科层制结构布置,把决策权集中于这种结构安的顶端,并允许下属官员相对少量的自治。相反,专业化的行动者,包含自然人和法人行动者(公司),常常喜欢比较弱小的和相对非集权化的行政管理结构,这样的行政管理结构授予实践操作者大部分的决策权。这两种行动者都表示了各种理性的假定和有意的方式,但却产生了十分不同的结构布置(Alford, 1975; Scott, 1985)。


1.2 对环境要素的限定


多年以来,组织剖析者视环境为一种剩余物——以为环境中的任何要素都不是“组织系统”中的要素。但是,随着开放系统模型的提出,各种环境成了重要的缘由性力气,因而,我们需求对环境中止更为明白的界定。特别是,我们有必要“限定它们的范围”——划定它们的界线、肯定它们的构成要素,以便我们能够评价环境的各种特征。


在其他文章中(见Scott & Meyer, 1983; Scott, 1987b: 119-125),我们曾经细致地评论了以前人们为了肯定组织环境的边疆而提出的各种重要模型。组织汇合(set)模型(如Evan, 1966; Thompson, 1967; Pfeffer & Salancik, 1978)似乎能够为那些关注从资源与信息交流中呈现的权益依赖关系的剖析提供有力的支持。关于研讨从竞争互动中产生的各种组织方式之间的区别,组织人口模型(见Hannan & Freeman, 1977; Aldrich, 1979)也十分有用。组织间场域模型的确立(也见 Warton, 1972; Turk, 1977),也有利于我们研讨在同一中央中各种组织之间呈现的各种分化以及系统的联络。


这些模型表明了人们在肯定和归结普通性的环境要素或维度这个问题上所取得的进步,正如迪马吉奥(DiMaggio, 1986a: 37)所言:


从用普通化的词汇把一种环境描画为紊乱的、稳定的或者适于生存的环境,到经过丈量某一细致组织汇合的属性或关系来建构一种组织场域的转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剖析优势……知道一个环境是“合适组织生存的”或者是“紊乱而分歧适组织生存的”,远非比知道环境的合适生存性或紊乱性的组织本源更有用。第二,各种环境变量对一个组织的影响,可能要取决于这个组织在场城中所占领的位置。


这些早期的组织模型固然有着如此重要的进步,但还是存在严重的缺陷,特别是当这些组织方式被视为制度剖析的基础时更是如此。组织汇合模型是以对某个给定“焦点”组织而言十分关键的资源交流为基础,来界定环境的边疆的。组织人口模型则把其研讨重心严厉限制在同类组织之间的竞争性相互依赖上组织间场域模型运用的是天文意义上的边疆概念——这种边疆常常是以行政区域如大城市管辖区域为基础的,并因而扫除了各种非中央性的影响。


最近几年来,有几个相关的研讨提出了相似的新一代模型,固然这些新模型有着不同的称号,但是与制度主义的内在思想比较分歧,并为制度主义的思想提供了支持。我曾经指出(Scott, 1987b: 124),总体上能够用“功用性组织场域”来称谓这些新模型。而赫尔希称之为“产业体系”(Hirsch, 1972, 1985)、迈耶和斯科特称之为“社会部门”(Scott & Meyer, 1983)、迪马吉奥和鲍威尔(DiMaggio & Powell, 1983)称之为“组织场域”。在一切这些新模型中,组织环境的边疆都是依据组织功用来界定的,而不是一种天文学上的术语。一切的新模型也都是从界定组织集群开端的,这种组织集群消费相似的产品或效劳,但也包含中心组织关键的买卖同伴、资金提供者、规制调理群体、专业协会或行业协会,以及其他的规范影响或认知影响来源。中央性和非中央性的联络、垂直的和水平的联络、文化的和政治的影响,以及技术买卖等等都被视为有关的要素,而被包含在组织场域中。


