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如需转载请务必联络 “诺贝尔奖取得者医学峰会组委会”未获受权遏止转载 9月14日-16日,2017第四届诺贝尔奖取得者医学峰会在贵阳浩荡召开。国际生物医药产业论坛集聚来自全球各地的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创业者,共同盘绕“参与ICH后中国医药如何国际化”这一主题,展开了一场多维度、显实效的对话。 对话嘉宾(从左至右): 龚兆龙——前FDA官员、思绪迪CEO 马家烈——中泰证券投行部执行总经理 杨苏鸣——中美施贵宝董事长 周德敏——北大药学院院长 理查德 罗伯茨(Richard J. Roberts)——1993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取得者 摩西 西夫(Moshe Szyf)——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左敏——上海医药总裁 陈明键——东方高圣开创人 龚兆龙:下面请各位为中国的医药企业给予倡议和寄语。 陈明键:中美新药同步上市,这是一切投资人为患者做的一件事。宫颈癌预防疫苗2007年就在全球上市了,中国2017年才刚刚上市,多少女性错过了免疫的机遇。投资界和企业界应该一同来完成这个目的。 左敏: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年代。最好的年代是由于我们身在全球第二大市场之中,最坏的年代是由于我们还来不迭准备好,就把一切的门槛去掉了。但是我置信中国医药企业能够经过创新国际化,展开成世界一流的医药企业。 摩西·西夫:我以为机遇很好,但要去掌握住。不是经过被迫竞争,而是要主动找到一种追求杰出的措施。中国的电脑产业以及其他的产业做得十分好,制药行业没有理由做不好。我以为中国在医药界主要的问题是可信度,只需我们把质量控制好就没有不胜利的理由。 理查德·罗伯茨:我很赞同,全世界都觉得中国的质量还没那么好。但是我觉得大家要努力去找一些新的东西、新的点,好比在微生物研讨方面,假如只是跟着他人的思绪来并不好,我们自己要有创新,找到新的东西,这样才能够树立自己的国度,树立自己的话语权。 周德敏:我想中国的生物医药要立足于世界,高校和企业要紧密协作,经过人才的培育,经过研发消费新药,中国才可能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 杨苏鸣:中国的医药企业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聚精会神、鼠目寸光,需求有一个长期的计划稳定的推进全球规范。 马家烈:从投行的角度来看,昨日的大企业长大为今天千亿市值的企业,都是经过行业内不时的整合、横向的整合和纵向的延伸完成的,所以未来我置信中国会有更多的平台性质的公司走向世界,发明出更多新的产品,让社会的宽广群体从中受益。 龚兆龙:十分感激各位嘉宾的分享,我赞同大家的意见。参与ICH以后我以为有应战,但更多的是机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期,这是一个充溢应战的时期,中国企业以前可能缺乏人才、缺乏资金,但是往常这些问题逐步都在处置,所以我置信我们的出路十分光明,希望中国的企业在不久的未来能进入全球顶尖企业行列。 (摘自2017 第四届诺贝尔奖取得者医学峰会暨国际生物医药产业论坛对话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