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初,德国在第聂伯河会战曾经彻底失败。此战后,他们不只丧失了乌克兰右岸的资源供给,更是被迫将整个东线战场的主动权让给了苏联。 苏联元帅朱可夫正谋划复刻一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像当年对德国第6集团军那样,以合围战术绞杀敌军,直接锁定战局。 而目前留在乌克兰左岸的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恰恰在基辅西南方科尔松、第聂伯河的弯曲部构成了一个脆弱的突出部。 双方以这个突出部为中心,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包抄与突围战役。这就是著名的齐克塞战役,也称科尔松-齐克塞战役,苏联方称为科尔松-舍甫琴科夫斯基战役。 与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及库尔斯克战役等如雷贯耳的东线战役相比,齐克塞的知名度或许不高。但在世界军事史上,齐克塞战役却是一场赫赫有名的经典战役。 一方面,齐克塞战役的作战双方在极端地形和气候环境中,运用机械化部队的才干可谓顶级的军事艺术;另一方面,德军在齐克塞战役中的表示,也是战争史上少有的“大兵团在绝对优势下胜利突围”的战例。 “闪电伯爵”曼施坦因的军事天才,以及德军顽强灵活的作战才干,都在这场战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示。 01 无法撤离的德国人 1943年底,曼施坦因带领的南方集团军,包含奥托·沃勒将军的第8 集团军,曾经退回到乌克兰沿第聂伯河的防御阵地。但是,面对苏军的紧追不舍,防御阵地基本曾经难以发挥作用。 曼施坦因立刻向德国元首发出撤离央求,以等候保存德军主力和有生力气,为下一次的防御回击做好准备。 但是从苏德战争一开端,希特勒早已被“闪电战”胜利果实冲昏头脑,即便在斯大林格勒的惨败,也没能唤醒他对东线战场的苏醒认知。 固然曼施坦因及其他将领不时重复正告这场战争的风险性,但元首的回复十分简单,概括起来只需四个字:“不许撤离”。并许愿将会经铁路运输调遣三个师的兵力,这三个师分别出自 A 集团军群、中央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 另外,希特勒还以死刑相要挟,拒绝东线德军任何单位以任何方式撤离。 1月,依据苏联元帅朱可夫的倡议,由瓦图京司令带领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及科涅夫司令麾下第2方面军将会从科尔松的东北和东南两个方向进军,以组成两个由装甲部队构成的包抄环。 关于德军来说十分致命的是,他们依旧留在突入苏军阵线160公里的风险地带,且在科尔松地域的双方兵力悬殊。 此时留在突出部的为曼施坦因下属的两个军,它们分别是由威廉·施特默尔曼指挥的德国第11军,和由泽奥巴尔德·李布指挥的德国第42军及隶属第8军团的独立B集团,总共大约6万余人。 据数据显现,整个南方集团军群,编成内有第 1 和第4 装甲集团军以及第 8 集团军,全部兵力相当于四十三个步兵师、十五个装甲师和七个装甲护卫师。但当时南方集团军群的实践人数只剩下编制的55%。 而他们面对的苏军,有1.7倍于自身的士兵,炮兵数量要多出1.4倍,而坦克和自行火炮的数量则要足足多出1.6倍。 假如构成合围,人数和坦克数量碾压的苏军,就会像一口大锅一样,死死压在科尔松德军的身上。届时,不论是内部突围和外部救援都会变得难于登天。 但是面对元首下达的死命令,科尔松突出部不只不能撤离,以至还接到了回击的作战目的。 