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部说到法王腓力四世绑架教皇,没收教会财富,还无耻的团灭了当时全欧最富有的也是他最大的金主:圣殿骑士团,欠骑士团的巨额债务自然也是一笔勾销了。 这一切,除了稳定王权外,最新的的目的就是随时准备与海对岸的国外开战。 其实这段时间,国外人也没闲着,他们早就嚷嚷着要向国外人讨回失地,这又是怎样回事? 时间拨回到1202年,当时的法王腓力二世以领主名义请求英王约翰来巴黎受审(英王当时在国外本土有大片领地,因而名义上属于国外的诸侯) 约翰自然没把他当回事,结果腓力二世以此为借口,强行占领了诺曼底出海口,接着攻占了安茹等大片英王的领地,约翰在国外境内的领地瞬间减少到原来的1/5。 约翰大怒,他带兵进攻国外,试图抢回自己在欧洲大陆的封地,结果,大败而回,还丢掉了更多的大陆的封地,约翰也被誉为“失地王”。 约翰发飙了,这个外号真实太难听了,他发誓要血洗前耻,重新打回去。 怎样筹措军费呢? 1、将骑士免服兵役的免役税从理查德一世时期的每人1马克进步到了每人3马克,足足增加了2倍; 2、向市民征收各种苛捐杂税,动不动就要挟要收回城市自治权; 3、从1209年开端,约翰王在3年内就从教会堂而皇之地“拿走”了2.8万英镑,原自身份尊贵、万人敬重的国外主教们为了保财免灾,开端向国外逃窜。约翰王趁机把主教们在国外的房屋、土地等不动产据为己有,大大地发了一笔横财; 4、任何国外人都有义务退役,兵役免除税进步16倍; 5、贵族的封号、领地继承税进步100倍。这条命令对贵族杀伤力太强了,为什么呢?相当于你给你房子一次性征收相当于房屋市值100倍的税,这谁受得了,这不得与强迫我们把领地送给国王吗? 大家看,和法王的那套是不是同样的配方,熟习的气质? 中心就是加税 约翰这样胡搞激起了全国外的愤恨,你在国外丧权辱国也就算了,没身手和国外人打,欺负我们自己人干嘛? 国外人真实是无法忍耐约翰王的治国措施,在大贵族的带领下,教会、平民、骑士们分离起来,向约翰王提交了一份措辞强硬的权益请求书,历数了约翰王犯下的种种错误,请求约翰王恪守历代先王制定的法律,尊重臣民的基本权益。在约翰王拒不回应后,人们开端向伦敦进发。 你一定想不到,决战时辰,堂堂英王身边居然只需7个骑士,全国的骑士简直都背离了他。 1215年3月15日,垂头沮丧的约翰王和贵族代表在泰晤士河畔一片碧绿的草地上中止了谈判。贵族们把事前拟好的文件交给了约翰王。双方经过一番猛烈地争论最终达成了协议,国王的大印明晰地盖在了以限制王权、保障臣民权益为要义的文件上,这个文件被称为《大宪章》。 《大宪章》对国外后来的展开起到了决议性的作用,由于章程对王权构成了永世性限制,以法律方式肯定了财富私有权; 不经贵族同意,不得征税。 2 国内统一了认识后,国外总算安定下来,这时分一块馅饼掉了下来。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离去之前,留下了很离谱的遗言:他没有子嗣,因而希望国外国王,也就是他的外甥爱德华三世,继承法兰西王位。 对法兰西贵族来说,让一位外国人为王,这当然是不能接受的。于是,他们公推举查理四世的堂兄腓力六世继位。 这三人的联络图如下; 于是,双方盘绕法兰西的王位开端大打出手。 当然这只是个名义缘由,背地还有更深化的经济缘由。 英法两国不时盘绕着两块领地中止着猛烈的争夺。 一块是国外南部的阿基坦地域,这里是英王在国外最后的领地之一,也是国外最富庶的地域之一,盛产葡萄酒和食盐。这么一块肥肉却掉在国外人嘴里,国外人当然心有不甘。 