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锦还乡的人,一首歌,一种调

2023-3-25 21:32| 发布者: fuwanbiao| 查看: 186| 评论: 0

摘要: 借助影视剧(或理想见闻)我们在脑海里总是能想象一些带着音乐“流浪”的画面。一把琴,一种调,人是活动的,音乐也是活动的。《醉乡民谣》( Inside Llewyn Davis ,2013)剧照。 人们在活动迁移时,心里承载的是有 ...

借助影视剧(或理想见闻)我们在脑海里总是能想象一些带着音乐“流浪”的画面。一把琴,一种调,人是活动的,音乐也是活动的。

衣锦还乡的人,一首歌,一种调


《醉乡民谣》( Inside Llewyn Davis ,2013)剧照。


人们在活动迁移时,心里承载的是有关他们过去的声音。有时分,他们会随身携带着乐器,因而认识音乐和乐器的活动,常常关于了解人口活动有辅佐。我们能够追踪不时变更的作风和歌词,窥见活动群体遇到的新体验,进而深化了解他们的遭遇、盼望和困境。


以下内容经出版方受权节选自《3000年人类迁移史》一书,内容为非洲人(大陆)和非洲人流散群体中的非洲音乐。注释见原书。


原文作者 | [英] 罗宾·科恩


衣锦还乡的人,一首歌,一种调


《3000年人类迁移史》,[英]罗宾·科恩 著,扈喜林 译,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2023年2月。


木琴与班卓琴:


两种乐器的活动


用乐器的活动来推测人口迁移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总是存在“同时发现”(simultaneous discovery)的可能性;第二,只需很少的巡游歌手(travelling musicians)就能够掀起很大的效仿潮。固然如此,民族音乐学家还是勾勒出了表示人类迁移和深层文化互动的普遍区域。好比,罗杰·布伦奇(Roger Blench)以为,架式木琴(frame xylophone)在非洲的传播道路是从塞内加尔到莫桑比克南部,穿越西非大部分地域。这种木琴的每个琴键下都有一个葫芦做共鸣器,不外偶尔也会用牛角替代葫芦。相似的乐器制造和调音方式,以及演奏技巧和曲调方式,极大地增加了这种乐器经过人口活动而传播的可能性。

衣锦还乡的人,一首歌,一种调


木琴在西非的传播。


再举一例,班卓琴。


很难找到班卓琴最初呈现的那个源头。班卓琴其实就是带有琴弦的鼓。在远东、非洲和中东,人们能够看到各种形制的班卓琴。但是,理查德·乔布森(Richard Jobson)1620年调查了冈布拉河(往常的冈比亚河)后,在日记中明白无误地记载了一种类似班卓琴的乐器,说那种乐器“由一个很大的葫芦和颈部制成,上面绷着琴弦”。


另有文献证据表明,加勒比地域和美洲南部的非洲黑奴群体中有人再造了这种乐器。这是他们坚持其威严和文化完好性的一种方式。


衣锦还乡的人,一首歌,一种调


威廉·悉尼·芒特(William Sidney Mount)创作的《班卓琴演奏者》(The Banjo Player,1856)。


班卓琴的设计在美洲不时展开。用作共鸣器的葫芦后来被圆形的木质琴身所取代,并在原有的四根琴弦上增加了第五根弦。由此,班卓琴成了一种“白人”乐器,由表演成黑人的白人吟游歌手和后来阿巴拉契亚地域的“蓝草歌手”(bluegrass musicians)传播到各处。不外,这种乐器保存了一些与民众抵御运动的联络。20世纪后期,民谣歌手皮特·西格(Pete Seeger)曾用它来表白受排斥群体的声音,抗议越南战争。


