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表交流网 首页 名表图片鉴赏 宝珀 查看内容

印度观音信仰的最初形态

2023-3-23 08:44| 发布者: fuwanbiao| 查看: 184| 评论: 0

摘要: 内容提要:观音信仰的最初形态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个触及观音信仰来源的学术难题在整个国际和国内学术界还都没有处置。本文以为,观音信仰来源于自古相传在印度大陆南端海上挽救“黑风海难”和“罗刹鬼难”的宝马信仰 ...

内容提要:观音信仰的最初形态到底是什么样的?这个触及观音信仰来源的学术难题在整个国际和国内学术界还都没有处置。本文以为,观音信仰来源于自古相传在印度大陆南端海上挽救“黑风海难”和“罗刹鬼难”的宝马信仰,而最初的观音信仰形态正是树立在这种传说基础上的现世救难信仰,由此进一步展开才呈现了观音的净土接引信仰、聪慧解脱信仰等不同的信仰形态。


原文出处:世界宗教研讨2006年03期



印度观音信仰的最初形态



“观音信仰”是大乘佛教体系之内的一种菩萨信仰,它以观音为崇拜对象,包含了各种不同的信仰形态,如现世救难、净土接引、聪慧解脱、密仪持咒、解疑释惑、行善积福等①。讨论观音信仰的最初形态及其同其他各种不同信仰形态之间的历史演进关系,对完好而深化天文解观音信仰的历史真相与实质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对观音信仰最初形态的讨论又和观音信仰的来源问题密切联络在一同。


一、对学术界已有观念的评析


1、关于观音信仰的来源


关于观音信仰的来源,历来是众口一词。我们可把这些观念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佛教之外寻觅自创的来源,一类则是从佛教内部探寻来源的线索。从佛教之外寻觅来源者多是依据后世佛教关于观音特征的描画来跟随其在其他地域与文化中的相关影子。如Mallmann以为,早期观音信仰十分重要的一部《无量寿经》中描写阿弥陀佛是“无量光”,作为该佛胁侍的观音菩萨也被描写成充溢光辉,所以,观音菩萨是从伊朗祅教中衍生出来的一位太阳之神②。另有学者以为观音与古代波斯的女性水神Anahita有渊源关系。有人则说观音是古代希腊的阿波罗神与印度湿婆(Svara)神的混合③。有的学者把观音的原形与伊朗女神Nanania及该女神在坎达拉的变形Ardoso联络起来,或以为它遭到盛行在以波斯为中心的地域的米托拉神的影响④。另有学者以为,婆罗门教的主神化身为鱼、龟、野猪等十身,显然是观音化身的一个来源⑤。以上这些观念都是试图从佛教以外的文化中寻觅观音来源的线索。


从佛教内部探询观音信仰来源的观念也有很多。如日本学者后藤大用从“内在察看”和“外在察看”两种渠道中止研讨,以为观音是以释迦牟尼佛为本源,由细致真实的生身佛停顿到形而上的法身佛,由法身佛进到应身佛,并表示为理想化的观音菩萨,期间又在称号、形象、特征等方面遭到希腊和印度婆罗门教的影响,最终于公元前1世纪时期完整构成⑥。美国学者霍特(Holt)则以大众部典籍《大事》中的两部被称为《观经》的经典为依据来探询观音信仰的思想渊源。Holt从该经中举出许多赞扬佛陀的词汇,如“世界之光”、“纯真如怒放之花”、“照亮世界就像太阳照亮天空”等等,以为这些特征正是后来观音信仰的源泉。Holt还直接援用了《大事》中的一段文字,其中说到“他将变成全世界的眼睛,一束解散黑暗的光,他将解散处于不幸当中的人们的黑暗”,“他将成为全世界的遮盖、维护、海岛、避难所和休息处”,“他独一无二,值得敬奉,他对世人永远慈悲、慈悲”。Holt以为这些都成为后来观音的基本特征⑦。Holt以为,该经中所说的世尊“察看”这个世界的“观”(avalokitam)后来便被用到观音(avalokitesvara)的称号之中⑧。有的学者以为这些内容是后来添加进《大事》的,所以难以判定精确时期⑨。但是,Bhattacharyya坚持以为,这些经典是在公元前3世纪时就产生了⑩。Chutiwongs以为,依据中国的译经史,观音菩萨的观念依然能够划定到公元2世纪之前(11)。


