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毕业生及毕业论文(2010-2020)

2023-3-22 08:18| 发布者: fuwanbiao| 查看: 177| 评论: 0

摘要: 2010届(29人)本科毕业生(11名)吴艳丽 | 新媒体艺术典型研讨佟秀楠 | 清初画僧担当绘画艺术研讨李小燕 | 黄休复《益州名画录》研讨王 芳 | 和地步域古代佛寺遗址及其雕塑、壁画的调查孙 晶 | 从张仃形象设计作为 ...

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毕业生及毕业论文(2010-2020)


2010届(29人)


本科毕业生(11名)


吴艳丽 | 新媒体艺术典型研讨


佟秀楠 | 清初画僧担当绘画艺术研讨


李小燕 | 黄休复《益州名画录》研讨


王 芳 | 和地步域古代佛寺遗址及其雕塑、壁画的调查


孙 晶 | 从张仃形象设计作为看新中国五十年代对外宣传


谢珏嵘 | 中原地域汉墓壁画反映的文化思潮


欧阳理 | 新中国的主题性美术创作(1949—2009)


李 馨 | 吴冠中绘画作风的展开


韩建鹏 | 北京双年展在中国


樊也嘉 | “南冬风骨”——陈少梅《二十四孝图》品录


卢辉红 | 20世纪50-60年代反动历史题材油画讨论


硕士毕业生(15名)


赵丁昱 |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韩左翼美术运动比较研讨


赵 丹 | 郑午昌艺术和理论研讨


施 磊 | 查尔斯伦尼麦金托什设计作风研讨


王玥然 | 乌尔姆外型学院设计教育体系研讨


孙媛媛 | 肉体的图像—威廉·布莱克绘画艺术研讨


顾 婧 | 上海十年美术传播研讨(1927-1937)


李 娟 | 艺术史新视野——本雅明影像理论研讨


王 熠 | 战国秦汉彩绘陶容器


蒲 鸿 | 多义的图像:格哈德·里希特与中国绘画


潘汝清 | 雷蒙德·罗维及其设计思想研讨


暨晗姿 | 器与气:中国古剑的系谱问题


曹 程 | 斯蒂格利茨与现代主义绘画在美国的兴起


刘小妹 | 黔东南苗族银匠村活态维护研讨——以控拜村为例


高 璐 | 文化工业的异类——劳特累克海报设计的异质性研讨


徐 攀 | 对中国园林陶的回想与探求


博士毕业生(3名)


连 冕 | 工以乱世:清代旗纛及其思想研讨


金弘大 | 王羲之书法外型特征研讨


赵盼超 | 民国初期(1912-1928)北京国画界研讨


2011届(30人)


本科毕业生(16名)


高登科 | 明代女性画家与女性认识的醒悟


王 倩 |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藏书票


远藤龙晃 |“纤纤玉手”之浮世美人与唐代仕女的“手”比较


张 震 | 王铎立轴、高幅临帖作品研讨


李 亮 |《天水冰山录》中的工艺美术品


王静文 | 北京城乡分离部与当代艺术群落


张兰兰 | 叶浅予舞蹈人物画研讨


张新雨 | 河北滦平两间房满族剪纸


卢国祥 | 从伦敦设计节中寻求我国设计展会的展开道路


赵雯清 | 浅论唐卡的双重性


吴 垠 | 元代戏曲中的工艺美术


周则楷 | 嫁衣设计思想研讨


杨庆康 |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的美术展览


李 楠 | 从工业之城到设计之都——法国圣泰田国际设计双年展研讨


杨 琳 | 1950年以来中国美术通史类教材的编著与特性


杭承政 | 对一个音乐人群美育状况的调研


硕士毕业生(9名)


王惠雅 | 两岸当代艺术思潮比较


周媛媛 | 1975-2000年西班牙招贴设计


张 怡 | 20世纪中国基督教绘画的典型研讨


谢传强 | 中国民间艺术中的“虎”文化研讨


贾明玉 | 1918-1927年间中国的油画创作


王 楠 | 中国早期度量衡的形制设计与运用研讨


廖延彦 | 英国艺术设计学院的历史研讨


熊丽娟 | 20世纪20、30年代现代设计文献研讨


齐庆媛 | 中国北方地域宋辽金时期菩萨像外型剖析


博士毕业生(5人)


