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 2018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超级衔接的博物馆:新措施、新公众”。国际博物馆协会在论述这一主题时提到,当今世界互联互通,博物馆也参与了超级衔接的潮流。 随着科技展开,博物馆经过新的藏品阐释措施能够找到新的观众。但是,不能皆赖于科技,博物馆应更关注当地社区及其成员,从而发现新公众。本刊特邀陆思培、朱末寒博士,就“超级衔接的博物馆:新措施、新公众”这一主题及相关问题,对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四位知名学者中止了专访。 本期访谈对象简介 桑德拉· 达德利 Sandra Dudley 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院院长、博物馆学教授,研讨方向为博物馆与物质文化,特别关注物件、物质和博物馆藏品,哲学理论在人类学、博物馆学理论与理论中的应用以及博物馆与难民的研讨。 著作: 《博物馆物件——体验物的属性》(Museum Objects: Experiencing the Properties of Things),与人协作编著《博物馆的“物”——物件与体验、表征与纷争》(The Thing about Museums: Objects and Experience, Representation and Contestation) 理查德· 桑德尔 Richard Sandell 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院博物馆学教授,研讨方向为博物馆与社会,特别关注博物馆与社会公正,近年努力于博物馆与残障人士群体的研讨。 著作: 《博物馆、成见与差别的重新定义》(Museums, Prejudice and the Reframing of Difference),与人合著《博物馆、对等与社会公正》(Museums, Equality and Social Justice)《对呈现残障的再思索——博物馆的行动力与能动力》(Re-Presenting Disability: Activism and Agency in theMuseum). 希拉· 沃森 Sheila Watson 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院博物馆学副教授,研讨方向为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特别关注博物馆与文化遗产的叙事、身份、中央感、历史角色及历史认识的研讨, 近年努力于心情在博物馆中的角色的研讨。 著作: 《不列颠与两次世界大战》(Britain and the Two World Wars),与人协作编著《文化遗产与阐释》(Heritage and Interpretation)《博物馆及其社区》(Museums and Their Communities)。 罗斯· 帕里 Ross Parry 莱斯特大学执行副校长、博物馆学院博物馆学教授,研讨方向为博物馆数字化,特别关注数字文化遗产、数字媒介在博物馆及其他文化机构中的应用及学问消费,近年努力于文化遗产与商业机构的协作与学问交流的研讨。 著作: 《博物馆再编码——数字文化遗产与变更的科技》 (Re-coding the Museum: Digital Heritage and the Technologies of Change) 桑德拉· 达德利:包含无限可能 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院 作为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院现任院长,我很荣幸本院学者的研讨能够为《博物院》杂志“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专访作出贡献。我院与各类博物馆、相关文化机构及世界各地的院校协作密切,研讨成果不只对学术圈、文化政策有影响,也对博物馆理论、实验与创新产生了积极影响。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超级衔接的博物馆:新措施、新公众”涵盖了对全世界博物馆来说都必须面对的几个关键话题,因而意义不同寻常。科技与通讯技术一日千里的展开的确为构成新衔接与新公众带来了无量可能性,但是,正如国际博物馆协会在主题阐释中指出的,我们同样需求注重科技伎俩以外的各个方面。 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院在这一范畴具有丰厚的研讨成果,我们既关注时下最前沿的通讯技术,也强调在博物馆与现有公众之间树立新衔接以及发明吸纳新公众的其他方式。