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迪肯 Richard Deacon 1949年生于英国北威尔士的班戈(Bangor),曾就读并于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大学毕业之后七年,取得了透纳奖提名,三年之后又取得透纳奖。 理查德·迪肯以作风多变的笼统雕塑著称于世,作品常常由随处可见的日常资料组成,如胶合板、木材、金属和塑料等。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开端用金属和木头薄板创作一些简单的机体外形,以曲线居多,常常体积庞大而厚重。 这样的作风,或许源自于他对自己身份的特殊认知——不是一名雕塑家,而是一位制造者(fabricator),他所做的也不是要塑造某个细致的形象,而是将资料以制造的概念组装、组建为一种新事物。 《理查德·迪肯:新雕塑》演出金属切割 转自:凤凰艺术
采访 | 吴敬羽 YT:在成年以前,你经常随着家庭不时移居不同的中央,你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决议走上艺术道路的吗?这样的生活对后来的你有什么特别的影响? Richard Deacon:我的童年十分丰厚多彩,这对我后来的生活很有辅佐,但不能说这样的阅历培育了我。环境的转换以及面对许多不同的事物,为我的人生带来了诸多阅历,但这并不是我成为艺术家的必要条件。 YT:你以为你的作品和你创作的作风是怎样的?你从最早开端进行创作时就是这样的吗? Richard Deacon:我的雕塑作品是笼统的,我也喜欢用不同的方式创作,因而会以为我的作风多变。我在学校时,就对做雕塑感兴味,不外那时分是以陶器为主,能够说那是我的开端。 不安 158 x 374 x 257 cm 粉煤灰、不锈钢 2005 边疆交通 19 x 129 x 109 cm 涂釉陶瓷 2004 YT:20世纪70年代是你长大的关键时期,那时分你所处的伦敦艺术圈是怎样的? Richard Deacon:70年代我先是在学校学习,然后毕业。当时有很多机遇,但是艺术家们的经济状况都不是很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所长大的艺术圈是基于社群,而非基于画廊等机构的。当时各种艺术活动、展览都降生于艺术家之间,也能够说当时的艺术圈也是由艺术家所发明,而非经济活动的产物。这亦是影响我延展的一部分。不外这种状况到了90年代的英国则发作了转变,但我也不能说哪种更好。 YT:从1984年取得透纳奖提名到1987年获奖,这期间你的状态发作了什么变更? Richard Deacon:1984年,透纳奖设立的第一年我就取得了提名。从一个默默无闻、不起眼的艺术家到被提名透纳奖,这对我艺术生活的影响以至比1987年获奖还大。忽然之间,我就变得为世人所知,我上了电视节目,人们以至能在超市里看到我的形象。同时,1984年,我也初次卖出了我的一件作品。 1984年以后,随着我有了更好的经济条件,我开端做一些大型的作品,同时也有了更大的志向——由于我变得对未来更有自信了。 奇特的习俗 108 x 203 x 70cm 不锈钢 2018 平面#15 12 x 102 x 77cm 釉面红粘土 2015 YT:本次在北京公社的个展“新雕塑”(New Sculpture)有何特别之处? Richard Deacon: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是在1998年,其后我也在中央美术学院、乌镇等地展出过自己的作品,不外这次在北京公社的个展是我在中国的第一次。我很快乐能被约请在一家中国的画廊做自己的展览,这和以往那些西方画廊所带来的体验是完整不一样的。 YT:展览名为“新雕塑”,“新”在哪里? Richard Deacon:“新”的首要含义就是“新做成的”——本次展出的作品都是今年的新作。当然,它还有“新颖”的意义,我也能够把这次展览叫做“新颖的雕塑”。 我昨天刚刚才在工厂完成作品最后的制造——中国的工艺制造水平十分之高,我也很开心与这里的人们一同协作。 YT:关于本次展出的“定制”系列(Custom),你曾提到“Custom”一词在英文语境中的多样性,它依据上下文有着十分普遍的含义,这与你的作品有何联络? Richard Deacon:我喜欢言语所具有的“暗昧不清”的特质。就像“Custom”这个词有各种不同的含义,人们也能够用不同的方式解读我的作品。 YT:除了“定制”系列之外,同时展出的“新字母”系列(New Alphabet)从字面意义上来看似乎也与“言语”有关,你如何看待言语在此的意义? Richard Deacon: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都在寻觅自己与言语之间的关联,这能够追溯到我还是个学生的时分。我以为言语与我们看待、了解世界的方式是相通的,感知、思索与言语在深层次上是紧密相连的。言语是我们塑造世界、改动世界、思索世界的工具。 无限#19 170 x 137 x 3cm 不锈钢 2003 字母表F 298 x 225 x 5cm 粉末涂层不锈钢 2011 YT:资料是雕塑的基础,你关于资料及其未来有何见地? Richard Deacon:往常,资料的种类曾经有了显著的增长。我也不时都有在尝试新的资料,当我是个学生时,我以至有去试着“发明”新的资料——经过把各种各样的东西混合到一同做成相似泥巴一样的东西。我至今仍对此感兴味。要做一件雕塑作品,首先就需求找到或者做出适合的资料。 说到资料的未来,好比我以前囿于技术手段而关于石头这种资料并没有产生过很大的兴味,但是随着科技的延展,我发现往常我也能够有更多样的方式来应用它。置信未来还有很多可能性。 *专访转载自YT新媒体,版权归原作者一切 无题 138 x 374 x 138 cm 镀锌钢、混凝土 1980 天气 英国 2018 有些时分 2017 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 展览现场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