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管理 笔记君说: 全新的一年曾经到来,我们也在从疫情中快速恢复。今天我们想分享一篇,来自经纬创投张颖在最近的一次LP线上大会的演讲。 这篇文章的题目,我们摘录的是张颖2019年秋天和高分纪录片《徒手攀岩》中主人翁亚历克斯·霍诺尔德(Alex Honnold)在国内的一次对话。当时他们类比创业,觉得从电梯方式进入攀岩方式,顺境不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徒手攀岩的中心不是抑止一个个艰难,而是需求去习气,由习气带来对艰难的脱敏。今天放在这篇演讲做题目,依然有它的意义。 一、2023年,稳中有进 大家好,我是经纬张颖。 感激各位LP、创业者经过线上的方式参与2022经纬创投投资人年会。我今天赋享的主题比较直接和真实,我想先讲讲我们对大趋向的判别,以及相应的经纬投资战略。 在艰难的2022年,只需你还身处在市场之内,应该都会感遭到来自宏观的跌宕起伏、风云变幻。大家对前景也都有各自的见地。我最近和同事们聊天,包含年轻同事,能够感遭到他们的慌张和焦虑。全球股市震荡不安,热点轮换得太快,从2021年的消费、SaaS、合成生物学,到2022年的光伏、储能……热点不时在变,今天的热点可能明天就会降温。 到了2022年底,我们终于迎来了防疫政策的全面开放,各个城市也曾经陆续达峰并且在恢复。从对“发烧”、“布洛芬”等关键词的搜索指数来看,在12月21日曾经呈现了拐点,不外各个省份达峰的时间有先后。 中国庞大的产能也开足马力,据工信部数据,往常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的日产量已达1.9亿片,自12月1日以来,全国累计消费的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已抵达24.88亿片,在放开之初买不到布洛芬的局面也很快得到缓解。 2023年元旦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271.34万人次,同比增长0.44%。此外,各地消费也在积极恢复,很多城市都呈现了久违的交通拥堵。 在疫情这几年里,我依旧坚持着高频与创业者交流的习气,我能明显感遭到哪怕是在最达观的时辰,他们依然坚持着韧性与生机,达观拼搏肉体一直存在。无论是小企业还是大企业,无论是一家科技消费产品公司,还是一家智能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一家民营火箭发起机研发公司,真正选择躺平的少之又少,有一股劲被压着,大家都想再捋起袖子大干一场。 往常疫情管控政策彻底放开,也有不少开创人问我,“2023年是时分了吗?”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回复是——当然是捋起袖子来大干一场的开端,但是我们也要坚持达观中的谨慎,最最少是在2023年上半年要坚持稳中求进。 高盛在最近的一篇研讨讲演里剖析,与多数欧美国度不同,它们在重新放开后经济立刻加速,但亚洲不一样。好几个东亚经济体,好比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域,都普遍实施了相对严厉的新冠管控政策,重新开放后,在初期反而对经济增长不利,会呈现感染激增、人口活动性暂时降落的局面,而不是立刻反弹。 好比韩国、中国台湾地域和中国香港,实践私人消费水平在重新开放后的一个季度里,都是立刻降落的。随后在第二个季度才反弹,此时病例数量降落并且恐惧要素衰退。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往常全球经济都十分不好。目前全球经济最好的是美国,但在与美联储直接打交道的23家大型金融机构中,超越三分之二的受访经济学家,都预测美国将在2023年呈现衰退。 欧洲从2022年末开端,就呈现了明显的衰退,法国巴黎银行的经济学家,以至直接把对2023年的瞻望讲演题目写成了“转向衰退”。 而中国的出口,从去年9、10月份开端由于疫情冲击等要素开端下滑,PMI也呈现了下滑。当然全球经济下滑也会严重影响中国出口,好比最近由于苹果需求削弱,中国大陆供给商只能跟着减产AirPods、Apple Watch和MacBook组件等产品。