博物馆与谁衔接?出于什么目的衔接?衔接能否足够深化?是一时兴起还是长期投入?衔接以什么价值观支撑?这些问题都远比单单关注由数字化技术带来的衔接人数重要。 “hyper-”这个词缀源自古希腊语,往常在很多英语单词中都能见到它。它有“太多”(too much)或者“过火”(excessively)的含义。我们能够据此推测,博物馆的超级衔接也可能有不利的一面——至少,我们不能以数字和科技作为独一的目的与价值观。博物馆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取决于一个中央的历史、地缘政治状况、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博物馆自身定义社群的方式,因而我们理应以此作为首要思索要素。同时,在博物馆思索自身工作愿景的时分,必定需求去应战成见,改动传统的分类、定义观众重要性的方式,重新审视自身任务。 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院尤为注重社会容纳及多元观念的重要性,这不只体往常我们共同的学院文化中,也在我们与博物馆、文化机构、遗产单位的多样化协作中得到强调。这与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超级衔接的博物馆”,以及国际博协提出的“博物馆是增强文化交流、丰厚文化、促进了解及协作、完成耐久战争的重要伎俩”的理念是分歧的。把不同的人、不同的观念集聚到一同,能构成比单个个体总和要大得多的力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超级衔接的博物馆”包含着无量的可能性。它集记忆、归属感、敬畏、灵感与希望于一身,经过火享不同的阅历与观念带来疗愈创伤的可能,以至应战、改动未来。假如我们带着深思的肉体探求这些可能,注重它们的价值以及科技和其他伎俩为博物馆带来的衔接,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博物馆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角色和可能性。 思索“超级衔接的博物馆” 01 如何了解国际博协(ICOM)对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超级衔接的博物馆”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理查德· 桑德 由于藏品应用、社区衔接、博物馆与社会参与这些议题不时是我的研讨重点,我对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很认同。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经过藏品与社区中止衔接在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院的研讨中占领着越来越重的位置。 对我来说,“超级衔接”的工作面向有很多,好比让那些从没觉得博物馆跟自己有关系的人看到藏品与自身的关联。除了让观众从他们的角度来了解、阐释藏品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即挖掘藏品的诸多内涵,让藏品背地的故事得以呈现。我们要追问:遗漏了哪些故事?哪些人会由于这种遗漏遭到伤害?应该如何依据对这些问题的认知改动阐释展品的方式?在我最近参与的“特殊与特殊—医学博物馆中不羁的躯体与心灵”(Exceptional and Extraordinary: Unruly Bodies and Minds in the Medical Museum,以下简称为“特殊与特殊 ”)项目中,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院与皇家伦敦医院博物馆及档案馆(Royal London Hospital Museum and Archive, London)、伦敦科学博物馆(Science Museum)等机构协作,旨在经过对藏品的多角度研讨,挖掘它们的历史、含义及与残障人士的联络,思索藏品如何能够有助于残障人士的社会参与和公共表白。这是我们对挖掘藏品背地故事的一种尝试。 另外我特别想提出的一点是,“超级衔接”的理念应该贯串到整个博物馆工作之中,衔接不同的社群绝不只仅是藏品研讨部门或者公共教育部门的职责。我很欣喜地看到,近些年,担任藏品研讨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展览制造部门和担任社区、公众活动的工作人员之间的协作越来越多。 罗斯· 帕里 思索这个问题的一个方向是讨论“超级衔接的博物馆”、“衔接的博物馆”和“博物馆”的区别。