印顺法师也是从佛教内部来寻觅观音信仰来源的依据。他以为,观音信仰的来源不外乎是佛陀大悲救世信仰在世俗社会的顺应。以《长阿含经》卷三《游行经》为例,经中说佛以神力(“精进定力”)随意在任何中央显化各种身相(“在所能现”)(12),以为《普门品》中所说“应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13)正是从这里来的。在早期佛教中,大悲是佛的十八不共法之一,是只需佛才具有的功德。不同于凡夫与声闻圣者的“悲”,佛的大悲是六时(意指一切时)中察看世间众生的善根与灾难,用各种方便之法来救济。“大达观世”是大悲救苦信仰的来源。


笔者以为,由于观音是后来参与净土体系的,所以并不能从观音在净土信仰中的特征跟随其最早的来源。另外,神灵显化不同形象的信仰在印度有长久的历史,佛教开端神化佛陀时期,便吸收了这种信仰成分,以后大乘佛教的各种神灵简直都具有显化不同形象的才干,这在古代印度是一种十分普遍的信仰现象。观音最大的特性也并不在能够变更形象,而在于他的闻声救难。所以,以印度教的神灵显化和早期佛教的佛陀显置信仰作为观音信仰的来源,还显得勉强。至于印顺法师关于观音大悲信仰来源的观念,笔者以为这对了解印度观音信仰的思想渊源有重要意义,但这仅仅是思想方面的影响或者说仅仅是一种自创,很难解释观音信仰与释尊救世信仰二者之间直接的联络。


2、关于观音信仰的最初形态


关于观音信仰最初形态,主要有两种观念值得商榷。金克木在其《梵语文学史》中描画:“他们的主要才干是救苦救难,特别是治病,能使瞎子复明,残废复全,使无奶的奶牛有奶,阉人的妻子生子,又使老女得夫,沉船获救。”(14)《宗教词典》“双马童”条在引见了双马童的特征之后说:“大乘佛教受其影响,塑造了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形象。”(15)韩廷杰也以为,佛教在塑造观世音菩萨的形象时应该自创了双马童的实质特征(16)。徐静波在《观音菩萨考述》中更细致的论述:“公元前三世纪,佛教大乘教产生,佛教徒们思索到佛教中也需求有一位慈悲的菩萨以安抚众生之心,便将婆罗门教中的‘善神’观世音,正式吸收过来成为佛教中的一位慈悲菩萨,名叫‘马头观世音’。那时的观世音形象依旧是一匹心爱的小马驹。到了公元前后,佛教徒们思索到诸菩萨皆人身,而观世音为畜身,便将‘马头观音’改作男人身。于是,观世音菩萨又由一匹小马驹变成了一位伟丈夫。”(17)


笔者不敢苟同徐静波等人的说法。笔者所能看到的国外各种观音研讨成果中也未发现有学者就此提出明白翔实的论证。另外,从印度佛教思想展开历史的角度来看,不论是原始佛教时期还是部派佛教时期,都尚未呈现后来大乘佛教所鼓吹的那种超越释迦牟尼之前身的菩萨神通讯仰,至于“马头观音”,应该是密教产生以后才呈现的一种特殊形态的观音信仰。而且,密教中的马头观音具有愤恨之相,与双马童的美丽容颜也是截然不同的。从取意来看,密教的马头观音意指观音像转轮王的宝马能巡回天下一样,具有精进之力,随时随地救度众生。另外,婆罗门教的双马童与佛教观世音之间有许多不同之处,如双马童是以双身或双头呈现,而在密教产生以前,观音是没有双头和双身形象的;双马童经常驾一辆金色的三轮车,有时则骑老鹰或天鹅,经常在黎明呈现,像太阳一样划过天空,而观音没有驾车的形象,也没有骑鸟类的记载;双马童经常有许多难以处置的问题,以至还为了美女而同他人展开争夺,最后失败,这些都与观音的形象不同;双马童经常靠咒语抵达目的,而早期观音信仰中还没有引入咒语。不外,笔者也同意,佛教观音信仰与婆罗门教的双马童传说之间应该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双马童的几个重要特征观音都具备了,如美丽、仁慈、神力无边,特别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品德和称其名号、受持其咒语的救度法门等。另外,作为观音信仰重要渊源的宝马救海难传说,也与马有关。观音信仰传到中国后,与马也有很深的因缘。总之,佛教的观音信仰遭到婆罗门教双马童的影响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关于观音信仰的最初形态的另一种观念是由国外的一些学者提出来的。日本学者后藤大用推测,“观世音菩萨出自阿弥陀如来,他的思想史来源也可能从净土思想诱导出来”(18)。Soper等西方学者以为,古代印度最早的观音信仰形态体往常《无量寿经》等有关西方净土信仰的经典当中,他们在讨论印度观音信仰来源时,才会从阿弥陀佛的特征特别是“无量光”这个特征展开跟随(19)。Mallmann也是从这一思绪中止研讨的(20)。美国东方大学哲学博士圣印法师也以为,“大乘佛典萌芽的时分,净土思想呈现,而观音菩萨在净土经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次就是《法华经》,在其《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中,就是特地叙说观音菩萨的圣迹,大大称扬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胸怀和救苦救难的肉体,令人感动,也就很快地被人们信仰与接受。”(21)在这里,他也是把净土接引型观音信仰作为最初的观音信仰形态。


