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与回归:从设计创新到文化发明 文 / 沈康、韩如意
早在2005年,国际工业设计分离会(ICSID)就更新了对设计的定义:“设计是一种发明性的活动,其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效劳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树立起多方面的质量。”〔1〕相比20世纪80年代的注解,其对设计的定义显然曾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认知:由好用和美观转向对过程、效劳、系统性的关注,创新与文化成为关键性的要素;这一定义预告了设计学科展开的趋向:设计超越了“处置问题”的粗线条解读,实质上是为更好的“效劳”而设计;体验、交互等概念进一步拓展了设计的视角和途径,设计因而也与创新理念联络在一同,成为更具主动性的战略与竞争力。在另一方面,设计也在追求之于文化的多样性的贡献、之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与发扬的贡献,同时思索如何在文化盲目的层面不时回归原点和实质,以坚持自省与批判的力气。 一、设计:才干与思索的艺术 设计之所以存在,就是为理处置各种问题,固然造物是人类最基础、最主要的理论,但对设计的了解曾经从以造物为中心升级为处置复杂关系的活动。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设计的需求。问题的情境原本就是开放的,“设计”以中国文字最直接的解读是“设定计策”,指向的也是制定计划、处置问题,输出伎俩和战略。在这个意义上,设计的基本任务是效劳,设计活动自身更精确地说是更好地效劳于人与生活、经济与社会的一种才干,理查德·布坎南(Richard Buchanan)将其描画为“人类构思、谋划和制造为个人和集体效劳的产品的才干”〔2〕;“产品”在这里意指设计的成果,触及平面、产品、交互及环境的设计,但这些成果依旧是符号与图像、实物对象、行动与效劳、观念与体系的综合表示〔3〕,依据对应问题的不同而有所偏重。依据经济展开和社会日益复杂化的趋向判别,设计的问题将转向“生活、工作、文娱和学习环境中的信息、物理造物以及交互的一体化问题”〔4〕,设计作为一种“才干”指的是在学问融合背景下中止构思、判别、决策和评价的才干,中止交流、建构、战略规划和系统整合的才干〔5〕。显然,这不是意指过往狭义的专业才干,而是面向复杂问题的综合才干;专业意义上的设计边疆也因而将进一步含糊,设计学科在未来展开将不可逆转地转向跨学科的专业理论。 当对设计的了解从专业性理论活动转向一种才干,这种才干背地的思想方式便因而备受关注,“设计思想”这一概念亦得以浮现——设计在此被视为一门思索的艺术,是完成创新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并在商业和管理范畴得到普遍的认知和了解。大疆无人机的突破就十分生动地注释了“设计思想”的特殊作用,以一个看起来不太创新的“创新”将相机和无人机合二为一,遵照以客户为中心、目的导向和不时迭代的设计思想定义新的产品;在成本控制方面,更是采取了极富战略性的整合思想:将在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等产品上得到运用、容易采购的零部件转用于无人机,通用零件的大量运用让大疆取得了充沛的成本和价钱优势,使大疆快速长大为无人机技术的引领者和全球抢先的品牌。 由此可见,设计的内涵所指曾经不再是对应诸如平面设计抑或产品设计的某种专业技艺,不只仅是被动地处置理想问题,而是一种开放的思想与工作方式,一种能够普遍运用、具有主动性的发明性才干,在整个创新性展开过程中发挥共同的推进作用。 大疆无人机 图片来源:大疆官网 二、设计与创新 自从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 Schumpeter)于1912年初次系统提出“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以来,将“创新”定义为“树立一种新的消费函数”,“创新”就成为社会、经济展开的一个关键词〔6〕。随着全球范围新技术、新经济的飞速展开,产业经济依赖于技术突破和市场拓展为主要驱动力的展开方式明显长大乏力,设计与创新方式的研讨开端联络在一同,美国产业经济学家詹姆斯·厄特巴克(James M. Utterback)在《掌握创新》(Mastering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一书中初次提出“主动设计”(Dominant Design)概念〔7〕,强调了设计在产业创新周期竞争中的主导型特征。其后,他又以“以设计激起的创新”(Design-Inspired Innovation)为中心机想进一步研讨了设计与创新的相互关系〔8〕;与此同时,意大利管理学学者罗伯托·维甘提(Roberto Verganti)提出了著名的“设计驱动创新”(Design-Driven Innovation)理论,将设计在产业创新中的整协作用提升到新的认知,以为在借助技术突破和市场驱动以外,还有第三种驱动创新的方式:以面向深层次情感、社会文化需求的设计创新带动产品的全面改造,使企业坚持持续的竞争优势〔9〕。 产业经济研讨和管理学的理论拓展事实上为设计活动的“发明性”理论翻开了更开阔的大门,“创新设计”或者是“设计创新”因而成为当下设计学范畴的高频词。