关于那些试图对组织边疆概念中止操作化的研讨者,依旧还存在很多问题需求处置。例如,在一个功用性场域中,组织行动者之间需求何种水平的联络或相互影响?我们用来评价产品或效劳的“相似性”的规范应如何肯定(一种更为普遍的或笼统的规范会大大増加所界定的场域的复杂性或范围)?我们应该如何处置那些参与具有多重功用的不同场域中的那些庞大的、特地性的和多部门化的组织?我们如何评价和界定那些常常比结构化联络更为荫蔽、奇妙和更具扩张性的文化方式?这些问题以及相似的艰难,是相关研讨者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不得不面临的应战。


固然存在这些操作化艰难,我还是完整同意迪马吉奥(DiMaggio, 1986a: 337)的十分肯定的断言:“组织场域是作为联合社会和社区变更研讨中组织和社会层次的一种重要剖析单位而呈现的。”我们能够从制度主义的视角来研讨组织的结构或绩效,而功用场域能够为界定这种组织的环境提供一个有用的基础,也能够为界定一个用于宏观社会学剖析的重要中间性剖析单位——其自身也是一种关键的系统——提供一个有用的基础。


2


制度环境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联


上文对制度理论家关于组织环境概念的界定中止了讨论,往常我转向对某些制度剖析者关于环境对组织的影响的某些主张中止讨论。一切的制度理论家都以为,环境关于组织的影响是存在的,但是我经过对当前研讨文献的回想,发现这些制度理论家关于环境为何会响组织结构的改造,这种改造如何发作以及在何处——在结构的哪一部分上——会发作等等问题,达成的共识还十分少。


本文并不打算中止一种综合性的全面研讨和调查,但是我经过阅读各种制度剖析文,发现学者们关于环境对组织结构的影响存在几种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在以下一个或几个方面存在分歧:①选择和留意的环境要素不同;②肯定的影响或因果机制不同;③指出的受环境影响的组织结构层面各不相同。我主要是依据其所提出的因果性主张的不同而划分出不同的解释的。下面主要讨论我所肯定的关于坏境对组织结构的影响问题所存在的几种主要观念。


2.1 组织结构的环境强迫输入观


在有些部门或场域中,存在“环境能动者”,这种能动者影响力十分强大,能够把各种组织结构方式强加给隶属性的组织单元。如民族国度会经过支配各种既有组织中的法律改造来完成这一点,或者经过设立新的行政管理机构来完成这点。公司在收购新的子公司或对既有部门中止重组时,也会这样做。迪马吉奥和鲍威尔(DiMaggio & Powell, 1983)把这种环境影响称为“强迫”,但是我们能够中止更为细微的区别。我主要区别了两种类型的强迫输入:经过权威(authority)方式的强迫输入与经过强迫权益(coercive power)方式的强迫输入。我们以为,经过权威方式完成的组织结构方式改造,比起那些经过强迫权益方式完成的组织结构方式改造来,遇到的抵御会更少ー些,而改造发作的速度会更快一些【参见Tolbert & Zucker(1983)关于美国的三个州政府在其所辖城市中推行公共效劳市政变革的研讨】,而且会呈现更高水平的稳定性和服从性。经过权威方式完成的组织结构改造,比经过强迫权益方式完成的组织结构改造更为深化而非名义化,能够更为紧密地而非涣散地与组织参与者的行动分离在一同。制度主义者与其他理论道路中的学者——如资源依赖理论家——都对权益过程感兴味,但是有一种制度观则特別强调权威关系:组织特别是公共组织应用合法性强迫的才干(见 Streeck & Schmitter, 1985)。


2.2 组织结构的环境受权(authorization)观


组织结构取得环境的受权是一种相对共同的制度机制,由一个上层单元对一个中央组织的结构特征或性质中止受权或合法化。这种方式与强迫输入方式的不同特性是,下层单元不是被迫恪守上层单元的请求,而是主动地寻求取得上层受权机构的留意和答应。正如迪马吉奥和鲍威尔(DiMaggio & Powell, 1983)所指出的,这种“规范性”请求特别有可能出往常专业部门中。因而,在美国,自愿性的医疗部门并不是被动地从医疗资历认证分离委员会那里取得认证,以作为停业的前提条件,相反,它们常常十分主动地寻求这种合法性以完成自己的利益。赛恩、塔克尔和豪斯对20世纪70至80年代加拿大多伦多市正在运转和停业的自愿性社会效劳机构的人口生态学研讨,依据能否被列人《多伦多大都会社区名录》( Community Directory of Metropolitan Toronto ),以及能否被加拿大税务局注销为慈悲捐赠成员来研讨这种受权机制。他们指出,组织之所以积极追求这类指标,是由于能够凸显组织的“外部合法性”即假如被列入这些名录中,表明组织得到了“强有力的外部集体行动者的认可”(Singh, Tucker & House, 1986: 176)。此研讨提供的证据有力地表明了,取得这种认可有利于组织的生存:被列入名录中的组织,比起那些在此研讨调查期间没有被列入名录中的组织来,具有更高的生存比例。


