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9日上午11时45分(北京时间9日17时45分)揭晓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本奖的获奖得主是理查德·H·泰勒。
在理查德·塞勒之前,人类的所有经济行为,都只是无规律的跛行。 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是美国著名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家。他于1945年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1967年获凯斯西储大学学士学位;1970和1974年分获罗彻斯特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罗彻斯特大学(1971-1978)和康奈尔大学(1978-1995),1995年起任芝加哥大学商业研究生院行为科学与经济学教授、决策研究中心主任至今,同时兼职于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 塞勒主要致力于心理学、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在理论研究中,他对反常行为、经济人假设、禀赋效应、跨期选择、心理账户和股票市场等方面研究做出重大贡献;在实际应用上,他分析和解释了消费者行为、社会福利政策、储蓄投资政策等行为经济案例。 其代表作有《赢者的诅咒》(R.Thaler,1991a)、《准理性经济学》(R. Thaler,1991b)和《助推》(Sunstein & Thaler,2008)等。 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刚刚尘埃落定,理查德·塞勒教授因其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贡献而成功斩获了今年的诺奖。 对于理查德·塞勒教授的获奖,我个人想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来形容。说情理之中,是因为他在行为经济学领域的贡献确实非常突出,够诺奖的分量。说情理之外,是因为他的很多重要工作都是和丹尼尔·卡内曼一起完成的,而卡内曼已经在2002年得过了诺奖,所以我先前认为再给塞勒的可能性不会太大。没想到,今年诺奖委员会还是垂青了塞勒,并且还是独得,这点确实令我有些意外。 塞勒教授生于1945年,于1974年获得罗切斯特大学的博士学位。指导塞勒博士论文的导师是鼎鼎大名的沙文·罗森教授,在公共政策的评价方面很有造诣。相对于很多学院派的经济学家,塞勒教授对于政策的关注更多,更致力于用理论去影响和改变政策,我想这一点和罗森教授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塞勒教授对于行为经济学的贡献很多,归纳起来,大约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禀赋效应。在1980年的论文《论消费者选择的实证理论》(Toward a positive theory of consumer choice)中,塞勒教授首次提出“禀赋效应”的概念。顾名思义,所谓禀赋效应,就是指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其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没有拥有它之前大大增加。在和卡内曼合作的一项著名实验中,塞勒教授向人们证实了禀赋效应的存在。在这个实验中,他们先发给被试一个茶杯,并用巧克力去进行交换茶杯,结果人们都不愿意放弃茶杯。而在后来的实验中,他们先发给被试一块巧克力,并用茶杯去交换巧克力,结果却发现人们不愿意放弃茶杯。被试是随机抽取的,按理说不应该存在着系统性的偏好偏差,为什么在前一次中,他们会钟爱茶杯,而在后一次实验中它们却钟爱巧克力呢?原因就在于禀赋效应的存在——一旦我们拥有了某物,那么再让我们放弃它就很难了。 应该说,禀赋效应的提出对于传统经济学的挑战是很大的。例如,它直接挑战了著名的“科斯定理”。根据科斯定理,当交易成本为零的时候,初始产权的划分并不会影响物品的最终配置状态,因为人们可以通过交换来让物品配置到对其评价最高的那个人手里。但是如果“禀赋效应”是存在的,那么初始产权的配置就很关键了。 二是跨期选择和自我控制。在传统经济学看来,人是理性的,可以对长期的消费和投资做出合理的安排。但是事实并非这样。举个通俗的例子,小学课文里面有篇课文叫《寒号鸟》,寒号鸟知道冬天马上就要到了,每天唱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它每天花一点时间来垒窝应该是最优的,但事实上它并没有这么做,原因就是缺乏自我控制。在行为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现象有个名词,叫做“双曲贴现”(Hyperbolic Discounting),也就是说,你今天对明天的关心,与明天对后天的关心是不同的,因此在每一个“今天”,你都会更重视现在,而不顾未来。如果存在着“双曲贴现”,那么人对于未来的规划就未必是最优的。如果这时存在一个外部的力量来进行干预,就会让个人福利达到更高水平。 在公共政策领域,和以上理论相关的一个重要政策就是社会保障。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让政府来办理社会保障是不合适的,因为会造成很多浪费。相比之下,让个人自行储蓄可能会更好。从传统经济学角度看,以上论证当然是对的,但是从行为经济学角度看,这一论述却未必正确。塞勒曾和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教授卡斯·桑斯坦合作过一本著名的书《助推》,里面就重点论述了由于“双曲贴现”行为的存在,个人的储蓄行为可能不是最优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为社会保障的合理性正了名。 三是关于心理账户的研究。“心理账户”的思想最早也出现于塞勒教授1980年的那篇《论消费者选择的实证理论》。在1985年的论文《心理账户和消费者选择》中,他又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所谓心理账户,意义也是十分直观的,即我们在思考一些问题时,并不会去进行统一的成本收益核算,而会在心里构建很多个分门别类的账户,分头进行计算。举例来说,我们可能拥有十只不同的股票,按照经典的经济学理论,我们关注的应该是这十只股票所构成的这个组合的整体涨跌。但在现实中,我们除了关注整体的涨跌外,还会关心每只股票的涨跌状况。当某些股票跌得很惨时,我们也不肯“割肉”,把资金放到业绩更好的股票上,而宁愿继续持有它,等着回本。 心理账户的提出,对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冲击是很大的。例如,传统经济学告诉我们,“沉没成本不是成本”,不应该影响进一步的选择。但是,如果存在着心理账户,那么沉没成本就会严重制约进一步的选择行为。 以上就是我对塞勒教授理论的一些理解。最后我想以一则趣闻作为结束。当年塞勒向同行们报告他那篇关于禀赋效应的著名论文时,有一位经济学家大佬当即提出了反对。他问:“你所说的禀赋效应,是否可以被认为是交易成本的一种?”这个问题让刚出茅庐不久的塞勒十分尴尬。如果塞勒教授当时屈服于这位大佬的权威,把禀赋效应归于一种交易成本,那么我们还会有今天的行为经济学吗?这恐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简评 塞勒被认为是现代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领域的重要先驱者。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著名行为经济学家卡内曼甚至将自己的获奖归功于塞勒,称他是“首位将心理学引入经济学,开创了行为经济学”的学者。当然,塞勒可能也是最有争议的经济学家之一,争议的焦点源于他倾向于强调事实与权威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不一致。 其实,塞勒所提倡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历史久远,比如,马歇尔和凯恩斯等经济学家就经常从人们的日常行为角度对当时的经济理论进行反思。二战后经济学家们强调数学结果和理想化假设下的研究结论,但其实许多经济现象和事实却不是这样,塞勒从心理学角度呼吁经济学家们从理想化假设中解脱出来,因此可以说塞勒是延续了一种因数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而被打断的、始于亚当·斯密的传统经济学。 塞勒研究了很多反常现象,不过他自己也承认,其研究目的不是颠覆传统经济理论,而是希望学者们对反常事物有一个认知并以此推动传统经济理论的不断完善。 塞勒对反常现象的思考也引发了人们对经济理论的思考,即当现有经济学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我们决策的时候,唯一的途径似乎正是按照塞勒所追求的,关注人的行为,不断质疑、不断思考。弥补现有经济学理论的缺陷。 此外,塞勒的研究成果之所以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还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学术研究紧紧围绕行为经济学前沿理论,更重要的是因为塞勒循循善诱的行文特色及通俗易懂的魅力语言,感染了经济学界的学者们去探究人类至今未知的知识领域。 来源:经济学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