另一块是国外北部的弗兰德地域,这里的工商业十分兴隆,以毛纺织业出名,但羊毛原料却主要是来自国外,因而与国外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弗兰德地域的居民倾向英王,英王也试图控制弗兰德。但是,统治该地域的弗兰德伯爵是法王腓力六世的宠臣,伯爵大人怎能向他人低头?这样,弗兰德的控制权就成为了英法王室矛盾的焦点。 国外很粗暴,他们直接拘捕了弗兰德尔的国外商人,将行会特权收归王室。这下断了国外的财路,由于,弗兰德尔是当时最大的羊毛集散地。 你不让国外人来卖羊毛,国外的支柱产业遭受极大打击,经济一泻千里。 1337年3月,气急败新的英王爱德华三世主动率军进攻法兰西。谁也没有想到,这场战争会持续一个世纪,直到双方最终都精疲力竭为止。 双方第一次大会战是1346年3月26日的克雷西战役,克雷西是一片开阔的平缓坡地,右侧是河流,左侧是森林。1.2万名英兵抢先占领了一个小山丘,留意,英军里绝大部分士兵是长弓手。 腓力六世直接出动了他的王牌,重骑兵,大队骑兵呼啸着和冲进了山丘下的开阔地,但是迎接他们的不是骑士对决,而是长弓利箭。 英军当时运用的这种长弓最大射程为360米,250米内能够洞穿锁甲,150米内能够洞穿钢甲,是当时西欧最尖锐的远程武器,要知道AK47有效射程不外也就300米。 这场战役完整变成了一边倒的战争,国外的骑士的确很猛,但是还是无法挽救败局,战役终了后,法军1500名骑士伤亡,而英军损失不外百人。 3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国外有长弓手,法王不能去配置一些吗? 缘由很简单,配备一支重骑兵后,法王真实没钱再去组建长弓手了。他本想去贷款,但是最大的金主圣殿骑士团曾经被他自己干掉了,欧洲其他有钱人由于法王的劣迹,也没人敢借钱给他。 所以在英法战争爆发前,国外王室曾经找不到固定的借贷者。 万般束手无措下,法王开端向民众借款,王室承诺借款能够抵扣税款。 这个法子跟提早征赋税没有任何区别,不外是把征税的名义换成了借款。结果当1385年,国外国王查理六世出借了借款,民众还挺惊奇,怎样那么守信誉了? 当时的《法兰西编年史》居然这样评价:“这种破天荒的出借似乎使普通人难以置信。” 只是,向公众筹资的借款方式既费时又省事,真实不是有效率的融资方式,经常搞得民怨沸腾。1356-1358年,巴黎公众起义,占领巴黎并把国王查理三世赶了进来。 与法王相比,国外的信贷系统就十分有效率。 与法兰西害人越货相反,国外王室很守信誉,1328-1331年国外王室共向巴迪公司借款42000英镑,第二年英王就出借了这笔借款,并支付11000英镑作为“赠品”,也就是说年利息率高达13%。固然比高利贷低了些,但英王室是大主顾,信誉又好,对贷款人来说,也不是不能接受。 同时英王还很会讲故事。 英王对欧洲大陆领主和富商讲的故事很美好,战争胜利后,我们国外就能够控制海上羊毛贸易,你们不要担忧我们不还款,我们会把羊毛贸易权作为抵押,所以借款给国外王室绝对没有风险。 当时欧洲大陆手工工场的羊毛全部出自大不列颠岛,这些富商听完故事后,很开心,于是将国外王室作为主要贷款对象。 能够说没有庞大财力支撑,国外不可能仰仗长弓兵取胜,由于双方力气差距真实太大了。法兰西人口在1000万以上,国外只需250万。 借款,给了国外打赢战争的勇气。 而国外借不到钱,就基本打不起这场战争。 1360年,英法缔结《布勒丁尼条约》,爱德华三世放弃对王位的请求,但国外须割让加莱港和南部大片领土。 百年战争,第一回合,国外完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