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市政府工作讲演提出,要着力打造“演艺之都”,推进“大戏看北京”,精心组织创作一批文化精品。 作为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协办方之一、北京演艺集团旗下有北京歌剧舞剧院等九大院团。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演艺集团董事长赵佳琛表示,打造“演艺之都”,要鼓舞内容创新,用现象级作品打响“北京文化”品牌。同时,发力“首演经济”,打造一流水平的艺术节展和演艺品牌活动,吸收国内外优秀演艺作品。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演艺集团董事长赵佳琛。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聚焦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代表北京出大戏 新京报:北京正在打造“大戏看北京”这张文化名片,北京演艺集团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赵佳琛:首先,我们聚焦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代表北京出大戏。2020年,推出了音乐剧《在远方》,一票难求;2021年,推出舞剧《五星出东方》,取得“文华大奖”和“五个一工程奖”;2022年,我们与亦庄分离推出科技创新主题音乐剧《亦梦亦真》。此外,还推出依据叶广芩同名儿童文学改编的京味儿儿童剧《花猫三丫上房了》、北京曲剧首部小剧场戏曲《我这一辈子》、运河题材评剧《蒲柳人家》等。分离会馆特征资源,我们还打造推出沉浸式话剧《北平1948》《城南旧事之评书传奇》。 同时,推进优秀剧目全国巡演,让全国看到北京的大戏。2022年底,我们推出了音乐剧《基督山伯爵》中文版,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演出23场,取得了市场和口碑的双歉收,未来估量3年巡演120场。刚刚取得双料大奖的舞剧《五星出东方》现已完成全国巡演40场,今年估量巡演达百场。据统计,过去三年,我们在全国进行了超800场次巡演,在全国演出市场遭受疫情冲击的背景下,是难能可贵的。 此外,我们在“大戏看北京”展演季中担任主力。在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中,集团旗下九家院团约40部精品剧目参与了线上线下演出,涵盖戏曲、儿童剧、音乐剧、音乐会等多种艺术方式,占演出季剧目的三分之一。 新京报:当前,演出行业全面迎来复工复产,你对此有何等候? 赵佳琛:过去三年,受疫情影响,文化演出行业阅历了史无前例的应战,剧场关闭、演出取消、上座率也大大受限。防控政策调整后,演出行业迎来全面复工复产。随同着春节档的火爆开门红,演出行业一定会迎来全年红。 三年中,我们紧锣密鼓进行创作排演,做了很多准备。去年12月,我们进行了10余部剧目的首演。其中,音乐剧《基督山伯爵》中文版首轮演出,上海站、北京站、广州场都反响热烈,收获了很好的效果。在这样的时间点开启大戏巡演,表示出我们演出行业从业者关于复工复产的自信,也是拿出好作品回应期盼已久的观众。 同时,我们还不时探求、理论传统演艺的线演出播,开启了近3000场不同艺术门类的线上直播,总点击量曾经破5亿。未来,我们将坚持线上线下联动,将更多优质作品带给大家。 发力“首演经济”,让北京成为大戏好戏首演首秀的城市 新京报:你以为,如何创作出更多观众喜闻乐见、展示时期风采的作品? 赵佳琛:文艺创作要关注时期延展,关注人民声音,同时也要对当下生活有深化感受,完成共情共鸣,才干创作出感动人心的艺术作品。 在题材选择上,我们坚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首都延展的故事。细致到选题上,用小切口反映大时期,好比音乐剧《在远方》、杂技剧《呼叫4921》等作品,既契合主旋律,又亲切、接地气,包含浓浓的烟火气。 在创作过程中,还要坚持高规范,不时对作品进行打磨提升。好比,我们的获奖作品舞剧《五星出东方》,光剧本就改了12稿,小的改动数不胜数。在剧目制造过程中,还要从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动身,使剧目更契合当下主流的观演习气,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剧场,爱上舞台艺术。 新京报:今年政府工作讲演提出,要着力打造“演艺之都”,推进“大戏看北京”,你对此有何倡议? 赵佳琛:我以为,要鼓舞内容创新,推进北京成为舞台精品不时涌现的城市。当前,要持续加大创作统筹力度,特别是要提升严重选题的快速反响机制和长效工作机制,打好主动仗,持续出大戏、出好戏,用现象级作品打响“北京文化”品牌。 发力“首演经济”,让北京成为大戏好戏首演首秀的城市。能够重点依托北京文化论坛和“大戏看北京”展演季等平台,打造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艺术节展和演艺品牌活动,吸收国际、国内的知名院团和艺术家们,将优秀演艺作品的首演放在北京。同时,依托全市各大重点剧场,培育独具特征的演艺集聚区品牌,打造演艺高地。 开辟新空间新业态,推进北京成为文化氛围浓厚、文化消费生机爆发的城市。能够分离“会馆有戏”和演出进商圈、进景区、进园区等项目,不时优化演艺产业空间规划,用好惠民文化消费季,打造一批文商旅深度融合消费场景。同时,掌握数字化延展机遇,构成与北京科技创新高地相匹配的演艺延展格局。 持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进北京成为具有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城市。要发挥北京国际交往中心的战略优势,提升北京国际电影节等已有国际艺术活动的影响力,经过吸收全球经典剧目、世界著名院团等来京巡演,进一步拓宽对外文化交流范围,彰显北京文化延展的国际范儿。 发挥首都人才荟萃的优势,推进北京成为艺术人才最集中生动的城市。抓大好人才专业规划和规划,树立演艺人才培育机制,加大新人新作支持力度,打造中青年演艺人才高地,使“演艺之都”树立潜力更足。当然,也要在政策倾斜、职称评定等方面,不时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推进全国全世界优秀的艺术人才集聚北京。 春节期间将为观众献上近150场演出 新京报:春节将近,可否向观众引荐一些美观的剧目、演出? 赵佳琛:兔年春节行将到来,我们为首都市民准备了丰厚的文化大餐,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近150场演出将在20余家剧场演出。 这些演出艺术门类丰厚,涵盖了杂技、戏曲、歌舞、儿童剧等,能够满足各年龄段观众的需求。中国评剧院、北京曲艺团等轮番演出评剧、河北梆子、相声、鼓曲、快板等表演。北京儿童艺术剧院新创作的儿童剧《冰冰熊大冒险》,将带领小朋友们开启一段深海的冒险旅程。登上2022年央视春晚的纪实木偶剧《大象来了》,将再度回到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剧场,恢复15头云南大象的迁移故事。 在剧目布置上,大戏、好戏云集。好比,舞剧《五星出东方》获奖后将初次演出,于2月中下旬在天桥艺术中心连演三场。 我们旗下的院线也将集中放映春节档大片。《流浪地球2》《中国乒乓》《满江红》《无名》等电影将在新影联旗下影院上映,为观众献上一份精彩的新春贺礼。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白爽 校正 刘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