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有这3种“难带”表示,大多很聪明 在育儿的过程中,不乏这样的情形: 你一转身,孩子就在大白墙上,画上一些让人看不懂的“火星文”; 当你转身接个电话,孩子就溜进厨房,将一袋面粉洒出一片白茫茫; 当你累了一天,闲下来想看会儿综艺,找不到遥控器,最后发现某个角落只剩遥控器残骸… 有家长吐槽,“人类幼崽拆家,只需孩子够努力,迟早能一无所有。” 孩子太调皮,“鬼点子”太多,让家长精疲力竭,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有人说,“越难带的孩子,越聪明!” 李玫瑾教授也曾表示: “孩子难带不是一件坏事,反而是孩子聪明的表示。” 特别是孩子有这3种行为,家长应该快乐,并加以引导,千万别湮没了孩子的“天赋”。 01 孩子猎奇心强,爱问为什么 在孩子小的时分,他们对什么都表示出激烈的猎奇心。 一个简单的玩具、一只蚂蚁,他也能盯着看很久。 他们每天在家里翻箱倒柜,总想看看那些中央躲藏着新奇的物件。 孩子猎奇心重,总是东摸摸西看看,家长却担忧孩子受伤。 但正是这种猎奇心,才让孩子觉得到世界的巧妙。 有人说,“世上一切的发明和发明,都源自激烈的猎奇心。” “发明大王”爱迪生,从小就是一个让教员很头痛的孩子。 他对什么都觉得猎奇,好比他总会提问:
关于爱迪生而言,眼前的世界,就是一部十万个“为什么”。 而教员却被他问得哑口无言,十分恼怒。 在我们生活中,有时也会被孩子问得不耐烦。 好比大人看到圆圈,就是圆圈。 而在孩子的眼中,却能够是天上的月亮,想吃的棒棒糖,支撑汽车行走的轮胎,又或者是一个充溢奇妙的无底洞。 孩子会不停地对我们提问,很多家长要么敷衍,要么不耐烦。 孩子的猎奇心,就这样被父母扼杀了。缺乏猎奇心的孩子,将逐步变得平凡。 而爱迪生的妈妈之所以能哺养天才,离不开她聪慧的引导。 她鼓舞爱迪生提问,极力地去维护爱迪生的猎奇心。 后来,爱迪生在自己感兴味的范畴,大展拳脚。 另外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也是天生猎奇。 他十一二岁,就在家里成立了自己的实验室。 而父母对他的行为,十分支持。 父母为了辅佐他知道“蚂蚁怎样找到食物”,陪着他做了一系列的实验。 有了父母的支持,理查德·费曼才干依据自己的猎奇心去探求未知的范畴,从而最终取得庞大的成果。 英国科学家培根曾说: “猎奇心是孩子聪慧的嫩芽,提问则是孩子求知欲兴隆的标记。” 每一次的胜利,都是从一个想法开端。 孩子的猎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也是由家庭氛围滋养的。 为人父母,我们要当心肠呵护孩子的猎奇心,由于猎奇心是孩子最可贵的财富。 首先,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关于孩子的提问,我们不只不能敷衍,而是要坚持浓厚的兴味,与孩子一同探求。 其次,我们要为孩子营造一个保险有趣的空间,多带孩子去大自然中,激起孩子的猎奇心。 千万不要因自身的学问局限,而困住了孩子的猎奇心。 由于,那颗猎奇心,会让孩子小小的脑袋中,装满大大的聪慧。 02 孩子总是质疑大人的观念 在我们生活中,可能孩子常和自己“唱反调”。 妈妈说,要先喝汤再吃饭;孩子会提出质疑,“吃完饭再喝汤,不是也很好吗?” 可能和他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他会说,“肯定有比砸缸更好的措施。” 一个孩子,假如不时质疑大人的观念,关于很多权威型的家长来说,这是无法忍耐的。 他们不允许孩子质疑自己的权威,以至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在孩子身上。 他们以为孩子,提出质疑就是挑刺,或者是孩子的了解才干差。 