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自创、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藏象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黑眼圈的事儿。 为什么有些人,会有严重的黑眼圈? 睡眠不好、肾气缺乏、淤血内停……这些都有可能。 下面,我要给你说的,是另外一种可能,这就是湿气太重,水湿不化。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是36岁。 这个人,从小有黑眼圈。而且,人家这是家族遗传的。妈妈和姥姥,都有黑眼圈。 那么,她这个黑眼圈,和睡眠有关系吗?没有。人家平常睡眠挺好的。身体有没有其他不适呢?也没有。吃饭好好的,不冷也不热,月经正常,白带正常,很少得病。总之,啥缺陷都没有,就是挂着两个黑眼圈。 后来,此人投中治疗疗。 刻诊,见脉象弛缓,舌淡红,薄白苔,圆满得不要不要的。 看看四肢,平均细长,没有浮肿。全身皮肤白皙。 与之相比,患者的黑眼圈就显得格外明显了。认真看,患者下侧黑眼圈,比上半部分要重一些。 面对这个患者,医家也是颇感尴尬。线索这么少,何处着手治疗呢? 思来想去,医家写了一张方子。但见—— 茯苓皮12克,桂枝9克,生白术9克,炙甘草6克,生黄芪30克,制附子9克,桑白皮12克,地骨皮12克,大腹皮9克,五加皮9克,陈皮6克,茜草根30克,泽兰12克,路路通9克,白茅根6克。 一切这些,水煎服。 结果如何?你说神不神,患者五剂用下去,眼圈发黑曾经不再明显了。 患者十分快乐,请求继续用。于是,原方稍作加减,继续投用。患者前后一共服药15剂,黑眼圈消逝。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内容。它最初见于2003年的《湖南中医》杂志。 这里的道理,我想跟你好好说说。 其实,这个患者的全身表示和舌脉信息,都十分不典型。咱老庶民讲话了,啥缺陷都没有,大好人一个。你按淤血治,不行。你按肾虚治,不行。你依照睡眠不好治,更不行。人家睡得好好的。 所以,独一剩下的一个路子,就是从化解痰湿水饮入手。 为啥这么说?你知道,我们的眼胞眼皮、上下眼睑,属肉轮,为脾所主。假如我们脾虚,痰湿水饮不化,困于脾,那就容易体往常我们的眼胞眼皮上。因而,眼下这个患者,在没有其他诊断信息的状况下,我们只能从这个角度来了解。 或许你会问了,患者有痰湿,为啥没呈现舌苔白腻、身体浮肿等现象啊?对,中医常常是这样,病不可能依照书来长。哪怕是其他方面的表示不明显,我们也要思索到某种病因病机的可能性。 而且,这里有一个比较值得留意的细节——患者下眼皮的黑眼圈,比上面的严重。水湿之邪,有下趋之性。故而,患者下眼皮的表示,比上面重。 所以说,当时的医家,与其投诚一筹莫展,不如从化解水湿入手来加以尝试。看看人家当时用的配伍吧。 茯苓皮12克,桂枝9克,生白术9克,炙甘草6克,生黄芪30克,制附子9克,桑白皮12克,地骨皮12克,大腹皮9克,五加皮9克,陈皮6克,茜草根30克,泽兰12克,路路通9克,白茅根6克。 这个配伍,其实是苓桂术甘汤和五皮散的化裁。 苓桂术甘汤,基本构成是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它出自《金匮要略》,是温化痰饮、健脾利湿的方子。治的,是中阳缺乏所致的痰饮病。患者常常是脉弦滑、舌苔白滑、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等。总之,由于脾阳缺乏招致的水饮痰湿内积,用苓桂术甘汤是很正确的。其中的茯苓,健脾利水。桂枝,温化化气行水。白术,健脾燥湿利水。 五皮散,基本构成是生姜皮、桑白皮、陈皮、大腹皮、茯苓皮各9克。现代用法,就是直接水煎服。它能够利湿消肿,健脾理气。脾虚湿盛者,能够用它利水。患者常常身体浮肿、肢体繁重、腹部胀满、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沉缓。其中的茯苓皮,能够利水渗湿,生姜皮能够散水饮。桑白皮通调水道以利水排湿,大腹皮行水。陈皮理气行气而除湿。 在这个基础上,医案里,医家用附子温阳化气行水,加黄芪健脾益气利水,加茜草、泽兰、路路通和白茅根来通经活络利水。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企图。目的,只需一个,就是把患者体内的水湿之气排进来,从而减轻黑眼圈。 结果,真的如医家所预想。患者用药以后,诸证大大减轻,黑眼圈逐步消逝。 其实,这个医案,给我本文的启示很大。它向我们展示了,应用健脾利水之法,治疗黑眼圈的实战意义。也就是说,面对这个疑问杂症,在毫无头绪、患者症候不典型不明白的时分,能够恰当采取这个措施。这是前任的优秀阅历,值得我们来仔细揣摩。非专业读者,你最好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自创、尝试。这里面的辨证精确与否,是十分关键的。假定,一个人黑眼圈,随同舌暗青紫,那我们就得思索是不是淤血了。再假定,一个人黑眼圈,随同腰膝酸软、神疲惫力、耳鸣眩晕,我们就得思索肾虚了。长期睡眠缺乏,你有了黑眼圈,当然就得以改善睡眠入手。总之,文教员这里说的,只是方向之一,供你参考而已。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聊这么多吧。我感激你的阅读,希望你从中获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