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表交流网 首页 名表图片鉴赏 积家 查看内容

马培荣|盱眙传奇之五:盱城二山“万卷书”

2023-1-28 09:19| 发布者: fuwanbiao| 查看: 151| 评论: 0

摘要: 在盱城二山脚下,有一地质奇迹,为一处页岩山体,名曰“万卷书”。此景观紧临淮河,石高约5米、长约7米,酷似翻开的书本,卷卷相摞,层层叠叠,蔚为壮观。后因开山取石,此处景观遭到破坏,往常已无踪迹。幸而吴坤先 ...

在盱城二山脚下,有一地质奇迹,为一处页岩山体,名曰“万卷书”。此景观紧临淮河,石高约5米、长约7米,酷似翻开的书本,卷卷相摞,层层叠叠,蔚为壮观。后因开山取石,此处景观遭到破坏,往常已无踪迹。幸而吴坤先生于1972年将此景观拍摄下来,留下照片,方使我们能有幸窥其真容。

马培荣|盱眙传奇之五:盱城二山“万卷书”


页岩是重新古生代晚期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到中生代三叠纪构成的地质,页岩普通构成于静水的环境中,由泥沙经过长时间的一层一层堆积,再经地质变更而构成。页岩中经常包含有古代动植物的化石,有时以至有动物的足迹、古代的雨滴痕迹在页岩中保存下来。所以,页岩也称为“石制的天书”。


在盱眙,从古桑往北的山区,页岩随处可见。并且与石灰岩相伴而生,有的中央还是一层页岩、一层石灰岩相互交叠的状况。在县城的盱中上山道路的两侧、淮河大桥南端的山坎、象山采石场矿区、斩龙涧原采石塘口等处,都有页岩存在。这些页岩层层相叠、有厚有薄,色泽有青有黄,埋藏有深有浅,青灰色的为石灰岩质地,酱黄色的为泥沙岩质地。在岩缝之间,会存有裂隙泉,如玻璃泉、瑞岩泉、琵琶井、瓢儿井等,泉水涌量大,数泉涌汇,相聚成池;汪氏南园的荷塘,就是由“源头死水”数泉涌汇而成。在部分中央,还会有岩洞潜藏其中,如上龟山的归云洞、宝积山的仙人洞、八仙台的招隐洞、胡山洼的观音洞、法华洞等,这些洞穴自然天成,迂回幽静,妙不可测,冬暖夏凉,可谓幽境;古代上龟山的五塔寺就有“五洞相连”,“半边庙”也是应用山洞而建。有时,在石层之中,还会采出呈“结晶体”的水成岩,如群居网晶莹、如珊瑚美丽,当地大众称之为“石胆”“山胆”,县采石公司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曾在象山石层中开采出一块几十斤重的“石胆”。由于盱眙的页岩多为泥质,故而缺乏化石保存的条件。在古桑到盱城南部,正处于震旦纪、石炭纪底层交界过度地带,常常呈现泥页岩与石灰岩层叠在一同的现象,一层泥页岩、一层石灰岩,层层叠叠。而石灰岩质地的岩石,正好被用来烧制石灰、水泥,四山湖北岸的君山石灰窑,官滩镇西的狼山水泥厂,都是以此石灰岩为原料的。

马培荣|盱眙传奇之五:盱城二山“万卷书”


(盱城二山脚下的页岩皱褶与万卷书十分相似)


页岩的纹理散布并不都是平直层叠,由于地壳变动,构成岩层的扭曲变形,使得页岩纹理不再水平散布,而产生不同角度的倾斜,以至构成迂回、波浪、涡旋等形态。当地层或山体因外力构成垂直开裂,其中一半岩层山体剥离之后,这种纹理就展示无余。当掩盖在岩石上层的附着物和泥土碎石肃清以后,这种形态扭曲的页岩纹理就展示出极为巧妙的形态,看去就像翻开的“天书”,书页一张一张,书本一摞一摞,堆垒一层一层,明晰异常,妙像神似,盱眙二山脚下的“万卷书”就是这样构成的。


说到“万卷书”,在盱眙曾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于盱眙安定乡,后来在皇觉寺出家,又参与红巾军,对立元朝,还拉起了“淮泗子弟兵”,权力越来越大。此时,浙江青田刘基刘伯温前来投靠,并带来一本“天书”,能够“前知百年,后晓千载”,朱元璋十分注重,便尊刘伯温为军师。但天书到底是什么样子,谁也没有见过。听说,刘伯温到盱眙投靠朱元璋时并没有把书带在身上,而是放在二山的石缝里。每逢大战,刘伯温便托故分开军营,悄然地跑到二山,拿出天书,翻阅以后,又悄然地放回。在刘伯温辅佐下,朱元璋纵横天下,风卷残云,一举坐上龙椅。


