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从来都是让人敬仰的。 每个人都想成为英雄。 普通人想到的,往往都是英雄的光鲜面。 可是似乎大众却忘记了,成为英雄需要付出的代价。 有一部电影,述说了一个由真实事件改编的英雄故事。 但是看完之后,却让人心情极度郁闷。 到底为什么,让人看了一部关于英雄的电影,还会郁闷呢?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导演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一个年近一百的一线著名导演。 这部电影是他八十九岁时的作品。 导演的功力我们不容质疑。 在演员方面,既有生面孔,也有熟面孔。 不过无论是生面孔还是熟面孔,他们的演技都是毋庸置疑的。 从当时的得奖情况就可见一斑。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时候,安保人员理查德·朱维尔发现奥林匹克公园有炸弹。 因为及时的疏散,避免了人员伤亡。 怎么看,这都不像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爆炸袭击不是被阻止了吗? 不是没有人员伤亡吗? 可是一切远没有那么简单。 这是一个不那么久远的故事,幸好有东木老爷子,才让我们看到了这件事情的背后。 理查德·朱维尔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电影一开始。 他推着一个杂物车出场,这个镜头里委屈那个胖子,就是主角理查德·朱维尔。 他做着管理杂物的活,本来是一个没人会注意到的角色。 但是他依然把他的本职工作做得一丝不苟。 看到有同事士力架快吃完了,会默默再放几袋在他的抽屉里。 看到胶带快用完了,也会再拿几卷放到那里。 沃森·布莱恩特欣赏他的认真,跟他成了朋友。 他们一起玩游戏,由此对彼此多了一些了解。 理查德说自己一直想当一名警察,晚上还会学刑法。 不久,理查德找到沃森说,他要离职了。他要去一个学校当保安。 离别之际,沃森给他的忠告是:别因为有了权力就变坏。 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上,理查德依旧尽职尽责。 但是他过于尽责了。 因为怀疑学生喝酒,闯进了学生宿舍,被学生举报了。 校长找他谈话,指出他的问题。 但是理查德说,是你让我这么做的。然后转述了入职的时候校长对他说的话。 “我不想有人在这里胡闹。” 很明显,校长早忘了。 这只是他随口说的一句话。他也没想到面前这个保安,会较真了。 更“过分”的是,理查德还把这句话记下来了,当场拿出了自己的笔记本。 并且反问校长,对这些酗酒的孩子,难道你要放任不管吗? 很明显,一个保安这样去质问校长,只能得到一个结果。 丢了工作的理查德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 他当上了奥运会的安保人员 ---- 虽然只是看守一堆音响设备。 但是他依旧乐于助人,甚至自掏腰包给当值的警官和孕妇送水。 当警官都在闲聊时,他一个普通的安保人员却还在关注着现场的可疑人员。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背着背包的可疑人员。 当这个人跑到了视野之外的时候,理查德跟了上去。 随着一段紧张的手持镜头,理查德和神秘背包客展开了一场“追逐”。 不得不说,这一段,看得人很紧张。 不过还好,是虚惊一场。 神秘人最后从背包里拿出的是汽水。 松了一口气的理查德,第二天依旧兢兢业业得工作着。 有几个调皮的小孩在后面闹事,理查德想过去赶走他们。 但是这群小孩不仅不走,还辱骂理查德。 无奈之下,只有去请正牌的警察治治他们。 这群小孩发现了一个长凳子下的背包。 还商量着把这个背包带走。 这时候理查德请来了正牌的警察正要收拾他们。 小屁孩吓得落荒而逃。 混乱之中,理查德发现了这个包裹,起初还以为是他们落下的。 这时候镜头一转,一个人在电话亭打电话报警,说他放了一个炸弹在公园。 但是接线员却毫不在意,以为又是一个恶作剧罢了。 