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指新书发布会。图片来源截自梨视频 1月13日,一段食指在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视频被曝光。在这段视频里,食指将批判的矛头直指余秀华,称她的理想生活就是喝喝咖啡、看看书、聊聊天,对人类的命运、祖国的未来、农民生活的痛苦等庞大命题视而不见。他还说,评论界捧红余秀华是“错误历史担任”的表示。言辞极端猛烈。 视频曝光后不久,余秀华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对这些批判中止了回应,她表示自己历来不觉得农民生活痛苦,并反问道:“人们向往田园生活,凭什么又鄙薄它?” 食指是谁? 食指这个名字,对一些90后、00后来说,还是相当陌生。食指原名郭路生,出生于1948年,由于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故起名为路生。 食指虽在上个世纪80年代爆得大名,成名作却写于六十年代。1968年,食指去山西杏花村插队,创作出其成名之作《置信未来》以及《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在当时的知青中普遍传播,影响深远。 食指的背地,有历史的伤痕;他自身遭受的病痛折磨,以至都能够看作一种人生与时期的隐喻。对他来讲,人类的命运、祖国的未来、农民生活的痛苦……都是作为一个诗人,必须肩负的任务。 而余秀华的诗歌,显然更指向个人的生命体验与感受。 生活中的余秀华 图片来源新京报 新月派诗人也曾饱受批判 对食指的这种责备,我们并不陌生。鲁迅当年就曾批判过过于崇尚文艺与艺术的新月派诗人。 新月派是一个汇集了徐志摩、胡适、闻一多、林徽因等大批欧美留学生的文艺团体,坚持的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示的、贵族化的“纯诗”写作立场。 这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度主权沦丧、积贫积弱、灾害不时、饿殍遍地的理想背景下,为一些关怀国度出路命运的作家所不齿。 但新月派创作了大量喜闻乐见、影响深远的诗歌,我们今天熟习的《再别康桥》《招魂》等,其动人的意象、丰厚的感情、凝练的表白,都已沉淀于汉语之中,以至抵达重塑审美与文化性格的水平。 这是诗歌的力气。 那些看似描写个人内心感受的诗歌,关注的是个人生活,但文本自身却可能充溢哲学思辨的火花、惊世骇俗的审美价值、震荡人心的言语力气,令人在失望中感悟人生,思索人类的终极问题。 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著名诗人叶芝,同时还是一名政治家,他是爱尔兰凯尔特复兴运动的首领。不外,叶芝终身中最著名的诗歌《当你老了》,写的就是对其终身挚爱的毛特·冈的深沉友谊。这首诗由于真诚的感情、对恋情的讴歌,成为叶芝最广为传播的作品。 余秀华 图片来源余秀华微博 余秀华书写日常也是照顾个体价值 受儒家传统影响,我们有着典型的家国同构的特性,政治空间与私人空间相互融合。而私人空间、私人生活的价值,不少时分都被遮盖,这也意味着个人权益的被漠视。这恐怕是食指所忽视的问题。 拿余秀华的诗歌来说,对普通人来说,“喝喝咖啡、看看书、聊聊天”,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对一个身体有残疾、此前很长一段时间生活于社会底层的诗人而言,这却是她要突破世俗成见与个人的命运,不时抗争才干得到的日常生活权益。 她书写的个人日常生活,自身就充溢对恋情、命运、权益等问题的叩问,有着城乡差别、女性身份、个体自由的思索,有些可能并不深化,却极具理想意义。 挖掘私人生活、挖掘普通人的日常,为何会成为这些年历史学、社会学的显学?这股潮流跟挖掘个人价值与权益,其实有着莫大的关系。站在这个角度,我是多么希望余秀华能多写写她的人生。 关怀国度出路、社会未来,固然需求食指这样的诗人;但草根命运、个体价值同样需求余秀华们的照顾。而实质上,关注家国与关注个体,殊途而同归,走向的是对人性、命运的终极思索。 食指与余秀华,都是好诗人。但无论是作为诗人也好,还是作为普通人也好,我们都没有任何权益请求他人契合自己的道德审美、思想请求,写出契合自己价值的作品。 可这些年来,无论是对莫言的批判,还是对杨绛作品的“强求”,都是沦陷了这样的窠臼。拿着自己的规范去请求作家必须抵达自己的标尺,这也是对个人写作权益的侵犯。 对文艺创作来说,没有什么比自由更重要。 文 二号少女 作者:二号少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