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树立大明以后,对跟随他打天下的文臣武将进行了加官进爵,大肆封赏。这也不奇特,究竟刀枪火海,一群人跟着你老朱,整天把脑袋别到裤腰带上拼命,也就是为了这一天。朱元璋当上了皇帝,于是,众人皆大普喜。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封了六个公爵,这六个人,分别是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而关于在建功立业过程中,功劳较大的刘基刘伯温,却只是封了一个伯爵而已。相关于其他人来讲,这个伯爵的确不算很大的封赏。但是这其中的缘由,则是朱元璋关于文官的态度以及对刘伯温奇妙且又矛盾的心理。 对以刘伯温为代表的的文人文官的态度 朱元璋出身于草莽,这一点众所周知,他的家境,曾经不能用清贫来形容,能够用凄惨来概括了。在朱元璋早期的生活中,接触的更多的就是起义军,这些起义军战士大多来自于三教九流之辈,其中文人基本属于珍稀动物,可能数支起义军都不会有一个所谓的军师。所以,关于文人,从心理上就没有对武将们的感情来得深。 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朱元璋逐步认识到文人的作用,每攻下一座城市,就会主动访问当地的名人雅士,或请或迫,将其笼络到军中为之效能。而做这些动作,并不是朱元璋对文人的感情和态度有转变,而是朱元璋发现文人关于军队里思想的管束会起到很好地作用,同时,关于每个中央的文人士子,均在当地有一定的名气,老庶民也怕这些人和服这些人。把这些人招致麾下,老庶民也就乖乖的跟着来了。因而,朱元璋在创业期间,都会把各地的读书人,采取软硬兼施的额措施笼络到自己手中。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朱元璋深知这些读书人的厉害,明白文人们能讲道理,能出主见。但是前提是,谁对他们客气,给面子,养得好吃得饱,他们就给谁效能。而且,假如你不养,这些人就会跑到你对手那里,辅佐你的对手出谋划策来打击你,与其这样,倒不如自己来养。 为了这个,朱元璋在招募这些文人后,曾下过命令,严禁将士和这些儒生交结,为的就是避免军营里的将士被这些读书人所诱导。 由此能够看出,朱元璋关于文人的态度,在实质上是持有抵触心理的,而这一点,在开国后的封赏上就能略知一二,封为公爵的,除了李善长不是武将之外,剩下五个公爵均为武将,包含其他的封赏,也都是以武将为主。所以,作为刘伯温,自身又非“淮西派系”,也就谈不上能得到更高的封赏了。 对刘伯温奇妙而又矛盾的心理 刘伯温是在朱元璋平定浙东时,参与组织的。而参与的过程,却不是宾主尽欢。刘伯温的家族是浙东当地的名门望族,而他自己,之前是在元朝将军石抹宜孙府上当幕僚,也就是说,是镇压如朱元璋这些红巾军的幕后推手。在朱元璋平定浙东后,以刘伯温为首的文人名士,对这些野蛮的起义军相当不感冒。于是就躲在山中不肯出来。朱元璋先是礼贤下士般的去请,接二连三后,人家基本不鸟朱元璋,最后真实武力要挟下,这些人才勉强出来,进入了朱元璋的麾下。 关于这些人,朱元璋想方设法的强迫他们出来,不只仅是要礼贤下士,更重要的就是不让这些人为其他人所用,同时也是让这些中央上的代表人物参与自己的队伍,这样中央上基本能够保障保险无事。 而关于刘伯恩自己,朱元璋也是相当的矛盾,一方面,刘伯温的确是在创建明朝的过程中,立下不少功劳。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刘伯温计策过人,在他的辅佐下,朱元璋一步一步取得了江山,所以,朱元璋难免会对刘伯温有所忌惮。如若之后他被他人所用,是不是也会好像辅佐朱元璋一样,再树立一个王朝。 所以,封刘伯恩为伯爵,也是从侧面对他进行敲打,让刘伯温循规蹈矩,不要有非分之想。 作为刘伯温来讲,也算是相当有自知之明,在明朝树立后没多久,就向朱元璋提出告老还乡,由于他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更知道朱元璋内心对他的猜忌和不放心。固然朱元璋批准了他的辞职,但是刘伯温还没在家乡待多久,就被人以“占王气”为由,召至南京,最后,不明不白的死在了宰相胡惟庸的手中。固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胡惟庸是奉朱元璋之命,但是胡惟庸只是一个打工的,没有老板的授意,怕是也不敢明目张胆的毒杀一个开国功臣。说到底,朱元璋关于刘伯温,还是相当的不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