王 颖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景泰蓝的维护研讨


赵敏住 | 康乾时期“水文地志景色图”和地图制造之关系研讨


袁 园 | 建于十九世纪的俄罗斯博物馆建筑装饰艺术研讨


白 波 | 古风与新潮——春秋战国玉石器


韩 倩 | 清隽典雅——两宋器物外型


2012届(39人)


本科毕业生(16名)


梁 开 |《明宪宗实录》中的工艺美术史料


龚 元 | 由“新中式”设计引发的设计思索


黄 晏 | 从书画拍卖看中国近20年的艺术传播


吴 昊 | 日本动画《机动战士高达》文化内涵剖析


杨 元 | 湖南省龙山县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个案调研


李亚华 | 民俗主题公园的文化作用-以北京中华民族园为例


杨 筱 | 南北朝隋代缠枝纹样谱系调查


高则灵 | 1980年代以来伤痕美术画家群体的创作形态


孔雪莹 | 伦敦几大创意院校在创意城市树立中的角色与作用


王熙宇 | 凌叔华:布鲁姆斯伯里的中国成员


徐东军 | 朱屺瞻绘画艺术展开脉络与特征


柳 磊 | 竹九梦二早期抒情小品对丰子恺漫画的影响


夏龙飞 |《论语》思想对中国现代企业形象设计的自创作用


徐 帆 | 论“触觉式”感官体验设计——以原研哉为例


吕科霖 | 徐燕孙及其人物画研讨


王一南 | 从“创客”看新媒体艺术的现状


硕士毕业生(15名)


常亦杨 | 美国艺术基金会初探


杨 默 | 两汉弓弩文化


洪 昊 | 春秋战国两汉铜镜


邓长春 | 印象派绘画对中国现代油画艺术的影响


彭 宁 | 民间美术和基础美术教育-民间美术进课堂教育实验课题讲演


周小舟 | 20世纪70年代美国照相写实主义绘画研讨


李春姣 | 1919-1925年法国装饰艺术运动以室内家具为例


徐媛媛 | 20世纪上半叶苏联政治宣传画


张 晨 | 先秦漆器


刘晓伟 | 上海“沙龙”(1927-1937)研讨


吕伟涛 |《江村销夏录》与《江村书画目》——兼论清代私家鉴藏文化


杨莹沁 | 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中神仙与佛教混合图像剖析


张 明 |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美国公共艺术树立研讨


余梓伊 | 乔治娅奥基芙交游及其艺术风


博士毕业生(8名)


秦 峰 | 新疆维吾尔族当代金属工艺研讨


王 敏 | 20世纪30年代美国流线型设计研讨


周 波 | 20世纪中国工艺美术现代性进程研讨


韦 佳 | 明清篆刻技法理论研讨


赵成清 | 蔡元培艺术思想研讨


顾 浩 | 游方——苍山小郭泥塑的一种存在方式


张黎 | 在身体与身份之间:关于性别的设计批判研讨


刘 艳 | 秦汉漆器研讨


2013届(36人)


本科毕业生(15名)


于龙玲 | 岩画对韩美林艺术和里波列斯艺术的影响比较


郭 岱 | 北京公共艺术续存状态研讨


汪 悦 | 黄慎人物画研讨


胡梦婷 | 缅甸系释迦成道像及其在中国的流布


刘 全 | 莫兰迪的静物画——柏格森生命哲学视角的阐释


高宗帅 |《明太祖实录》中的工艺美术史料


王 华 | 晚清南方外销画的图像学意义


杜 媛 | 唐代画论与书论之关系研讨——以李嗣谬误论为例


刘 花 | 比较剖析吴镇与倪瓒对苏轼文人绘画观的继承和展开——以画竹图为例


刘 思 | 1895-1945年台湾与大陆女性画家的绘画形态及女性认识形态比较剖析


吴禹力 | 大足与安岳石刻转轮经藏图像剖析


黄薇兮 | 基希纳自画像研讨


王雅淋 | 海派艺术家王一亭绘画艺术剖析


马均俭 | 明宣宗与院画


程明诗 | 比亚兹莱插画创作思想溯源


硕士毕业生(11名)


