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长孙徐善曾及其妻女拜见徐志摩墓 1980年,张幼仪曾经80岁的高龄了,但她身体硬朗,依旧在笔纸间忙碌着,在撰写回想录《小脚与西服》。 回想起她与徐志摩曾经的点点滴滴,她会恨徐志摩吗? 直到书籍出版,书中的一句:“可能还是我最爱他!”算是阐明了这个婚姻不幸的女人对徐志摩的态度。 可遗憾的是,张幼仪在书中只字未提林徽因与陆小曼,读者也就无从知晓张幼仪对这二位“情敌”的见地。 是妒忌?仇恨?厌恶?还是豁然?一时众口一词。 并且这个秘密,随着张幼仪的逝世,似乎永远尘封在了历史的暗格中。可事隔多年,张幼仪与徐志摩的独子徐积锴,却裸露了母亲的心声。 那是在一次会大陆探亲的过程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徐积锴解开了这层谜团:母亲对林徽因说不上喜欢,但却是同情陆小曼。 张幼仪是在四哥的引见下,嫁给了长她三岁的徐志摩。 刚见到徐志摩照片的张幼仪眼前一亮,这个男子果真潇洒帅气。 可她却不知道此人的人品、性格如何,只知道他是当地有名的大家族长子长孙,为人机警。 此时的她懵懂无知,只是一味地置信哥哥的眼光。 并且母亲在出嫁经常常叮嘱她:“不许说不,孝敬公婆,命运不会太差”。 所以她坚决地以为只需自己恪守传统的妇道,究竟会赢得丈夫的欢心。 但她远远没有想到,时期曾经悄然转变。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婚恋居然成为了时期的牺牲品,至今还令人后人唏嘘与评说。 而徐志摩恐怕早已知道二人的归宿。这天徐志摩兴致冲冲地回到家中就被父亲叫到一旁,并给了他张幼仪的照片,说:“照片上的女子,你觉得怎样样?” 徐志摩接过照片,说了句:“土里土气的!” “你懂什么?这女子我看很好,知书达理,大家闺秀,与你门当户对,你们俩即刻成亲吧!” 固然徐志摩对张幼仪并不称心,但当时的徐志摩,还没有胆量应战旧有的制度,只是内心在挣扎。 无法之下,他只得在传统的礼数指挥下稀里懵懂地上了婚床。 可徐志摩只是敷衍塞责,哪怕是在洞房之夜,他也没有与张幼仪有太多的话语,张幼仪回想说:“我们之间的关系从那一刻开端”。 张幼仪知书达理,举止得体,深得公婆的喜欢。 但是徐志摩对她却一直淡漠,并且徐志摩长期在北方读书,双方素日交流较少。 即便是暑假回来,他也不想见到张幼仪,整天与朋友郊游吟唱。 徐父为了挽回儿子的婚姻,就强行将他锁在张幼仪的房中。 徐志摩为了逃避理想的壁垒,便萌发了出国留学的想法。 徐父还以为儿子好学,自然不会拒绝,但徐志摩尚未生子,便暂缓了这件事情。 1918年,张幼仪终于诞下一名男婴,取名为徐积锴。 但儿子的出生并没有挽回丈夫淡漠的态度,反而在徐志摩看来他已完成父母赋予他的传宗接代的任务,终于能够留学西洋,远离家庭的桎梏。 徐志摩之父徐申如 于是在儿子徐积锴出生的同年,徐志摩就迫不迭待地准备留学事宜,家里有了儿子徐积锴,徐父也就没有阻拦。 不久后徐志摩来到英国剑桥读书,也就在这里遇见了他生命中的第二个女子——林徽因。 二人初识时,林徽因年仅16岁,尚未婚配。 她灵动潇洒,富有诗人的气质,又有少女般的心爱甜美,兼具东方神韵与西方的直率,一下子就吸收了徐志摩。 所以自林徽因之后,徐志摩把原本就没有感情的张幼仪彻底遗忘。 每次给家里写信时,他都只是问父母安好及儿子的健康,有时还会汇报自己的学业,只是对张幼仪漠不关怀,信中也只字未提。 有时张幼仪会主动给徐志摩写信,但徐志摩都草草回信,显出极不耐烦的样子。 徐家自然不能听任徐志摩这样看待自己的妻子,便布置张幼仪来到欧洲与徐志摩会合。 张幼仪在轮船之上,望着无边无边大海,思寻着苍茫的未来,猛地想起丈夫尚未出国时,对自己越来越淡漠,常常有无名的怒火,以至说出:“要做世间第一离婚之人。” 尔后这二字便一直环绕在张幼仪的心中,她生怕惹怒丈夫,愈加当心自己的言行。 