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美国项目推迟,要出问题? 文案作者:风雨如歌 依据财联社音讯,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的晶圆厂投产时间,可能从2024年推迟到2025年。 按理说,工程推迟个一年半载不是什么大事,但偏偏这不是一条孤立的音讯,台积电亚利桑那州项目最近被曝出的幺蛾子真实有点多。 先看第一个幺蛾子。 最近,一个参与了亚利桑那州项目的台积电工程师,在网上发帖吐槽,控诉美国项目工厂的十大问题,包含:吃得太差、住得不如狗、年会穷酸、指导过度使唤下属、工资用台币算、遏止休假、无故扣钱绿卡难申请、税法不明、文化诡异。 这里面有些是常见的、能够预料到的问题,有些则是预料之外的,主要是吃得太差、住得不如狗、年会穷酸。 发帖者宣称,食堂一顿8美圆,却十分难吃,被迫取消了食堂,逼得大家只好自己做饭。至于细致有多难吃,吃的是什么黑暗料理,他倒是没细致说。 住的方面倒是描写比较细致,他宣称来美国前,看到的宿舍都是挺漂亮的,公司也逼着他们签下了2500美圆一个月租金的合约,结果到了一看,破破烂烂,隔音差不说,老鼠多到觉都没法睡,洗衣机一类的设备也是烂得不行,连排水管都被老鼠啃掉了。 最坑的是,举行个年会,还要员工自己掏钱,美其名曰入场费。这样下去,不说外部环境怎样,内部士气首先就得出问题,会对项目构成很大影响。 假如是个小公司,这也整倒也不是新闻,可台积电是什么企业,去年净利润340亿美圆,比阿里腾讯加起来都多,招个应届毕业生起薪都40万人民币,不是普通的有钱。 所以我们以为,呈现这种现象,主要的问题可能是前景。 台积电去年前往亚利桑那州建厂,有关“美国制造业回流”的炒作那是亘古未有,但是,台积电不是没在美国设过厂,1995年,台积电曾在美国树立过一座工厂,地点位于华盛顿州的卡马斯。 尔后工厂连续亏损了几年,被迫关闭。上次是主动去设厂,都没有好的结果,往常被动设厂,无论前景还是钱景,都更不看好。 前段时间,《纽约时报》披露,台积电这个项目内部矛盾丛生,变数不时增加。 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成本远超估量,另一个是管理问题。 由于土地、人力、能源等各方面缘由,原本台积电估量建厂只需求120亿美圆,往常涨到了400亿美圆,担任建筑承包的中鼎集团,报价比在台湾时高了10倍,致使于台积电直接问中鼎集团董事长:你们是疯了吗? 至于管理问题,固然台积电是高科技企业,但芯片消费说到底是个苦差事,工程师需求衣着无尘服,呆在无尘车间里连续几个小时,期间连上厕所都难,更别说玩手机了。 而台积电素以“肝”著称,台积电在上一个十年能够确立芯片消费的霸主位置,法宝之一就是往死里肝,张忠谋在二次回归后,便启动了“夜鹰计划”,就是全体三班倒,24小时不连续地消费和研发,作为回报,会涨薪30%-50%。 固然辛劳,但台积电的薪水在台湾着实诱人,所以不少毕业生都神往着进去苦干几年,赚够买房基金再分开。 只不外,台积电的薪水,折算成美圆,对美国人诱惑力就不够了,何况还要三班倒,上班几个小时不允许看手机,太不划算了吧,所以美国员工动不动就撂挑子不干,有身手开除我呀,早不想干了。 哪敢开除美国大爷呀,为了留住美国人,台积电只能哄着,不时给美国员工加薪,招致同级别的状况下,美国员工比台湾老员工高一倍,这又进一步引发双方的抵触,干的活比我们少,工资却比我们高一倍,凭什么? 除了《纽约时报》披露的这些,美国最新出台的《芯片法案补贴细则》,对台积电也是个打击。 我们知道,台积电明面上同意去美国的关键理由,是美国去年经过的《芯片法案》,将为来到美国建厂的芯片企业提供527亿美圆补贴。 这个数字其实不算多,还是分五年给的,加上多个企业瓜分,一家一年能拿个5-10亿美圆就不错了,或许你会说这也很多呀,但在半导体行业,10亿美圆就是个毛毛雨,台积电自己一年资本支出就高达400亿美圆。 补贴再少,总出借是有的,所以大家也就勉强同意了,可是补贴细则出台后,各家都傻眼了。 这个细则主要有六条,分别为:遏止在中国扩展消费、补贴的钱不能用于回购或者分红、超额利润必须和美国政府分享、维持多元化的劳动力队伍、投资社区、运用美国建筑和钢铁原资料。 这六条,每条都是坑。 不许在中国扩展消费,那得损失多少潜在市场; 不许把补贴用于回购或分红,这个请求从政府角度是合理的,但是资本家肯定不乐意; 超额利润必须和美国政府分享,你能够这么了解,相当于再交一次税; 维持多元化的劳动力队伍,就是要多招聘少数族裔,但不包含亚裔; 投资社区,也就是你要树立一个社区,不能光赚钱,要回报社会,这条契合社会的请求,但不契合资本的个性; 最后,契合气候和绿色请求,运用美国建筑和钢铁原资料,很好了解,不用我解释了吧。 原本外界以为,台积电他们来到美国,直接拿补贴,然后干活就行了,没想到还有这么多请求,而这些请求将大幅增加成本,我们以契合气候和绿色请求为例,这一条看上去没什么,但实践坑深着呢。 和环保有关的,能少得了NGO吗?美国的NGO可不是什么非盈利组织,而是一项庞大的产业,截止2017年,美国有NGO组织超越200万个,从业人员900万,是全美国最大的产业,没有之一。 