李骐芳 | 工艺美术的永乐时期


王少茜 | 设计的交往观—处于主体间的设计


李 晗 | 圣人创物与庶民日用——以《古今图书集成·考工典·考工总部》为例


安 丛 | 黑川雅之及其设计思想研讨


农丽媚 | 设计政策与国度竞争力研讨


薛 芃 | 西方绘画修复观念的演化


吴艳丽 | 觉得与笼统—赵无极笼统艺术的觉得性研讨


杨超越 | 约瑟夫·博伊斯的社会雕塑研讨


李 馨 | 艺术中的人格暗示


李 楠 | 清代中日韩工艺美术交流研讨


王 芳 | 龟兹石窟本生因缘图像调查


博士毕业生(10名)


王小茉 | 法国文艺复兴:弗朗索瓦一世时期枫丹白露派的装饰艺术


胡云斌 |“蛮境”的图与志: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图形及其演化


陈彦青 | 正色之间:中国传统颜色观念之文化想象


宋 炀 | 18世纪法国宫廷女装文化特征研讨


李敏敏 | 设计展览与创意城市—基于四个典型案例的研讨


段 君 | 论毛泽东图像


郝青松 | 废墟艺术—中国当代艺术的现代性论述


曹 贵 |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理论与措施研讨


郑 玫 | 摄影艺术传播研讨


董丽慧 | 16、17世纪中国基督教图像研讨


2014届(32人)


本科毕业生(15名)


白 冰 | 德国16世纪上半叶基督受难图像研讨


陈慧慧 | 居士的“渡过”:吴彬画中廊桥隐喻


邓纬地 |“美术反动”再解读


杜高杰 | 1980年代反动题材油画研讨


李兆龑 | 齐白石艺术市场的构成——以参与中日分离绘画展览会为例


聂冰玉 | 设计界“奥斯卡”iF大奖的包装设计意向剖析


肖 港 | 北宋山水画论传承关系探求


徐寒松 | 图像与视觉——马格利特创作理论研讨


游翎鸥 | 浮世绘对新艺术运动时期招贴画的影响


贾乾乾 |“大黄鸭”传播效应剖析研讨


彭菲茗 | 传统赋彩资料的艺术剖析


苏 文 |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新富”形象


陶媛媛 | 傅抱石艺术市场研讨


熊婷君 | 潘玉良绘画作品中的线条特征


余 炯 |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行为艺术中的偶发与互动


硕士毕业生(8名)


高登科 | 现代书写性绘画的比较研讨


黄湘凌 | 江明贤水墨画艺术研讨


曾祥晨 | 工艺美术的宣德时期


葛华灵 | 马克·坦西绘画研讨


梁 爽 | 工艺美术的万历时期


刘 朔 | 原研哉及其设计理论研讨


王 倩 |“现代中国设计”的源起与展开


于小漫 | 美国观念艺术传播方式研讨


博士毕业生(9名)


展梦夏 | 丝绸、漆器、铜器:秦汉工艺美术主要门类研讨


谢崇桥 | 包豪斯思想与20世纪美国艺术设计教育的关系研讨


熊永松 | 西藏民间美术研讨


舒 怡 | 消费经济视域下的新世纪中国商业广告设计研讨


卢少珊 | 佛教寺院维摩诘经图像研讨


劳丽娜 | 设计展与策展机制研讨


范丽娜 | 汉地佛教寺院罗汉图像研讨


安宝江 | 晚明文人的生活之镜——张岱研讨


曾 巧 | 迪斯尼动画衍生设计研讨


2015届(42人)


本科毕业生(17名)


刘军亮 | 浚县泥咕咕店铺销售方式的可行性


郑昕宇 | 以“身份”介入——全球化视角下看张洹的艺术消费


杨志俊 | 弗朗西斯·培根“教皇”题材绘画作品释读


周子昕 | 中国当代影像艺术批判中的“诗性”


凌 晨 | 北京社区公共艺术的后时期


陈思静 | 包豪斯时期的保罗·克利


宓轶倩 | 大众消费文化与女性身份认同:《良友》画报广告设计研讨


陈於建 | 北京围墙的艺术突围


张玉萍 | 公共空间的漆画艺术


李秋红 | 吉县挂甲山金代浅浮雕佛教图像剖析


刘 珍 | 探议“汉服”现象


相宛升 | 北齐库狄迴洛墓器物与东西文化交流


李思奇 | 四川荥经东汉石棺画像《接吻图》的剖析


田曼玲 | 路易斯·沙利文建筑思想研讨


谌雪蕊 | 江户时期日本漆器的特征——以琳派为例


王文致 | 室内植物陈设与情感化设计


[菲律宾]毛昕竹 | 陈澄波油画的艺术特征


硕士毕业生(15名)