加上她与邻居言语不通,天文不熟,便整日在家做饭洗衣。而徐志摩则素日常在学校读书,只是在家中留宿,很少与张幼仪讲话。 张幼仪发现,徐志摩每天早上并不在家理发,而是兴冲冲地跑到同一家理发店。 她终于猎奇地问:“家里开支这么大,为什么不在家里理好头发,再到学校去?” 本是出于好意,可徐志摩却不领情面地说道:“我的事情不用你操心。”说完分开了。 后来张幼仪才得知,那间理发店,是徐志摩与林徽因通讯联络处。 张幼仪固然心生嫉妒,但传统礼仪通知她不能发作,由于发作就是嫉妒,是“七出”之一。 所以她只能忍气吞声,继续照顾徐志摩的生活,对他的事情不论不问。可即便如此,却也没有挽回自己失败的婚姻。 1921年的一天,林徽因打算随父亲回国,便想在分手之时给徐志摩一个惊喜,便没有写信径直坐火车来到他的家中,恰巧看见了张幼仪。 她猛然醒悟,原来徐志摩骗了自己,他早已结婚,便对他彻底死了心,写去了分手信。 林徽因与孩子 失恋后的徐志摩倍感失望,整天无眠,心情差到了极点。 他以为正是张幼仪的存在招致他恋情的失败,因而对张幼仪愈加淡漠。 有时回到家中以至说出:“你怎样还在这里?”只留下张幼仪暗自诧异。 可这时张幼仪却发现自己再次怀孕,而徐志摩却冷冰冰地劝说张幼仪把孩子打掉,至此张幼仪终于认清了丈夫,并开端对丈夫说不。 于是她给自己同在欧洲的哥哥写去了信,并在哥哥的布置下,来到哥哥那里安心养胎。 不久后她收到了徐志摩寄来的信件和离婚协议书,信中说: “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苦痛……” 此时的张幼仪身体发麻,不知道如何去做,很长时间才缓过神来。 张幼仪与徐志摩的第二个孩子 思前想后便成全了徐志摩,终了了自己七年的婚姻。 不久后徐志摩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但在3岁时不幸夭折,所以徐积锴就成了徐志摩的独子。 而徐志摩却顾不得这些,在林徽因回到国内后,痴情的他也一并回国。但林徽因一直没有原谅徐志摩,便在父亲的布置下,嫁给了梁思成。 而徐志摩在短暂地心灰意冷后,也遇到了生命中的第三个女性——陆小曼,并再次燃起了激情。 但她与徐志摩的恋情却一定不能遭到他人的祝福,由于陆小曼曾经结婚且怀有身孕,而她为了徐志摩居然主动堕胎,更是激起了行动批判。 徐志摩的父母也不认可陆小曼这个儿媳妇,同时隔绝了徐志摩的生活费。 可外人的阻拦怎能挡住二人熄灭的激情呢? 1926年,徐志摩与陆小曼成婚,由于陆小曼喜欢上海的气息,二人便在上海定居。 可激情过后,二人一直要面对平淡的生活,但是二人却并不能琴瑟调和。 徐志摩想要个孩子,可她已不能生育。 陆小曼又患有肺病,需求麻醉才干缓解疼痛,整天地花天酒地,挥霍无度,徐志摩只能单独应对家中的开支。 1931年,徐志摩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教授英文。 可观的薪水让徐志摩动了心,可陆小曼却不愿分开上海,徐志摩只好两地奔忙。 这一天,徐志摩再次劝说陆小曼回到北京,可陆小曼正在吸食鸦片,无心理睬徐志摩。 徐志摩情急之下,一下子夺过烟枪。 陆小曼随之爆粗、动怒,将烟枪夺回,二人堕入争夺。 徐志摩飞机坠落地,位于济南南山 陆小曼心情失控,狠狠地将烟枪砸向徐志摩,徐志摩伤心肠走了。 双方谁也没有想到,婚后的彼此居然是如此的样子,而令他们更不曾预料的是,这次争持居然是双方的永诀。 几天后徐志摩乘坐飞机前往北京,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山区时,大雾洋溢,飞机失事,徐志摩永远地分开了人世,终年35岁。 而这一悲痛的音讯再次将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推向了前台。 