其实,勇于质疑的孩子,才是真正聪明、英勇的孩子。 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孩子会质疑,才会有思索,才干取得更大的长大。 曾有新闻报道,一位8岁男孩,针对二年级课文《羿射九日》中的用词和逻辑,提出质疑。 篇章中前面提到“江河里的水被蒸干了”; 后面段落,马上又提到“他蹚过九十九条大河”。 小男孩质疑: “水都蒸干了,为何用蹚?” 面对儿子的质疑,男孩的妈妈发了一个朋友圈,不久被人上传到网络,引发热议。 或许,我们大多数家长遇到这种问题,可能会对孩子说:
但这位男孩的妈妈没有放弃,她多次联络人民教育出版社中止讯问。 终于,他们等到了人教社官方微博的回应: “这个孩子勇于质疑,能够边读边思索,提出了很好的问题…蹚字的确不恰当,会对教材恰当修正。” 勇于质疑的孩子,他们不会随意迷信权威,而是勇于突破和创新。 一个只知记忆、不善思索、不敢质疑问题的孩子,不会有创新的才干,最后都将趋于平凡。 为人父母,我们要注重孩子提出的问题,鼓舞孩子思索,培育孩子多动脑的习气。 如此,孩子勤于思索、擅长动脑,他们控制学问的才干、长大的速度都会优于同龄人。 03 孩子总爱“搞破坏” 很多父母总是吐槽孩子,爱“搞破坏”: “家里的玩具,被孩子拆卸得七零八落; 买个遥控飞机,玩不了半天就被孩子给“肢解”了。 无聊时,他以至会给家里的电视机凿个洞,说看看能否钻进去…” 遇到这样的事情,很多父母都会抓狂加解体。 孩子名义上,具有了"无敌破坏力"; 实践上,“搞破坏”是孩子在满足猎奇心,探求世界。 其实,只需父母加以正确引导,孩子这种行为不是一件坏事。 麻省理工教授,曾经用20年时间研讨全球的天才科学家、工程师们,发现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 “入手才干强”。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 “儿童的聪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孩子会入手,小脑瓜自然聪明。 曾在网络上,有个小学生火了。 他叫张荣景,才12岁,因发明“防坠楼窗”,获第118届法国巴黎发明展金奖,也是中国代表团在这届发明展上取得的最高奖励。 这个发明,借用透明电梯的原理,当翻开插销,窗户向上时,防护窗自意向下; 窗户向下时,防护窗自意向上。 无疑,这个发明一定是在他无数次入手之后,萌发的创意。 湖南长沙有个女孩,发明了“具有除湿和消毒功用的便携式外带消毒箱”。 这个发明,在第六届澳门国际创新发明展上,斩获金奖。 这个“宝箱”是在一家人自驾游时,女孩萌发想法,最后发明发明的。 由于在旅途中,弟弟妹妹的奶瓶和餐具清洗后,无法消毒。 这个发明,只需将碗筷放入“箱”中,就可用蓝牙或手机网络,中止自动除湿和消毒。 爸爸引见,女孩从小入手才干强,“爱搞破坏”,家里的东西经常要阅历被拆开、重组的惨痛阅历。 孩子从小爱“搞破坏”,关键看父母如何引导。 关于孩子的“破坏行为”,我们要教会孩子扫除风险性的东西。 好比通知孩子哪些东西能拆,哪些不能玩。 孩子在搞破坏的时分,我们要鼓舞并辅佐孩子,把东西装置好。 在生活中,我们要鼓舞孩子做个小修理工; 如此,岂但能满足孩子的探求欲,增强他动脑入手的才干,更能培育他的家庭义务感。 同时,我们更要通知孩子,自己“闯下的祸”,一定要学会“善后”,自己收拾“搞破坏”的现场。 孩子在大胆的探求中,会启示出更多的聪慧和发明力。 孩子难管束,很多父母都阅历过,但却不用过火担忧。 难管束的孩子,常常思想更生动,更擅长入手,具有创新才干,父母应该为此感到快乐。 假如你的孩子,具有以上的三个表示,家长应该好好思索,如何去正面引导。 只需这样,我们才干让孩子的“优势”,得到最大水平的释放! 文章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