李 亮 | 嘉靖朝的工艺美术


梁 开 | 成化工艺美术


徐 畅 | 工艺美术的正德时期


王星伟 | 中国工艺美术巨匠评审及评审制度研讨


龚 元 | 20世纪的中国现代漆画


杨依忞 | 台湾民间竹工艺的现代转型


黄 晏 | 中国自媒体盛行漫画的艺术传播


徐达艳 |“现废品”在达达主义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孙明利 | 四川唐五代摩崖浮雕观无量寿经变剖析


杨 筱 | 四川唐宋石刻孔雀明王图像研讨


张琮卉 | 盲目的误读——关于“丰子恺就竹久梦二之解读”的研讨


夏龙飞 | 中国当代军事美术的人文关怀


赵德阳 | 罗维雷家族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资助


[西班牙]苏海音 | 中国当代摄影与影像艺术中的“新山水”现象


柳 磊 | 沈尹默帖学观研讨


博士毕业生(10名)


徐后平 | 中国民间美术传播基本问题研讨


顾 静 | 写意画传播效能研讨


齐庆媛 | 宋辽金时期菩萨像外型剖析


黄文智 | 中原北方东部北魏中晚期至东魏石刻佛像外型剖析


朱 彦 | 东传风雅:唐宋中国与日韩工艺美术交流研讨


程 刚 | 春秋战国晋地青铜容器外型艺术


王 熠 | 春秋战国工艺美术的外型艺术


曹天慧 | 生态语境下的设计生态研讨


施 磊 | 格拉斯哥作风研讨


[日本]三田村有芳 | 基于漆艺文化交流的中国作风和日本作风研讨


2016届(36人)


本科毕业生(15名)


宗雨山 | 张光宇漫画研讨


申 童 | 黄永砯艺术中的动物形象研讨——以“蛇杖”系列为例


赵红婧 | 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运营方式剖析


曲维洵 | 历史画探源:徐悲鸿和他的欧洲教员


侯羽佳 |“中国风”的结构主义之后:全球共美


仲晓凤 | 徐州汉画像石车马出行图


郦宁宁 | 犍陀罗曲尺形楣拱建筑图像机器在北朝的新展开


倪 萍 | 论冷枚《避暑山庄图》的功用和意义


周少华 |《明英宗实录》中的工艺美术史料


邹海萍 | 以绘画的方式观看,重读《眼药酸》绘画


虞睿博 | 唐代墓葬石刻门额图像剖析


赵瑜月 | 中国写实画派的作风类型与方式特征


黎子然 | 动漫作品“精灵宝可梦系列”的传播研讨


陈姿霖 | 无形之形——试论无形文化遗产的含义


李宏洁 | 陈澄波百二诞辰系列活动之艺术推行剖析


硕士毕业生(12名)


陈 朗 | 阿尔瓦·阿尔托设计思想研讨


傅艺明 | 村上隆艺术创作思想研讨


王家欢 | 伦文字在保罗·克利绘画中的作用和意义


郑 敏 | 19-20世纪初俄罗斯木雕琢装饰工艺研讨


徐 恺 | 1919-1939年间德国度居产品设计研讨


王雅淋 | 林风眠与吴冠中——中西融合与中国画的现代性之路


刘 全 | 郎世宁的绘画与文化身份研讨


汪 悦 | 文徵明茶事图研讨——以《茶事图》为中心


王 华 |“新文人画”研讨


高宗帅 | 洪武时期的工艺美术


孟志润 | 论韩国单色画在20世纪70年代的构成


熊婷君 | 王悦之艺术的中西融合之路


博士毕业生(9名)


熊 瑛 | 明代丝绸研讨


陈朵朵 | 新浙派人物画研讨


李 云 | 寻觅现代美国身份:19世纪末20世纪初纽约的图像与阅历


周建朋 | 书画传播与现代新疆文化融合


陈碧如 | 游移在真实与虚拟间的公共范畴——美术馆的数字媒介应用


张燕芬 | 明代金银器


穆瑞凤 | 唐代绘画史学理论研讨


薛晓君 | 试论草原文化的艺术传播——以内蒙古为例


杨 涓 | 为人民的艺术——罗斯福新政艺术计划及绘画研讨


刘华年 | 1851年以来西方现代手工艺思潮的演化


2017届(33人)