笔者对这种净土观音为最初观音信仰形态的观念表示狐疑,缘由是:第一,印度现存最早的观音造像不支持净土往生型的观音。由于在净土型的观音信仰中,观音是阿弥陀佛的弟子,所以他头戴的宝冠中有其师阿弥陀佛的像。这成为后世观音造像的一个重要标记,而且有许多造像是以“西方三圣”的面目呈现的。可是,依据Chutiwongs的研讨,最早的观音造像中并没有这种类型的观音形象。以为公元1世纪时期中印度摩菟罗地域的观音形象普通是顶有头巾,发饰华贵,衣着奢华,手持甘露瓶,呈现出生动、庄严、高尚、宽容的个人特质,那时并没有各种净土经典中所描画的观音形象(22)。第二,在印度佛教佛陀观的演进过程中,最先呈现的是过去多佛,其次是未来也有佛,再后来才是他方世界也有佛。他方世界和他方佛信仰对早期佛教来说是一个严重的转型,与菩萨救难信仰相比,肯定要呈现的晚。第三,从净土信仰和救难信仰的关系来看,救难信仰内涵广博,能够包纳净土信仰,应该是救难信仰展开的结果。第四,观音信仰的展开是在承前启后的过程中中止的,后出的观音信仰形态会继承已有的观音信仰形态,所以,假如来世净土往生信仰是最先的观音信仰方式,那么,在早期现世救难信仰中应该存在净土信仰的痕迹以及与净土信仰相调和的内容,可事实上在早期印度称名救难型观音信仰的经典中看不到这些内容,而净土信仰中所包含的观音接引往生信仰却是现世救难信仰的自然延伸。


二、笔者的基本意见


1、关于观音信仰的来源


关于观音信仰的来源,笔者提出一个没有为学术界所留意的新线索。观音的道场在普陀山。东晋佛驮跋陀罗所译《华严经》中说:“于此南方有山,名曰光明。彼有菩萨,名观世音。”(23)唐代般若的译本说:“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由。……海上有山众宝成,贤圣所居极清净。泉流萦带为严饰,华林果树满其中。最胜骁勇利众生,观自由尊于此住。”(24)唐代实叉难陀译本曰:“于此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由……。即说颂曰: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净,华果树林皆遍满,泉流池沼悉具足,骁勇丈大观自由,为利众生住此山。”(25)将这三个不同译本综合起来看,有两个信息十分重要:一是在南方;二是在海边或者海中。


佛经中所记载的这座山是真实存在的。唐代玄奘旅印期间,就曾经到过这座山的左近,并作了细致的记载:“国南滨海有秣刺耶山。……秣剌耶山东有布呾洛迦山。山径风险,岩谷攲倾。山顶有池,其水澄镜,流出大河,周流绕山二十匝入南海。池侧有石天宫,观自由菩萨往来游舍。其有愿见菩萨者,不顾身命,厉水登山,忘其艰险,能达之者盖亦寡矣。而山下居人祈心请见,或作自由天形,或为涂灰外道,慰喻其人,果遂其愿。从此山东北海畔有城,是往南海僧伽罗国路。闻诸土俗曰,从此入海东南可三千余里,至僧伽罗国(唐言执师子,非印度之境)。”(26)玄奘是从南印度著名古国达罗毗荼“南行三千余里,至秣罗矩吒国(亦谓枳秣罗国。南印度境)”(27)的,他的记载与《华严经》所记完整分歧,而且更为明晰精确。他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是:一、观音道场名叫“布呾洛迦山”;二、这座山位于南印度的海滨,大海在它的南边;三、此山不应该在小岛上,由于山中有大河,注入南海;四、信徒朝山需求“厉水”,可见山虽不在岛上,但要登山就需求涉水;五、山旁边有城,是通向僧伽罗国的山海口;六、僧伽罗国位于南海之中,在该山的东南方向。现代学者以为,《华严经》和玄奘所记载的这座山就是往常印度西高止山南段,秣剌耶山以东的巴波那桑(Pā p anāsam)山,位于提讷弗利(Tinnevelly)县境内,北纬8度43分,东经77度22分的中央(28)。


