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人 转自冯相成艺术中心 中国新学院绘画代表油画家综述与比较剖析 ——戴士和、闫平、段正渠、尚扬、冯相成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油画之路已有70余载,其中学院派不时是无法绕开的话题。若论“新学院绘画”,与之相对必有“旧学院绘画”之言。我们知道,上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油画艺术的展开基础得益于各大美术学院所树立的教学体系。以最初徐悲鸿所树立的注重写实主义与素描基础的教学体系,与来自苏联的马克西莫夫的锻炼班对中国学院绘画有严重影响,这种“苏派”方式——程式化、技巧性的基础锻炼至今还深植于美院油画的教学体系中。变更源于1979年的星星美展掀起了新的美术思潮,激进的艺术家们经过自创西方现代艺术来冲击旧有的固定方式,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与历史相互映照。而85以后,自我认识的醒悟与艺术家自身的学识扩展使学院绘画走向一个新的范畴。我们所说“新学院绘画”的意义在于,它在当下分离了中国的文化与艺术肉体,以寻觅真实的体验与自我认识为主导,经过娴熟的艺术言语来表白视觉、听觉、触觉所无法企及的情感与真实。 那么如何界定“新学院绘画”代表的油画家?回首中国现代艺术的展开历史,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现代艺术展”、“新学院派”的呈现,实践上是针对85新潮艺术所缺失的对艺术言语与艺术本体思索的一个过程。彼时,批判家易英先生发表一文《新学院派——传统与新潮的交接点》中指出: 假如只是从学院派的技术与创作来了解新学院派,还只是浅层次的,更重要的方面是美术院校作为现代艺术的信息中心和实验室,是使中国的新潮美术解脱模仿性、盲目性,走向学术化、文化性和民族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这样看来,“新学院绘画”能够说在此前“新学院派”的基础上,打通美术院校自身的校园文化壁垒,更多朝向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更为复杂的现当代艺术的视觉阅历与民族性的思想肉体。如此大浪淘沙,真正具有这种内涵的中国油画艺术家不可多得。如在北方地域学院出身的戴士和、闫平,在南方地域学院出身的段正渠、尚扬、冯相成等,他们均以共同的阅历与学识,长大于学院又跳脱出学院自身的局限,从艺术言语、观念、文化等多视角,作出极具个人作风与时期特征的中国油画,为中国新学院绘画之路架设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戴士和出生于1948年,早年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研讨生班。在30多年的创作生活中,戴士和一直坚持实地调查写生以取得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不拘泥于一种方式或作风,便是他自述所言“摇晃”的个性。《宏村村东》是赴安徽宏村写生系列作品之一,画中运用大胆的笔触去“写”景,而徽派建筑的白墙经过岁月腐蚀下构成斑驳痕迹,艺术家以一种“意”的肉体,或混色拼撞,或分割构成,随性的用笔却紧紧抓住物象的实质真实又不乏对细节的掌握思索。戴士和长期努力于将“写意油画”作为专攻的学术细致目的,在中国自身的艺术精髓中吸取营养,以新的眼光审视传统并注入自己的感受,学院绘画的一种“新”便表示于此。 戴士和 戴士和 《宏村村东》 2003年 布面油画 49×70cm 戴士和 《惠安行》(部分1) 2016年 布面油画 150X500cm 闫平同在北方学习,作为新学院绘画一员的特殊之处在于,她是一位女性艺术家。于此身份,闫平的画作中充溢对“爱”的表白的题材,早期她热衷于温道理性的题材,但对观念、历史、哲学等是闫平有意规避的话题。关于真正的艺术而言,创作的感人在于自身的生活体验,才有早期《母与子》系列的创作。之后闫平将视角扩展到戏班、日常生活的细节,最终至个人向内感受的表白。而对艺术作风的观赏自创,诸如马蒂斯、毕加索以至国画巨匠黄宾虹的艺术对闫平的创作均有影响。《新年的忧伤》是艺术家个人生活阅历的沉淀,颜色的比对,线条的“笔意”探求,向内的心灵跟随,闫平在油画的个性表白与综合实验中表示着她在中国现当代艺术中所处的特殊定位。 闫平 闫平 《新年的忧伤》 2013年 布面油画 200X180cm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的段正渠也是特殊的一位,彼时从美院毕业后告别优越的工作机遇,义无反顾回到陕北乡村去寻觅质朴的艺术情感创作。《七月黄河》、《黄河传说》等作品展示出粗暴的表示主义,又有些“文学”气质的思索,人物突如其来试图环抱大鱼,身后亦是昏沉翻腾的波浪,给人一种激烈的肉体性对比。段正渠虽深受鲁奥的油画言语影响,但在自创学习的同时,其审美认识、主题选择、技法创新等无不印刻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痕迹,透露着对本土人文肉体与生命的思索。 段正渠 段正渠 《七月黄河》 1995年 布面油画 110X190cm 段正渠 《黄河传说》 2002年 布面油画 120X160cm 相比以上三位出生早些年的尚扬,却在景色油画的道路上又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域。