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太复杂了,任何人都无法完全理解……我喜欢当从社会学到数学,从工程学到哲学的不同学科共同创建解决方案时所产生的动力。建筑融合产生了一种最能为人服务的精神,以及最能代表现代世界的美学”。 ——理查德·罗杰斯 现代主义到了20世纪70年代已经显得疲软无力,但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却重新激活了它。即便在建成30年之后,蓬皮杜艺术中心依然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一项展现对建造和材料的控制力的杰作。 这座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让·普鲁维的影响,此外也许还受到了那个时代反文化等浮夸氛围的影响。蓬皮杜艺术中心不仅继承了普鲁维缜密,灵巧的工程和建造模式,而且具有塞德里克·普莱斯的短暂易变性以及建筑电讯学派戏谑的无政府主义。 但与他们都不同的是,罗杰斯的团队能够贯彻执行项目的构思,最终真正建成这座不可思议的,开创性的建筑。 当80年代反对实验和创新建筑的风气越发兴盛时,罗杰斯依然拒绝妥协,他保持着自己的前进方向和设计哲学。 理查德·罗杰斯已经博得了作为他那一代核心建筑师之一的良好名声。他的设计有着惊人的延续性,展现了对现代世界的诸多可能性的乐观精神。 这种延续性在他们各自负责的项目中都显而易见。 他们的建筑时间,从早期的思考性项目如“zip-up”住宅——探索如何将冷藏集装箱使用的现成构件用在低造价的预制住宅中,到近期对低造价住宅的设计尝试。 他们曾设计了很多高层写字楼,机场以及城市规划项目,最成熟的一个或许是上海浦东新商业区的竞标获选方案。当然还有那些独一无二的项目,如伦敦的千禧穹顶,一座悬索支撑的帐篷。
这些主题反映出一种态度,那就是将建筑实践看做一门社会的,同时也是技术和空间的艺术。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创造无声的物体,还有对设计可能性更加广泛的理解。有些代表了建筑的永恒价值,其他的则回应了当下日新月异的世界。 除了单体建筑设计之外,他们的实践一直考虑更宽泛的城市尺度,公共空间是社会价值的实体展现,他们反对建造内向,封闭的建筑,而努力让建筑更具渗透性,将建筑活力带到其周边的空间中。 与更加传统的、主要建立在手工生产之上的建造方法比起来,如今的建筑可以是工厂中制造的重复性构件组装而成的产品。它使得建造过程变得远比过去精确,也更加经济。因此,建筑师在设计建筑时需要意识到这一点,让细部更加理性,将结构理解为精细加工部件的组合体。 罗杰斯事务所偏好轻盈和透明,而非庞大和厚重,这不仅仅是出于审美的原因。在过去,建筑遗址被看做传统阶级的体现。透明性打破了阶级壁垒,同时让建筑向阳光和景观敞开。 建筑的易读性就是在建造过程中将秩序,尺寸及表现自然流露出来,他们的建筑总是能够清晰地展示设计以及建造的方式,结构是裸露可见的,建筑中的每个元素——例如楼梯和后勤服务,都得到了明确的表达。 他们很多年来都在努力推进一个概念,集约的,多中心的城市是城市发展唯一可持续的形式,这样的城市最大化的利用稀有的土地,并且能支持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它们同样更可能带来丰富的社会多样性,这也是城市繁荣的标志。 轻质的结构能够用较少的材料建成更多建筑,这种策略反映了谨慎使用资源的态度,也是一种讲究的节约方式。可持续性长久以来都是一个必要的品质,绿色意味着建筑和城市设计对环境负责,并不是关乎风格的问题。 在现代社会以前,成功的人类定居方式一直都是建立在于环境的平衡之上的。廉价的能源扰乱了这种平衡。如今建筑师有责任使用被动的或技术的各种手法去纠正这种不平衡的状态。 