观音的道场为什么在这里?为什么当时其他的大菩萨在印度尚没有自己特地的道场而观音却曾经有了自己的道场呢?我以为,这与观音很早便被赋予救难这个最主要的职责有关:而这种救难的信仰又是从救“黑风海难”和“罗刹鬼难”开端的;古代印度民间传说中最常发作这种灾难的中央就在与僧伽罗国隔海相望的印度东南沿海地域。


古代印度人以为,罗刹鬼寓居在楞伽岛(又称僧伽罗国、师子国,往常的斯里兰卡),所以那里被称为“罗刹鬼国”或“罗刹女国”、“罗刹国”(29)。此说源于古印度史诗《罗摩耶那》,谓罗摩为救回其妃私多而攻陷楞伽岛,杀罗刹鬼王逻伐拏。古代印度大陆盛传那里多金银财宝,所以自古以来冒险过海到那里寻宝的人很多。这能够从佛经中大量有关赴楞伽岛探宝的故事而得知。可是,在古代从印度南端越过往常的保克海峡去楞伽岛是十分风险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说:“往师子国者不须水路,海中多有恶风、药叉、涛波之难。”(30)《贤愚经》说:“又闻海中,多诸剧难,黑风罗刹,水浪回波,摩竭大鱼,水色之山。如斯众难,保险者少,百伴共往,时有一还。”(31)《大乘本生心肠观经》说:“乘大舶船,入于大海,向东南隅,诣其宝所。时遇冬风,漂堕南海,猛风迅疾,昼夜不停。”(32)《佛本行集经》说:“于大海内,有诸恐惧。所谓海潮,或时黑风,水流漩洄,低弥罗鱼蛟龙等怖,诸罗刹女。”(33)


传说在楞伽岛北端的海滨有一个宝马,神通宽广,能够挽救身陷罗刹之难的探宝者保险渡过海峡,返回故乡,这匹神马成为印度大陆和楞伽岛之间的海上维护神。这个传说中最著名的要算“五百商人”下海寻宝遇黑风海难和罗叉鬼难的故事。说有五百商人在一个商主的带领下,下海寻宝,不幸被“黑风”吹到了罗刹国,被五百个罗刹女诱惑,误入圈套,面临生命风险。后来商主被宝马救援,得以渡海返回,并最终救出其他的商人(34)。后来,挽救这种“黑风”“罗刹”难的主角逐步发作了变更。《撰集百缘经》把解救五百商人解脱罗刹黑风之难者视为佛陀的前身和成道后的佛陀。释迦牟尼成佛后,他的这一救济功用被阐释得更为明晰,如该经中还说:“值大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回波黑风。时诸商人,各各跪拜诸天善神,无一感应,救彼厄难。中有优婆塞,语商人言,有佛世尊,常以大悲,昼夜六时,察看众生,护受苦厄,辄往度之。汝等咸当称彼佛名,或能来此,救我等命。时诸商人,各共同时,称南无佛陀。尔时,世尊遥见商客极遇厄难,即放光明,映照黑风,风寻消灭,皆得解脱。”(35)这里明白指出,救难者之所以能救难,是由于他“常以大悲,昼夜六时,察看众生”,而遇难者之所以能获救是由于其“称”救难者之“名”。救难者昼夜六时对世间众生的“观”与世间众生“称名”的音彼此契合,这成为这种信仰的中心环节。这里还强调,其他的“善神”都不能挽救这种“黑风”“罗刹”之难,依此来看,即便有宝马救黑风海难,也不是普通的善神,而是佛教中的佛或菩萨。