传统的博物馆的存在方式视博物馆为一个地点,它是人们去参观的一个实真实在的场所,汇合世界的碎片、物体、人工制造物品和自然标本,保存在特定的建筑当中。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展开的数字化技术使博物馆和观众之间产生了“衔接”。藏品的数字化让人们能够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去查询、展示、探求藏品。同样,观众自身也是数字化技术的运用社群,他们随身携带的设备具备录音、录像、交流等多种功用,还能够上网查看信息,或者接纳蓝牙信标推送的博物馆或者展览信息。观众由此成为展览的一部分,经过为展览贡献数字化内容,而激展开览的更多可能性。同时,观众应用手中的电子设备让参观过程愈加个性化,好比不同国度的观众能够运用他们自己的言语阅读展览信息,视力不好的观众能够应用数字设备对展览信息的字体大小中止调理。这些设备不只成为参观的工具,而且成为观众完成自我认同的途径。更令人兴奋的是,这些观众带着他们自己的数字化设备进入博物馆大门之时,也将他们自己的社交网络带入了博物馆。所以,我口袋中的手机是通向我的数字空间中成千上万朋友的大门。观众在自己社交圈内分享展览的图片、信息和关于展览的评价,让那些没有到博物馆现场的人能够在网络平台上主动地或者被动地接纳到关于展览的信息,并由此产生对话和讨论,他们都成为了博物馆展览的观众资源。 “超级衔接”是“衔接博物馆”这个概念的延伸和扩展。博物馆不只仅是让数字化的藏品信息在策展过程中方便运用,还在网站上公开藏品信息,促进藏品在网络上的传播和流通,并与其他藏品或者社交媒体衔接。博物馆也能够将在线展览与展厅内的实体展览相衔接,推翻传统概念,含糊网络展览与实体展览的界线。因而,超级衔接的博物馆不只仅将藏品数字化,更允许这些数据在不同的平台、设备和应用上传播与流通。 从“衔接的博物馆”到“超级衔接的博物馆”的变更,既有赖于博物馆的数字化探求,还有赖于观众更为复杂的数字化设备运用方式。观众等候生活中的事务— 社交网络、家庭、工作、休闲文娱、银行、购物、音乐、摄影—能够整合集成、相互衔接,等候他们的电视、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的信息能够同步共享。同时,这些观众相互之间也是超级衔接的。这关于“超级衔接的博物馆”是一件让人十分兴奋的事情。 “超级衔接的博物馆”不只仅寻觅愈加文雅和复杂的方式将博物馆中的内容衔接,还要对社会产生影响,所以“超级衔接博物馆”对博物馆来说是一个极具应战的概念。 希拉· 沃森 我以为“衔接”必须基于与社区的长期沟通。我是谢菲尔德博物馆群理事会的一名成员,对谢菲尔德博物馆的工作比较熟习,就以其为例来引见。谢菲尔德博物馆的多数公共活动都有长期的规划,活动经过口口相传取得了很多支持者。博物馆做了大量的工作去了解、熟习其观众,特别是关于那些很少有机遇参观博物馆的人来说。其中,西区公园博物馆(Western Park Museum)位于经济状况较差的地域,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会在学校门口与等候孩子放学的年轻母亲交谈,了解需求,并经过树立兴味小组和学校协作,同时与社会工作组织树立联络。深化的沟通无法经过一次两次活动抵达,需求长期、频繁地接触社区。 这也是我想特别强调的一点。固然国际博物馆日有助于推行博物馆最新理念、助力博物馆推出新颖有趣的活动并扩展博物馆的参与人群,但若想与社区,特别是不太参观博物馆的人群来说,树立耐久深化的联络,让观众有归属感,还是要依托博物馆自身长期扎实的工作。 就英国的状况来说,固然目前为止我还没发现有多少博物馆为今年博物馆日特地推出活动,但是与不同人群的衔接、探求多样化的藏品运用方式不时是英国博物馆工作的重心。由于曾经积聚了长期的工作阅历,博物馆展开新活动常常是基于已有项目和阅历展开。 02 依据您的研讨阅历和工作阅历,什么样的工作措施能构成有效的“衔接”? 理查德·桑德尔 经过暂时地与社分辨享权益,让社区成员参与到藏品意义、展览的构建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措施,也有其改造意义。不外这里我想提出另外一种方式,一种博物馆与社区共同协作的关系。 我还是以“特殊与特殊”项目为例来阐明。“特殊与特殊”项目周期长达两年,包含残障艺术家在内的残障人士、博物馆工作人员、研讨人员等各方协作者举行了多次交流会议,分享彼此关于藏品的不同见解。博物馆工作人员并不是直接对残障人士说“好,请把你们的见地通知我们,我们会据此改动我们的战略”,而是强调对话与共同发明的工作措施,因而任何决议都是多方共同完成的。这其中有猛烈的讨论,每一方都投入了大量的肉体,最后因而构成的叙说是十分深化的。 尤为重要的是,参与的博物馆都或多或少在这个过程中深思了自身的工作方式,承担了改动的义务,而不单单依托暂时性的与社分辨享权益取得合法性。