在生死存亡关头,希特勒仍在幻想收复乌克兰右岸。 02 齐克塞钢铁合围 1月18日,正如曼施坦因所预料的那样,苏军开端了合围计划的第一步。 首先,针对突出部两侧,瓦图京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及科涅夫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率先发起进攻,并包抄了两支德军。 1 月 24 日,突出部彻底裸露在苏军面前,科涅夫带领第 2 方面军从东南部进攻德军突出部,结果在第二天就突破了德军的防线。 固然苏联方面向来在失密工作上做得不尽如人意,德军的顾问人员也早就得到了苏军进攻的情报,但他们对乌克兰第 1 方面军新组建的第 6 坦克集团军却没有发现任何端倪。 当具有160辆坦克和50门自行火炮出往常德军面前,还是令他们大吃一惊。 固然这支新成立的军队阅历缺乏,在锻炼有素的德军面前打得有些费劲,但是火力压制还是让德军突出部的西侧慢慢被撕启齿子。 从1月28日开端,在短短三天时间里,两个苏联坦克集团军在科尔松周围构成了一个“口袋”般的外部包抄圈,而苏联第 27、52 和第 4 近卫集团军则在德军突出部周围构成了另一个内部包抄圈。 来自六个德国的近 60,000 名士兵,包含希特勒的武装亲卫队,及数千名俄罗斯伪军,被牢牢地控制在口袋中,动弹不得。当时包抄圈内的军队,暂时由第十一军的指挥官威廉·施泰默曼接纳,他立刻向国内求援。 苏军进攻如预期般顺利,科涅夫兴奋地向莫斯科拍电报:“斯大林同志,不用担忧。被包抄的敌人是逃不掉的。” 而就在1月28日当天,希特勒却将他一切的集团军群和集团军的司令召集到东普鲁士,听取关于纳粹党的优越性讲演。 元首是希望不上了,但好在,德国军部最负盛名的军事天才曼施坦因并非浪得虚名。 曼施坦因接到音讯后火速行动,在2 月初,便将第3和第47 装甲军集结起来中止救援,由于时间越久,包抄圈越小,突围的可能性就越低。 当时第3装甲军指挥官以为应该将救援部队分离起来,集中兵力突破一条通往包抄圈内部的走廊。 但是,希特勒却以为这是懦弱的表示,想入非非公开令将救援任务转变为反包抄苏军的行动。 于是,好不容易集结起来的兵力又被打散,第3和第47 装甲军的进攻均因火力缺乏而失败。 在苏联的齐克塞钢铁合围下,施泰默曼和6万德军危在旦夕。 03目的:突围!行动代号:自由! 1月,东欧大地春寒料峭,关于军队来说,这可能是最令人痛苦的时节。 有时,气温会降到极端的零下10摄氏度,这让趁着夜色建造防御工事的德国士兵难以忍耐;而太阳一出来,原本坚硬的土地又会变得泥泞不堪,令苏德双方的坦克和重型武器无法机动。 关于苏联来说,局面曾经变得十分轻松。随着前方源源不时地补给,此时的包抄圈外苏军曾经具有两倍于德军的坦克、火炮。赢下这场战役,似乎只是时间问题。 他们向德军发起诱降,承诺会善待俘虏。还派出特使为科尔松军队的指挥官斯泰默曼发出了朱可夫元帅、科涅夫将军和、瓦图京将军分离签署的招降书。但是这关于有着军队治国传统的德国人来说,即便没有希特勒的敦促,也是绝不可能接受的。 与此同时,苏军的缺陷也逐步暴显露来。据德军控制的情报显现,苏军固然人数占优,但大多数步兵的锻炼时长很短,以至还有一部分是暂时被苏联“抓来”退役的。他们战役愿望低,作战才干缺乏,于此相对应的,炮兵军队的机动才干也不强。 即便包抄圈曾经减少到苏联人闭着眼开炮也能砸死德国人的水平,外围救援军队也被元首掣肘,无法自如行动,但德军内部却历来没有解体,指挥官们仍在谋划着一场接一场的突围与回击。 2 月 11 日,第三装甲军向包抄圈东部推进。部队抵达格尼洛伊蒂基奇河,并在东岸树立了一个小的桥头堡,与施泰默曼的军队隔着苏军的防线相望。 相应地,斯泰默曼开端从包抄圈的北侧撤军,重新调整突围方向,向着尼洛伊蒂基奇河北岸的救援部队进发。 