后来,印度大乘佛教进一步完善其理论体系,凡是曾经成佛者则是“觉”与“行”都圆满者,所以,救世的任务应该由菩萨担任才对。挽救“黑风”“罗刹”之难的圣者便固定为菩萨,以这种信仰的中心环节即察看世间众生之“观”与世间众生称名之“音”的完好分离来命名为“观世音”(36)。这种转变应该是在公元前后时期完成的,并经过长期的传播后,被正式写成文字,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该经一开端对“观世音”含义的解释与上述挽救“黑风”“罗刹”难一模一样:“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车磲、马瑙、珊瑚、虎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倘若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普门品》也称《观音经》。最初该经单独盛行,后来才被编入《妙法莲华经》之中(37)。


当观音救海难信仰构成以及逐步扩展到整个救难信仰的时期,传说在印度大陆和斯里兰卡之间救海难的宝马逐步转变为仙人、佛陀,最后则被定位于观音。在观音替代宝马之后,观音并没有和昔日称为宝马的圣者之间树立一种直接的沟通关系。经过几百年之后,在密教经典《大乘庄严宝王经》中才对此作了明白的解释。该经以释迦牟尼佛向除盖障菩萨叙说往昔因缘的方式,对除盖障菩萨说“圣马王者,即观自由菩萨摩诃萨是,于是危难死怖畏中救济于我。”(38)这是佛教经典中初次招认,古来传说中在印度大陆和楞伽岛师子国之间救海难的宝马就是观音。


学术界一些学者的观念与笔者的上述论述与结论很相近。如美国东方大学博士圣印法师以为,“当时(指5世纪——笔者注),印度人航海经商,特别是往师子国就是往常的斯里兰卡贸易,交往船只就都供奉观音菩萨以求保险。这么看来,南印度人已视观音菩萨为海上的守护神,正好像福建及台湾地域以妈祖为海上的维护神一样。”“观音菩萨在佛灭后四、五百年,即西历纪元之前,已成为印度人入海求宝和携带金钱财宝、贵重物品的商人一同信仰的对象。由此更进而成为民间普遍的信仰。”圣印法师以为,“观音信仰由印度的南部展开到中部、北部”。但是圣印并未对观音为何来源于印度南部作更多的剖析和论证(39)。


另外,孙昌武先生的观念也与笔者基原形同。他以为,“比较谨慎合理的推测是,观音信仰来源于南印海滨地域,本是具有海上守护神品德的菩萨。在后来关于他的传说中,也有不少海上救护的故事。而在《普门品》所救‘七难’里,‘大水所漂’是其中的第一项。以后的普遍的救济品德,大约是从细致的海上救济展开而来的”(40)。


2、关于观音信仰的最初形态


来源于海上救难的信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与净土信仰各自独立展开,后来才逐步融入净土信仰,岂但促成了愈加完好的西方净土信仰体系的确立,而且在称名救难型观音信仰的基础上又呈现了一种新的观音信仰形态——净土往生型的观音信仰。


由于观音是一位因专司理想救难而名声显赫的大菩萨,各种新的教义和新的信仰都很乐意与他发作直接或间接的联络。于是,如何停息新的信仰同原有的信仰之间的矛盾,或者说给这种新的信仰适合的解释,便成为后起各类经典的重要任务。净土型观音信仰产生以后,在佛教信仰体系内部所呈现的一个明显的矛盾便是,原本在这个灾难世界中解救众生的观音为何又成了另一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胁侍菩萨呢?为了消弭这个矛盾,佛教内部特别是净土信仰内部相继呈现许多经典来中止阐释。如《佛说无量寿经》中说,西方极乐世界的两大菩萨,“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是二菩萨于此疆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41)。就是说,观音最初是在这个世界修菩萨行,救度众生,后来才往生到了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授记经》试图进一步处置观音身处两个世界的矛盾,又细致描画了观音如何从西方极乐世界到我们这个世界跟随释迦牟尼佛的经过(42)。净土经典对净土接引观音与理想救难观音之间的解释,正阐明净土接引观音信仰是晚出于现世救难观音信仰的一种信仰形态。


