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九江人大发布) 文化之风吹进庶民家 调和之音奏鸣幸福曲 九江市创建第七届全国文化城市综述之十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最美底色和内在气质,赋予了城市展开生生不息的力气。九江市自启动新一轮全国文化城市创建以来,坚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展开思想,竭尽全力把文化城市创建工作往实里做、往深里做、往老庶民的心里做,将文化融入城市肌理,不时提升着这座城市的幸福指数和文化内涵。 文化水平,铸就城市高度。今天的九江,正因文化而变得愈加美好,人民大众的生活正由“凑合”向“考究”转变,长江之滨这座古城也真实成为九江庶民想要的容貌。 以人为本 绘就文化画卷 市区南海路一小游园。 “开窗就有绿色入眼,出门就有公园可逛,我们可真有好福气。”家住濂溪区德化路陶洼小区的宋女士说。近年来,让她感触良多的是,家的周围不经意间建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公园,公园内还有休闲文娱设备、景观小品、座椅等。 更方便、更温馨、更美好……这是文化城市创建为老庶民带来的最大“红利”。近年来,我市推进城市“微更新”,市民“推窗见景、出门入园”。人以城为家,城以人为本。文化城市创建,最重要的是为市民营造更美好的生活空间。在九江,创建文化城市赋予人们越来越多的幸福感和取得感。多年的创建之路,也让九江的文化创建愈加具象化、愈加常态化、愈加精密化。 仔细的市民发现,在浔阳区滨江路上最近多了一处“共享空间”。这块中央由九江市海事局、国网柘林水电厂、浔阳区人民法院、浔阳区人民检察院四家单位和柘林小区组成,依照“拆墙透绿”工作请求,撤除了铁质围栏,充沛应用各单位的原有绿化和配套设备,中止微改造,分离沿路绿道树立,打造一处约43亩的城市开放共享空间,提升城市重要节点形象。 近年来,九江瞄准城市定位,坚持以人为本。在老城区上做“减法”,树立了一批公园、小游园、停车场,划定停车位,还空间于城市、还绿地于人民,不时提升城市质量;在新城区做“乘法”,有力有效推进中央商务区、夜经济街区、第四代住宅等城市标配树立,打造蓝绿相间、水城共融的现代化新区。 2021年底,九江启动实施“拆墙透绿”行动,三级联动,城管部门牵头,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住宅小区等全力推进“拆墙透绿”工作。一些城市边角地块、闲置用地树立为口袋公园、停车场、运动场、城市绿地等便民设备。其中,已竣工的八里湖西岸亲水绿地成为市民日常休闲的网红打卡地,原本遮挡视野的围墙变成了人们眼前为之一亮的景色线。 不只于此,2021年以来,新改建荷花垄入口西北侧新建绿地小游园等公园绿地8个;打通学院路南北向支路等断头路,完成塔岭北路、二马路、虞家河乡道路等道路改造提升,正在实施甘棠北路、二五衔接线道路等老旧道路的改造提升树立;先后完成环城路、濂溪大道、九龙街等道路人行道海绵化改造…… 文化城市创建的过程,是进步城市综合实力和市民文化素质的过程,也是为人民大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过程。多年来,我市坚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展开思想,坚持问题导向,推进长效机制落细落实,注重共建共享,突破重点难点,创新载体方式,着力促进民生福祉,塑造城市人文魅力,提升城市管理效能,据守初心描摹“山、江、湖、城”的美好画卷。 聚焦民需 提升幸福指数 市民在骑行两轮车时盲目佩戴保险头盔。 在高质量高速度展开进程中,九江一直坚持“便民、利民、惠民”的文化城市创建理念,注重把文化城市创建与城市展开紧密分离,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大众关注的热点、社会反映的难点,从日常入手,从细节突破,走出了一条积极探求城市管理“精”治、“慧”治、“长”治的新途径。 “精”治让城市管理直击痛点。一方面,拉网式清算主次干道、盲道、消防通道和公共场所违停车辆,以及市民骑电动车、自行车不戴保险头盔等问题;另一方面,开放了城区21条夜间暂时停车路段,满足了市民就近停、快速停、保险停的迫切需求。 “慧”治让城市管理愈加规范。针对老旧小区无人管理这一难题,探求树立“红色物业”管理方式,延聘小区居民当“管家”,填补了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空白点”。同时,让有才干的热心居民担任楼栋长,不只就近处置了“邻里问题”,还推进了小区共建的展开。 “长”治让城市管理更具长效。针对城区街头巷尾“移动”摊点影响市容环境和道路通行等问题,在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前提下,九江对移动摊点中止升级打造、规范化管理,城市管理工作愈加便民、更接地气、愈加暖和。 九江用点点滴滴的“小管理”,凝聚起城市文化的“大气候”,让市民的取得感“实打实”。九江市民对文化城市创建高度认可,“民生愿景”也在创建中变成“幸福实景”,一系列“幸福”指标勾勒出越来越美的民生画卷。 注重引领 走好“靠民”道路 意愿者对未规范停放车辆中止调整摆放。 “电动车请从这边走,右转车辆请稍候……”在九江经开区长江大道鹤湖学校路段,每到上学和放学时间,这里总是站着几名身穿红背心的意愿者。他们举着手中的小红旗,引导交通,引导车流和人流。 文化城市创建,离不开宽广市民的积极参与。往常,在九江处处都能看到为文化城市树立添砖加瓦的意愿者身影。他们据守在文化出行、维护环境、关爱老人、普法宣传、帮扶社区的一线,正是这些看似细微的一举一动,涓滴成河、众木成林,成就了九江文化的厚度和温度。 文化创建的重点在哪里,意愿效劳的重心就在哪里;创建的单薄环节在哪里,意愿效劳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他们传播文化习尚,助力社会文化提升,用行动诠释“贡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意愿肉体,一抹抹“意愿红”成为赣北大地最亮丽的景色线。此外,还有“公安蓝”的日夜据守、“环卫绿”的勤劳努力以及“物业蓝”“医护白”等群体,为这座城市培育了昂扬向上的“精气神”。 细微之处见文化,点滴之间共进步。文化不只成为九江最浓厚、最亮丽的底色,也成为九江人民的盲目追求。往常的九江,城市基础设备得到全方位改善,城乡环境容颜发作基天性的改动,城市精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市民文化素质不时进步,大众的取得感、幸福感、保险感持续增强。 来源: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周慧超/文 张驰/摄 发现更多精彩 关注公众号 编辑:宋晨成 核校:万耀祥 审签:胡晓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