2015年,在新成立的世界设计组织(WDO)大会上,设计被定义为:一种驱动创新、构建胜利商业的战略性处置问题过程,并经过创新产品、系统、效劳及体验引导更好质量的生活〔10〕。在此,设计的创新能动性显然取得了更充沛的彰显。成立于2010年的小米在极短时间内就赢得了一大批消费者的追捧,并取得了令人注目的市场表示,其胜利相当一部分应归功于其从降生起行将设计定位为企业的中心竞争力。不只是公司的开创人、合伙人有着设计师的身影,设计委员会主导产品定义、工程、量产的全流程,并且逐步构成了“米设计”统一的规范与准绳,以及设计言语作风,为小米生态链的拓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小米的胜利某种意义上是对设计驱动创新的生动注解——在这里,设计发明性的内涵超越了造物的思想,从系统效劳到商业方式、从社区营造到国度形象,都成为设计创新的范畴;设计创新也不只仅是效劳于产业与经济的展开,同时也在社会、文化的改造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作为文化发明的设计 从人类开天辟地发明生活的空间、制造工具和生活器物开端,设计活动一直是人类消费、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所处置的问题自身,抑或是问题背地各种的关联关系,以及设计活动的成果,从方式表示到系统的搭建,都是信仰与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社会习俗与习气、审美观念等各种文化要素的反映与投射,因而,设计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 当下无疑是一个转型的时期,时期的改动与演进呼应了以设计驱动、引领创新的必要性,但在另一方面,任何创新都是相对的,文化总是在其中发挥着最耐久、深沉的影响。“新”既不是方式新奇的追求,也不止于新问题的应对,以及措施途径的求新求变,“新”原本就是对“旧”的继承、批判和发扬。设计要处置问题,事实上是要应对原有的关系与均衡的改动、调整,受其中某个变量的影响,重建生态系统;如人与物的关系以及其他关联性的改动,而这种内在的基本关系一直存在于其文化基因之中,亦即传统或阅历的累积。与此同时,不只全球化在消弭差别,更快速的信息传播、更强大的工程技术、更快捷的运输与物流也在消弭差别,某些时分无节制的设计只是滋长了名义的差别并构筑出虚假繁荣的泡沫,因而,设计的立场显得尤为重要:尊重自然、天文、气候与资料的天性,尊重消费也尊重市场,尊重用户也尊重社会,尊重历史也拥抱未来;设计在发明新事物的同时,实践上也是在发明一种新的文化。 小米设计的不时获奖彰显驱动创新的动力源泉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物质文化和消费社会的研讨为设计提供了新的批判的视角。因市场利润驱动带来的物质消费的极度繁荣催生了消费的收缩,消费主导了消费,也深度改动了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设计某种水平上在其中表演了火上浇油的作用〔11〕。用毕即弃、计划性废止等消费观念,透过设计的放大效应全面腐蚀了生活的世界;从消费群体到消费市场,从品牌形象到身份标识,“愿望”取代“需求”成为设计的动机;过度设计助推了消费的愿望,潜在的风险和糜费被忽视,滋长了消费主义主导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基于这样的背景和趋向,设计的批判认识因而显得极为必要,如何更好地追求文化意义和人文价值,塑造健康、可持续的消费文化是当代设计面临的重要应战。降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无印良品,其本意就是“没有商标与优质”,倡导去掉一切不用要的“极简”设计理念,包含去除商标、颜色和不用要的加工,使日常用品回归其原本的起点和请求。无印良品的胜利与其说是设计战略的胜利,不如说是设计价值观的胜利。 四、设计的未来 设计不只需求效劳于当下,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迎接未来。固然立足于理想问题,但设计的过程与结果依旧是对理想的超越,是对未来的判别与预见。 设计正在以全新的、更为主动的姿势介入到经济和社会的改造之中,一方面发挥设计的创新能动性,为文化的多样性、产业改造与社会的可持续展开而效劳,一方面也需求积极面对未来的不肯定性和复杂性,响应生态、疫情、健康、社会公对等议题以及包含异化在内的人性与社会的危机,为未来做出预判、准备和应对,这也是讨论设计的未来最值得关注的部分。 价值观决议未来——设计是人类构思、谋划及创新理论的才干,设计亦是一种战略,面向未来的设计假如缺乏基于社会伦理与社会义务的设计价值观、正确的价值判别和价值选择,便无法担当起如此重要的任务。对设计实质追问的基本意义就在于设计价值判别的回归,让设计回归其基本问题,回归日常生活的世界,回归经济、文化和社会展开的对等与公平,以容纳与并存的态度促成设计更大的开放性和可能性的追求。
沈康 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环境设计与社会创新重点实验室教授 韩如意 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环境设计与社会创新重点实验室讲师 (本文原载《美术察看》2023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