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璂,字图珊,别号迦俊馆主(公元1870~1940年),无锡荡口镇人,父亲华荻秋是位颇有名望的山水画家,华璂自小生活于书香门第,成年后与安徽金石家、书画家张守彝结为伉俪,艺术都有相通之处,婚后张守彝对华璂的刺绣也颇有辅佐,1906年华璂与堂妹在荡口鹅湖女学教授刺绣,1912年随夫去上海兴办刺绣传习所,达十年之久。民国四年,她所绣《蹲在稻草堆的公鸡》(图2-2-2-21,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获巴拿马安定洋万国展览会金牌奖。1938年她与许频韵合著的《刺绣术》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继丁佩《绣谱》,沈寿《雪宦绣谱》之后,我国刺绣史上又一部刺绣专著,也是专供刺绣教学用的教科书,十年内先后再版三次,对近代刺绣教学产生过深远影响。 图2-2-2-21《蹲在稻草堆的公鸡》(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华璂传世作品甚少,但即便有限的绣品,依然可看出她绣艺的过人之处。由于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有西方艺术的接触,因而,她绣的景色绣大都以西洋水粉画、油画为稿本,大胆地突破了刺绣喜用传统国画稿本的习气,勇于用西画写实的作风,自由放针刺绣,线条灵活多变,用丝也多用合色线,以丰厚颜色的明暗,光线的表示力,用丝粗细也匠心独到,粗旷之中带缜密,显得极端潇洒豪迈(图2-2-2-22 《景色》,现藏苏州刺绣研讨所)。 图2-2-2-22 《景色》,现藏苏州刺绣研讨所 华璂刺绣运用的针法特别,像沈寿的仿真绣(美术绣)的呈现一样,在刺绣界刮起了一股清新之风,改动了刺绣原有针法偏于呆板,强调平齐、匀光的老观念,从西洋画中吸取优点,追求颜色的敏感层次布置,以具有创意的列针法,线条不苟长短,方向随画意直横、斜排列,把画面绣得层次分明,颜色丰厚,充沛展示了她较高的艺术内力,也为后来杨守玉的乱针绣法拉开了创新改造的帷幕,不愧为一位才气横溢的近现代刺绣艺术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