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二年(757),五十七岁的大诗人李白由于出任过永王李璘的幕僚而被判罚流放夜郎国。两年后,朝廷由于关中大旱而宣布大赦天下,自流放以下的罪行全部赦免,此时刚刚行至白帝城的李白欣喜若狂,当即创作了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 在这首众所周知的诗中,李白提到“朝辞白帝”、“千里江陵”、“两岸猿声”等典故,这些都出自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书中在描写三峡一带风光时写道:“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很显然,李白创作《早发白帝城》遭到了郦道元的庞大影响,而作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郦道元岂但创作的《水经注》成为经典,其自己也有着可谓传奇的人生。 南北朝时期,郦道元生于北魏范阳郡的涿县,也就是往常的河北省涿州市一带,同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乃是同乡。作为青州刺史郦范之子,郦道元自幼便衣食无忧,且养成了游历山川的喜好。太和十三年(489),郦范逝世,郦道元承袭了父亲永宁侯的爵位,后又按规则降级为伯爵。 四年后,北魏孝文帝为了实行自己汉化变革的目的而迁都洛阳,在众多汉臣当中也能算得上是学识广博的郦道元被任命为尚书郎。太和十八年(494),在御史中尉李彪的引荐下,以“执法清刻”,也就是执法时严厉而清明著称的郦道元被升为治书侍御史。四年后,随着李彪被尚书仆射李冲弹劾,郦道元也遭到牵连被免官。 景明二年(501),郦道元被派往冀州担任镇东府长史,由于从严管理,当地庶民对他都十分敬畏,而盗贼们则纷繁逃离他的管辖范围内。政绩出众的郦道元被改封为鲁阳太守,他到任后依据当地状况提出设立学校大兴教化,而鲁阳郡的贼寇们在听说郦道元上任后便尽皆“伏其威名,不敢为寇”。 后来,郦道元转任东荆州刺史,但他严苛的施政作风遭到了荆州庶民的排斥,于是宣武帝下诏将郦道元召回京城,不久后郦道元被免官。这次被罢官后,难得清闲的郦道元终于得以开端为相传是两晋时期著名方术士郭璞所著的《水经》中止注解。 正光五年(524),赋闲在家近十年的郦道元被起用为河南尹,此时北方六镇正爆发着气势浩荡的起义,郦道元也奉命率军前去平叛。孝昌二年(526),于平叛过程中展示出过人军事才气的郦道元被封为安南将军兼御史中尉。但是,关于郦道元这种性格刚直、伎俩严厉的人来说,更高的位置反而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执法权限更高后郦道元开端频繁干预权贵们奉公守法之事,招致汝南王元悦、城阳王元徽等宗室大臣对他怀恨在心。孝昌三年(527),投靠北魏的齐明帝第六子齐王萧宝夤暗中希图造反称帝,想要置郦道元于死地的元徽趁机劝说胡太后派郦道元作为使者前去监视萧宝夤。很显然,这是一场一定有去无回的出使。 经过一番跋涉,郦道元来到萧宝夤驻扎的长安城外,但他还没见到萧宝夤便被其部将郭子恢率军围困在了阴盘驿亭。纵使郦道元终身研讨过大量水系,但依旧没能在被围困的山冈上掘出水源。最终,因缺水而无力抵御的郦道元一行人惨遭叛军杀害。次年春,朝廷击败萧宝夤收复长安,郦道元被追封为吏部尚书、幽州刺史、安定县男。 作为官吏与将军,郦道元可谓尽心极力,其政绩与战绩都可圈可点。作为天文学家,他的著作《水经注》共记载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以及与河流相关的历史人文典故,内容丰厚有趣,既具备极高的天文、历史价值,也极富文学价值,被视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篇之作。以至,关于郦道元《水经注》的研讨还催生出了一门名叫“郦学”的学问,且衍生出考据、词章、天文三大学派。 综上所述,郦道元固然身死在叛军的屠刀之下,但他所著的《水经注》却由于凝结了他的聪慧与心血而成为不朽的经典,时至今日依旧发挥着庞大且耐久的影响力。可惜的是,郦道元的另外作品《本志》、《七聘》等往常都曾经失传,但即便如此,他也已然完整配得上明末清初史学家张岱的那句盛赞:“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则袁中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