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号杂谈 提起武侠小说,无数人心中都会浮现出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这是由十四部作品连成的对联,这些作品出自华人世界里声名与才情兼具的一代武侠小说巨匠金庸之手。一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只将亿万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连在一同,而且点燃了无数人行侠仗义、惩恶扬善的英雄幻想。往常斯人已去,历史烟尘中的热血未凉。 为了缅怀远去的巨匠,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推出“金庸小说中的历史文化”系列文章,与宽广书友一同回味金庸小说中的历史烽烟和文化源流。 在上期(考古学家称誉他的武侠小说 “难得的精确”)内容中我们了解了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和《倚天屠龙记》中的历史内容,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晁华山还曾致信金庸,称誉《倚天屠龙记》中对摩尼教(明教)教义的论述和许多教规、习气的描写“难得的精确”。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将着重引见《天龙八部》和《越女剑》。 《天龙八部》小说封面 在《天龙八部》中,主要表示一种名义荒唐而实质真实的人性特征及人物心态。“天龙八部”是佛经中的词,为的是借神道精怪来“意味现世的人物”。这部书无疑是要写奇中之奇,可是在小说的开头,作者在引见完“天龙八部”这八种非人的神道精怪及自己的写作目的后,笔锋忽然一转,又写道: ……这部小说以“天龙八部”为名,写的是北宋时云南大理国的故事。 大理国是佛教国度,皇帝都崇信佛教,常常放弃王位,出家为僧,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奇特的现象。据历史记载,大理国的皇帝中,圣德帝、孝德帝、保定帝、宣仁帝、正廉帝、神宗等都避位为僧。《射雕英雄传》中所写的南帝段皇爷,就是大理国的皇帝。《天龙八部》的年代在《射雕英雄传》之前,本书故事发作于北宋哲宗元佑、绍圣年间,公元1094年前后。 这一段阐明,完整像是历史小说的题记。而作者所关注的众多大理历史上皇帝出家这一奇特的历史现象、文化现象,视角十分共同。这自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少有人关注的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的课题。 《天龙八部》的写法十分奇特,简单地说,是江山、江湖一体化,即居于朝廷的皇帝官员都是武林高手,或自身像是江湖人物;而反过来,江湖人物之中又有不少本是皇家子弟(如段延庆、慕容氏父子),且以“王霸雄图”为追求的目的。 作者彻底地突破了朝廷与江湖、事实与虚拟、写实与寓言之间的界线。虽说在小说的开头声明是写大理国的故事,但却不由自主地纵横天下,写到了大理之外的大宋、大辽、西夏等国,而且还旁涉吐蕃、追述大燕皇统,并记载了女真人的兴起,写到了完颜阿骨打等历史人物。 其中,不只女真族的首领是真实的,大燕国的历史也是真的,“太祖文化帝(慕容)讳皩”“烈祖景昭帝讳隽”“烈宗惠愍帝讳宝”“开封公讳详”“赵王讳麟”“中宗昭武帝讳盛”“昭文帝讳熙”等都非虚言。 写到辽国,其中辽国皇帝耶律洪基等都是历史人物,而且书中写到的耶律重元为皇太叔、天下兵马大元帅,其子耶律涅鲁古谋弑辽道宗(耶律洪基)并悍然叛反,都是历史真实。只是这次叛乱并不是由萧峰停息,而是耶律洪基派遣耶律仁先率军平叛的。 写到西夏,书中写道: 西夏疆土虽较大辽、大宋为小,却也是西陲大国,此时西夏国王早已称帝,当今皇帝李乾顺,史称崇宗圣文帝,年号“天佑民安”(第44回) 《天龙八部》剧照 作者不时未写到北宋朝廷,但到了第49回却笔锋一转,写出了下面的一幕: ……就在这时分,数千里外北方大宋京城汴梁皇宫之中,崇庆殿后阁,太皇太后高氏病势转剧,正在叮嘱孙子赵煦(按:后来历史上称为哲宗):“孩儿,祖宗创业艰难,天幸祖泽深沉,得有今日安定。但你爹爹秉政时举国鼎沸,险些酿成剧变,至今庶民想来犹有余怖,你道是什么缘故?” 赵煦道:“孩儿常听奶奶说,父皇听信王安石的话,更改旧法,致使害得安居乐业。” 太皇太后干枯的脸轻轻一动,叹道:“王安石有学问,有才干,原本不是坏人,用心自然也是为国为民,可是……唉……可是你爹爹,一来性子耐烦,只盼快快胜利,殊不知天下事情常常欲速则不达,手忙脚乱,反而弄糟了。”她说到这里,喘息半晌,接下去道:“二来……二来他听不得一句逆耳之言,旁人只需树碑立传,说他是圣明天子,他才喜欢。倘若说他举措不当,劝谏几句,他便要大发脾气,罢官的罢官,流放的流放,这样一来,还有谁敢向他直言进谏呢?” 赵煦道:“奶奶,只可惜父皇的遗志没能完成,他的良法美意,都让小人给败坏了。” 太皇太后吃了一惊,颤声问道:“什……什么良法美意?