《观世音菩萨授记经》等经典从宗教理论上为净土接引型观音信仰与称名救难型观音信仰的融合奠定了基础,在宗教理论中,净土接引型观音信仰一方面隶属于阿弥陀佛信仰而传播,另一方面又同救难型观音信仰紧密联络在一同,进一步丰厚了印度佛教的观音信仰。这种相互联络和顺应主要表往常四个方面:一、表示西方净土信仰的观音造像,即头顶有阿弥陀佛化身像的观音形象,成为后世标记性的观音形象,并为现世救难型观音信仰者所接受(43):二、诠释观音的西方净土因缘、特征、形象等的净土信仰经典进一步激起了救难信仰者的宗教感情;三、救难信仰者普通会把往生西方作为他们最后的归宿,而这并不影响他们在现世祈求观音对理想问题的挽救,于是便构成了这样一个基本格局:念阿弥陀佛、期观音接引,以处置来世的问题;念观音,求感应,以处置现世的问题,两者左右开弓;四、两种不同的法门互用,即求往生西方净土者可能也会运用救难型的观音法门,如念观音名号,而求处置当下灾难的信仰者,可能也会运用净土法门来抵达自己的目的,如观想观音在西方的庄严法相,膜拜西方三圣等。总之,原本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仰逐步融合起来,构成统一的大乘佛教观音信仰体系。


观音信仰后来又融入般若学的体系之中,从而产生了另一种新观音信仰形态——聪慧解脱型观音信仰。许多人以为,最早呈现的般若经典是成立于西元1世纪左右的《八千颂般若》,其后才渐次成立各种般若经。对此,吕瀓先生提出不同意见,依据胡海燕、林光明和许洋主等学者的研讨,各种《金刚经》梵文本中均未呈现观音的影子(44)。留存到往常的7个《金刚经》汉译本无一处呈现“观音”“观世音”或“观自由”等称号。可见,就是展开到《八千颂般若》的时期,观音依然没有融入般若的体系之内。到了《二万五千颂般若》时期,发作了变更。在该经4种译本里,观音作为众多参与释迦牟尼佛讲法大会的一员,出往常经文开端的说法场景里面。随着般若经典的不时扩展和完善,观音最终成为般若经典的重要宣示者、阐释者、发扬者,成为具有无上聪慧的得道菩萨,从事赐予人类聪慧、引导一切众生证得实相涅槃的事业。最能表示观音这种角色扩展的经典是《悲华经》。该经在印度佛教历史上第一次对观音的身世中止了阐明,将观音塑构成一位从狭隘的修福升华到崇高的修慧的往昔修行者,最终控制了般若聪慧并发誓要使一切的众生都像他一样控制证悟般若,完成最终的解脱(45)。到《般若心经》呈现,观音因般若聪慧的超拔而取得“观自由”之名传遍天下,聪慧解脱型观音信仰形态终于为整个佛教界所接受。


综上所述,观音信仰源于自古相传的在印度大陆南端海上挽救“黑风海难”和“罗刹鬼难”的信仰,既不是净土接引信仰,也不是聪慧解脱信仰,而是现世救难信仰。经过不时完善,最终定型于《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并于后来被收入《妙法莲花经》之中。现世救难信仰岂但是最早的观音信仰形态,而且是后来各种不同观音信仰形态的基础。


注释:


①“参见拙作:《中国观音文化的基本结构》,《哲学研讨》2000年第4期。


②Mallmann,Marie-Therese De.1948.Introduction to L' Etude d' Avalokitesvara.Paris:Annales Du Musee Guimet.P.82.


③印顺:《印度大乘佛教之来源与展开》,正闻出版社,1994年7月,第483-490。


④韩廷杰:《婆罗门教神话和佛教神话的比较研讨》,《世界宗教研讨》1994年第1期。


⑤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第73页。


⑥[日本]后藤大用著、黄佳馨译:《观世音菩萨身手》,天华出版社,1994年3月,第257-281页。


⑦John Clifiord Holt "Buddha in the Crown:Avalokitesvara in the Buddhist Traditions of Sri Lanka",Oxford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 Oxford 1991,P.32。


⑧Jones,J.J.1956.The Mahavastu.(Sacred Books of Buddhists,vols.17-19)London:Luzac and Company.Vol.2:274.


⑨Winternitz,Maurice.1927.History of Indian Literature.Vol.2:245,Calcutta:University of Calcutta Press.


