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歌向暖 01 洪武十二年(1379年),右丞相汪广洋因罪被遣,途中被赐死。 他身边一个姓陈的妾室也自尽了。 朱元璋知道了这个事,查了一下。 这个姓陈的妾室是一位知县的女儿,由于陈知县有罪,家眷没官为奴后给了汪广洋。 朱元璋问:“按规则没官的妇女只能给功臣家,汪广洋是文臣,怎样也给了?” 其实,汪广洋固然是文臣,也是封了伯爵的,算得上是功臣。 朱元璋显然是在找借口,矛头就是冲着左丞相胡惟庸的。 御史中丞涂节看出朱元璋的心机,于是揭露胡惟庸谋反,一场惊天大案因而揭开序幕。 (“御史中丞涂节告左丞相胡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等谋反及前毒杀诚意伯刘基事,命廷臣审录。”) 02 关于这件事的缘由有这样一个传说: 胡惟庸让人通知朱元璋,自己家里有澧泉涌出,请朱元璋到家里来看。 就在朱元璋前往胡惟庸家的路上,一个名叫云奇的宦官跑来,拦住朱元璋。 他跑得太急,气喘吁吁得说不出话来。 旁边的侍卫不知道是怎样回事,以为有刺客,于是刀枪齐下,将云奇打伤。 可是云奇站立不倒,指着胡惟庸家的方向。 朱元璋感到有些错误头,云奇一定是有什么状况要通知他。 于是他赶紧登上城墙。 这一登,发现胡惟庸家里藏着许多士兵。 原来胡惟庸是想等朱元璋到他家后,下手,这是想造反。 朱元璋赶紧命羽林军围捕,把胡惟庸抓了起来。 要不是云奇告变,朱元璋不就被胡惟庸杀了吗? 可是这么大的事情,正史中没有记载。 为什么呢? 由于修史的人知道,这完整是编出来的故事。 不只没有这回事,连云奇这个人也是编造出来的。 03 往常曾经无法恢复那段历史的真相了。 但简直一切的历史学者都以为,胡惟庸案的发作,其基本缘由绝不是胡惟庸要造反。 《明史·胡惟庸传》载:“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 而是他控制了中书省,廷内结党,使朱元璋感到了大权旁落的要挟。 而胡惟庸这些人手握大权,随心所欲,曾经在一定水平上惹起了一些官员的不满。 朱元璋把他们除掉,既可平民愤,又能够处置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04 在中国历史上,有了皇帝,就有了宰相。 从秦始皇那时起,就是一对矛盾共同体。 皇帝权益大了,宰相就无所作为; 宰相权益大了,就能够架空皇帝、混淆是非。 朱元璋这时分就想了,为什么不能废掉这个传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呢? 朱元璋宣布废弃丞相,而且劝诫后人,永远不许立相。 废弃丞相后,朱元璋把原归丞相主管的中书省的政务合成到六部,由他直接纳理六部。 朱元璋的这个做法,处置了一千多年来皇帝与丞相之间的矛盾。 但是没有了丞相,就没有了中书省; 没有中书省,皇帝就要直接纳理六部,也就必定要堕入事务工作之中。 朱元璋固然也对直接纳理国度政务感到力不从心,但是他基本能够做到。 可是他的后人一定能够这样勤政,即便勤政,也一定有这样的才干。 所以后人对此褒贬不一,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黄宗羲就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05 谋反,是掉脑袋的买卖,沾点边就得死。 把胡惟庸定性为要造反的逆贼,而且不是他一个人要造反。 这样一来,清查奸党的运动就合情合理了。 岂但合情合理,而且必须持续清查。 朱元璋发布《昭示奸党录》以胡惟庸谋反,通倭、通元等罪名,究其党羽,大开杀戒。 一场史无前例的功臣屠戮惨剧终于掀开了帷幕。 此案持续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前后共诛杀3万余人。 中书省、御史台、大都督府三大衙门的最高官员,除右御史大夫坦然被斥还乡外,其他均遭屠戮。 胡惟庸案后,朱亮祖、胡美被杀。 洪武二十三年追论胡党分子,计有: 李善长、唐胜宗、陆仲亨 费聚、赵庸、胡美、顾时 陈德、华云龙之子、王志 杨璟、黄彬、朱亮祖 梅思祖、金朝兴 而据钱谦益的考证,被牵连进去的还有吴祯、邓愈之子、俞通源、薛显、吴复。 而明眼人一看,这就是依照洪武三年第一批封爵名单杀的。 附洪武三年第一批公侯名单: 六位国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洪武十八年逝世)、郑国公常茂(常遇春的长子,爵位完整靠爸爸,常遇春洪武二年逝世)、曹国公李文忠(洪武十七年逝世)、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洪武十年逝世)。 侯爵如下:中山侯汤和、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武定侯郭英、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祯、南雄侯赵庸、德庆侯廖永忠、南安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永嘉侯朱亮祖、临川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宣宁侯曹良臣、颍川侯傅友德、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永城侯薛显。 