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阿圈呐 展览合作 | 木木美术馆 北京站 — 木木美术馆 · 文末有本期展览赠送门票福利 · 理查德·塔特尔中国首个个展:回赠 木木美术馆很荣幸承办“理查德·塔特尔“个展:回赠”。这是著名艺术家、诗人理查德·塔特尔在中国的首个展览,由特邀策展人王宗孚策划。此次展览将以回顾性的目光纵览艺术家长达五十年丰富而多产的艺术生涯。通过细节性地展示塔特尔毕生的艺术追求,我们得以领略艺术家关注于现实和精神强化的创作实践及视觉语言。一百余件塔特尔最为知名的作品将在展厅里围绕一个由艺术家亲自设计的符号展开,纸八边形系列、绳之系列、线之系列等艺术家最重要的系列作品将被以三件一组的方式来呈现,这是一种高度革新的陈列方式,同时也是艺术家的首次尝试。通过艺术家和策展人的紧密合作,一些列雕塑形式的委托创作和特别的出版物也将会呈现在展览当中。以33个“丛”的独特方式将艺术家诞生于各个创作阶段的共99件作品纳入空间结构之中,并邀请艺术家本人在北京进行短期驻留,为此次展览创作一件全新的大型装置作品。 关于艺术家 —理查德·塔特尔 △图片来自于木木美术馆 理查德·塔特尔于1941年生于美国新泽西,现工作和生活于缅因、新墨西哥和纽约。他的作品多被纳入全世界最重要的私人和公共收藏之中。其近期回顾展陆续在旧金山现代艺术美术馆、惠特尼美国艺术美术馆、芝加哥当代艺术美术馆、洛杉矶当代艺术美术馆和伦敦白教堂艺术中心展出。他的其他成就包括泰特现代美术馆涡轮大厅的大型委托创作、威尼斯双年展(1976、1997、2001)、卡塞尔文献展(1972、1977、1987)和参展惠特尼双年展(1977、1987、2000)的参展经历等。 1975年,纽约惠特尼美术馆为塔特尔举办的大型个展引起了艺术界的极大争议,他用最简单的材料在墙面上构图,为巨大的美术馆展厅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气氛,以极端的“轻”挑战了彼时的既有认知。 在他的早期创作实验中,曾尝试制作了约70个有着细微变化的手掌大小的立方体,这组作品显示了他于最基础形式中创造大量细节变化的能力。同时,小巧的尺寸强行缩短了观者和作品之间的物理距离,带来全新的心理感受,并令最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得以放大。 塔特尔对于线条的使用也是他的标志性手法之一,这些或实在或虚拟的线条在他过去半个世纪的创作中被不断地重新改造革新。在他自1971年开始创作的“Wire Pieces”系列中,他使用3种线条——细铁丝的实体线条、绘于墙上的铅笔线条,以及铁丝在墙上投下的阴影线共同组成图案,以一种极为轻巧的方式拓展着绘画的空间边界。 关于展览 “一切皆在沉默之下。”(原文“Everything Is Below Silence.”为艺术家理查德·塔特尔诗作。本文由策展人王宗孚撰写。) 北京对艺术家的重要性可以用他在这里驻留期间写下的一句诗概括:“这座首都依旧隐藏在清晰的视野之外”。 以此次展览为路径,观者得以踏上一场特殊的旅程,并在此领略构建了塔特尔创作实践的视觉与非视觉语言。此次由艺术家本人密切参与策划的展览以一百件作品概括了塔特尔长达五十年的创作生涯,聚焦于他“为生活而艺术”的追求、源自西方艺术谱系传统和自身经验的表达风格和在关注现实的同时强调精神性的艺术语言与实践。 展览中的每个展厅分别对应了塔特尔不同阶段、不同方向的探索和经历,在此,艺术家和策展人创造了一个“丛”系统作为此一百件作品的梳理线索:展览共设33个“丛”,每个“丛”内包含三件作品——尽管它们分别来自不同的时期和系列,却因相互组合而构建出一种新的和谐。除过往创作外,观众还将看到一件为本次展览专门创作的大型装置、在北京驻留期间完成的诸多新作和一套包括了十本书的特别出版物。此外,艺术家还以他所设计的一个平面符号和诸多视觉模块构建起整个展览的空间布局。对观者来说,穿行于一条条由展墙所营造的小径之间,展览如同一件完整的作品。 △Walking in air B7 理查德·塔特尔,2008 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塔特尔的创作生涯伊始之时,他的作品便打破了雕塑、架上绘画、纸本画作和诗歌等不同媒介的传统定义,他同时也拒绝如极简主义或抽象风格这类艺术史的分类方法。以一种开明的视野与心胸,塔特尔摈除了材料之间高低品质的美学分野,他在脆弱性中发掘张力,也在作品规模与其呈现环境之间的变化关系中找到潜能。自始至今,塔特尔持续地创作具有当代性的作品,同时不断超越此前的范式。