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最近中国经济生机的恢复——随着多个城市疫情峰值已过,复工复产脚步加快,多地的消费、消费、交通生机有序恢复。多家国际投行、券商表示看好中国经济将在新一年内复苏,并能带动世界经济增长。 我们刚从疫情泥沼里走出来,依然不可掉以轻心,往常还没到雨过天晴的时分,2023年可能同样充溢应战,至少上半年是如此,不要从极度达观又转向盲目达观。依然要审视现金亏损,制定合理的资金运用计划和真实可执行的预算,管理好内外部预期。 固然很多人都说早期投资人常常是达观派,事实也的确如此(由于我们在做完一项投资决策后,需求坚持很长时间才干迎来收获)。但我还是不时在关注几个“达观指标”和“达观指标”,当市场心情过于达观时,我常常去聊聊“达观指标”;在市场心情达观时,我则会去聊聊“达观指标”,绝对的达观主义或达观主义都是分歧适我们的。 下面,我想谈谈在最近一年的市场起伏骚动中,我的一些底层思索。 二、如何看待未来? 最近一年里,有很多朋友都在问我,我们到底应该怎样了解当下的变更,又如何去看待未来? 我很认可一句话就是短期看政策、中期看趋向,长期看文化。 对我们自己来说,先得认清可能改动的是什么?在一个亿万课程的周末,我和孙立平教授还在讨论说,我们怎样去看待这个改动。他的观念是我们要警惕三个问题:一个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国度,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在变更;一个是中俄对西方的科技、高端设备及金融体系的依赖在变更;还有就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兴隆国度,对中国的市场和制造业的依赖在变更。 对应的就是,原来全球体系中的两大运营逻辑:比较优势的逻辑、资本逐利的逻辑,就会让位于保险的逻辑、以及价值观的逻辑。 在这种底层逻辑交流的过程中,势必会呈现一些动摇和调整。我们要问自己,假如处于这样的情形下,我们的企业应该要做怎样的规划调整?假如你是做出海的,你对目的地市场选择是不是要做出新的判别;触及到全球产业链条的,你对库存或者是短缺这个概念的了解,是不是以后会不一样;关于逾越长大期的公司,如何在新维度下考证和开辟市场?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这里就不展开了。 我们看2022年的一些数据,好比社会批发额或PMI(采购经理指数)、PPI(消费者价钱指数)等等,都由于疫情构成了不小的扰动。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我最近经常在关注的两个指标: 第一个指标是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这个数据是经济学上的一个重要指标,用来权衡一国在制造业方面展开速度和实力,很多经济学者最近也更为关注这个指标。 在世行开端发布中国这项数据的2004年,中国仅占全球的9%,但今天是30%。中国在2010年超越美国,变成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这个“第一”曾经坚持了12年。在有新冠疫情的2020和2021年,2020年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是3.8万亿美圆,2021年更是向上逾越了一个台阶,抵达了4.9万亿美圆,是美国的1.7倍,接近美国+欧盟27国之和。 这个数字是值得关注的,特别是前两年疫情对中国的影响也不比往常小。在疫情扰动比较大的2022年,前11个月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依然维持增长。 2018年,美国开端贸易战,但在2019年,中国新增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初次超越了美国,抵达5.9万件;中国科研者在一流期刊的国际论文发表数量,也抵达了美国的70%。当然这是增量,总量还需求很长时间的积聚。 制造业增加值的全球抢先能带来什么?我十分认同文一教授在《巨大的中国工业反动》里提到的一个观念:中国庞大的制造业带来了一项最底层的东西——“在干中学”。