尚扬1981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研讨生班,湖北自古就以“奇诡浪漫,神采飞扬”的楚艺术而出名,不知能否因长期居学于此,才极具楚人的丰厚想象力与表示力。早在85时期,尚扬留恋陕北高原景致,多用一种暖黄颜色子调和画面,被人称之为“尚扬黄”,巨幅创作《黄河船夫》如此震动人心。画面中极少描画其他颜色与明暗对比的平面,亦是艺术家刻意丢弃学院中的陈旧“苏派”观念,如此才有之后的《大肖像》、《大景色》系列作品,尚扬开端寻觅并凸显个人作风,引得时人跟随。进入21世纪,不同于戴士和与段正渠对景色油画的深化,尚扬思索到一个属于中国油画的必要问题,就是中国的油画艺术家应该在民族性、文化性中寻觅属于自身油画展开的道路,而非仅以自创学习西方化的观念和言语中止表白。2003年开端创作的《董其昌计划》系列,传统山水画元素的植入被艺术家合成、重构,而穿越董其昌所处的明代直到当下社会,笔墨山水被往常“解构”的山水所复制,无不令人深思其创作背地的隐喻。尚扬将心灵空间与艺术的博大相对等,在中国油画艰难展开之路中,不积跬步,无致使千里。 尚扬 尚扬 《黄河船夫》 1981年 布面油画 140X381cm 尚扬 《董其昌计划》 2009年 布面综合资料 300X272cm 出生较晚的青年一代艺术家冯相成,在艺术世家之中长大,从小潜移默化使得少年时的他对艺术、油画有着更深化的思索与神往。早在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又受教于德国的学院体系,这一点是更为年轻一代艺术家的优势,90年代后中国经济社会发作基天性的变更,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有机遇与野心走出国门去探求艺术无量的边疆。但是游学于世界中的冯相成最终还是回到祖国大地,由于骨子里流淌着炎黄子孙的血液。不同于前人对绘画题材与观念的抉择,冯相成留意到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应该有的学术基础,而并非是一种简单的模仿与涂鸦。绘画的心灵、直觉与其所展示的肉体,才是当代油画在如此复杂的社会矛盾中赖以生存持续的基本所在。冯相成的肉体追求汇合在自然中,极富有情感的张力。《寒塘听语》展示出一幅秋天的池塘,艺术家巧用“语”与“雨”的谐音与寓意,这里的“语”或许一方面指示了秋天的池塘在淅沥的雨中残景,隐约让人感到生命的凄凉;另一方面或许是在通知我们要留意到生命的细节,由于自然是会说话的,生命是充溢生机生机的,固然外在世界是多么混沌黯然,内心世界的丰厚与灵动仍不可或缺。我们大约能从这位新时期青年艺术家的画里,透过空间看到他的真实心境与对万物的思索。在2010年《 寒塘听语》参与了两次大展览:第一次是中国油画学会,文化部主办的“中国美术馆——第一届中国青年油画展”;第二次是中国美协主办的“上海中华艺术宫全国油画展”,极具有学术价值界定。 冯相成 冯相成 《寒塘听语》 2010年 布面油画 230x108cm 纵观中国新学院绘画的展开之路极为坎坷,皆因油画本就是外来画种,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很容易误导中国艺术家对油画创新创作的了解与研讨。在80年代的中国现代艺术中,艺术家们与传统团结并为之抵御的措施是“拿来主义”,事实证明这的确卓有成效,而阅历过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在后期逐步分化出不同的艺术选择。戴士和、段正渠将创作题材集中表往常民族特质上,他们也尝试丢弃学院体系言语,试图冲破油画与中国内涵肉体的界线;闫平一直以独立女性的视角审视艺术与个性、心灵的探求与长大;尚扬在艺术创作后期逐步留意到油画在中国的语境与文化背景问题,如此种种的选择是那一代艺术家所背负的时期任务,某种关系还需求去定义与修正。往常进入21世纪以来,冯相成在新的时期中思索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代的油画,不以国别文化分辨,作为一种艺术,也不只是用视觉去察看发现身边的事物,艺术走到今天,亘古不变的主题是真诚的心灵与无量尽的思索。一切的艺术观念某种水平上能够说都只是艺术展开中的一个假象,若混沌于观念之分,而未触及到中心实质的问题,架上绘画在当代便毫无其存在的意义。若说上一代的中国油画艺术家在观念的选择与文化的糅合中艰难行进,那么新时期的青年艺术家们,在前人已有的坎坷之路上又踏上一次征途,只不外这一次有了更多自由与主动。看看冯相成《残荷泉边》中对“残荷”的描写,一隅以见四方,我们能够在画面中深化感遭到一种中国传统的“文人”气质,这也是冯相成不时倡导:艺术家本就应是一名学者。所谓才情、学识皆为重,而重中之重,应是自身的品性。 冯相成 《残荷泉边》 2013年 布面油画 53X118cm 撰写/特约评论人 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美术评论员 End 微信号:DreamlandBC427 声明:本文不代表平台观念,仅供读者参考。文章默许遵照微信公众平台原创转载规则著名出处。版权归原作者一切,如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络我们处置。 转载:转载本公众号文章文中注明“转载自公众号:理想国 (ID:Dreamland427)”,图片不可添加水印;转载本公众号注明转载的文章请与原公众号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