这时候,一堆警官围着这个包裹,本来想随便处理了的。 但是理查德坚持,要按程序走,把这当做一个可以包裹。 鉴于平时的关系,警官们知道理查德的为人,警官也就同意了。 但是他们却还是认为理查德小题大做。 甚至当理查德说要立警戒线,并疏散人员的时候。 所有人都像看傻子一样看着他。 被疏散的人员也嘲讽他。 专业的拆弹人员来了,确认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炸弹。 这下人们慌了,开始疏散人员。 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在疏散人群的过程中。 “砰” 炸弹爆炸了,现场伤了不少人。 还好理查德刚才已经疏散了一部分人群,才让炸弹没有造成更多的伤亡。 这场爆炸事件很快成了媒体的焦点。 因为提前发现了危险,理查德自然被媒体捧成了英雄。 甚至已经有人联系他准备出书了。 不过理查德这时候还是谦虚地认为,自己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对于理查德来说,生活的一切都变了。 美好的生活正在向他招手。 可是一切没有往预想的方向发展。 因为以前美国有过自导自演爆炸案的案例。 FBI把理查德也列为了嫌疑人。 一个女记者从FBI探员嘴里套出了这个消息。 然后。 把这个消息往头版一放。 报社的销量爆增。 吃着人血馒头的报社在一边庆祝。 理查德却成了爆炸案的头号嫌疑人。 所有人都急着给他定罪。 他一下子从英雄变成了罪人。 本来这应该是FBI暗中调查的。 这样一来,FBI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只好明面上就去调查理查德。 FBI探员甚至还想引诱理查德认罪。 不过幸好自己学过法律,没有上当。 这时候找到了他之前的好友。 沃森·布莱恩特 沃森相信理查德,相信他不会是一个坏人。 为了理查德,使出了浑身解数和FBI周旋。 但是直到这个时候,理查德都认为警察们只是在做他们应该做的。 当调查人员从他屋子里把东西都拿走取证的时候。 理查德依旧想着是要怎么帮他们。 舆论的压力越来越大,理查德的生活被搅得一团糟。 即使有着沃森的帮助。 理查德也苦不堪言。 他终于发火了。 整部剧中,他也只发了这一次火。 可是他还是对着沃森发的火。 FBI无法找到证据证明理查德有罪。 理查德也无法证明自己无罪。 沃森带甚至带理查德去做了谎话测试。 结果理查德满分通过。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理查德都是无辜的。 最后在和FBI的对峙中,理查德难得地反抗了。 他质问FBI,为什么要毫无证据地怀疑他,对他死追不放。 真正的凶手还在逍遥法外。 沃森和理查德赢了。 这场本不该有的控诉以FBI的撤诉完结了。 理查德的英雄之旅、“赎罪”之旅也完结了。 不过直到多年后,真凶才被绳之以法。 不过这时候,理查德已经被大众所忘记了。 没有人记得曾经有这么一个人,一个英雄。 正如片名中的“哀歌”一样。遇到这种事,是理查德的悲哀。 而发生这种事,是社会的悲哀。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 要想摧毁一个人,最狠的办法就是“捧杀”。 把你捧得很高,然后把你重重地摔下来。 心理坚强的人,或许能抗住这种变化。心理素质一般,甚至差一点的人,是无法从这种情况中走出来的。 印象很深的就是曾经很火的一个综艺《变形记》。 据说,有一些穷孩子,参加了这个节目之后,一直幻想着自己的“富爸爸”会有一天来接自己去大城市,过上更好的生活。 能等到吗? 等不到的。 这不切实际的幻想,反而会毁了这些孩子的生活。 说回理查德·朱维尔。 如果不是他本身毫无污点。 如果不是他自身心理素质强大,身正不怕影子斜。 如果不是遇到了沃森这样相信他,并且强势的人。 理查德的结局是很难说的。 幸好,他的结局还算好。 得不到的荣誉,不要也罢。 或许这就叫做命运吧。 最后。 做人要善良。 但是也绝不能让恶人骑在头上。 共勉。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