NGO洗砦筅工业项目上找茬是出了名的,由于工业多多少少都有点不环保的,只需拿显微镜看,总能找到一些,芯片消费原本就很耗电,真实找不到,例如通讯基站这种,能够一口咬定十年后会致病,你也无法证伪,左近的居民通常会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置信NGO。 何况NGO还有政治正确光环,工业基本斗不外,特斯拉在德国的工厂,就由于NGO的阻挠,被拖延了一年之久,理由无外乎,需求砍伐的小树林里发现了一窝蚂蚁、一条冬眠的蛇、两只蝙蝠等等。 依照美国商会的评价,芯片法案的投资,某些环保审批最长可能需求七年,所以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不时游说拜登,请求直接用国度力气保驾护航,为半导体行业开绿灯。 应该说,这种请求是合理的,由于芯片消费十分耗电,台积电2021年在台湾用了170亿度电,占全台发电量接近十分之一,也太不环保了吧,不外拜登显然不敢得罪白左,基本盘哪是能随意得罪的。 除了前景不佳招致没积极性外,还有一种可能性:故意摆烂。 让台积电从台湾搬到美国,这事川普任内就开端催了,台积电其实不愿意去,靠着种种措施,拖过了川普任期,但究竟没能扛过拜登任期,只能硬着头皮上路。 固然上路了,但内心还是抗拒的,由于台积电很分明,半导体市场的关键还是中国大陆,这不是乱说的,全球每年半导体产业产值约5700亿,光是中国大陆进口的芯片份额,就占了其中的七成。 这几年,我们的半导体产业进步还是很快的,国产化率曾经从2019年的不到10%,提升到2022年的30%,资料和设备也差未几是这个数字,去年我们进口的芯片,同比减少了一千亿颗。 原本台积电他们假如能像以往那样倾销,大陆半导体产业是很难崛起的,但是美国的制裁给了机遇,日后肯定会成为强大的竞争对手,这搁谁心里都不好受,那就痛快摆烂,有问题就有问题呗,懒得处置。 这同时也是一种政治姿势,大陆你看,我可没有一心一意帮美国喲,我都是迫不得已的。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会拖延到2025年,陡增的成本,不明的前景,不拖延才怪,从这一系列事情能够看出,美国制造业回流有两个大问题: 一是美国不敢动用国度力气,为制造业保驾护航,不敢开绿灯,让他们单独面对一大群NGO,无异于绵羊进了狼群。 NGO可不是什么善茬,特斯拉够环保了吧,人家照样硬拖你一年,你芯片消费可是耗电大户,也就是排放大户,不可能比特斯拉更环保。 二是美国的一系列产业政策,严重违犯市场规律。 产业政策能否应该存在,数年前一度因电动车的“骗补问题”引发过猛烈争持,但国产车的强势崛起,最终为这场争持盖棺定论。 美国也想效仿我们的产业政策,可方向却南辕北辙,细致来说就是,我们的产业政策,结果是降低成本,契合市场规律的,而美国的产业政策,是增加成本,违背市场规律。 我们曾经无数次听过这样的描画,某某国产配备研发胜利后,售价仅为外资产品的几分之一,但性能更好,好比盾构机,德国进口一台要2亿以上,国产的中低端才2500万,高端不外5000万。 售价大幅度降低,这叫契合市场规律;可美国的呢,你看这芯片法案补贴细则里,请求运用美国国产钢铁,但是美国国产钢铁的价钱比全球平均价钱高多了,如2021年,高了七成之多,质量又没好到哪里去,就只是单纯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台积电的成本从120亿美圆飙升至400亿美圆是怎样来的,不就是这么来的吗,这就叫违背市场规律。 这背地,是“美国优先”招致的,自从经过懂王那四年后,“用美国货”成了政治正确,哪怕再烂也要用,拜登不敢动“美国优先”,这样的结果就跟中国合资车一样,又烂又贵。 2017年,富士康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的工厂正式开工,懂王十分注重,亲身列席了开工仪式。 那时,一片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声音,但是,往常该工厂曾经人去楼空,台积电这个项目,未来的命运大约率是相似的,即便它能够勉强落地运转,也会像曾经的华盛顿州工厂一样,严重亏损后被迫关闭。 美国想回流制造业,又不愿意扎扎实实做事,而是想着靠一点补贴就能处置问题,显然是不理想的。 你拜登至少得保障重点产业的营商环境和劳动力素质吧?结果呢? 依旧还是NGO产业,不能动。营商环境、治安,不能保障。给科技企业和技术人员人格尊重,不能保障。 靠对外掠取来缓解内部问题是有极限的,假如美国国内营商环境继续大幅下滑,拜登就是把再好的产业给抢回来,最后也还是会烂掉。 台积电给你,你就能顺利操作了吗?上学时,我们都抄过学霸的作业和答案,但那就代表你真的会做了吗?长期抄答案,只会让人越来越不想动脑子。 美国想复兴制造业,需求的不是那一点补贴,更不是什么价值观,而是像罗斯福时期那样的铁腕管理,拜登不时把自己比作罗斯福,民主党也一样说要完成罗斯福未完成的事业,好呀!昔日罗斯福敢对华尔街下手,今天你拜登敢不敢对白左下手呢?敢不敢对各种又烂又贵的“美国优先”下手呢? 显然拜登不敢,那就招认理想吧,美国再也不会有罗斯福了,再也不会有铁腕管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