在本文我运用“受权”一词的目的,是想直接把这一机制与一种更早的受权规范研讨分离起来。我们在对权威来源中止讨论时(Dornbusch & Scott, 1975),把受权界定为,由一个上层单元来界定和实施对某个给定行动者实施权益具有支持作用的规范之过程。权威是一种合法的权益,而合法的权益又是被规范调理的权益。当一个组织由于得到受权而运用权益时,高于这个组织的官员会采取行动对这个组织的权益提供支持和中止限制,并在某个位置上监视被受权的组织恰当地运用权益。


在很多场所中,一种权威可能具有多重的来源。例如,私立学校能够选择从公共教育机构寻求资历认证,也能够选择从各种私人的特地协会和行业协会中寻求取得合法性认。假如一个组织存在不同的外部支持者,那么这个组织必须肯定该与哪个外部支持者相联络。这种选择常常是要付出成本的,但也会取得相应的收益。为了取得这种外部行动者的持续支持,组织可能必须以不同的方式调整其结构和活动;至少它们必须提供相关信息并取得其机构的代表性。但是,受权过程在各个部门之间是普遍存在的,这表明关于各种类型的组织而言,树立这些外部联络的相应收益要远远大于其相应成本。


2.3 组织结构的环境诱致(inducement)观


在很多组织场域中,并不存在具有权益和(或)权威的能动者,能将其自己的结构界定输入中央组织(agent)中。但是,它们能够在某个位置上,为服从其意愿的组织提供激烈的诱惑。好比,美国联邦政府这种相对弱小的中央政府,常常会求助于市场之类的控制战略,由于它们短少权威把其规划不时实施到下层单元中去。我和迈耶发现了一种很有用的区别,例如,美国政府常常具有能否对某个给定社会部门如教育效劳部门或健康医疗部门中止投资的决策权,却历来没有项目决策权,由于项目决策处于州或中央政府组织官员、特地机构的控制之下(见 Meyer& Scott, 1983b)。


权威机构经过给那些愿意恪守其提出条件的组织提供物质等鼓舞,其诱致性战略能够惹起组织和组织场域中的结构变更。提供资金的机构设定取得资金、合约、税后收益分红等益处的合格条件,或者设定一个组织因其承担的工作而取得补贴的条件。取得资助和补贴的组织,常常必须提供翔实的证据——谁承担和实施了这项工作、工作是如何实施的、这些工作实施的对象是谁等等,来证明自己是不时恪守了相关结构和程序请求,而且针对这些请求必须提供周期性的讲演。提供资金的机构之所以要实施如此复杂的由解释和阐明构成的控制系统,是由于这些机构短少更为有力的命令——服从权威。当且仅当某个组织需求应用权威机构的资金来完成某个目的时,权威机构才干控制这个组织正在做什么。


迪马吉奥(DiMaggio, 1983)对美国艺术捐赠协会所实施的控制影响的研讨,为这类影响战略提供了一个十分详尽的研讨案例。迪马吉奥的这项研讨,以及迈耶、斯特朗和斯科特关于联邦教育规划投资基金的研讨,指出影响结构变更最有可能在结构的哪一部分呈现的这种措施的一个重要特征。诱致性战略产生了日益增加的组织趋同(结构相似性),但是这种状况更有可能出往常中观(intermediate)层次上,而不是操作性的组织场域层次上。迪马吉奥讲演的主要影响,不是发作于艺术博物馆组织自身层次,而是发作于州艺术委员会层次——这些组织的存在、方式与功用都是由美国艺术捐赠基金会(NEA)定的,并以此作为取得资金的合格条件。同样,在我们对教育系统的研讨中,我们发现,联邦投资项目,主要是对州一级的教育机构和学区一级的办公室产生了影响,而对个体层次上的学校产生的影响则较少——固然我们所研讨的多数规划项目,原本主要是设计用来影响学校教员的行为,而不是州和区级行政管理者的行为(Meyer, Scott & Strang, 1987)。


