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常电视剧《知否》正在热播中,该剧固然是一部架空历史的古装剧,但大背景还是在宋朝。 这部剧以盛家三位姑娘为主线,讲述了各大豪门士族,及富商巨贾之间,为了各自的目的和利益,相互联姻的故事。其中,门第之争在剧中占领了很大一部分,什么高攀、低嫁,无时无刻的不在提及。 但是,剧中有一个硬伤,就是在宋朝,除了极个别的几个王爵、公爵能够世袭之外,其他的都是不能世袭的。侯爵及以下,更不可能世袭。所以,老子的爵位高,到了儿子,可就不一定了。 宋朝能够世袭的王公爵位 藩属国王能够世袭,好比南平王(交趾郡王,往常越南)、安南国王(往常越南)、大理国王等。 奉祀宋太祖神庙的宗室,仅有安定郡王,以及濮、秀、荣、沂四个嗣王,能够兄终弟及世袭。 宋朝公爵世袭的,只需一个,那就孔子后人。始封文宣公,后封衍圣公。这是天下独一份,千年不倒翁。 宋朝的爵位设置 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依据《宋史·职官志》整理,共分十二等,黑体的是实践设置的爵位。 一等,王,正一品,皇子、皇帝兄弟封国,谓之亲王。 二等,嗣王,从一品,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以及先皇帝奉祀者,和现皇帝生父奉祀者,后不封,即废止。(就是郡王) 三等,郡王,从一品,宗室近亲承袭,特旨者封郡王。 四等,国公,从一品,遇恩及宗室祖宗后承袭及特旨者封国公。 五等,郡公,正二品,馀宗室近亲并封郡公。 六等,开国公,正二品。(就是郡公) 七等,开国郡公,正二品,后不封,即废止。(就是郡公) 八等,开国县公,从二品,后不封,即废止。 九等,开国侯,从三品。 十等,开国伯,正四品。 十一等,开国子,正五品。 十二等,开国男,从五品。 元朝人修史不严谨,错误和争议很多。 经现代学者的研讨考证,发现嗣王相似郡王,只是有承袭奉祀的职责,位置相对亲王要低很多。而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应该是同一爵位,都是限于一郡。《宋史》中的开国公,普通都是某某郡开国公,其实就是开国郡公。而国公则明显不同,都会直接以封国名相称,如魏国公赵普、兖国公欧阳修。 宋朝的实践爵位应该为九等,即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只需两位被贬黜的宗室用过,包含太祖、太宗的弟弟赵廷美)、侯(郡、县侯,级别相同,食邑数不同)、(县)伯、(县)子、(县)男。 郡、县普通无大小之分,但是王、公国有大小之分,共分三等。秦、齐、魏、楚、鲁豫等为大国,位置较高;而郑、卫、蔡、许、邢等国次之;还有卢、沛、丰、肃等为小国,位置最低。 《知否》中家族排名 《知否》是虚拟的宋朝历史,所以,我们不能拿正史来对照人物。 假如单从家族爵位比较,齐衡家的爵位是齐国公,而且是大国一等国公。而顾廷烨家是宁远侯。侯相比国公爵位要低,自然是齐衡家的爵位更凶猛。 爵位最凶猛的当然是争夺皇位的兖王和邕王等各亲王。 其次就是齐国公齐家;盛家祖母的闺友孔嬷嬷曾教导过英国公府嫡女,英国公府应该比齐国公府受宠。 然后就是宁远侯顾家;齐衡母亲家襄阳侯府;盛老太太娘家勇毅侯府。 再就是墨兰嫁的永昌伯爵府;华兰嫁的忠勤伯爵府。 宋朝的爵位前面说过了,不能世袭。另外除了爵位,还有官位,实践位置的上下,还要看官位上下。所以,爵位不能代表最终位置。 《知否》中位高权重的一位人物 《知否》中其实有一位除皇帝和宗室之外,位置最高的人物,他就是余老太师。他的位置很有可能比亲王都高。 太师乃是官职中等级最高的职位,位居正一品,普通都是赠给逝世,并有庞大勋绩的大臣、宗室。 活着的时分能够加封三师、三公的,普通都是宰相、亲王,但普通也就是加封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就不会再加了,很少有活着的时分加封到太师的。 《宋史》有“若宰臣官至仆射致仕者,以在位久近,或已任司空、司徒,则拜太尉、太傅等官。若太师则为异数,自赵普以开国元勋,文彦博以累朝耆德,方特拜焉。” 意义就是曾经官居宰职(左、右仆射),并且长期任司空、司徒,就能够加太尉、太傅职。 而太师,活着的时分加封的,只需两个惯例,一个是开国元勋宰相赵普,一个是仁、英、神、哲四朝元老、宰相文彦博。 像什么宋朝名相吕夷简、王旦,固然做了二十多年宰相,也没能加到太师职。 这玩笑开大了,余老太师可是没死,巨牛第一人。 在朝拜排班次的时分,太师是必定位列第一的。三师、三公、东宫三太都位列嗣王、郡王之前。宰相原本在嗣王、郡王之后,但宰相都会加三师、三公职,这时除了特旨亲王能够位列宰相之前外,其他亲王也都要站在宰相之后。没有加到太师的宰相都这么牛了,不要说加到太师的宰相了,比亲王都牛。 为什么如此?由于三师和东宫三太,前者通常是皇帝的教员,后者通常是太子的教员,亲王都可能是三师的学生。 这余太师简直就是天外飞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