人口活动与音乐的关系


约翰·贝利(John Baily)和迈克尔·科利尔(Michael Collyer)以为,和电影、舞蹈、文学一样,音乐也是一种文化发明的表示方式,它描画了人类的活动,并肯定其活动道路。不外,和出自少数精英之手的文学作品不一样的是,音乐常常来源于底层大众,在活动群体的消费和消费方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固然我们能够从盛行音乐的歌词中取得很多信息,但是,在歌词之外,音乐亦有“唤起记忆和表白情感”的才干。正是音乐的这一方面,与人口活动的联络最为密切。

衣锦还乡的人,一首歌,一种调


《上帝也猖獗》( The Gods Must Be Crazy ,1980)剧照。


随同入侵部队行进的军乐队音乐能够提升他们的士气,震慑殖民地的民众,但是,在当地传统的肖姆管(shawm)、角笛舞基础上,印度、巴基斯坦和克什米尔的军乐队对苏格兰花格图案和苏格兰风笛中止了丰厚多彩的改编,将英国这一殖民者的传统融入其中。关于那些身份比帝国士兵更低微的移民群体来说,音乐成为他们回想家乡,在新环境中重建身份的一种方式。例如,在英格兰、爱尔兰和苏格兰移民的目的国里,能够听到他们带去的民谣。


除了过去的浪漫歌曲,民谣歌手的哀歌也会勾起过去的痛苦回想。


一首名为《阿森赖的田野》( Fields of Athenry ) 的歌曲讲述了爱尔兰人迈克尔在为家人偷取食物后,被押上一艘英国监狱船,前往澳大利亚植物学湾(Botany Bay)的故事。这首歌曲至今仍在体育赛事中传唱,以留念大饥馑的灾难:“迈克尔,他们把你带走了,由于你偷了特里维廉的玉米,让年轻人能够看到黎明,一艘监狱船已在海湾里等候,远处的低旷处是阿森赖的田野。面对饥馑和王权,我对立,而他们又把我打倒了。”


活动的音乐


1865年美国南方奴隶制终结后,许多曾经的奴隶在瘠薄的土地上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他们种植棉花,或者当佃农在他人的棉花地里干活。对他们的作物棉花最大的要挟是棉铃象甲。


在这些来自墨西哥的害虫穿过密西西比河之前,人们就从歌谣中听说过这种虫子。对棉铃象甲的恐惧以及它们构成的危害,再加上北方工业城市工作的吸收力,培育了美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迁移”——在1900—1970年,600万非裔美国人从南方乡村迁到北方城市。在迁移途中,人们即兴创作了一些歌曲。

衣锦还乡的人,一首歌,一种调


“大迁移”时期传播的三种蓝调音乐流派。


美国南方地域也是非裔美国人指导的特殊的克里奥尔音乐爆发的中心肠带。非洲班卓琴、鼓、欧洲小号,单簧管、萨克斯管,以及教堂和酒吧运用的立式钢琴等乐器组合在一同演奏,发明了一种新的艺术方式——爵士乐。随着非裔美国人的北迁,以新奥尔良为中心的拉格泰姆音乐、行进管乐(marching bands)激扬的节拍让位于“蓝调”(blues)音乐。后者将恐惧、忧伤、希望、怀旧等内容熔为一炉,共同而极富魅力。蓝调音乐运用的乐器普通是吉他。这种乐器价钱不高,容易携带。

衣锦还乡的人,一首歌,一种调


芝加哥的蓝调歌手(1947)。


本文内容经出版方受权节选自《3000年人类迁移史》一书。除剧照以外,文中插图均来自该书。原文作者:[英]罗宾·科恩;摘编:罗东;编辑:西西。封面题图素材来自《醉乡民谣》( Inside Llewyn Davis ,2013)剧照。欢送转发至朋友圈。


最近微信公众号又改版啦


大家记得将「新京报书评周刊」 设置为星标


不错过每一篇精彩文章~


↓↓↓点击下方小程序抢早鸟票!


北京图书市集·春季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名表回收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名表回收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浙江速典奢贸易有限公司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浙ICP备19051835号2012-2022
名表回收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浙江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