本科毕业生(14名)


杜亦笑 | 台湾日据时期艺术中的女性


肖嘉谈 | 以《中国美术报》为例剖析传统媒体在“85”新潮美术中的意义


倪航宇 | 苏州缂丝消费性维护创新理论案例研讨


汤银铃 | 神木山东石窟明代碑刻文化要素剖析


郑财旺 | 宋代百子题材绘画研讨


宋晓云 | 姚华绘画创作研讨


盛忠强 | 罗聘“醉钟馗”绘画研讨


史建萍 | 胡佩衡绘画创作研讨


韦俏勋 | 身份与作风——女画家李青萍个案研讨


许樱子 | 艺术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研讨初探


康 涵 | 日本保险时期的漆盒研讨


段媛媛 |《洞天清禄集》和《格古要论》比较研讨


张诗蕴 | 佳县化云寺碑刻文化要素剖析


任心怡 | 浅论中国当代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借用——从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计划谈起


硕士毕业生(10名)


程明诗 | 钱松喦水墨画劳动题材研讨


冯 晔 |“恶之花”:欧洲绘画中的“致命女性”形象研讨


徐笑晗 | 山本耀司及其设计美学研讨


陈慧慧 | 刘贯道《消夏图》研讨:元初汉族宫廷画家的内心图景


贾乾乾 | 中国服装品牌标记设计的艺术传播


聂冰玉 | 传播视角下的当代经典景观雕塑女性形象研讨


李兆 | 寓京后(1913-1923)陈师曾艺术推介活动研讨


利炳详 | 梅丁衍的政治性艺术研讨


尹子琪 |《图画见闻志》的绘画史观研讨


张 萌 | 讨论艺术电商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展开:以“如是”艺术为例(艺术管理)


博士毕业生(9名)


王友奎 | 云冈石窟图像组合研讨


王胜利 |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实验阶段”的展览战略研讨(1929-1969)


李骐芳 | 典型与时样——明代宫廷工艺美术


黄德荃 | 晚明日常生活审美研讨


张 明 | 设计展览的功用演进研讨——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为例


董智斌 | 20世纪初西方现代设计运动转型演化研讨


张梦阳 |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非裔美术(1917-1941)


尹 丹 | 思想与艺术场:1912-1937年的民国美术批判


王春雨 | 明代建筑室内环境营造研讨


2018届(44人)


本科毕业生(16名)


刘易斯 | 四川资中西岩五代毗沙门天王大像窟调查


孙芮頔 | 伦勃朗自画像专题研讨


侯博君 | 汉字思想对中国设计影响的初步讨论


张依琦 | 马克斯·恩斯特拼贴小说《慈悲周》研讨


李 娜 | 小学非遗教育课程设计研讨——以欧琦辉佛山醒狮课程为例


武 玥 |《良友》画报女性形象的构建与观看


冯 时 | 新中国外销丝绸设计管理制度研讨——以东吴丝织厂为例(1949-1978)


黄邹华 | 祝大年壁画创作研讨


张 梦 | 唐代石榴图案中的丝路文化


马钰坤 | 达芬奇《救世主》营销战略剖析


王德路 | 洛阳龙门石窟宾阳南洞初唐造像调查


张晓雨 | 李·克拉斯纳绘画研讨(1946-1950)


周倩雯 | 孟菲斯设计的传播方式及影响


刘秋笛 | 毕加索《亚威农少女》中的女性形象研讨


徐洪斌 | 袁运甫公共艺术创作思想研讨


刘 畅 | 从《莱茵II》看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艺术市场的构成


硕士毕业生(21名)


韦昊昱 | 滕固的早年思想抉择与文艺观念(1917-1923)


朴玟静 | 四川明朝佛寺壁画圆觉经图像剖析


刘凯强 | 中国当代笼统艺术批判研讨


刘家慧 | 灾难题材公共艺术研讨——以美国911国度留念园为例


刘军亮 | 北洋时期(1912-1928)琉璃厂的艺术生态研讨


陈於建 | 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介入乡村”现象中的公共艺术研讨


张玉萍 | 公共艺术介入立交桥空间的传播作用研讨


李秋红 | 南北朝隋代异形忍冬纹样剖析


田曼玲 |“一位典型的美国画家”——温斯诺·霍默绘画研讨


郭 岱 | 巴巴拉·赫普沃斯雕塑艺术研讨


杨礼安 | 艺术作为朴素品牌战略——以路易威登艺术联名产品系列为例


孙小平 | 基于体验的高校艺术餐厅中的艺术管理研讨(艺术管理)


