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7日下午5点,记者走进乌鲁木齐市明德路上“兄弟连快餐店”,55岁的姜玉萍笑着说:“对不起,没饭啦!每天下午5点关门,明天再来吧!” 听左近的邻居引见,这家“兄弟连快餐店”曾经开店15年之久,是由一家四口在运营。店里主营拌面,很多人都说有家的滋味,重量也真实,凭这两点留住了很多顾客。 ” 姐弟合力运营餐厅 雇不起大厨自己成大厨 曾经打烊的店里十分宁静,店里的陈设简单,环境洁净整洁。墙上三个电风扇头被塑料袋罩着,以免积灰。墙角的旧冰箱上搁着一台老式电视机,整个店里都是它的声音。 有食客把姜家姊妹运营的兄弟连快餐店说成是一个“家族企业”。70多平方米的店面说是企业有些夸大,但在店里忙活的的确是姜家一家人:姜天斌担任拉面,哥哥姜天永是炒菜的巨匠傅,嫂子刘爱英和姐姐姜玉萍充任效劳员和洗碗工。 2003年开店时,取店名成了难题。姜天斌约请来一帮当过兵的好友来捧场,大家吃饭时热议着那些年很火的外国大片《兄弟连》,“兄弟连快餐店”的名字就此降生。 资金有限,店面才租在了背街大街,生意也遭到影响。姜玉萍回想,为了能留住顾客,店里有炒菜、拌面等多种饭菜,希望顾客进店想吃啥就有啥。但是客流量和店里的流水同样少,提早备了太多菜不是蔫就是坏,到最后连巨匠傅的工资都发不起了。 姐弟三人一合计,饭菜种类与其多而全,不如改走少而专的道路。雇不起大厨咱就自己当大厨,小炒菜不会炒,那就只做拌面。炒菜、拉面这样出力气的活儿交给两个弟弟,效劳员、洗碗工这种活儿就由两位女性来担任。 四个人刚好各司一职,缺一不可。也正是由于这个缘由,炒菜和拉面的两个弟弟其中恣意一个第二天有事儿,店里就得歇业。 一盘一碗真实惠 面细菜香家常味 3月28日中午1点半,记者再次进店。与前一天下午下班前后的冷落不同,饭点时间真是很繁华,店里的7张桌子都被坐满。姜玉萍多半时间忙着在后堂辅佐,弟媳刘爱英奔忙于前厅和后堂之间上餐、收桌。老顾客们驾轻就熟自己来到门旁的消毒柜里取出茶碗,自斟茶水。 店里有12种拌面(包含一种炒面),除了22元的辣皮子拌面和19元的过油肉、辣子肉拌面以外,其他9种价钱都是16元,其中大杂烩拌面最受欢送,点餐的人多,也方便同一锅出菜。 菜和面是分开上的,无论是哪种拌面菜,都会盛得满满的,汤汁快溢出白色瓷碗。盘子里的拉条子面细而平均,比筷子还瘦一圈,但重量十足,普通饭量的人一盘搞定,饭量稍大的人还能免费来一份加面。将满满一碗菜扣在面上,剥两颗大蒜放在盘子边,加上些许醋和辣子,拌和一下开吃。 这一盘16元的大杂烩拌面里,有土豆丝、芹菜、韭菜、白菜、洋葱、牛肉,搭配出了黄绿为主的色泽,西红柿酱取代了西红柿,因而看不到什么红色。拌面菜是家常滋味,不油腻,谈不上多么冷傲,却有一种亲切的觉得。面不光看着细,吃起来也筋道,不粘牙,好咀嚼。70岁的老顾客石海洋点了两个大杂烩拌面要带回家和老伴儿一同吃,他说:“这家面细,容易煮熟,我们老年人就喜欢吃得软和一点,好消化。” 花每一分钱一丝不苟 但从没为分红脸红过 很多餐厅开店几年后就从自己买菜变为请人送菜上门,但这家店依旧坚持着自行采购的习气。姜天永坦言,一方面是由于自己选择的菜愈加新颖,另一方是为了节约成本——请人送菜,对方还要收取每公斤1元钱的送菜费。 姐弟三人中,姜天永家住得最远,每天早晨上班都要和爱人刘爱英破费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遇到冬天下大雪,时间更长。直到四年前贷款买了车,才有所改善。而买车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店里采购所需。 不少顾客羡慕姜家姐弟的感情,也向他们探听运营之道和相处之道。“我们开这个店不容易,关乎着三个家庭的生计,所以每一分钱都要一丝不苟。天天在一同,难免有时分磕磕绊绊,但一家人没有隔夜仇。我们更没有为了分红而脸红过,每个月赚多拿多,赚少拿少。”姜天永说。 “很多顾客在我们家吃了十几年的拌面,说啥都没变,就是觉得我老了。”又到了下午5点钟,姜玉萍望着正在擦墙的姜天斌和正在拖地的姜天永说:“店能开到往常,顾客捧场和我们姊妹和睦这两点哪个都不能少。” 打扫完,姜天斌赶去幼儿园接孩子,姜天永夫妇也随后分开。下午5点半,洗竣工作服的姜玉萍锁门分开,路上碰到几个左近的住户,彼此熟络地打招呼。她说:“也有很多住在左近的人都不知道有我们这个店,由于等他们下班,我们早都关门回家啦。” 大家知道乌鲁木齐哪里还有好吃的拌面? 欢送在最下方留言 -THE END- 编辑 / 齐晓霏 亚心网记者 / 余梦凡 摄影 / 张万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