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关于清朝的影视作品中,清朝官员在 “君前奏对” 或者 “奏事奏折” 中的称谓有着明显的区别。好比《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和珅不时在乾隆皇帝面前自称 “奴才” ,而大学士纪晓岚则一直以 “臣” 自称;好比《雍正王朝》中的李卫和年羹尧在雍正皇帝面前,不时以 “奴才” 自称;而张廷玉、田文镜却以 “臣” 自称。 依据清朝官方文献和现存官员奏折来看,清朝官员的确有着 “奴才” 和 “臣” 的自称区别,再加上影视作品的深化影响,人们大致得出了清朝官员自称的区别所在: 满族官员,在皇帝面前或者奏折中,自称“奴才”;汉族官员,则自称“臣” 。 《清稗类钞·称谓类》对此分辨准绳,也给予过相关证明: 满臣奏折无论公事私事,俱称奴才,以为媚矣。然不独满洲也,蒙古、汉军亦同此称,惟与汉人会衔之章奏,则一概称臣。 除了旗人自称 “奴才” 外, “王公府邸之属员奴仆,关于其主,亦自称奴才”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状况,那就是 “汉人之为提督总兵者,称奴才” 。 也就是说,清朝官员在皇帝面前或者奏折之中,能够以 “奴才” 自称的状况主要有三种: 1、从属满、蒙、汉八旗的旗人,以 “奴才” 自称。 2、出身潜邸,无论满汉蒙,均以 “奴才” 自称;当然,凡是出身潜邸的官员,大都具有旗人身份。 3、汉臣中的 “提督” 一职,以 “奴才” 自称,这种状况在咸丰年间以至延伸到了武科举人的身上。咸丰二年,咸丰皇帝特地下旨规则: “嗣后中式武举引见,俱一概奏称奴才” 。 除了上述自称 “奴才” 的官员外,汉臣或者当朝皇子则自称 “臣” ;皇帝在举行祭天大典时,也自称 “总理山河臣某某” 。 清代八旗旗帜 可这就是清朝官员自称的全部内容吗?或者,以此来界定清朝官员的自称区别,是不是正确呢? 当然不是! 我们以几个细致事例予以阐明: 旗人、潜邸奴才并非全都自称为“奴才” 年羹尧,汉军镶黄旗出身,其所在旗属在康熙朝晚期归皇四子胤禛统领。也就是说,年羹尧不光具有 “旗人” 身份,还曾经是雍正皇帝潜邸期间的 “属员奴仆” ,理应在雍正皇帝面前自称 “奴才” 才是。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下图即为时任川陕总督年羹尧向雍正皇帝上呈的一份奏折,在这份奏折中,年羹尧并未自称 “奴才” ,而是自称为 “臣” 。 年羹尧不能自称为 “奴才” ,或许有着汉军旗出身的限制,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位实打实的满臣例子。 鄂尔泰,从属满洲镶蓝旗,21岁便世袭 “佐领世职” 。作为雍正皇帝的 “三大宠臣” 之一,鄂尔泰官至朝廷首辅、领班军机大臣并赐伯爵爵位。身为满臣,而且深受皇恩,理应在雍正皇帝面前自称 “奴才” 了吧。 可在鄂尔泰众多的奏折中,鄂尔泰均是官职以后,加上 “臣” 的自称。我们选取一例,给予证明。 由此可见,旗人、潜邸奴才以至是实打实的满臣并非全都以 “奴才” 自称。其实,这和雍正皇帝的特地规则有着直接关系。 雍正皇帝对官员自称的规则 依据《清稗类钞·称谓类》的记载,清朝自为入关之前就有着臣属自称 “奴才” 的旧俗。清朝入关以后,满汉之间相互融合,满臣有受汉臣影响而自称 “臣” 者,汉臣亦有学习满臣献媚,自称为 “奴才” 者。以至,在康熙年间的部分奏折中,还呈现了 “臣”、“奴才” 并称的特殊状况。 有鉴于此,雍正皇帝登基后开端逐步统一相关称谓。《钦定八旗通志》明白记载: 雍正二年八月,雍正皇帝下旨:“凡奏章内称臣、称奴才,俱是臣下之词,不宜两样书写,嗣后着一概书写臣字。特谕。” 在时任江南提督高其位自称为 “奴才” 的奏折中,雍正皇帝特地给出指示: “向后写臣字得体” 。很多人试图用此例阐明清朝官员能够自称为 “奴才” 的特殊光彩,其实并非此意,而是雍正皇帝特地就此称谓做出过明白规则,并时时处处提示违规官员的做法。 乾隆皇帝对官员自称的统一 固然雍正皇帝就官员自称做出过明白规则,但这种从骨子里就落下印记的习气并不能立刻改掉,所以直到乾隆年间,官员违规自称的状况仍有呈现, “奴才” 和 “臣” 并称的状况仍未根绝。 乾隆六年,时任贵州总督的张广泗上奏央求将自己的儿子留在身边,在这份奏折中,张广泗自称为 “臣” ,而将其子称为 “奴才” ,惹得乾隆皇帝大怒,下旨训斥张广泗的同时,还对官员自称再次中止了明白规则。 只不外,偏爱于 “满洲旧俗” 的乾隆皇帝,并未持续雍正皇帝的规则,而是予以了满汉之间的区别规则: 满洲大臣奏事,称臣、称奴才,字样不一。 嗣后颁行公事折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折奏,仍称奴才,以存满洲旧体。 除了满洲大臣在除公事奏折中能够自称 “奴才” 外,蒙军旗、汉军旗的官员 “亦同此称” ,唯独汉臣无论何种状况都要以 “臣” 自称。自此,清朝官员的自称才构成了较为统一的规则,并被官员们普遍接受并严厉执行。 只是,这种状况并未持续多久,行至晚清时期, “满洲旧俗” 逐步衰落,各种祖制规矩、朝廷制度也都纷繁走到了解体边沿。清朝官员们在自称上的紊乱状况又开端呈现, “奴才” 和 “臣” 的违规运用,以至并列书写的状况再度众多。 后记 就清朝官员的自称而言, “奴才” 和 “臣” 的区别在于同皇帝的亲疏关系,基原形似于 “自家人” 和 “上下级” 之间的区别。很明显,自称为 “奴才” 能够一下拉近和皇帝之间的关系,而自称为 “臣” 则太过官方、太过生硬,这也是很多官员不顾朝廷规则擅自称 “奴才” 的基本缘由所在。 值得留意的是,清朝官员自称的 “奴才” ,并非凌辱、低贱之意,而是谦卑、恭顺的身份代表,以至是一个官员的特殊光彩。只不外,素日里威风八面、权倾一时的封疆大吏、朝廷重臣,即便两鬓花白也要在皇帝面前自称为 “奴才” ,的确不太适合,也难怪雍正皇帝会给出 “甚分歧体,遏止之” 的指示。 说到底,这还是清朝 “家天下” 的封建专制制度带来的必定现象。等级、尊卑;君臣有别、主仆区别才是统治基本,才是封建社会真正的劣根性。就此来看,自由、对等、公正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圆满社会。 参考文献:《清实录·世宗实录》、《清实录·高宗实录》、《清稗类钞·称谓类》、《钦定八旗通志》、《雍正朱批谕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