接下来,就看曼施坦因开端展示他的军事天赋和指挥艺术。 在极度缺乏装甲火力的状况下,曼施坦因堵上了当时两支救援装甲军仅有的600辆坦克,在敌军两倍于自身的状况下,仅靠着出色的机动性和部队的默契,打得苏军措手不迭,硬生生将铁桶般的防线撕裂了一个口子。 可惜的是,2月15日,在斯泰默曼距离救援队仅10公里的中央,第3装甲军停下了。由于天气开端回暖,本就缺乏燃料的坦克部队无法发挥作用,固然付出了繁重的代价,但第3装甲军一直无法突破红军的最后防线。 德军士兵在不惜代价厮杀的同时,希特勒却还执迷不悟,命令“回击”。 第二天,等不到撤离令的曼施坦由于了避免德军全军覆没,抗下庞大压力,违犯元首命令,向斯泰默曼发出了一则电文:“行动代号:自由,目的列斯扬卡,晚上11时。” 而包抄圈的直径往常只剩下8公里,这意味着施特默曼曾经没有任何机动的余地,通向救援军左近的村庄,看上去是自由之门,实践上,却更像天堂之门。 这时,第3装甲军又经过伤亡繁重的代价行进了3公里,但是他们也到了极限,再打下去只是徒劳无功。不久,施泰默曼就收到了来自他们的音讯:我们曾经尽力了,请自行突围。 施泰默曼是一位具有钢铁意志的职业军人,固然于心不忍,但他还是立刻行动,留下近2000名无法机动的伤员后,他的自己的下属们一同踏上这条突围的不归路。 6万突围部队里,担任开路的前锋是最精锐的党卫军“维京师”,他们开着最后的豹式坦克一路冲锋,施泰默曼则亲身指挥殿后部队。 当晚的狂风雪,使突围战场能见度急剧降落。德军得到了一个自然的防护buff,加紧行军。但是天亮之后,为德军造的突围天堂才刚刚展示。 据幸存者回想,“在清晨的泛着黄色的天空下,在湿雪掩盖的空中上,苏联坦克直奔德国士兵,履带无情地碾压过他们。与此同时,集结的哥萨克骑兵从坦克旁冲出来,追捕和屠杀逃往山丘方向的士兵。这场狩猎般的屠戮持续了好几个小时。” 在自杀式的冲锋下,德国人用尸体和鲜血冲破了这条“不可能被突破”的防线。仰仗素质极高的工兵营力气,德军疾速架设了一条逃生之桥,跨过了Gniloy Tikich河,逃离了苏军的追捕。 最终,有4万多德军突破了齐克塞钢铁合围,还构成了近5万苏军的伤亡。不可谓不是一场战争史上的奇迹。 而令人可惜的是,这份突围名单中却没有施泰默曼的名字。 这位本能够躲在前方的炮兵上将,与最普通的士兵一同倒在了阵地上。当苏军发现这位将军已被冻得生硬的尸体时,他手里还紧紧握着一把Kar98k。 这让久经沙场的科涅夫感到十分动容:“我终身戎马,身经百战,但是从未见过一位上将,手握步枪为士兵殿后。” 最后,苏军厚葬了施泰默曼将军和维京师的士兵们。战场上,他们是以死相拼的仇人,而战场下,他们都是为国尽忠的军人,值得遭到彼此的尊重。 齐克塞一战,苏军重创了德军6个师,这些作战单位不是被消灭就是必须撤离整补,因而德军在东线的作战才干大大降落。 而苏军在大量配备T-34型坦克、斯大林重型坦克及美国经过租借法案供给给苏联的M4雪曼坦克后,则一鼓作气向西推进。战役终了之后半个月,经过短暂休整的苏军开端了范围庞大的春季攻势,东线德军战败连连。 而希特勒却将战败缘由归咎于自己对曼施坦因的个人成见之上,曼施坦因对希特勒的不满也抵达高峰,最终招致自己被免职。 遭遇临阵换将的东线德军从此一蹶不振,德国在二战中的颓势也一发不可收拾。狂热的希特勒还在竭泽而渔式地征兵,毫不吝惜地将德国士兵送上战场。悲痛的是,许多士兵就这样为个人的野心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文献: 约翰·埃里克森 :《通往柏林之路》、 大卫·格兰茨 《泰坦之战》、 道格拉斯·纳什《天堂之门:齐克塞之战》、 卡尔-海因茨·弗里泽《德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