由于诸多缘由,诱致性的组织结构并不会对组织绩效产生激烈或持续的影响,这常常出乎一些权威机构的预料。普通状况下,权威机构的诱惑性投资,仅仅是一个组织为了维持其绩效而必须的资金来源之一;人们还发现,组织参与者在实施组织的常规运转过程以追求其组织所界定的目的时,对那些来自不同渠道的、各种各样的(commingling)资金都具有激烈的请求(见Sproul, 1981)。资助机构的共同目的更有可能反映在组织为取得资助所准备的“财会报表”——包含财务报表和审计报表等资料中,而不是反映在员工绩效上。一些社会意理学研讨指出,外在的物质鼓舞和诱惑,可能弱化而不是强化参与者的内在动机和肉体投入,社会意理学研讨还对鼓舞战略的弱点提出了不同的解释(见Deci, 1971; Staw et al., 1980)。


2.4 组织结构的自致观


在制度剖析所研讨的各种环境影响过程中,可能还包含一种组织行动者主动取得组织结构方式这种状况——这是组织行动者的一种有认识的选择过程。一些学者以为,即便是在模仿机制或者规范机制的影响下,组织的决策者也会中止制度设计,他们会依据他们各自所以为的样子,而把他们各自组织结构建构为更现代的、更恰当的或更理性的不同方式。


托尔伯特和朱克尔(Tolbert & Zucker, 1983)关于市政机构以公共效劳机构为方向的变革的剖析,弗雷格斯坦(Fligstein, 1985)关于多部门化组织设计方式在美国大公之间的扩散的剖析,都发现了一种新的组织方式在相似的、自治的组织场域中是如何扩散的。假如一种新的组织结构方式被组织管理者主动采用——这是与上文描画的变更动力主要来自组织外部相反的一种状况,那么某些剖析者肯定会提出一种十分不同的替代性解释:组织方式之所以会呈现这样的改造,是由于新的组织方式具有较高的绩效——由于这些剖析者都以为组织方式之所以会呈现这样的改造,是由于组织希望改进其绩效。但是,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直到今天,这种观念丈量组织方式与绩效之间的措施都还是间接性的,而对新的组织方式所招致的结果,学者们也有着不同的了解。例如,托尔伯特和朱克尔以为,城市的“内在”特征——如人口状况——预示了一个城市市政当局会在公共效劳组织呈现后较早的时期或较晚的时期采这种变革;较早采用这种变革的官员常常是出于理性的动机——出于把移民扫除在政治权益之外并增强控制的利益需求,然后来的官员之所以采用这种变革,则要是出于外部的压力。托尔伯特和朱克尔不时到往常也支持这种见地。但是,我们以为,后来的市政官员之所以会采用这种变革,可能是由于面临着各种内部管理问题,而他们以为公共效劳变革是这些问题的一种理性的处置措施。


与强迫性或诱致性的结构变更相比,组织的自致性变更应该更为深化,而较少名义性。组织管理者会对自致性变更投入更多的肉体,而且比起外部的能动者而言,组织管理者具有一种更好的位置来鼓舞采用和完成这种自致性变更,或者若有必要,他们能更好地实施自致性变更,监视员工服从这种取得性变更。威廉姆森(Wiliamson, 1975)以及其他一些学者也曾经指出,组织管理者与外部规制调理者或买卖同伴相比,具有更好的审听和判别才干。