借用科学研讨中买卖区理论(trading zone)的概念,我们希望发明一个非层级制的工作结构,使得社区成员带来的学问和阅历能够真正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学问和阅历取得对等的交流。 同时,我们注重研讨团队的多元性。固然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院博物馆美术馆研讨中心(Research Centre for Museums and Galleries)为名义上的项目发起方,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是研讨团队中的成员。这样,研讨成果的展示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学术文本,还有展览、研讨的方式。 经过暂时地与社分辨享权益,让社区成员参与到藏品意义、展览的构建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措施,也有其改造意义。不外这里我想提出另外一种方式,一种博物馆与社区共同协作的关系。 我还是以“特殊与特殊”项目为例来阐明。“特殊与特殊”项目周期长达两年,包含残障艺术家在内的残障人士、博物馆工作人员、研讨人员等各方协作者举行了多次交流会议,分享彼此关于藏品的不同见解。博物馆工作人员并不是直接对残障人士说“好,请把你们的见地通知我们,我们会据此改动我们的战略”,而是强调对话与共同发明的工作措施,因而任何决议都是多方共同完成的。这其中有猛烈的讨论,每一方都投入了大量的肉体,最后因而构成的叙说是十分深化的。 尤为重要的是,参与的博物馆都或多或少在这个过程中深思了自身的工作方式,承担了改动的义务,而不单单依托暂时性的与社分辨享权益取得合法性。借用科学研讨中买卖区理论(trading zone)的概念,我们希望发明一个非层级制的工作结构,使得社区成员带来的学问和阅历能够真正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学问和阅历取得对等的交流。 同时,我们注重研讨团队的多元性。固然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院博物馆美术馆研讨中心(Research Centre for Museums and Galleries)为名义上的项目发起方,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是研讨团队中的成员。这样,研讨成果的展示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学术文本,还有展览、研讨的方式。 03 如何了解国际博协(ICOM)对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作出的解释—博物馆是增强文化交流、丰厚文化、促进了解及协作、完成耐久战争的重要伎俩? 罗斯· 帕里 一方面,博物馆数字化的历史记载了博物馆才干强化的过程—博物馆以全新的方式中止保存、展览、研讨和教育。另一方面,博物馆也开端审视自身职能和定义,数字化也迫使博物馆思索为什么工作,如何工作。这是博物馆数字化时期的两个特性:新的才干(capability)和更多的自省(ref lectiveness)。 同时,博物馆的行业内部的交流和沟通也是我想强调的方面。由于数字化技术的进步,我们要在网上分享博物馆的信息,专家群体必须求分离起来,让用户找到(accessible)并运用信息。数字化和电子计算机化(computerization)请求博物馆共同协作。假如一个博物馆想要在国内或者国际的平台上分享藏品信息,就需求与其他博物馆中止愈加紧密的协作—认同统一的技术规范、思索数字化带来的法律和伦理问题、思索不同博物馆的策展人如何工作,他们优先思索的事情是什么。这种博物馆相互之间的倾听,思索,了解和认同,将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对话带到一个更方便更高效的平台。 所以,关于我来说文化交流不只仅意味着观众在网上去体验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也意味着博物馆专业人士的文化交流和协作。由于数字化网络技术的兴隆,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专业人员的距离被大大拉近,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文化交流、多元协作,这是另一种层面上的文化交流。 04 研讨团队的多元性这一点很有意义。我留意到您参与的项目里面常常有艺术家的参与,这是出于什么思索呢?对博物馆来说需求怎样的磨合过程? 理查德·桑德尔 艺术家常常能提供观看问题的新视角和新措施。