在近 30 年的实践中,事务所凭借其在欧洲、北美和亚洲建立的项目屡次斩获国际大奖及建筑界的最高奖,实践项目范围主要包括了办公、居住、交通、教育、文化、休闲、零售、市政和医疗等不同建筑领域。 凭借马德里巴拉哈斯国际机场 4 号航站楼和伦敦麦琪癌症中心获得了由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颁发的斯特林奖。 代表项目 01. 蓬皮杜艺术中心 (Centre Pompidou) 1971 法国,巴黎 这个经典的设计表达了一种信念,即建筑物应该能够改变,允许人们根据需要自由地调整环境。 顺序,纹理和比例应从建筑物的制造过程中得出,以便每个单独的元素在整体中表达出来。最后建筑物成为其目的的真实表达。 尽管将交互式信息立面(这是蓬皮杜以及其他外部机构使用的信息墙)和开放式底楼,但随着建筑进入发达的设计阶段,竞赛计划的关键要素仍然完好无损。 建筑没有传统方式的主入口,而是通过可渗透的地下层进入建筑的所有部分,但是,建筑的基本布置及其与城市的关系仍然符合建筑师的意图。 入口位于街道和广场的高度,与两者的生活息息相关,也可以通过连接在西立面上的电梯,自动扶梯和楼梯进入,五个主要楼层中的每个楼层均不受结构,服务或流通的干扰。 这些巨大的,开放的,类似阁楼的空间既可以从上方也可以从高架地板上看到,以实现最大的布局灵活性,设计师打断地板的走廊,管道,消防梯,自动扶梯,电梯,圆柱和支柱在外部暴露。 整个建筑都以运动为特色,用巨大的对角楼梯中公开表达观点,楼梯延伸到室外,让人们可以享有巴黎的壮丽景色。 立面,画廊,尤其是自动扶梯在建筑物侧面蜿蜒而下的透明性结合在一起,揭示了两个迷人的景象:瓷砖屋顶和中世纪的巴黎风貌,以及建筑物的启示–灵活,功能,透明,由内而外的浑然一体。 02. 兰特荷大厦(The Leadenhall Building) 2000 英国,伦敦 这个项目包含许多不同的建筑元素,这些元素使整个构图和其组成部分的表达均清晰可见,这些要素包括主要的稳定结构,梯子框架,办公室地板,北部支撑核心结构,外部围护结构和公共区域。 建筑旨在增强开发包括所定义的几何形状,形成独特的形式。主要的稳定结构采用周边支撑“管”的形式,“管”决定了地板的范围。 管状钢制巨型框架可以在城市内的宏观层面和建筑物附近的微观层面上看到,垂直循环系统在透明玻璃幕墙的后面,为住户和路人提供了横向深度的视野。梯子框架封闭了用于办公室地板的消防核心,框架还将建筑从视觉上固定在地面上。 办公室地板采用简单的矩形地板的形式,朝向顶点的深度逐渐减小750毫米,办公楼层在每个楼层都连接到结构“管”,而无需在外围使用辅助垂直立柱。 北部支撑核心是一个独立的塔,其中包含所有的乘客和货物升降机,服务提升器,地面工厂和卫生间。三组客运电梯分别服务于建筑物的低层,中层和高层,并由位于10和24层的两个转移大厅连接。 建筑的设计具有灵活性,可以让单个租户或多个租户租用,这些租户将根据需要占用任意数量的楼层,地板尺寸的减小允许创建带有多层租约的南向房间的可能性。 北部支撑核心相对于办公区域的位置意味着无需在表面覆盖防火层,从而可以将整体设计为可见的钢结构。这种铰接式钢架为整个组件提供了清晰度。 高度透明的玻璃外壳彰显出内部的运动系统,建筑中的形形色色的人为这座城市增添了震撼力和活力,是路人可享受的独特奇观。 03. 蒙特韦特罗高端住宅( Montevetro) 1994 英国,伦敦 项目位于泰晤士河的黄金地段,在地块的西南角立着被列为一级的圣玛丽教堂。该建筑包括103套公寓,其中一,二,三,四层单位(包括屋顶顶层公寓)的面积为93平方米至232平方米,基地还提供170辆车的停车位和整体休闲设施。 对角线对齐为新公园内的圣玛丽教堂创建了景观美化的环境,教堂的景观得到了改善,河道延伸穿过整个场地,形成了一条连续的流线。 这些街区由四个不同的电梯塔相连,为东立面赋予了节奏感,让人们可以不用走廊直接进入所有公寓。通向建筑物的入口以及居民的停车场和休闲中心位于建筑物的东部,西立面点缀着可从起居区和厨房进入的阳台。 