1924年,离婚后的张幼仪回到了上海,先在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教授德语,然后在哥哥们资助下办起了服装厂和银行,成为了上海举足轻重的企业家。 她暮年长期定居于国外,也开端撰写回想录《小脚与西服》,但她直至离世,也一直没有谈及对林徽因与陆小曼的态度。 旧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张幼仪在此教授德语 而揭开这一神秘面纱的却是徐志摩的独子——徐积锴。 张幼仪回到上海后不久,年仅5岁的徐积锴也回到母亲身边,然后徐志摩与陆小曼也在上海安家,徐积锴这才得以成为多方关系的见证人。 1987年,徐志摩的长子徐积锴回国探亲,他们回到了浙江海宁的徐家老宅、徐志摩飞机失事地等,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向大众讲述了自己母亲的生活以及母亲对林徽因与陆小曼的态度。 在大众看来,最值得敬重与同情的人当属张幼仪,由于她惨遭丢弃,一个人生子、养子。 因而张幼仪对林徽因与陆小曼都应该十分憎恶,究竟一个林徽因使她失去婚姻,而陆小曼则令她失去徐志摩。 徐积锴回乡祭祖 可事实并非如此,徐积锴说:“母亲并不厌恶林徽因,同情陆小曼。” “刚开端的时分,我还很诧异。但后来回想了母亲她们二人的交往后,也的确如此。” 母亲回国后,他便来到上海与母亲一同生活,徐志摩也常常带着陆小曼来探望自己的儿子,同时也就与母亲的交流多了起来。 而张幼仪由于失去了婚姻的约束,终于解脱了对徐志摩的依从,二人得以对等对视。 “也正是这一对等的交流,使得父亲对母亲改动了态度,热情起来。” 母亲曾说:“陆小曼的确有一股诱人的魅力,看着她与志摩“摩啊”、“曼啊”式的接近,这正是我与志摩所短少的!我也就豁然了。” 并且徐积锴弥补道:“母亲与陆小曼私交不错,二人之间并没有什么太深的隔阂。” 并且在父亲逝世后,是母亲长期资助陆小曼的生活,长达十年。还资助出版父亲的诗集。 况且陆小曼没有孩子,又长期患病,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 同为女人,母亲能够了解陆小曼的处境。 何况后人都把父亲的死因归结到陆小曼的挥霍,可实践上父亲到北平是为了参与林徽因的演讲,只是大众疏忽了。 所以在母亲的眼中,陆小曼的确值得同情,而她对林徽因的态度就有些难以捉摸。 据徐积锴回想道:“母亲是个大度的人,但对林徽因说不上喜欢,只能说不厌恶。” 随后徐积锴讲述了这样一件小事: 1947年,卧病多年的林徽因托人捎话,想与母亲见面,并嘱托母亲一定要带着自己。 暮年的张幼仪 母亲固然很犯嘀咕,但还是带着自己去了。 自己也有些费解,见着这位陌生的阿姨对他十分喜欢,他反倒有些莫名的惧怕。 多年之后,母亲才说:是林徽因想在积锴身上找找徐志摩的影子。固然她嫁给了梁思成,却也是爱徐志摩的,所以多年后依旧想看看他的孩子。 但是母亲又觉得,林徽因对徐志摩爱得也有限,否则“为什么没有嫁给志摩?” 所以直到暮年,固然一切都归于平淡,但是张幼仪一直对林徽因没有特别的好感。 但在徐积锴看来,母亲有时也对林徽因表示认可,究竟是林徽因的呈现招致父母的婚姻决裂,而婚姻决裂后的母亲则取得理解脱与重生。 暮年的张幼仪和后代 张幼仪在离婚后,胜利蜕变成了一个独立的女性,并且改善了与徐志摩的关系。 所以母亲并不恨林徽因,究竟她也分明:“即便没有林徽因,自己婚姻也耐久不了。” 所以在某种水平上,母亲还得谢谢林徽因,但总体而言,只能说是“不喜欢”,这也是人情世故。 1953年,张幼仪终于接受苏纪之的求婚,二人生活长达18年之久。 徐积锴固然是徐志摩的独子,但他却有两子两女,至今以104岁高龄健在,也算是弥补了徐志摩短寿、少子的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