2.5 组织结构的铭记(imprinting)观


学术界对组织铭记——重生组织在其树立时取得某种特征并将其坚持到未来的过程——中止的阅历研讨还相对很少,但是自施廷斯凯姆在他的研讨论文(Stinchcome, 1965)中初次提出组织铭记这个概念以来,这种现象逐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理论讨论。他经过解释与产业相关的基本特征——劳动力队伍的素质技艺、曾经树立组织的范围、资本密集水平、行政管文科层的相对范围、干部与工人比例、行政管理队伍中专业人员的比例等——因组织树立时间的不同如何会发作系统的变更,罗列了一些关于铭记过程的证据。后来,金伯利(Kimberly, 1975) 的研讨发现,一群康复(rehabilitation)组织所应用的各种程序、所雇用的职员和应用的组织结构,会因这种组织的树立时间不同而存在差别。


伯格和拉克曼(Berger & Luckmann, 1967)针对这些结果提出了一种解释机制,这表示了他们关于组织结构的铭记过程的主要观念。他们以为,组织结构特征不是经过某种理性决策或设计来取得的,而是由于组织视这些结构特征为“完成组织目的的自但是然的方式”而接受,才具有了这种结构特征。他们以为,组织方式的这种被视为自但是接受的特征,是组织结构持续存在的一种重要基础。


2.6 组织结构的环境要素整合(incorporation)观


马奇和奥尔森通知我们,任何曾经发作了的事情并非必定是有目的和有企图的,一切组织结构并非都是有认识的决策过程的产物(March, 1981; March & Olsen, 1984)。这种见地有助于解释我和我的大学同事在最近的一系列研讨中(Meyer & Scott, 1983b; Scott & Meyer, 1988; Meyer et al., 1988) 所描画的制度环境的某些影响。


开放系统理论中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即组织常常会把复杂的环境要素整合进它们自己的结构中(Barkley, 1967)。我们曾经就这一命题提出了一个细致的阅历案例:“在比较复杂的和具有抵触性请求的环境中运转的组织,其管理结构会更为复杂,组织中的各种程序之间的衔接性和分歧性会大大降低”(Scott & Meyer, 1988)。为了检验这一断言,我们研讨了决策既是集权化的又是片段化的社会部门中的一些组织。我们发现,这种环境会使中央组织构成极为复杂的行政管理结构,以把组织的各个部联合在一同,满足环境的抵触性请求(见Meyer & Scott, 1983b)


这种观念并不以为环境中的能动者以权益或权威为伎俩,请求组织树立那样复杂的行政管理结构(固然它们有时分会这样做),并不以为环境必定会提供各种鼓舞,促使组织构成精密复杂的行政管理结构(固然它们有时分会这样做),并不以为组织管理者是有认识地决议把复杂的环境要素归入到他们的行政管理结构中,以更有效地处置与不同环境的关系(固然它们有时分会这样做)。相反这种观念以为,组织正是经过发作在一段时期内的,从把具有代表性的环境要素与特地化功用边疆的演化分离在一同,到中止各种权变战略这样普遍范围内的顺应过程,逐步把环境的显著差别反映到或复制到它们自己的结构中。因而,组织整合了环境的结构。


这种制度化过程,即组织结构经过顺应性的、无计划的漫长历史演化过程,或许与塞尔兹尼克(Selznick, 1957)的制度化理论最为相符。而且,塞尔兹尼克的制度化理论特别强调“意外结果”、“历史依赖性”是一种重要的缘由变量,特别强调惰性结构的剩余(residue),这些与马奇和奥尔森(March & Olson, 1984)所描画的政治学的新制度主义具有诸多共同之处。


2.7 关于组织结构构成方式的其他见地


我们关于学校的研讨,对制度环境与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还提出了另一种见地。我们提出,美国各种学校组织之间存在的划一有序性和衔接分歧性,主要是以共享的制度信心而不是组织结构为基础的(见Meyer, Scott & Deal, 1981)。


我们以为,关于制度的信心、制度规则和角色会逐步被编码(encoded)并进入组织结构中。关于学校而言,当然正是这样一种状况,但本文到此为止所总结出的一切观念也支持这种见地。正如迈耶和罗恩(Meyer & Rowan, 1978)所主张的:“在现代社会……教育组织有着很好的理由牢牢控制由普遍的社会次序所界定的组织特征。经过把由外部环境地定的各种指令,以及教员和学生整合进学校的正式结构中,学校避免了其合法性的丧失并得到人们的信任。”


