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郑啸川 图片提供丨卓纳画廊David Zwirner 艺术家 理查德·塞拉 图片源于网络 每次看到望京SOHO和旁边365天无休止旋转的硕大飞驰标记,我总会想到理查德·塞拉的《倾斜之弧》。《倾斜之弧》是理查德·塞拉为纽约曼哈顿下城的联邦广场创作的大型雕塑装置,于1979年受政府委托创作,1980年提出计划取得批准,1981年完成创作和装置,随后遭到持续的激烈反对后历经听证会和官司,最终于1989年遭到撤除和破坏。 理查德·塞拉 《倾斜之弧》 图片来源: ARTstor, Data fro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Rights: 2007 Richard Serra / Artists Rights Society(ARS), New York. 1989年拆卸“倾斜的弧”留下嫡魉疤 图片源于网络 为什么把这三者联络起来呢?由于异形的望京SOHO通体流利又庞大,蜿蜒又通透的名义真实太像诡异的外星生物了。而旁边建筑顶上旋转的三叉戟,到了夜晚发亮的时分又太像是漂浮在夜空对外太空不明生物发出的讯号,哪怕是月桂枝这么浪漫的别称也无法解救我读完科幻小说《三体》之后被害妄想症的恐惧。屡屡由于这两者构成庞大心理不适的时分,内心深处的黯淡总希望它们也能被群起而攻之直至被撤除。 载入美术史的极简主义雕塑装置先锋 言归正传,被撤除的《倾斜之弧》是理查德·塞拉最具典型性的雕塑装置作品之一,三十多年前的作品往常看来依然步人后尘,难怪在当时集结了整个艺术圈的支持依旧无法被大众了解。窥一斑而见全豹可知其作风就是先锋、极简、笼统、庞大、铜墙铁壁、场域特定,激烈而统一的个人作风令他成为载入美术史的巨匠。他的巨型雕塑装置在世界范围内遍地开花,其中包含1984年至1985年放置在卡耐基美术馆门口的《卡耐基》,1990年出往常冰岛的《阿凡嘎》,1994年至1997年被古根海姆博物馆永世珍藏的《蛇》,2011年亮相多哈的雕塑《第七雕塑》,以及在2014年位于卡塔尔遮科利市的永世装置《东方-西方/西方-东方》。理查德·塞拉习用的资料是合成钢材耐候钢,这种资料裸露在空气中几年之后会自然构成铁锈层,表示出自然和时间的力气。 理查德·塞拉 《蛇》图片源于网络 我的终身都在画画,但亚洲的宽广群体对此不甚了解 1939年生于美国旧金山,理查德·塞拉先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英国文学,之后于1964年在耶鲁大学取得绘画的美学硕士学位。曾经在轧钢厂的工作阅历关于他的艺术创作功不可没,除了在他“铜墙铁壁”一样的雕塑装置中的直观表示,还对其绘画作品有深远的影响。 1992年理查德·塞拉在德国的工厂 2015年于David Zwirner New York的展览 “Equal” 2015年于David Zwirner New York的展览 “理查德·塞拉:雕塑与绘画” 没错,绘画,以雕塑装置享誉全球的极简主义巨匠同时也醉心于绘画创作。相较于雕塑装置的声名远扬,理查德·塞拉的绘画在艺海中溅起的水花稍稍逊色了一点。他自己无不遗憾地慨叹“我的终身都在绘画,在欧洲和美国都办过画展。固然如此,亚洲的宽广群体,以至艺术从业者,也对我的绘画不甚了解。” 今年五月于香港卓纳画廊开幕的“理查德·塞拉绘画展”并未着重表示更为知名的雕塑装置,而是以绘画作品为主,也算是一了老人家的夙愿。有资料显现理查德·塞拉在耶鲁大学拿到绘画上的美学硕士学位之后,在巴黎被布朗库西的雕塑深深吸收,从而放弃了绘画转向雕塑。对此理查德·塞拉实名表示承认,“我从未中止过绘画。我不时在画,每天都在画。绘画于我来说只是一件自童年开端就不时在做的事而已。” 《Orchard Street #1》2018 Richard Serra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2018 《Orchard Street #8》101.6x101.6 cm 2018 Richard Serra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2018 拒绝在迷雾中散步 与雕塑装置大多运用耐候钢一样,理查德·塞拉对他的绘画作品也有另一种执念。他的绘画中充溢着各种不一样的黑,包含油漆棒、石印蜡笔、粉彩、石墨和硅等等。理查德·塞拉以为黑色是不传送任何情感的颜色。拒绝在作品中表示任何隐喻或情感,他曾说过“情感的表白似乎是在迷雾之中迈步,你不会知道下一步是走向哪里。”这样的认知也使得其作品里浓厚的工业文化下的科学唯物主义气息趋向合理。 每一张画都是无独有偶的。理查德·塞拉把黑色颜料平铺在桌面上,再放置一张手工纸于之上,以自己身体的力气用钢块在纸上施加压力。当他感遭到作品曾经完成,就会把纸张从黑色颜料上抽起。他信奉维柯的名言“只需我们自身才知道自己做过什么”,用显著的字迹表白自我认知,和创作自身的质感,一切追求直观,追求能被疾速了解。 The Menil Collection为理查德·塞拉绘画作品出版的图册封面,展示了塞拉在创作大型绘画时站立中止按压的过程。