庞大的制造业产能就是最好的教员,这会使中国产生世界最好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这个东西今天也没有发作任何改动。 第二个指标可能更宏观一点,就是我们全产业链的优势,以及超大市场的不可替代性,全产业链与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是我们经济的压舱石。 最近市场上也老有两个针对产业链的问题,一是中国制造业有没有可能回流美国?供给链中缀和贸易慌张推进了美国吸收制造业回流,好比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新工厂,在2024年要开业了,台积电也有可能从美国2022年经过的《芯片和科学法案》,取得数十亿美圆补贴。苹果也寻求把部分消费转移进来。二是有没有可能被东南亚或者印度取代? 我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承认的,会有一部分高端和低端的外流,但很难大范围取代。美国有它的通胀问题、产业工人短缺问题,当然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问题。 关于东南亚和印度,由于我们自己做过一些制造业产业的投资规划,假如要说一些低端制造业,的确有在流向东南亚和印度。但关于中高端制造业,它还是需求大批能够上岗的熟练产业工人、高级管理人才、高效的基础设备和可信任的金融信誉体系,好比印度各个州之间状况都十分不同。 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的确是树立了中心的优势,你看像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墨脱县都能仰仗畅通无阻的物流网购商品,这样的运输体系不要说印度、东南亚,在很多兴隆国度都完成不了。中国还有最重要的工程师红利,好比在iPhone这种精密设备的消费中,NPI(New Product Introduction)这个环节十分重要,是指把产品蓝图和原型转化为量产的细致制造计划,好比iPhone的组装就需求400道工序,这也是消费工程师和供给商集中的中国所擅长的范畴。 大范围消费考验的是综合才干,不能低估让适合的工厂、工人、设备和原资料供给链聚到一同这件事,它的难度比想象中要高得多。 由于全球化、科技进步等要素,后发国度并不完整会依照兴隆国度的途径去走,特别是各国的差别也十分大。像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以及第一人口大国,关于很多资源经常是买哪个东西,哪个就涨,卖哪个哪个就跌,很多决策都需求基于这个庞大致量的框架去思索,其实超越了很多经济学定律。好比中等收入圈套并不一定完整适用于中国,由于中国的人口范围远远超越之前产生这些阅历的国度。 在这些达观指标的基础上,我想讲讲关于经纬来说,我们在大变局下会有哪些应对战略。在大方向上,特别是国度保险方向,完整与政策同频,这一点没有什么好疑问的,由于中心消费要素都在国度队体系里面,你不可能跳出这个来做企业或者投资。 三、我最关注三件事 在这个基础上,我最关注三件事:一是认知迭代;二是如何更早发现水下的隐形冠军,做深化产业链的投资;三是如何做创新的投后体系。下面我来讲讲这三个大逻辑,细致的投资规划由我的同事们做弥补。 第一,我最近十分关注自己和同事们的认知迭代。首先在与政策同频的基础上,我们需求有十分严谨的认知迭代,也需求找出新的投资措施论。在某一个赛道或行业中,初投资时会谨慎出手,不要呈现太大的盲点,每隔一段时间审视一下自己,然后再调整节拍。这其实是一个工作的流程,它易懂难做,但假如没有构成这种工作流程的投资同事,就会被我限速,无论是合伙人还是年轻同事。 经纬在2011年决议All in移动互联网,也是当年认知迭代的结果,由于当时觉得移动互联网是一场大改造,会带来各个层面的机遇。我们从2017年开端投资电动车及产业链,就是由于我们觉得能源改造也是一个庞大的机遇。能源改造首先是从化石燃料到清洁能源,最直接影响我们每个人的,就是从燃油车到电动车,车电动化之后,又更容易完成智能化,就有了从汽车芯片、精确导航,到智能座舱,以至自动驾驶等等一系列机遇。 从投资规划的角度来看,电动车还是能源改造的一个重要节点。假如没有电动车,就不会有今天动力电池的局面,而动力电池又拉动了储能电池,让人类贮存电力的成本大幅降落。