天下打下来了,下面该怎样做呢?刘伯温又悄然地来到二山脚下,拿出“天书”,想看看下一步的计囊,可翻来翻去,书上却一个字都没有了,“天书”变成了“无字天书”。刘伯温便想依照原来的记忆再把书上的内容给补写上,可此时却一个字也想不起来。于是,他把几十年来领兵打仗的阅历总结了一下,就在无字天书的本子上,写下了《百战奇谋》兵书一部,为防泄露天机,故意在封皮上写上《郁离子》的书名。


朱元璋原本就狐疑很重,当上皇帝后,便惧怕当初和自己一同打天下的功臣大将居功自傲,不听自己使唤,更怕他们造反起事,便火烧功臣楼,根除了不少开国元勋。刘伯温见状,便激流勇退,告老还乡,整天闭门不出,不问国事。可朱元璋知道刘伯温曾有一本天书,此天书绝不能让刘伯温传与家人,更不能流落到大臣将领手中,便令丞相胡惟庸前往浙江青田刘伯温老家讨取。胡惟庸赶到青田,刘伯温曾经过世,便将刘伯温给皇上留的一封信和一本《郁离子》带回。朱元璋接过信件,只见信中写道:“皇上明鉴:天书早已无字,纸本写成兵书。为臣忠实献上,大明江山永固。”朱元璋一看献上来的是《郁离子》一书,气不打一处来,便随手将书扔在一边。他想,刘伯温视天书贵于生命,怎会舍得烧掉?故又派胡惟庸二去青田。刘伯温“三七”那天,胡惟庸再次来到刘家,说是奉皇上之命,取走刘伯温生前留下的一切书信和书籍。但在一大车的书中,除了古籍、手本外,基本没有什么天书,也没有《百战奇谋》。是不是藏在何处,或是埋在什么中央呢?于是,在刘伯温“五七”那天,胡惟庸三到青田,以皇上因念军师有功,为刘伯温敕建“诚意伯府”为由,并指定在刘家老宅旧址建造。胡惟庸在撤除刘家老屋时十分认真,连板缝、梁孔、墙洞都逐一认真搜索,整个宅基也挖地三尺,还是没有发现天书、兵书,只好回京复命去了。


胡惟庸忽然想起,过去一说要打打仗,刘伯温就会托故分开。有一次便悄然尾随,发现他去了二山。会不会他把天书藏在二山了呢?于是,胡惟庸带上战士来到二山,四处寻觅,还翻岩石、掏山洞、四处乱挖,折腾了几天也没有结果。便在二山脚下打孔装药,准备把山炸开。就在准备点火引爆的时辰,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暴雨像瓢泼普通直倒下来,连眼都不敢睁。一声炸雷之后,山体塌了一处,远远望去,在塌方之处呈现一摞翻开的书籍。胡惟庸顾不得大雨未停,便带头向书本跑去,等跑到跟前才发现,这只是一处山石,一层一层,整划一齐,堆码叠摞,与翻开的书本没有两样。在山石旁的石片上还有字迹,写道:


此石乃天书,无字堪揣摩。


静心揣妙策,沉思出良谋。


胡惟庸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他赶紧抱起那块带字的片石,赶回南京复命去了。


朱元璋一听,也便断了寻觅天书的念头。便命人把从刘伯温家搬来的一切古迹缮本、书信手稿,还有那本《郁离子》,一同锁进了皇宫的库房。后来又随明成祖迁都北京,搬到了北京的紫禁城,再也没有人提及过此事。


却说大明皇朝经过了十七代皇帝,到了祟帧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带领农民起义军打进北京,在皇宫搜出的书籍中,发现了刘伯温的《郁离子》。李自成随意乱翻起来,无意中把书页从折叠处扯开,发往常里边居然也写有字,便猎奇地看了几行,看后大吃一惊:这就是曾经失传快300年的兵书《百战奇谋》!原来刘伯温为了保住他的兵书,便将兵书写在《郁离子》书页的背面,再反过来装订成册。刘伯温原本想把此书献给朱元璋,谁料并没有得到朱元璋的注重。居然鬼使神差,却被李自成发现。从此,李自成把它当作法宝一样,带在身边,形影不离。


刘伯温得天书、写兵书、藏天书只是一个故事,可二山脚下由页岩构成的“万卷书”,却成为盱眙一个共同的地质奇迹。


义务编辑:周静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名表回收网手机版

官网微博:名表回收网服务平台

今日头条二维码 1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1 抖音小程序二维码 1
浙江速典奢贸易有限公司 网站经营许可证 备案号:浙ICP备19051835号2012-2022
名表回收网主要专注于手表回收,二手名表回收/销售业务,可免费鉴定(手表真假),评估手表回收价格,正规手表回收公司,浙江实体店,支持全国范围上门回收手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