1972年,当他的作品《金属线》在纽约贝蒂·帕森斯画廊展出时,一位观众向画廊主帕森斯问道,这件作品是否可以被认为属于极简主义。她不悦地答道:“让这些主义滚蛋吧!理查德·塔特尔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乐于创新。” 1975年,他的首个大型研究性个展在纽约惠特尼美术馆举办,艺术家再次在作品规模、创作方法和材料等方面拓展了艺术的定义,他本人在视觉或非视觉的艺术世界的研究探索也更进一步。这也是惠特尼美术馆有史以来最具挑衅性和争议性的展览之一,今天它已然具有了某种传奇色彩。 △90th Line Piece 理查德·塔特尔,1992 1974年,塔特尔创作了《绳索3》,这件作品第一次展出时便以大胆和果决在艺评界与观者中引起了轰动,而它仅由一根极短的棉质晾衣绳(1.27 × 7.26 × 0.95厘米)和将其悬挂在墙上的三枚钉子组成。从这件作品到泰特美术馆涡轮大厅委托创作的长达24米、高达12米的大型装置《我不知道,纤维之语的交织》(2014),塔特尔善于利用作品的规模并将这一元素编织进展览环境,强调了作为场域的艺术和作为语境的艺术之间强大的相互联系。 △Blue/Red (white 3),理查德·塔特尔,2002 本次木木美术馆的展览中亦有一件曾于1975年在惠特尼美术馆展出的作品——《字母》(“26个”系列,1967)。无论对艺术家的创作历程还是对美国极简主义艺术来说,这件作品都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转折。根据艺术家的意愿,这件作品的展示形态将由美术馆工作人员决定,由此,作品得以在展期内不断变化,[ Madeleine Grynsztejn ‘A Universe of Small Truths’, in: The Art of Richard Tuttle, p. 30]艺术机构和观众也因此被赋予了参与制作和呈现这件作品的机会。 木木美术馆还将展出塔特尔另一件广为人知的作品《纸八边形》,这件作品最早曾在上世纪70年代展出,它拓宽了极简主义和特定场域艺术的边界。“八边形”这一系列作品最初所使用的材料是布,之后是纸,最后艺术家还使用了金属线。这种不断将物体本态简化至几何形的创作持续了五年之久,展现了艺术家对打破艺术及其呈现环境的条条框框的不断关注与投入。这一系列作品的形态是对正方形的四角进行切割所得到的。当作品被直接固定于展墙之时,墙面在轻薄的纸后若隐若现,展览空间得以与作品融为一体,这也成为了有关艺术与建筑如何交汇之尝试的早期案例。 △Letters (from The Twenty-Six Series) 理查德·塔特尔,1967 《金属线》也艺术家的先期代表作之一。这是一系列根据美术馆内特定空间创作、每次呈现均不相同的作品。塔特尔形容其为“抓住了某种无法被重复的经验”。这件作品通常保持在塔特尔作品的惯常体量:艺术家将一根金属线的一端固定在墙面,然后沿着其轮廓在墙上画下一条相仿的线条。由此,艺术家在两条线之间构建起微妙的关联,创造了一种近乎虚幻的深度。更早前创作的一系列作品《线》(1990)采用了与此类似的方式用铅笔在展墙上描绘线条,进而使作品与背景环境不分彼此。 在美术馆主展厅,塔特尔创作了一件与整个建筑空间展开对话的大型特定场域装置《繁星论》(2019),它由一层悬吊于5米高空中的手制铝网以及一组由8层棉布叠砌而成的墙面装置组成。而另一系列由艺术家专门为此次展览创作的手制瓷砖作品《地生》(2019)则分布于美术馆的不同展厅中,观者可直接站立、行走于其上。 展览现场 《理查德·塔特尔中国首个个展:回赠》 展览时间 | DURATION 2019年3月16日-6月16日 每周二至周日10:30-19:00 (最后入馆时间18:30) 展览地点|LOCATION 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D06 木木美术馆 本期展览活动赠票福利参与方式 ·参与方式· 1.评论点赞 关注设计圈公众号并转发本文 在本条推送下留言评论 评论点赞数前4名 (点赞超10+以上做统计) 即可每人获得价值¥100展览单人通票一张 (评论点赞截止时间为5月20日14:00) 2.福利群 邀请您进『设计圈福利群』 参加群内活动 选取4名获奖者送出展览单人通票一张 (开始时间为5月24日21:00且当晚公布获奖名单) 本期展览共有8张展览赠票 社群活动为每周五晚21:00 且本活动截止时间为:2019年5月27日 14:00 活动赠票名单将公布在:2019年5月28日推文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