假如没有储能,光伏微风电这些不稳定的新能源就无法高比例并网,这恰恰是彻底改动能源格局的基础,所以2022年的光伏、储能行业大火。 电动车的展开,也的确超出我的预期。在2017年投资理想、小鹏的时分,我也没有想到渗透率会提升得这么快。在2022年11月,国内新能源车批发渗透率抵达了33.8%,再创历史新高。 而行业里一个比较激进的预测是,到2025年电动车在新车销售中渗透率会抵达70%。固然数字很夸大,电动车行业也在面临一些问题(好比由于需求疲弱,特斯拉在2022年托付的汽车数量低于最初目的),但这依然是一个值得应战的目的,并且中国自主品牌的车企占比会越来越大。 此外,往常有很多要素市场都在变革,这些变革很重要,也是能带来商机的,我们需求有更敏锐的嗅觉。 第二,是怎样更早地发现水下的隐形冠军。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学习产投,去寻觅那些在某个产业链环节中的必须品,可能是资料,或是中心设备等等。我们要重新审视那些一眼看上去行业天花板没有那么高,但有技术壁垒和定价才干的公司,时辰关注他们能否顺着行业演化而延展到其他产业,从目前的“小而精”变成未来的“大而全”。 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做深化产业链的投资。硬科技时期,与以前TMT投资最大的不同在于,你必须求有产业链的节点资源和认知才干,假如没有这两点,简直是没有措施做投资的。假如等到公司的商业方式被考证之后再想着投进去,财务投资人的空间就很小了,产投和国资会愈增强势。财务投资人最重要的护城河,就是要更早地发现机遇、承担更大的风险,要抢在产投和国资认可之前投进去,这就请求很高的节点公司资源和产业认知才干。 我想举两个产业节点资源和认知的例子。一个是在车载以太网范畴,有一个重要的市场分歧是多少兆的车载以太网够用,是百兆级的还是千兆级的。当时市场中有一种声音是,由于往常车的数据传输量还比较低,不可能一上来就需求千兆级的。但由于我们投资了理想、小鹏这样的主机厂,我们在沟通中发现千兆级的技术计划可能很快会落地,所以最终投资了直接针对千兆级以太网的景略。 另一个例子是光羿科技,它是做电致变色新资料的,也是国内独一能够完成大面积曲面产品量产的公司。在我们投资之前,他们主要想做针对手机的产品,但我们看到了变色玻璃在电动车上的应用前景,所以倡议他们去做电动车的天幕。所以先在一个行业投资规划3-4个节点公司,然后基于这些节点再去延展,让被投公司之间构成协同,这一点往常至关重要。 从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芯片“卡脖子”开端,我们就真实感遭到其真实新资料、高端配备、生物技术等范畴,我们还是有很大短板的。并且关于数字经济来说,最近与美国的差距也是在拉大的,并没有减少。 在很多前沿范畴,要想展开和创新,其实并不只仅是这一个行业的事情,很多技术都是融合在一同的,所以我们也十分看好多学科交汇的技术融合地带。像经纬支持的万众一芯,这个创业项目将半导体技术用于基因测序;还有三迭纪,将3D打印和药理学相分离。 此外,在硬科技投资的时期,我们关注的企业指标也有很多变更。其中最重要的转变,是从原来对总市场范围的关注,转变成对定价才干的关注。这背地的逻辑是,以前TMT投资的时期,企业追求的是赢家通吃,掩盖的能够是中国10.5亿互联网上网人数,市场空间动辄上百亿美圆起。但往常很多技术类公司,都是针对某一个细分范畴,好比动力电池里面用的某种粘结剂,或是光刻胶这样的漫长消费链中的上游资料,客观上这些公司的市场空间看似没有那么大。 所以这时分判别的中心指标就要从市场转换为定价才干,它反映了技术有没有共同性,假如技术壁垒足够,就能有一定水平的技术垄断性,也能有足够强势的定价才干,这是对研发的奖赏。 多说一句,很多面向大众消费的制造业、消费类企业,也依然存在庞大机遇。工业化不只仅是ToB的,很多制造业的终端产品都是ToC的,好比刚刚提到的理想、小鹏等国产品牌电动车,还有极米的投影仪,他们也有抢先的技术、很长的供给链、优质的设备和工厂。 第三,就是要做创新的投后,让我们的投后一直处在绝对抢先的位置,真正辅佐被投公司展开和长大。那我们要如何做呢? 首先,投后一定要开创人(在经纬,就是我)主导,持续花时间迭代和创新,才有意义。由于只需一号位主导,才会有体感,知道从移动互联网切换到硬科技时期,哪些投后环节最有价值,哪些改动需求呈现,哪些中央需求创新。 在开创人主导的基础上,还必须求有足够的利他肉体。