⑩Bhattacharyya,Behoytosh,1924.The Indian Buddhist Iconography.P 143,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1)Nandana Chutiwongs,"Avalokitesvara in Indian Art" ,"The Iconography of Avalokitesvara in Mainland South Asia",Ph.D.Dissertation,Rijksuniversiteit,Leiden.1984.P27-28。


(12)《长阿含经》卷三《游行经》,《大正藏》第1册,第16页中-下。


(13)《妙法莲华经》卷七,《大正藏》第9册,第57页上-中。


(14)金克木:《梵语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12月,第22页。


(15)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12月,第228页。


(16)韩廷杰:《婆罗门教神话和佛教神话的比较研讨》,《世界宗教研讨》1994年第1期。


(17)徐静波:〈观世音菩萨考述〉,载《观世音菩萨全书》,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9月,第229-230页。


(18)[日本]后藤大用著、黄佳馨译:《观世音菩萨身手》,天华出版社,1994年3月,第252页。


(19)Soper,Alexander C.1949-1950."Aspects of Light Symbolism in Gandharan sculpture," Artibus Asiae.转引:Chun-fang Yu(Professor of Rutgers University),"Kuan-yin:The 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Avalokitesvara”,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2001.P13.


(20)Mallmann,Marie-Therese De.1948.Introduction to L' Etude d' Avalokitesvara.Paris:Annales Du Musee Guimet.P.82.


(21)圣印:《普门户户有观音——观音救苦法门》,圆明出版社,1992年4月,第24页。


(22)Nandana Chutiwongs,"Avalokitesvara in Indian Buddhism","The Iconography of Avalokitesvara in Mainland South Asia",Ph.D.Dissertation,Rijksuniversiteit,Leiden.1984.P23、27.


(23)《大方广佛华严经》(东晋佛驮跋陀罗译本)卷五十,《大正藏》第9册,第717页下。


(24)《大方广佛华严经》(唐代般若译本)卷十六,《大正藏》第10册,第732页下。


(25)《大方广佛华严经》(唐代实叉难陀译本)卷六十八,《大正藏》第10册,第336页下。


(26)[唐]玄奘述、辩机撰:《大唐西域记》卷十,《大正藏》第51册,第932页上。


(27)[唐]玄奘述、辩机撰:《大唐西域记》卷十,《大正藏》第51册,第931页下。


(28)[唐]玄奘述、辩机撰、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5年2月,第862页。


(29)《佛本行集经》卷四十九、《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七、《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八、《慧琳音义》卷七等均有记载。


(30)[唐]慧立、彦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四,《大正藏》第50册,第241页上。


(31)《贤愚经》卷九《大正藏》第4册,第441页下。


(32)《大乘本生心肠观经》卷四,《大正藏》第3册,第311页上。


(33)《佛本行集经》卷四十九,《大正藏》3册,第881页中。


(34)如:《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一,《大正藏》第2册;《佛本行集经》卷四十九,《大正藏》第3册;《出曜经》卷二十一,《大正藏》第4册、《大唐西域记》卷十一等。此外,巴利藏中《本生》中的《云马本生》、《六度集经》、《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等都有记载。


(35)《撰集百缘经》卷九,《大正藏》第4册,第244页中。


(36)至于该菩萨的“观自由”一名,笔者以为既不是翻译者对词语构成的重判,也非简单的梵本之差,而是当观音菩萨融入般若信仰体系之后才呈现的一种新的称号。


(37)关于《普门品》和《妙法莲华经》的关系,许多学者曾作过研讨。他们以为,《普门品》开端是单独的一部作品,而且呈现的时间远远早于《法华经》其他部分。参见日本学者后藤大用著《观世音菩萨身手》第233-242页。


(38)《大乘庄严宝王经》卷三,《大正藏》第20册,第57页下。


(39)圣印:《普门户户有观音——观音就苦法门》,圆明出版社,1995年3月,第28-29页。


(40)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第78页。


(41)《佛说无量寿经》卷下,《大正藏》第12册,第273页中。


(42)《观世音菩萨授记经》,《大正藏》第12册,第353页下-355页中。


(43)玄奘旅印期间就曾经见过这样的信仰理论,见其《大唐西域记》卷九,《大正藏》第51册,第925页下。另外,非浊的《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下也有记载,见《大正藏》第51册,第581页中。


(44)胡海燕:《金刚经梵本及汉语初步剖析》,北京大学硕士论文,未堪本1982年6月;林光明:《金刚经梵本集成》,迦陵出版社,1995年2月;许洋主编著:《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照实出版社, 1996年7月。


(45)《悲华经》卷二,《大正藏》第3册,第174页下-186页中。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名表回收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名表回收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浙江速典奢贸易有限公司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浙ICP备19051835号2012-2022
名表回收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浙江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