我们曾经请学校的各类参与者——上级担任人、校长、教员——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学校规则和学校的信心系统。我们对他们的讲演中止剖析后发现,这些角色群体对关于课程教材、课程分级、学生的规范行为等等相似事情的教育政策存在大量的共识。这在高度制度化的情形中是毫不奇特的事情。但是,这种共识很少会因组织边疆的变更而发作变更:同一学校的教员、校长,以及同一学区的教员、校长和上级担任人,关于教育政策的共识水平;在总体上并不比从一个大都会地域中随机抽样取得的各个学校的角色群体成员的共识水平更高。


我们曾经指出,这些角色群体关于“正式的教育政策以及这些政策所应用的范围”存在的高度共识,似乎并不是一种组织过程的结果,而是一种制渡过程的结果:


依据这种见地,关于学校系统的性质和支配学校的规范存在的共识,简直完整是(经过政治过程、共同意味符号、职业协议的构成而呈现的)一种集体层次上的产物。每一个学校和学区——以及每一个教员、校长、学区官员——不是从同一组织单位的其他成员的联络中,而是从参与同一制度环境的过程中,从对同一教育“文化”的共享中,取得对教育过程和劳动分工的一种共同了解的(Meyer, Scott & Deal, 1981: 159-160)。


往常我要修正上一见地,把处于文化信仰体系最基本的承载者和实施者之间的学生和父母也包含进来。


这些共同的了解和意味符号,不只经过融入组织方式和程序而提供次序,也经过直接影响个体参与者的信心和行为而产生次序,并使其在组织中的表示物具有较少的工具实质性。这些共同的了解和意味符号嵌入了基础的文化框架之中。组织结构可能只是对参与者实施直接影响的文化系统的一种支持和弥补。


依据这种见地,强的制度环境的存在,在某些状况下可能会降低而不是增加组织结构的数量或功用分化的精密水平。文化控制能够替代结构控制。当人们普遍具有一种共同的信心,而相关的了解和程序被人们视为当但是接受时,把信心、了解和程序正式地编码和归入组织结构之中就没有多少实质意义了。


3


结论


本文指出,制度理论家曾经使我们关于组织的重要环境的观念发作了转变;特别是他们强调了组织环境的符号——包含认知性和规范性符号——之系统和结构特征的重要性。他们也引入了新的规范来界定组织环境的边疆。本文第一部分在对这些展开中止归结时,强调了如下重要的两点:大多数组织类型都面临着多种资源系统和多种符号或文化系统;组织在选择某些环境系统并把自己与之联络起来时,会做出某些能动的选择。未来进一步的研讨,应愈加留意归结组织的各种制度来源(如专业、民族、国度)的特征,应愈加关注组织所偏好和选择的影响方式(如是树立结构性联络还是树立文化系统),应愈加留意研讨组织认可的理性方式(如是恪守集权化规则还是中止去集权化的分散决策)。这些研讨都将是十分有用的。


本文第二部分回想了那些提示环境影响组织结构的各种机制的阅历研讨,以及各种关于制度要素如何影响组织结构的主张。由于那些主张十分多样——并且其中有些至少还是竞争性的,所以我倡议,制度剖析者有必要就制渡过程在实施其影响时所运用的替代性途径提供更多的解释,有必要对决议这些途径选择的要素中止愈加细致的研讨。我从学者们的阅历研讨中归结出来的上述七种细致机制,在未来的更进一步的细致研讨中可能会也可能不会被继续视为一种共同的制度力气。固然如此,我依旧坚持以为,对这些主张中止分类、整理和厘清,是制度理论继续展开过程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文章来源:沃尔特·W. 鲍威尔, 保罗·J. 迪马吉奥. 组织剖析的新制度主义[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178-197.


END


声明:本期编译文章以促进学术交流为目的。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其他意见或倡议请联络后台。


本期编辑:翁晨源


审核校正:梅宏 谭健翔 王莉君 张晓会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名表回收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名表回收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浙江速典奢贸易有限公司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浙ICP备19051835号2012-2022
名表回收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浙江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