在过去的45年中,理查德·罗杰斯与他的团队和合作者一起,致力于发展一种共同的建筑语言,这源于建造过程以及人们与周围建筑产生联系的方式的强大吸引力。 这种语言以多种身份在他的建筑实践中存在着:最初以四人小组的名义,然后是皮亚诺和罗杰斯事务所,之后是理查德·罗杰斯及合伙人事务所,现在是罗杰斯·斯特克·哈珀及合伙人事务所。 事务所十分国际化,正在设计的项目广泛分布在韩国,墨西哥和美国等世界各地,当然也遍布欧洲。 这种建筑语言是事务所项目变成现实的很多共同努力的成果。如今的两个关键的合伙人,以及其他合伙人都密切参与到了罗杰斯开创性的项目当中,正式他们共同定义了这种建筑语言的微妙之处,并创建了在所有建成或未建成的项目中都可以看到的建筑语汇和语法。 其中罗杰斯事务所的常务董事本·沃纳先生将作为Archiworld 第八期国际对谈系列主讲嘉宾出席,本·沃纳先生于 1987 年加入罗杰斯事务所,并于 1992 年在东京成立了罗杰斯事务所分布,担任董事兼总经理。 沃纳先生在英国,日本,中国大陆,台湾和韩国的建筑设计和项目管理领域都拥有丰富的经验。 在日本期间,沃纳先生负责许多项目的市场营销和本地实施,包括日本以及韩国和台湾等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屡获殊荣的台湾高雄清富总部,高雄 R9 捷运枢纽站,国家政策研究所(东京)等。 作为事务所亚洲业务集中化的举措,沃纳先生于 2011 年兼任罗杰斯事务所上海分部董事及总经理,作为该业务在亚洲成功运营的关键,他促进并协调了事务所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多个项目。 台湾高雄清富总部 在2005年初的竞赛之后,罗杰斯·斯特克(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为台湾最大的私人造船厂设计了一个新总部,目的是将集团的所有各项活动整合在一个建筑中。 新总部大楼的场地靠近高雄湾的边缘,被一个小公园与水隔开,设计要求建造一栋能在整个海港上欣赏广阔景色的建筑,建筑位于南北轴线上,以最大程度地向海延伸。 清富集团总部大楼的所在地位于新的科学和商业园区,毗邻拟建的展览中心,设计基于一系列重复的8.5m x 8.5m正交网格,核心位于结构的任一端。 一楼和二楼包含中庭,展览/展示区和100个座位的礼堂,其余八层是公司办公室。由于与建筑物的体积有关的规划规定,外立面的后三层退后为员工提供了一个大露台。在百叶窗上方的建筑物的南侧建立了供员工和访客使用的观景台,北侧还设有一个较小的私人观景台。 清富大厦设计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盒子”。这些是不同级别办公空间的扩展,似乎在幕墙之外“浮动”,以提供会议室和私人办公区域。每个盒子的上层都设有甲板,可提供外部阳台。 高雄位于北回归线,有着炎热的夏季以及强烈的季风活动。因此,百叶窗屋顶可减少围护结构上的热量吸收,并为建筑创造独特的外观。 一系列的立面百叶窗还有助于减少热量吸收,并且将百叶窗安装到与“盒子”空隙相邻的西南侧窗户上,将反射的自然光传递到办公空间中。 鲜艳的原色(红色,蓝色和黄色)中暴露的圆柱和大型“漏斗”表达了建筑元素的体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清富集团公司的企业品牌。 本·沃纳先生作为Archiworld建筑师说国际大师访谈的第八期嘉宾,将会和我们探讨哪些热点话题,又会有哪些重磅嘉宾与他进行对话呢?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的建筑师说栏目,9月24日不见不散~ 编辑|Z / 你可能错过的建筑师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