的确,协作是一个磨合的过程,既要思索创作的效果,也要思索博物馆的工作状况。例如,博物馆的展览项目常常很早就确了,不一定有时间有空间展示艺术家的创作。在“特殊与特殊”项目中,我们决议采用戏剧、脱口秀等表演方式,就是思索到表演的方式产生的冲击力比较大,也可有效应用博物馆的场馆。 同时我也以为,“创作”不是艺术家的特权,它能够是一个协作的过程。为什么我就不能中止创作呢?为什么博物馆就不能中止创作呢?当然,我并没有身手上台表演脱口秀。但是,我能够为艺术家的脱口秀创作做出我的贡献— 我对残障议题十分了解,我就能运用我的学问与艺术家交流,影响他的创作。同样,藏品研讨人员对藏品的了解很深,策展人擅长应用博物馆空间,这些都是和艺术家共同创作的可贵资源。因而,当我们向艺术家抛出橄榄枝的时分,我们会明白表示,这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艺术创作任务,这是一个协作项目。同时,在展示艺术作品的时分,我们会强调这些不同面向的“创作”,而不是说这是某个艺术家的作品。 05 对话与协作的工作措施能带来很多可能性,但也具有不肯定性。在多方协作的过程中,该如何决议工作“质量”?会有哪些问题?您运用了何种工作流程或者工具去处置问题? 理查德· 桑德尔 并不是任何人一开端就接受这样的工作措施的——大家都有或多或少的不保险感,对项目带来的应战也有不同的认知。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院博物馆美术馆研讨中心之所以能够发起这样实验性的工作方式,很大水平上依赖我们之前曾经中止过很多相似项目,有良好名誉,因而参与各方都很信任我们,但这并不代表项目中止过程中没有问题。 首先我们要确立工作的准绳,确保每个人接受项目的中心价值。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希望参与者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项目中来,提出他们的想法,表白质疑。在“特殊与特殊”项目一开端我们就肯定:我们要应战社会主流关于残障人士的缺陷认知方式,发明医学以外的言语来讨论残障议题。有了共同的价值基础,在项目中止过程中各方也都坚持对话和深思,那么即便我们可能会在项目中止过程中不得不调整工作措施,我们对项目的认识是分歧的,也不会质疑项目成果。由于对话的开放性,与其说我们取得的是妥协的结果,不如说是容纳了各方观念之后发明出的新观念。 我们的工作都是树立在耐久的协作关系之上——坚持交流是最重要的。这体往常很多工作细节中,好比,开会时我们摆放桌椅就要保障是一个鼓舞讨论的桌椅规划,而不是“讲座”式活动的布置。另外,要保障参与者有足够的交流时间,并对讨论结果做出回应,而不只仅是做出讨论的姿势。例如,在“特殊与特殊”项目的前期讨论中,博物馆的藏品研讨人员会中止基本的藏品信息分享,接着艺术家、研讨者自由探求藏品,然后大家再聚在一同,倾听艺术家与研讨者提出的计划,据此分头研讨,改进项目。 另外一个应战是,博物馆机构内部的不同部门会对项目有不同认知,因而当我们和博物馆协作的时分,有时分固然双方签署了协作协议,可能也会有一些预料不到的状况发作。好比,“特殊与特殊”项目协作的医学类博物馆和学会都是很庞杂的机构。固然我们和博物馆的策展人很早就达成了共识并签署了协议,但是他们从属的部门有时有不同的请求,对协作有不同的等候。我们作为研讨机构,需求中止谐和。我们会尽量就项目的价值和意义中止沟通,让协作者置信以我们的阅历,在保障目的和价值观的前提下能够运用灵活的工作方式。 最后,由于我们关于项目是持一种开放性的、长大性的态度,项目进度很大水平上取决于各方在过程中的研讨和讨论,我们常常不能精确计划项目成果,但是项目的资金资助方常常需求我们给出明白的项目预期成果。因而,如何谐和资金资助方的请求,又坚持项目的长大性是我们不时以来的工作重点。 06 我们应该如何了解新观众?新观众有哪些特性? 罗斯· 帕里 普通意义上我们是这样思索新观众的:突破天文空间的限制,观众能够远程参观博物馆。无论是大型的国际博物馆,还是依托意愿者承担主要工作的小型社区博物馆,都能够经过互联网取得展示自己的机遇。 另一种思索方向是针对那些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在运用博物馆信息的新观众。当博物馆允许它们的藏品信息在社交媒体上公开传播,一些在阅读网上信息的人可能并没有认识到他们所阅读的信息来自博物馆。例如,某人在寻觅某件艺术品的信息,可能他阅读的高清精巧图片或者文字信息来源于某个博物馆的馆藏或者策展人的诠释,但是他可能并没有认识到这件事。又如,在某个小学课堂上,学生在学习关于重力的学问,教员展示了一段视频来解释重力的含义,这段视频很可能是由某个科学博物馆公众教育团队设计制造的。 博物馆的信息经过在网络环境下与其他信息相分离发明出新的受众群体,这和传统博物馆的运转方式是不同的。