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江汉》中有云:“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古来存老马,不用取长途。” 人到暮年,即便身体机能在走下坡路,但聪慧是不减少的。有志向者,不用在膂力上纠结,老马是用来指引方向、点亮心灵的,而不是用来驮着重物出苦力的。 人老了,重在心。心态摆正了,日子就顺了。可是,很多人活了一辈子,也没有明白这个道理。 经常会有些老人,埋怨儿女不了解自己,不关怀自己,他们等候子女把生活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 李大娘就是像苏大强一样,是典型的爱“折腾人”的老人。一不如意,就喧嚷着自己这疼那疼,要去医院。 去医院之后,常常只是有一些基础的老年病,大缺陷是没有的。后来去的次数多了,离家最近的那间医院的医生都认识李大娘了。 医生曾偷偷开玩笑似的,对李大娘的子女说:“这老人家,看起来比你们做子女的身体都硬朗。” 屡屡遇到李大娘的折腾,家里人都会焦头烂额。这样的招数用过太多次了,也就如狼来了般失去了功效。而李大娘,也真的伤了子女们的心,遭到了厌弃。 李大娘是一部分老人的代表,而下面这三种类型的老人,也是属于爱“折腾”类型的。 过度陪伴,喜好攀比 老年人闲暇的时间比较多,特别是那种刚退休的老人,忽然从忙忙碌碌中变得无所事事,很容易堕入一种焦虑的状况中。 作为儿女,此时要多关注老人的心理动态,多给他一些关怀,辅佐他渡过这个艰难的时期。 但老人也要有自己的分寸,究竟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要接受子女与父母是渐行渐远的关系。过度的依赖、寻觅存在感,反而会把子女越推越远。 有些老人喜欢与身边人攀比,张大姐的女儿给买了些什么,李大姨的儿子又给她添置了些什么,这些都成了他的关注点。 然后不顾家里的实践状况,也不论自己能否需求,假如子女不满足就是不孝。 频繁插手子女的家庭 有超高控制欲的家长,绝对是孩子的噩梦。有些父母,在孩子成家立业之前,就不时坚持着“指点江山”的做派。 等到孩子成家以后,依旧想要坚持这种状态。却遗忘了孩子曾经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家庭,夫妻两个人才是这个小家庭中的主人。 这样的老人,很容易培育出“无主见、难自立”的子女。这不是爱,而是害。 而频繁的插手子女的家庭,只会突破这个家庭中的均衡和调和,并且把自己推到子女的对立面。 作为晚辈,我们能够给子女意见和倡议。但如何选择,最终的决议权还是在子女自己的手中,就不用过多干预了。 衣食无忧,却顽固于把控着儿女的钱 《乔家的儿女》这部剧中,乔祖望是典型的利己主义者。妻子在的时分他是,面对子女的时分,他依旧是。 在自己尚有存款,衣食无忧的状况下,乔祖望依旧责令自己的儿女把钱交给自己。而遇到事情的时分,却分文不出。 我懂得部分老人由于养老的问题,会有经济和金钱上的焦虑,但任何事都要视自己家庭的状况而定。 假如子女经济富有,老人又未几要,且在子女愿意给的状况下,这钱就是子女的一份心意。 可是有些老人,明明自己能够自给自足且宽裕的状况下,还要朝着背着房贷、车贷、子女教育、苦苦挣扎的、日日工作996的子女们频频伸手要钱。这样做老人,难得人心。 暮年握在手中的养老钱,不应该是对子女的搜刮,而是应该在自己人过中年后,就有计划的未雨绸缪。 人老了,凡是身体允许,还是要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的。 折腾子女,来满足自己内心需求和物质需求的老人,暮年很难得到福报。 当然,有一种是例外的。病痛的折磨,会让人丧失了原本的素养。 有一位大娘年轻时是教员,有学问有文化,待人文雅和蔼。得了病之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作天作地蛮不讲理,变得曾经不像她自己了。 面对这样的老人,作为子女又有什么措施呢?她并不是客观认识上想要这样去做的,她无法控制自己。这件事却又是无解的,双方都身心俱疲。 所以关于这样的“折腾”,我们迫不得已。但如何去避免这样的“折腾”,从这一刻起尽力坚持自己的身体健康,便是独一的选择。 人到暮年,不没事找事折腾子女,岂但是对子女的体谅,更是为自己积福报。 作为老年人,得到的尊崇,并不是依照年龄来排序的。无论任何年龄段都是一样,做出怎样的行为,就会赢得怎样的回馈。 -END- 世界那么大,感激你,能够看到我! 【文|唯唯安:笔有温度、为情发声,一个酷爱文字的不典型写作者,约请你共同感知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