什……什么小人?” 赵煦道:“父皇手创的青苗法、保马法、保甲法等等,岂不都是富国强兵的良法?只恨司马光、吕公著、苏轼这些腐儒坏了大事。”太皇太后脸上变色,撑着要坐起身来,可是衰弱已极,要将身子抬起一二寸,也是难能,只不住的咳嗽。赵煦道:“奶奶,你别气恼,多歇着点儿,身子要紧。”他虽是劝慰,语调中却殊无亲厚关切之情。 太皇太后咳嗽了一阵,慢慢宁静下来,说道:“孩儿,你算是做了九年皇帝,可是这九年……这九年之中,真正的皇帝却是你奶奶,你什么事都要听奶奶叮嘱着办,你……你心中一定十分气恼,十分恨你奶奶,是不是?” 关于宋代的“三冗”(冗官、冗费、冗兵)“两积”(积弱、积贫),以及宋神宗时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不时是历史研讨的一个严重的课题。王安石变法是好是坏,是对是错?至今仍众口一词。金庸从一个共同的角度对此做出了自己的评价和判别。并且发明了一种共同的——性格抵触——方式,指出了宋神宗的性格与心理的弱点,进而又提示了高氏太皇太后与其孙子宋哲宗赵煦的性格抵触、理想抵触及价值抵触。 既然中国历史上的权益构成并无体制上的完善实施的保障,执政者(皇帝或太后)的性格、心理、观念等,及其抵触,自然就成了一种历史的决议性要素。这一点不时被忽视了,至少没有得到足够的注重,因而我们的研讨常常难以深化而切合实践。金庸写这么一段,看似有些突兀,不只与小说的情节联络不太紧,而且与小说的叙事方式也不尽相符,但联络到辽皇耶律洪基虎视眈眈,大宋边民苦不堪言,以及最后的萧峰之死,我们还是能够看到这么写的必要性。且写作的角度很特别,也表示了金庸的稳健激进的历史观,其中大有贡献之处,是他对历史人物的个性与心理的留意和研讨。《天龙八部》清查的是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人性的真实,而经过人性及其政治人物的个性的探求,从一个新颖的角度提示历史的部分未被人留意的奇妙和真相。 《越女剑》小说封面 短篇小说《越女剑》写的是春秋时期后期吴、越两国抵触,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后矢志复仇、卧薪尝胆的故事。其中写到了吴王夫差、吴国名臣伍子胥,越王勾践、越国名臣文种、范蠡,越国美女西施等著名的历史人物形象,如写范蠡道: 范蠡本是楚国宛人,为人倜傥,不拘小节,所作所为常常出人意表,当地人士都叫他“范疯子”。文种来到宛地做县令,听到范蠡的名字,便派部属去访问。那部属见了范蠡,回来说道:“这人是本地知名的疯子,行事乌七八糟。”文种笑道:“一个人有与众不同的行为,凡人必笑他胡闹;他有高明共同的见解,庸人自必骂他懵懂。你们又怎能明白范先生呢?”便亲身前去访问。范蠡避而不见,但料到他一定去而复来,向兄长借了衣冠,穿戴划一。果真过了几个时辰,文种又再到来,两个相见之后,长谈王霸之道,投机之极,当真相见恨晚。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基本上是按史实写出的,包含文种向越王勾践献上的“灭吴九术”等等,都逐一写在作品之中。 此外,这部小说还写了一段“铸剑史”,将我国铁器时期的铸剑名师干将、莫邪、欧冶子、风胡子、薛烛等人的传记和传说逐一写出。 《越女剑》剧照 小说的女主人公越女阿青,也不完整是作者虚拟的,东汉赵晔的《吴越春秋》中记载了越女的故事。金庸小说依此记载写成,且其重点,并非在越女、越女剑,而在于那一段历史自身。因而,这篇小说中没有江湖人物及故事,而是庙堂人物及历史故事。 金庸的武侠小说大多是取材于北宋至清初这几百年的历史,唯《越女剑》取材于春秋时期,之所以如此,我们从金庸所著的《三十三剑客图解》中关于《赵处女》的一段文字中或可看出些端倪: ……江苏与浙江到宋朝时已慢慢成为中国的经济与文化中心,苏州、杭州成为出产文人和美女的中央。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吴人和越人却是勇决剽悍的意味。那样的轻视生死,追求生命中最后一刹那的光彩,和现代普通中国人的性格相去是这么悠远,和现代苏浙人士的机智温和更是两个极端,在那时分,吴人越人血管中所活动的,是原始的、狂野的热血。 吴越的文化是外来的。伍子胥、文种、范蠡都来自西方的楚国,勾践的另一个重要谋士计然来自北方的晋国。只需西施天性的美丽,才原来就属于浣纱溪那清澈的溪水。所以,教导越人剑法的那个处女,固然住在绍兴以南的南林,《剑侠传》中却说她来自赵国,称她为“赵处女”。 但普通的书籍中都称她为“越女”。(《赵处女·解》) 金庸是浙江人,吴越文化的古今变异,吴人越人的性格气质的改动,大约使作者感到很震惊,亦不无遗憾。所以写了《越女剑》,不只是要讲述一段血与火的历史,更在于要表示一种勇决剽悍的文化肉体和人格气质。 (以上内容摘编自《陈墨评金庸——文化金庸》,图片来自网络) 《陈墨评金庸——文化金庸》 陈墨 著 东方出版社 2008年7月 公 告 转载请注明来自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投稿与协作事宜请与我们联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