博物馆的传统工作方式是约请观众进入指定的地点,再运用大量的信息将观众限定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但是在网络上博物馆可能在观众的认知过程中只贡献了一段文字或者几张图片,或者一段视频,这些信息的碎片与其他的对话相分离,变为了另一种方式的共同体。我以为这是一种新的博物馆观众的类别。这类观众可能并没有想要去博物馆的客观愿望,也并没有刻意地想要去搜索博物馆的信息,他们可能只是在网上随机地寻觅他们感兴味的信息,而被超级衔接到博物馆。“超级衔接的博物馆”正在悄无声息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效劳于网络上愈加宽广的受众群体。 07 博物馆需求如何运用新的措施去满足新公众的需求? 罗斯· 帕里 当博物馆决议接受在网络上面对全球观众的事实,就可能要思索提供个性化的信息给不同地域的观众。博物馆要成为“超级衔接的博物馆”,必须做出在线公开信息的准备。例如,博物馆要为不同国度的观众提供不同言语的信息,需求在不同的地域面临不同的有关信息的法律法规的限制请求等等。 同时,博物馆在具有更宽广受众的时分,要进步自身关于观众个性化需求敏感度。在提供信息的时分去选择与该用户所在地域有关联的或者与用户自身有关联的。例如,博物馆在向用户的手机推送每日信息的时分,能够自动查询用户所在的天文位置,向用户引荐当地的艺术家、与当地有关的主题展览或者藏品等。博物馆在这个过程中不再仅仅是一个具有展览的客观地点,而是要去分辨观众所处的天文位置,为每个观众提供中央化、个性化的展览。这能够说是一种全新的策展方式。在实践应用中,博物馆在将藏品信息数字化的时分记载下藏品的天文数据(Geodata),赋予藏品空间意义和价值,这样在用户搜索信息或者博物馆推送信息的时分就能够运用天文数据库中的搜索结果。这种依据观众的需求提供不同展示的策展方式,也同样让我们重新思索博物馆的传统定义,这请求博物馆的工作需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去思索更多个性化的公众教育的问题。 08 可否与我们分享您在理论与研讨中有关博物馆对藏品的谋划运用、社区工作方面的阅历和方式? 希拉· 沃森 我在诺福克博物馆及考古部门工作期间,曾和教育部门的同事带着藏品来到当地监狱,经过藏品和服刑人员互动,引见藏品的历史和博物馆的工作。我们的本意是经过这样的方式进步服刑人员的读写才干,为他们出狱后的生活做准备。没想到的是,服刑人员对博物馆的工作十分感兴味,希望能够以某种方式参与到我们的工作中来。当时我们正计划重新谋划当地一所历史建筑的展陈,当服刑人员了解到我们正在招募意愿者衣着古代服装解说建筑历史的时分,他们最感兴味的事是辅佐我们制造这些古代服装。这件事得到了监狱管理层的鼎力支持。接下来,我们的意愿者们把他们的衣服尺寸和将要表演的人物通知服刑人员,后者花了一年时间研讨服装的历史,完成衣服的制造,包含蕾丝、纽扣。废品的精致水平令人赞扬不已。 这些活计全部在服刑人员日常活动时间中止,没有占用他们额外的时间。当意愿者穿上这些服装的时分,我们拍了照片,发给了服刑人员。 服刑人员无法参观博物馆的实体建筑,但是经过这样的方式,他们感遭到自己是博物馆工作的一部分,有一种自豪感,这对他们出狱后回归社会、树立生活的自信心都很有辅佐。关于监狱的管理人员来说也是好事。 这一点也是我想强调的——很多胜利的协作是在计划之外的,关键在于博物馆要坚持开放的态度,主动发现需求,并对公众的需求有所回应。 另外,我以为在英国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和社群一同工作,而不是为社群工作(work with communities, rather than for them)。也就是说,我们不是把自己视作专家,通知观众什么是对的,而是倾听观众的声音,了解他们想要参与博物馆工作的方式——为何不把观众当做博物馆的协作者呢?社区成员关于他们所在社区的了解水平常常能够弥补博物馆人已有的学问结构,挖掘藏品的潜力。 我们常常人为制造博物馆与观众的分野,把观众视作博物馆需求“争取”的对象,想要他们进入到博物馆中来。这当然十分重要,但我以为同样重要的是,博物馆也需求进入到社群中去,去了解人们在做什么。 09 在您的研讨中,博物馆的历史叙说占领了很重要的位置。在您看来,博物馆有关历史叙说的“超级衔接”工作应该如何推进? 希拉· 沃森 我以为博物馆有义务去讨论有争议的问题。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博物馆,他们不愿意珍藏有关法西斯团体的藏品,而只是珍藏他们觉得“没问题”的藏品,由于他们担忧假如珍藏关于极端权力的藏品,就等于认可了这种藏品和这种立场。我以为,博物馆应该无惧展示让人不悦的或者有争议的藏品。我明白这有很多艰难之处,由于博物馆可能会面临很多责备。但是观众应该有权益自己判别,自己做决议,博物馆的职责是辅佐这一过程,而不是替观众做决议。 