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常满天飞瓜是追不上了,但这不障碍我们聊个更有深度的话题: 既然爱过,为啥不能好聚好散? 难道在一段关系里,就没有更好的相处方式么? 直到看了电影《卡罗尔》,读叔才知道: 真正好的关系,关于人生意味着什么。 只由于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年轻的特芮丝是一个百货商店的售货员。每天守在柜台前,笑容着接待顾客。 但没有人知道,特芮丝心里很厌烦往常的工作。她的幻想是成为一名出色的摄影师。 而与特芮丝恰恰相反,卡罗尔是上流社会的胜利女性,家庭美满幸福。 圣诞夜前夕,卡罗尔来到百货商店给女儿选礼物。 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特芮丝百无聊赖的向远处忘了一眼。 就是这一眼,改动了两个女人的人生轨迹。 特芮丝看到了金发的卡罗尔,卡罗尔也正巧看向了她。 遥遥相望几秒之后,卡罗尔走向了特芮丝。固然两个人的年龄、社会位置很悬殊,但还是被彼此深深地吸收了。 卡罗尔约请特芮丝来到自己的家里。共进晚餐后,特芮丝坐在钢琴前弹奏了一首心意绵绵的曲子。 卡罗尔悄然的走到特芮丝的身后,用手抚摸着她的肩膀。 就在俩人要有进一步的“交流”时,卡罗尔的丈夫哈格回来了。 由于生活上的琐事,卡罗尔和哈格大吵了一架。 特芮丝尴尬的站在一旁手足无措。同时,也看到了卡罗尔风光背地的心酸。 好的关系是相互成全 哈格是一个大男子主义,把卡罗尔视为“私有物品”,不允许卡罗尔对自己有任何的对立。 多年来积聚的失望,令卡罗尔厌倦了往常的生活,她向丈夫提出了离婚。 但哈格不时拿女儿的监护权来要挟卡罗尔,若是离婚,她将再也见不到女儿。卡罗尔面临着自由和亲情的抉择。 而这样的迷茫也在搅扰着特芮丝。 特芮丝的男友理查德不时在向她求婚,可特芮丝想要的并不是柴米油盐的家庭主妇生活,而是想成为一个具有自己事业的独立女性。 屡遭拒绝的理查德开端失去了耐烦,看待特芮丝越来越火暴。 就在这时,卡罗尔问特芮丝愿不愿意和自己去旅游。特芮丝欣然允许。 两个人的感情在这次旅游中急速升温,很快冲破了底线。 沉浸在浴火中的两个人,并不知道一场阴谋曾经悄但是至。 第二天一早,卡罗尔收到了哈格的律师函。由于与特芮丝的关系,卡罗尔被剥夺了女儿的抚育权。 原来从旅游的一开端,哈格就雇了一个私家侦探跟踪她,并且不时的搜集证据。 这让卡罗尔十分愤恨,可又黔驴技穷。爱女心切的卡罗尔只好放弃特芮丝,重新回归家庭。 卡罗尔的不辞而别,令特芮丝十分伤心。 为了彻底解脱失恋的阴影,特芮丝分开了商场到《纽约时报》工作,成为了摄影师。 而另一边的卡罗尔,假意参与心理医生治疗,承认了自己的性取向问题。以便开具证明,在接下来的诉讼中占领主动。 数月的时间过去了,两人互无音讯,又相互想念。 直到争夺抚育权的官司开庭前,卡罗尔在车里无意中看到了走在街上的特芮丝。 这一刻,卡罗尔认识到,在自己的心中特芮丝有多么重要。假如失去特芮丝,自己将终身不会高兴。这样的自己对女儿的长大又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呢? 卡罗尔在陪审员的面前招认了自己的恋情,并且真诚的央求法官保存自己对女儿的探视权。 之后便转身去寻觅特芮丝...... 12项奥斯卡提名 电影《卡罗尔》改编自同名小说《卡罗尔》。 同时,它还有另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盐的代价》。 这里的“盐”指代一切美好的事物:爱、高兴、激情。 小说创作于1952年。在当时的美国,同性恋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 作者帕特里夏海史密斯,担忧这本小说会有很大的争议,所以选择匿名发表。 但谁也没想到,2015年,同性婚姻在美国合法化。随后,小说也被翻拍成电影《卡罗尔》。 由“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和戛纳影后鲁尼玛拉主演,并且取得12项奥斯卡提名,从此火遍了全世界。 相比于忌讳题材的猎奇感,原著小说更强调了两位女性在这段感情中的长大。 卡罗尔是特芮丝心中无限神往,想要成为的那一类女人。她的自信强大,无时无刻的吸收着特芮丝。 而特芮丝的青涩坦率,也让卡罗尔觉得特芮丝就是曾经失去的自己。 两位女主表示出了在同一段关系中,不同的状态。但却想要通知读者同一个真相: 好的关系是滋养,爱一个人,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卡罗尔》的故事,来源于帕特里夏生活中的一次遗憾。当时的她像特芮丝一样在商场被一个人深深的吸收,但却没有了下文...... 所以固然故事是虚拟的,但情感却是真实的。 读叔不敢说《卡罗尔》这本小说,能够带给人们多少人生醒悟。 但它确呈现了一个新的世界: 遵照自己的真心去爱,才是对彼此最大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