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月 我们都会纵览全球文学期刊封面话题, 遴选有趣而广博的引见给大家, 12月,最有意义的, 可能是玩具与文学的衔接。 文|张熠如 《巴黎评论》 传记的艺术 想要把自己的终身都浸泡在他人的人生中,这个念头并不常见,但对传记作家来说,把过去的人带到当下,不只是兴味,更是任务。本期《巴黎评论》采访了曾为雪莱、柯勒律治等诗人撰写传记的英国作家理查德·霍姆斯,和曾为《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撰写传记的女作家斯塔西·希夫。在他们看来,传记的应战在于搜集资料、恢复故事,以至他们有时分还要想象笔下人物的样貌。那些诗人和小说家的人生如此短暂、耀眼而充溢悲痛,吸收着他们去逐一讲述,并且他们还要表演法官的角色,让传主得到生前不曾得到的公平——这是传记作家的义务,用对等的姿势来展示一个人的终身,公平地将其呈现给大众。 《卫报》 专访韩江 2016年布克奖得主、韩国女作家韩江的新作《白色的书》(The White Book)已于近日出版,在这部自传体的作品里,她早夭的姐姐成为主角,而创作自身则是探求内心最坚硬之处的过程。14岁时,韩江便想成为作家。当时,作为读者的她发现,每个作家都在提出问题,却永远找不到答案。因而,她决议也参与他们,用写作来继续探寻。少女时期的她患有偏头痛,这提示着她,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当偏头痛袭来时,她必须停下手中的一切,学着谦逊地明白自己如此脆弱,终有一死。她以至觉得,假定自己十分健康,可能就无法成为作家。在取得布克奖之后,韩江收获了更多的读者,但几个月后,她就想回到原来的生活中。在韩江看来,对关注的过度在意会让人失去写作的才干。 《分离文学》 理想的书房 什么是理想的书房?书房是作家的秘密基地,与文字共处的灵光洞窟,或许还多一点私人的物质喜好。十二月,一切人的年度书单都纷繁退场。《分离文学》跟随五位年度焦点作家,一探他们的书房与日常苦乐,直击他们的年度读物。真有一间幻想中的书房存在吗?电脑放妥桌面,扭开一盏灯,一整面书柜;偶尔有窗、孩子还有猫,翻飞的页面与思绪,打断又重来的读与写;无论繁复或空乏,若有那容纳片刻灵感的方寸之地,一定理想,曾经足够。 《字花》 玩具萌 李白写过什么玩具?香港哪一家玩具杂货店是有声的?那些年,有什么玩具我们玩到往常?本期《字花》让玩具不再简单。在玩具面前,你总能察觉更多的意义。玩具是比理想世界更好玩的大千世界,也常常是通往成人世界的时间门——小时分,由于无法具有,他人的玩具总是最好玩,而具有权,是一把判别财富身份位置与自尊的利刃。此外,出色的文学作品也是改动世界的玩具。从这一点来说,玩具和文学是相同的,不时寻觅玩具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寻觅着理想中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