此时,你会发现,这份名单只需汤和、郭英、耿炳文、冯胜、周德兴、傅友德还活着。 其他人,差未几全是胡党; 还有些最悲催的,明明死了,还被追论为胡党。 尔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胡惟庸同党又多了一个人:东川侯胡海(洪武十七年封侯)坐胡惟庸案被杀;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靖宁侯叶升(洪武十四年封侯)以同样的理由被杀。 同年,江夏侯周德兴以“帷薄不修”被杀,这哥们连胡党都没混上。 06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斑揭露凉国公蓝玉谋反。 蓝玉身为军中第一大将,居然伙同府中一个厨子一同谋反。 是可忍孰不可忍,必须杀! 蓝玉案就此爆发。 朱元璋发明性的多加了一个借口。 从此他杀人不常用"你是胡党”了,改为“你是蓝党”。 据《钦定逆臣录》,蓝玉案前后牵连连坐一万五千多人。 07 在《史记·留侯世家》里有这么一条记载: 刘邦称帝之后,黥布谋反,刘邦身体有病,想让太子刘盈替代自己出征征伐,但商山四皓极力反对,他们请吕后向刘邦央求: “君何不急请吕后承间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 故等夷,就是说刘邦之前和这些功臣派的中坚力气都是称兄道弟的,韩信、彭越、黥布。 这些人其实和刘邦的位置是对等的,只需刘邦自己才干驾驭他们这些悍将。 让刘盈去指挥他们,这些丘八基本不会把他放在眼里。 刘邦也深以为然,只得拖着病体亲身征伐。 (上曰:“吾惟竖子固缺乏遣,而公自行耳。”) 朱元璋其实和刘邦的境遇很像,蓝案清洗的主要是朱标的武将政治班底,他们这些人主要发迹于洪武朝中后期。 好比蓝玉,洪武十二年才以功封永昌侯,明显属于第二梯队的人物。 他是常遇春的妻弟,太子朱标的舅舅。 仰仗外戚身份,在洪武中期蓝玉升的很快,他和朱标的关系也很好,曾经还和朱标说过你四弟朱棣有异志。 (这一条我置信是后人附会,只需朱标在一天,朱棣看不到一点希望,老朱是不会把太子的位置给朱棣的) 我们有理由置信,蓝玉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人。 但是,一切美好在洪武二十五年朱标逝世后被突破。 朱标能带好的人,朱允炆不一定能带。 为了孙子,老朱又憨厚的挥下了刀,收割自己培植起的蓝党。 08 洪武前中期杀人是有计划有预谋的政治清洗。 但从洪武二十三年就开端有点变味儿了。 自朱标死了之后,蓝案除了中心圈的人是给孙子拔刺,剩下的就是随心所欲了,老朱对老兄弟有感情,也有很多积怨。 试想我们理想生活中,也会有两个多年的好朋友,有可能由于一件鸡毛蒜皮的事,把以前的矛盾全翻出来,然后无限扩展,最后搞得老死不相往来。 而和皇帝有积怨,特别是和老朱有积怨的话那就趁早洗洗脖子。 蓝党案后,洪武二十七年杀颍国公傅友德。 傅死后一个月又杀定远侯王弼等人。 洪武二十八年再杀宋国公冯胜。 冯胜和傅友德在史料中没有细致的见到罪名,现存明代官方本《明太祖实录》隐晦了他们的罪名。 (《太祖实录》历经三修,建文初版往常谁也没见过,一开端是怎样记载的,不知道) 晚明有良知的学者、两朝首领钱谦益同志,在撰写《太祖实录辨证》时,依据俞本《纪事录》的记载以为冯胜和傅友德死于蓝玉党案。 他以为蓝玉在洪武二十六年被杀,而冯胜和傅友德在之后相继被杀,由于他们俩是蓝党。 但是据《逆臣录》中蓝玉儿子的招供,蓝玉对老朱把冯胜和傅友德封为太子太师,而自己只是太子太傅的做法很不服气。 所以这又是一桩无头公案。 而王弼,则是多说了一句话: “皇帝往常年岁很大了,而我们这些人快被他杀得差未几了,应该分离起来寻觅出路。” 蓝玉诛,友德以功多内惧。定远侯王弼谓友德:‘上春秋高,行且旦夕尽我辈,我辈当合纵连横。’ ——张岱《石匮书》 宋、颍诛而开国之元功尽矣。丰、沛旧臣,如晨星之仅存者,惟长兴、武定耳。” ——钱谦益《太祖实录辨证》 这句话的意义是,冯胜和傅友德被杀之后,开国功臣就基本没有了。 丰、沛旧臣,原来是说和刘邦打天下的人,这里指代功臣。 就只剩下耿炳文和郭英了。 09 我们往常查拣史料,在洪武末至建文初,未被清洗的仅计有徐达、李文忠、汤和、耿炳文、吴良、郭英、沐英、吴复八家自己或子孙。 朱元璋真的是把跟他开国的这一帮老哥们儿及其家族95%以上全部由自己清洗了。 其他王朝开国之君就算刚愎雄猜,杀掉的统治集团内部人员也就是老朱的零头。 PS: 朱元璋临终前,召见了继承人朱允炆。 朱允炆忧心忡忡地问道:“爷爷,不瞒你说,我还有一个隐忧啊。” “说吧,我的好孙子。” “您走了之后,大家会跟我走吗?” “他们一定会跟你走的。” 朱元璋强调道,“一定会!” 朱允炆:“我只是担忧,万一他们不跟我走,我怎样办?” 朱元璋:“那只好让他们跟我走!” (朱棣打了N+个喷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