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教育你的父母”这个说法,是不是吓了你一跳?自古以来只听说父母教育子女,哪曾听说过父母要子女来教育的?实践上,在现代社会,父母也同样需求青年人来好意教育他们如何改动观念! 梁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判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讨莎士比亚的权威。终身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发明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 “养不教,父之过。”往常时期不同了。父母年岁大了,子女也负有教育父母的义务。话说起来似乎有一点刺耳,而事实常常确是这样。 “吃到老,学到老。”前半句人人皆优为之,后半句却不易做到。人到七老八十,面如冻梨,痴呆黄耈,步履维艰,还教他学什么?只合含饴弄孙(假如他被准许做这样的事),或只坐在公园木椅上晒太阳。这时分做子女的就要因材施教,教他的父母不可自暴自弃,应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人生七十才开端”。西谚有云:“没有狗老得不能学新花样。”岂可人不如狗?并且能够很容易地举出许多模范,例如: 一、摩西老祖母一百岁时还在画画。 二、罗素九十四岁时还在奔忙世界战争。 三、萧伯纳九十二岁还在编戏。 四、史怀泽八十九岁还在非洲行医。 五、歌德写完他的《浮士德》时是八十三岁。 拐弯抹角,教他见贤思齐,争上游,不能够自甘老朽,餍饫整天。游手好闲,耗吃等死,就是没出息。年轻人没出息,犹有希望,希望他有朝一日悛悔自新。上了年岁的人没出息,还有什么希望?二辈子! 孩子曾经长大成人,以至曾经生男育女,在父母眼中他还是孩子。所以老莱子彩衣娱亲,仆地作儿啼,算是孝行。那时分他曾经行年七十,他的父母该是九十以上的人了。这种孝行往常不可能发作。往常的孩子,翅膀一硬,就要远走高飞,尔后男婚女嫁,小两口子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五世同堂乃成为一种幻想,或竟是梦魇。现代子女应该早早提示父母,老境如何打发,宜早为之计,通知他们如何储蓄以为养老之资,如何锻炼身体以免百病丛生。最重要的是要他们心理有所准备,需求自求多福。颐养天年,与儿女无涉。俗语说:“一个人能够养活十个儿子,十个儿子养不活一个爸爸。”那就是由于儿子自身也要养活儿子,自顾不暇,既要承上,又要启下,忙不外来。十个儿子相互推诿,爸爸就没人管了。 代沟之说,有相当的道理。不外这条沟如何沟通,只好潜移默化,子女对父母来便耳提面命。上一代的人有许多怪习气,例如:父母关于用钱的方式,就常不为子女所了解。年轻人心里常嘀咕,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一个钱也带不了棺材里去!一个钱看得像斗大,一串串地穿在肋骨上,就是舍不得摘下来。眼瞧着钱财越积越多,而生死水准不见进步。嘀咕没有用,要事实上逐步提示新的生活方式。看他的一把坐椅缺了一只脚,垫着一块砖,勉强凑和,你便无妨给他买一张转椅躺椅之类,看他肯不肯坐。看他的衣服捉襟见肘,污渍斑斑,你便无妨给他买一件松松大大的夹克,看他肯不肯穿。这当然难免要破费几文,但是这是个案研讨的教学法,教具是免不了的。终极目的是要父母懂得如何过现代的生活,要让他知道消费一定就是糜费。 节俭起家的人无不顾惜物资。一颗饭粒都不可剩在碗里,更不能够落在地上。一张纸,一根绳,都不能委弃,致使家家都有一屋子的破铜烂铁。陶侃竹头木屑的故事不时传为美谈,须知陶侃至少有贮存那些竹头木屑的中央。往常三房两厅的逼仄的局面,如何容得下那一大堆的东西?所以作子女的在家里要不时地负起肃清家里陈年渣滓的义务。要教导父母,莫要心疼,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我们中国人普通没有立遗言的习气,固然死后子女打得头破血出,或是把一张楠木桌锯成两半以便平分,或是缠讼经年丢人现眼,就是不肯早一点布置分明。其缘由在于讳言死。人活着的时分称死为“不讳”或“不可讳”,那意义就是说能讳时则讳,直到翘了辫子才不再讳。逼父母立遗言,这当然使不得。劝父母立遗言,也很难启齿。究竟如何使父母早立遗言,就要见风使舵,趁父母心情开朗的时分,婉转进言,善为说词,以不伤感情为主。等到父母病革,快到易箦的时分才请他口授遗言,似乎是太晚了一些。 教育的措施多端,身教不如身教。父母设非低能,大抵也会知道模仿。在公共场所,假如年轻人都知道不可喧哗,他们的父母大约也会不大声说话。假如年轻人都知道鱼贯排队,他们的父母也会不再攘臂抢先。假如年轻人不牵着狗在人行道上遗矢,他们的父母或许不好意义四处吐痰。种种无言之教,影响很大,父母教育儿女,儿女也教育父母,有些事情是需 有些父母在行为上犯有错误,以至恶性严重不堪培育,为人子者也负有教育的义务。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而不违,劳而不怨。”这就是说,父母有错,要坦率劝说,不可不论;他不听,也不可放弃不论,更不可仇恨。当然,更不能够体罚。看父母那副孱弱的样子,缺乏以当尊拳。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作者及出版商,如有侵权请回复,我们立刻矫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