虽与本次展览的作品创作方式略有不同但能够表示其创作概念。 雕塑和绘画是两回事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你的雕塑装置十分强调观众的“参与”,能够了解为是一种体验式的创作吗? 理查德·塞拉(以下简写为塞拉):好的雕塑需求透过不同的角度去观赏,观者需求移动着去了解它。雕塑是三维的,这也是跟绘画不同的中央。你需求动起来,并且对你眼中动起来的雕塑加以思索。雕塑随着人的移动而移动,呈现出体量和空间。你在体验其中的同时也成为被体验的对象。 Hi:这次展出的作品没有客观的对象,相似于一些表示草图,能否跟之前创作雕塑的草图有关? 塞拉:实践上我并不描画我的雕塑,这次展出的画作跟我的雕塑是截然不同的作品。一切的雕塑都是先有模型,然后再在电脑上中止三维修正。印象中我应该只需两三件雕塑是直接在电脑上建模的。通常我们都是先生成手作模型,然后在电脑上中止三维建模用以判别能否成立。从最初一些想法的倾向到最终被推翻,好比某根线条如何必须被折弯等等,接着再把模型发给工厂,工厂会告知我们可行或者不可行。然后我再做出另一个改进后的模型,工厂也在此基础上做出他们觉得成立的模型再发给我们,我们再中止改进,重做他们的模型,达成理论和理论的共识,最终锻造问世。 Installation view, Richard Serra Drawings, David Zwirner, Hong Kong, 2018 Photo by Kitmin Lee 2018 Richard Serra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Courtesy David Zwirner, New York/London/Hong Kong 绘画是我的思索方式 Hi:在写作、影像、媒体、绘画、雕塑等各范畴均有涉猎,在你看来,绘画与其他表白方式的不同点是什么? 塞拉:于我来说绘画就像是言语,是一种思索的方式,一种让我的眼睛与手坚持分歧的方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影响差遣我绘画,我不时在画画。不同的人有各种跟世界坚持分歧的方式,关于我来说就是自我映射,自我注解和自我描画。 Hi:在创作过程中用觉得来权衡作品的完成与否,并没有客观的判定性指标,如何判定这种完成感? 塞拉:其实我在创作绘画的时分不会特意去看我的画,由于一旦看到作画的过程,你会不由自主的有想控制其走向的倾向,那是我想极力避免的。我的绘画是由我身体的重量和我手臂的伸展长度构成的。我的身体会通知我什么时分该收手。 Hi:你不时努力于探求发现新的绘画技术,这次展出的作品在技术上又有何新的突破? 塞拉:这批绘画作品是2015年的《Rotterdam》和《AR》系列的延伸。《Rotterdam》系列曾在鹿特丹的Boijiman美术馆展过,《AR》系列又是《Rotterdam》系列的延伸。这些都是在转移的过程中产生的,而这个过程在我看来也是一种绘画。 我把资料在一同加热,包含硅、腐蚀墨水、油漆棒,然后在平整的桌面铺开。接着把纸的纸面向下放置,作画的时分用一个镇纸大小的铁块从背面施加压力,这种绘画用纸是由一个日本女人纯手工制造的,我的一切用纸都来自于她。其实当我把纸剥离下来的时分,作品就曾经完成了,尘埃落定,再也无法更改。所以你会发现我这幅画其实是画在纸的背面,我并未对这幅画的正面施加任何改动。整个过程其实能够追溯到版画的制造。 《Orchard Street #18》2018 Richard Serra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2018 “五彩斑斓”的黑 Hi:你的作品中充溢着各色不一样的黑,你关于观众观赏这些作品的体验有何预期? 塞拉:我觉得黑是一种性质,是一种物质。黑会吸光,所以相较于只会反射光的物质,黑印证自己,更像是重力。这种特性让黑成为画作表白的最佳选择,无须再用黄绿色,粉色或其他什么别的颜色来表白隐喻。在耶鲁的时分我师从约瑟夫·阿尔伯斯,我践行着他书中的理论,教授颜色学这门课程,并且极端认真地运用着黑色。 我希望香港的观众们能够真正近距离地去察看这批绘画的名义,去感受它们。这批画作的绝大部分创作与资料制造密不可分。我花在准备资料上的时间跟花在创作绘画的时间一样多。绘画的过程耗时20分钟到一个半小时分不等,但布置一切的资料这件事自身就大约花去我两个小时左右。所以假如察看这批画作的名义呈现的质感,你就会发现有一些更倾向液体状,一些质感则更凝固。我不时以为方式取决于用料,创作展示的质感取决于资料自身的质感。 Installation view, Richard Serra Drawings, David Zwirner, Hong Kong, 2018 Photo by Kitmin Lee 2018 Richard Serra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Courtesy David Zwirner, New York/London/Hong K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