陈俐宇 | 野王紵器的艺术特征及其檀溪堂的现代传承(艺术管理)


陈丹静 | 微型画廊的运营管理——以“艺画空间”项目研讨为例(艺术管理)


詹栩秋 | 共享经济下传统画廊业的转型——运营新方式和销售新渠道(艺术管理)


窦科敏 | 手工纸文创品牌推行研讨——以纸原品牌为例(艺术管理)


解淑智 | 中国青年艺术展览推行方式研讨(艺术管理)


张 杰 | 设计管理在博物馆陈列言语设计中的应用(艺术管理)


田达治 | 特征文化小镇树立处置计划研讨——以善琏镇湖笔文化为例(艺术管理)


潘静雯 | 自闭与艺术的边沿——“自闭症艺术”管理展开研讨(艺术管理)


勾春华 | 基于追溯体系下的艺术品买卖品台设计研讨(艺术管理)


博士毕业生(7名)


安小博 | 新中国十七年油画研讨


许 俊 | 王国维艺术理论研讨


邱 敏 | 20世纪以来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主题


张 君 | 海南黎族传统手工艺文化研讨


王婷婷 | 美国实验影像艺术研讨(1943-2000)


王星伟 | 当代莆田木雕展开示状研讨


王鹏杰 |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绘画的观念转型


2019届(37人)


本科毕业生(17名)


洪 杨 | 唐代金银器皿的纹样组合关系


邓泽涛 | 刘巨德水墨作品及艺术理念个案研讨


邓溪萌 | 张渥《竹西草堂图》研讨


李文涵 | 班克西作品市场的展开


孟 彤 | 阿尔特多费尔耶稣受难题材作品研讨


黄庆圆 | 云南乌铜走银技艺的当代展开


孙慧敏 | 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艺术中的“泉水”图像


车星璇 | 北宋东京城寺院文化剖析


王笑田 | 从《髹饰录》看古漆器漆面修复和雕漆工艺


刘家嘉 | 崔岫闻个案研讨


蓝莉丽 | 吴昌硕花鸟画的方式言语剖析——以清华艺博藏品为例


吴姗玮 | 洪雅苟王寨明代摩崖造像剖析


张一彤 | 毕加索早期作品中的乐器题材研讨


饶可丽 | 忻东旺新写实油画的艺术特性


孙语竹 | 阅图育人——雷圭元之图案美育


孙千雅 | 邯郸北响堂山石窟南洞内容剖析


时艳艳 | 沉浸式艺术展——空间、作品与公众的新对话


硕士毕业生(13名)


郑昕宇 | 龙泉青瓷产区人才培育方式研讨


王伊凡 | 赵孟頫行书《归去来兮辞》研讨


林弘毅 | 1957-1992年巴塞罗那家具产品设计研讨


邹海萍 | 身国同治,长生久视——元任仁发《张果见明皇图》研 究


赵瑜月 | 张路绘画研讨


倪 萍 | 盛懋绘画成就及画史位置之重估


郦宁宁 | 唐代佛塔石门图像剖析


周少华 | 弘治、正德朝的工艺美术


[美]诺麦克 | 沁县南涅水北朝多级组合式造像塔人物外型与龛型剖析


[韩]金基富 | 徐冰艺术作品研讨


[日]韩松铃 | 论日本3·11地震后“协作性”建筑项目


[韩]朴汉植 | 生活方式店场所品牌化空间特性研讨


张靓 | 中国当代表示主义画风代表艺术家文献展(艺术管理)


博士毕业生(7名)


陈秀慧 | 论汉代星宿图像


李冠畿 | 四川唐宋摩崖浮雕千手观音图像剖析


王 蕾 | 身体与身份——民国时期女性图像的现代转型研讨


刘映廷 | 闽粤台开元寺建筑装饰工艺研讨


孔铮桢 | 世俗的圖式——明代景德鎮陶瓷人物纹饰研讨


朱己祥 | 佛堂形组合式造像塔研讨


马 利 | 20世纪以来欧美公共艺术中的儿童元素研讨


2020届(36人)


本科毕业生(14名)


