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货了,得等个两天!”楼下药店老板在微信群回复。 本以为“送走”了新冠,能够好好享用春暖花开的三月,结果甲流又来了。 最近,身边陆续传来朋友感染甲流的音讯,奥司他韦成为又一个“硬通货”。 参照奥司他韦药品阐明书,奥司他韦颗粒的成人用量引荐为每次75mg,一日两次,需求服用5天。这就意味着,一盒可威15mg*12袋规格的奥司他韦颗粒,仅够成人一天的剂量,而在电商平台售价为65元/盒。若依照成人一个疗程5盒的运用量,至少需求破费325元。 假如运用奥司他韦胶囊产品,则会俭省超越百元,不外并不好买。 小观今天打算聊聊大家往常最关怀的问题:
01 为什么今年甲流这么多? 一方面,和新冠盛行脱不了干系。 据凤凰网旗下公众号CC情报局报道,早在去年6月,美国媒体《华盛顿邮报》刊发题为《Covid is making flu and other common viruses act in unfamiliar ways》的文章就指出,一些进医院的儿童同时感染了两种病毒,有些还感染了三种病毒。 耶鲁大学医学院呼吸道病毒专家理查德·马蒂内洛(Richard Martinello)表示,在新冠疫情下,普通的感冒似乎变得更有毒性和韧性。 由于人类与病原体在一同进化,与病原体的定期接触通常会让免疫系统重新作出反响,以避免我们病得很重。 在新冠盛行期间,人们戴口罩、坚持社交距离等防护措施同时限制了人们对流感病毒的接触,一旦太久没有接触到一种病毒,当你再次接触时,可能免疫系统就无法很好地起到维护作用。 这也招致,即方便于病毒传播的其他条件并不理想,病毒还是会循环呈现,由于人们的免疫力很低。 另一方面,春天自身就是一个传染病高发期,包含新冠、流感、猩红热、手足口病、病毒性腹泻等。 今年2月份,学校陆续开学。免疫力很低的娃娃们汇集到学校这样人员集中、密度较大的场所,就十分容易构成传染病汇集性疫情。 这也是前段时间,北京、上海、浙江、天津等地因甲流凶猛,多所学校停课的缘由。 此外,流感最佳的预防伎俩是接种流感疫苗,但我国的流感疫苗接种率不时不高。 据中国中检院统计,2020年度我国流感疫苗批签发量为0.58亿剂,总体接种率缺乏4.2%,这缺乏美国的1/10。 除了客观上接种认识不强,可能也存在基层地域流感疫苗供给欠缺等客观缘由。 种种缘由叠加,招致感染人数激增,感染毒性也增大。小观提示,有条件尽量接种疫苗为好。 02 为什么奥司他韦总是缺货? 流感病例数持续增加肯定是直接缘由。 但近年来,简直每次流感,奥司他韦都会呈现短缺。这就值得思索了。 2018年初、2019年底、2022年6月都有部分地域被报道呈现奥司他韦的短缺。 有业内人士指出,2020、2021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流感处于低盛行状态,企业也处于低销量状态,奥司他韦等流感特效药销售范围则呈连年大幅下滑之势,相关药企对奥司他韦的消费和贮藏也就随之大幅减少,包含上游原料的备货也不充足。 作为与时节性强相关的药品,奥司他韦的厂家关于快速扩产能有较大顾忌,能够了解,究竟背地触及到原料、产线、人员等多方面的思索。 还有另一个更为直观的缘由是,奥司他韦胶囊剂型供给慌张与消费端的竞争格局有很大关系。 作为世界上第一种经批准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奥司他韦由吉利德公司开发,经罗氏公司商业化。在2006年的流感疫情中,由于罗氏的原研药奥司他韦“达菲”无法满足全球的救治需求,罗氏同意对外开放部分仿制药的消费受权,东阳光药便是被受权的企业之一。 2008年,东阳光药研发的奥司他韦颗粒剂获批,2009年流感疫情,国度采购的磷酸奥司他韦(达菲)99%以上曾经由东阳光药供给。 在这个背景下,东阳光药成为了奥司他韦市场寡头,颗粒更是独家专利。 仰仗着原料药消费壁垒、销售渠道壁垒、独家颗粒剂专利壁垒,东阳光药持续性的颗粒剂产销增加,构成了往常市场上的“胶囊难寻”的局面。 不外,事情正迎来转变。 一方面,2017年8月,罗氏的磷酸奥司他韦化合物国内专利到期,众多药企曾经开端了奥司他韦的仿制药研讨。 3月2日,双鹭药业就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奥司他韦已获批,估量很快就会上市销售。其产品于2022年12月20日获批。 而依据东阳光公告,公司奥司他韦原料药专利将于2024年到期,可威颗粒剂相关专利将于2026年4月到期。 另一方面,集采和竞争压力下,奥司他韦正失去赚钱优势。 第七批集采落地,东阳光药以九折的价钱祭出奥司他韦胶囊的“地板价”,量价齐跌。 东阳光董秘王文钧曾表示,受疫情影响,东阳光药运停业绩大幅下滑,对东阳光整体业绩构成了拖累。 正所谓“一鲸落,万物生”,留给东阳光药的时间未几了。未来,留给药店的奥司他韦胶囊可能就会多起来了。 03 传染病的存在或许是生活常态 传染病的存在或许将成为生活常态,往常是未来更是。 早在2020年,张文宏就发表过相似观念: “面对流感,我们要每年注射一次疫苗,第二年必须再注射,否则依旧有被感染的风险,自然界中的病毒极端聪明。有些传染病有很好的治疗措施,如乙肝;有些治疗措施不够,有些有疫苗有些没有,像HIV病毒就没有。在这种状况下,我们人类跟这些慢性或者急性传染病长期相伴,将会成为一个常态。” 3月11日是世界卫生组织将COVID-19肯定为大盛行病三周年。往常,世界各国、各地域疫情防控政策逐步放松,全球性的疫情已快速进入收尾阶段。 但新冠三年,普通大众对“病毒”二字产生了极为深化的印象,以至是恐惧。 新冠盛行让人类行为方式都呈现了短时间的剧变,也影响了诸多常见传染病的发病规律。在短期内,我们也会看到一些传统盛行病的异常表示,加剧这样的印象。 但我们完整能够参考以往应对这些常见病毒的科学阅历积聚,理性面对,减少焦虑。 首先,在短期内,我们要对一些常见病毒表示反常做好意理准备。好比,欧美各国开端与新冠共存时,无论是流感还是RSV都呈现过不同于以往盛行规律的表示,中国步入后新冠时期的常见盛行病表示“异常”,不代表常见病毒要大变,只是一切逐步恢复常态的过渡时期表示。 其次,有些预存免疫上的欠缺能够人为弥补。好比,尽快接种流感疫苗在一定水平上弥补之前新冠大盛行带来的预存免疫缺失。 再次,那些常见病毒依旧是有着自身的特征,致病性上也会遵照原有规律。甲流、RSV、诺如病毒等作为常见病毒,致病性是比较稳定的,也有对应的高危人群,大部分集中在婴幼儿与老年人。我们完整能够依据此类规律做好相应的防备。 最后,科学、医学水平在不时进步,因而,即便各种常见病毒不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消逝,但我们应对它们的措施会越来越多。 过去,我们能与这些常见传染病共存,未来,我们很可能会以更小的代价共存。 素材来源:华舆、蓝鲸财经、科学公园、CC情报局等 线索征集:假如您有健康行业新闻线索,欢送向我们爆料,一经采用必有酬报,爆料可直接后台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