10 博物馆需求什么样的工作机制才干促进与社区的协作关系? 希拉· 沃森 我以为应该在博物馆工作人员、意愿者和常常参观博物馆的群体之间树立一种对等的关系。一方面,这有助于博物馆树立一个富有生机的社区,丰厚博物馆的阐释工作。例如,在国度名胜古迹信托(National Trust)管理的诸多历史建筑中,担任观众解说的都是当地意愿者,他们丰厚的学问贮藏能够给观众提供不一样的参观道路和解说内容。 另一方面,即便工作人员离职,意愿者和参观者作为当地社群的一部分,依旧能够维系博物馆与当地社群的关系。在英国,即便政府关于博物馆的财政支持减少使博物馆丧失了很多工作人员,但是博物馆与社群的关系并没有因而而丧失。假如博物馆能够花肉体培育自己的意愿者团队,注重他们的价值,那么意愿者就能够鼎力辅佐博物馆的工作。 11 将博物馆的工作开放给社区后,博物馆或许会碰到很多质疑的声音,那么博物馆如何有效吸取阅历、回应质疑并均衡自身的工作中心呢? 希拉· 沃森 我第一次组织社区成员参与到关于博物馆工作的讨论中来的时分,遭到的打击可不小。有些人以至希望痛快把当地博物馆关了,觉得它不应该存在。我们做的努力都没有被认可。但我觉得这就是工作的常态,由于大家永远都会有意见。假如博物馆真的是为人效劳的话,它假如不选择倾听,一朝一夕会产生一种“自己做的就是最好的”幻觉,而失去与社会的真实联络,只能满足特定团体的需求。 我举一个例子。我过去工作的中央是一个港口城市,过去海难频发,因而我们在展览中包含了“残骸与解救”(Wreck and Rescue)的主题。我们咨询了一些社区成员,发现大家很感兴味的一个主题是展示出社区的恢复力以及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助。而设计师想象的计划则希望着重呈现船只在风雨中平稳、失事后的凄惨现象,希望经过设计伎俩让观众设身处地。这就是社区声音和“专家”声音之间存在差别的例子。 假如我们需求做出改动?那又如何呢,就当做一种实验。我觉得工作的重点在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指导力,应该在博物馆中树立一种鼓舞全体员工与社区对话的工作机制和久远规划——接触社区不只是市场推行部门或者教育专员的工作,文物修复师、展览制造团队都应该归入到与社区有关的工作中来。这样的工作不简单,为了准备中央博物馆的新馆及其开馆展览,我们花了几年时间组织社区成员小组讨论,引见我们的计划,讯问他们的意见。我们也做了许多采访,与社区组织沟通。这期间我禁受了很大压力,也阅历了很多波折,但是我很有成就感。 这其实是一个了解需求和沟通的过程,包含博物馆工作人员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改动过程会十分慢,做一点,积聚一点,一朝一夕,才会有大的变更。一下子改动一切事情是不理想的,由于政府、资助者、工作人员等各方的诉求都不一样。 本文改编自《超级衔接的博物馆:新措施、新公众——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学者访谈录》,原文刊载于《博物院》2018年第3期(总第9期)。作者:陆思培 朱末寒 莱斯特大学。 《博物院》杂志2018年第3期 《博物院》杂志 《博物院》杂志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科学出版社主办,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共同协办的国度级博物馆行业期刊。该刊主要栏目有:专题探求、理论研讨、博物馆理论,涵盖与博物馆相关的以下学术研讨成果:博物馆学理论与博物馆史;藏品征集与保存;藏品修复与维护;藏品研讨;展览与展评;博物馆教育;宣传与文创;博物馆管理;开放与安保;博物馆建筑;博物馆数字化与信息化;专著与论文述评;与博物馆相关的历史与考古研讨、古建筑和古遗址的维护与研讨及其他相关研讨成果。 《博物院》杂志为双月刊,国际规范大16开本,136面,全彩印刷,面向国内外发行。 投稿方式: 1. 电子版发送至邮箱: bowuyuan@mail.sciencep.com; 或注册登陆投稿平台: http://ees.scichina.com/user/login.action。 2. 纸质版请邮寄至本刊编辑部。 订阅方式: 1. 读者可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码80-603。 2. 读者也可在中科期刊淘宝店网购或与本刊发行部联络。 联络方式: 电话:010-64033878 010-63370450 传真:010-64030141 地址:北京市东黄城根北街16号 100717 图表来源于原文 作者:陆思培&朱末寒 编辑:皮卡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