殷可悦 | 1988年油画人体艺术大展的缘起


李怡淙 | 巴基斯坦北部山区后犍陀罗岩刻佛像系谱剖析


王成思 |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头发


王莹迪 | 民生银行“艺术品投资”1号探析


史晓晗 |《金瓶梅》中的女性居室陈设


武 岳 | 理查德·汉密尔顿的后现代性


宋 钰 | 阿卡德时期太阳神形象研讨


张鹏飞 | 汉迄隋代龙纹演化剖析


钱莹莹 | 原研哉全球项目研讨


张晨宇 | 早期基督教艺术对罗马艺术的沿用与挪用


黄 雪 | 晚唐五代宋初南方工艺美术的北传


汪星宇 | 视觉文化视域下的“万物皆可supreme”事情


冯鸶迪 | 从保罗.迪朗-吕埃尔看19世纪法国艺术资助


[美]齐靖琮 | 从着衣到裸体:15-16世纪佛罗伦萨人物素描研讨


硕士毕业生(15名)


郭浩南 | 隐喻的复现——卡尔帕乔创作元素探求


秦 珩 | 武梁祠画像与《史记》在叙事结构上的空间对应关系


杨声丹 | 阿尔伯蒂的建筑理论及作品研讨


倪航宇 | 西方人体观念对中国现代雕塑教学的影响(1912-1949)


盛忠强 | 从雍邸文士到天下共主:《胤禛行乐图》人物册研讨


郑才旺 | 文娱、驱邪与佑子:宋金婴戏图中的傀儡图像及含义探析


韦俏勋 | 家国情怀与性别认识——何香凝艺术研讨


崔露薇 |“摩登之家”:民国上海住宅室内设计研讨(1912-1949)


张慧婷 | 宋元仿生金银器皿


段媛媛 | 从乾隆御制诗看其工艺美术鉴藏


侯博君 | 宗其香绘画艺术研讨——中西融合的理想主义创作


王德路 | 洛阳与关中地域初盛唐时期地藏菩萨像剖析


金俞暻 | 朝鲜后期宋诗意画研讨


温 博 | 彝族服饰产业化展开方式研讨——以凉山州昭觉县为例(艺术管理)


唐哲昊 | 博物馆基本陈列的信息传播方式个案研讨(艺术管理)


博士毕业生(7名)


刘 朔 | 日本保险时期工艺美术研讨


王珺英 | 月份牌画中的民国服饰艺术研讨


张 健 | 明中期的工艺美术


赵德阳 | 方济各会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影响


赵慧玎 | 中韩名人雕像情境比较研讨


徐 恺 | 历史与批判:德国功用主义设计研讨


高宗帅 | 次序与愿望:明前期的工艺美术


*以上信息如有错漏,敬请师友在下方留言指正


艺术史论系简介


Introduction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成立于1983年,最初名为工艺美术史系,其历史可追溯至1956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的共同课教研室史论教研组。1977年,学院恢复招生,在院党组布置下,史论教研组赴各地调查工艺美术行业展开状况,编撰《中国工艺美术简史》。1981年,学院在国内率先取得“工艺美术历史与研讨”硕士学位授予权。次年2月,招收第一位硕士研讨生尚刚。1983年,工艺美术史系成立,首招17名本科生,为全国最早成建制的工艺美术史论专业。


1986年,工艺美术史系获批设立全国首个工艺美术史论博士学位授予点,截至1999年培育出祝重寿、李砚祖、尚刚、杭间等13名博士研讨生。1999年,学院并入清华大学后,系称号由工艺美术学系变更为艺术设计学系,并最终于2001年定名为艺术史论系。艺术史论系在坚持工艺美术、设计史论研讨特征的同时,引进师资,增强美术史论、艺术批判和美学研讨,于2000年获美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美术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设立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活动站。


2011年,艺术学升级为门类后,艺术史论系获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硕博士学位授予权,在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框架下,继承传统,发扬特征,整合资源,构成了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批判与艺术管理全面展开、各有偏重的学科格局。

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毕业生及毕业论文(2010-2020)


2013年,艺术史论系成立30周年庆典

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毕业生及毕业论文(2010-2020)


2017年,艺术史论系毕业讲演会

清华美院艺术史论系毕业生及毕业论文(2010-2020)


2019年,艺术史论系毕业欢送会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名表回收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名表回收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浙江速典奢贸易有限公司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浙ICP备19051835号2012-2022
名表回收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浙江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