在追逐利润之外,假如一个机构的中心开创人和团队,没有足够的利他肉体和意愿的话,在投前方面也是会比较乏力的。 然后,在硬科技时期,投后绝对不能再是简单的招聘、引见客户、PR等等,而是要经过各个投后小组之间协同,经过更深度的交流来前置发现潜在人才;要有辅佐科技创业公司做IP,国内外收购中尽调、条款等环节的专业混合小组;还要有专业的外部导师体系,在经纬亿万创业营,我们就积聚了经纬“轻骑兵”团队,你能够了解成,他们是被我们过滤过一遍的,宏观专家、战略专家、组织专家、工具专家等等,深化企业辅佐其处置遇到的棘手问题,并前置性地提示开创人可能踩坑的中央……经过这些创新来赋能科技开创人,才干真的辅佐不添乱。 以前总有同行标榜他们会给被投引见客户,其实我们的部分投资同事也有依托我们的产业链,在做这样的撮合。但我不时强调这样的思绪就不是创新的思绪。由于一个公司的采购体系是严谨和复杂的,不可能由于你一个引见就卖过去。假如这么容易,为什么之前你的被投做不到,做不到是不是它的产品不够好,还是销售战略不够对? 所以我总说我们要想得更深一点,所谓仔细之后的更仔细,像亿万的工作坊,我们让开创人带着自己的销售高管团队进来,再请特别好的ToB销售专家,来给他们做销售体系的搭建,从管理措施、组织方式、人才培训的基本角度来处置他们的销售问题。 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我自己觉得才是长期的有辅佐的赋能。而投后就是要做长期的东西,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今天的收场我本打算就说到这里,但是在这个时间点,我其实还想讲几句话。第一我觉得关于经纬来说,长期主义跟达观主义是我们的天性,是我们的底色。从疫情到往常的时间里,经纬不时聚焦中国,我只置信聚焦才干有结果。我觉得我们做的事情,我们的战略,我们合伙人的配合,我们的相互信任,我们的差别化其实都越来越明显。 这些其实让我个人和徐传陞总也越来越有自信心,我们能带领团队,带领公司去应战新高。而疫情之后这两年多,我们之间这种信任、互补,以及相互赋能,一同联手去带领经纬这艘船渡过一些大风大浪,给了我更多直观的效果与自信心。 再加上我们每天在关注的,包含团队的认知迭代,创新的投后,在每一个行业里深挖水下的冠军,以及我个人怎样去花时间,愈加直接地出往常一线,配合我们优秀的投资同事们在新的项目上去寻觅、判别,促使我从对开创人的了解上去用心赋能。 前段时间我在朋友圈里面也写过,在国际局势复杂以及市场动摇的一个阶段,其真实各个范畴里面都是良币驱赶劣币。在这个时间点,我们能做的就是关注自己的中心,关注我们自己自身的底色,然后发挥极致,把我们擅长的发挥好。 最后我想说,在国内投资,长期主义的根基是国运。新冠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抬头,维护主义明显上升,并且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有很多地域都堕入骚动。关于中国来说,展开和应战并存。 在我们通常的感知中,人们是由于抵触才会呈现团结,是彼此共通才会走到一同。但假如把时间线拉长,你会发现,人类的历史“恰恰是由于抵触而集聚到一同”的,好比世界大战、冷战、欧盟、贸易全球化。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合久必分只是一时,分久必合才是不变的大趋向。” 比起贸易带来的经济联合,我们面临着的共同的要挟与应战,好比气候和环境的危机、极端主义对保险的要挟、新技术的应战、全球疫情传播的冲击、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扩展等等大议题,可能才是让全球真正密不可分的基石。即便这些协作存在于一些负面的应战之上,但人类就是基于此分享着共同的命运。 即便往常世界局势,呈现了瓦解与突变,我们也要认识到,融合依然是最终的、独一的结局。达观才干让我们对艰难脱敏,习气艰难亦有利于前行,它也是目前一切需求继续行进的人,最重要的事。 谢谢大家。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念,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分享、点赞、在看,3连3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