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塞勒:从差点停学到诺奖得主 【名词解释】 行为经济学作为一种适用的经济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沿学科。意在经过行为剖析理论、经济学、心理学、经济规律的分离,将身份、社会位置、人格、心情、个性等要素引入经济剖析之中。 诺贝尔官网资料中举的一个例子是,某位消费者发现她想买的手表在另一家商店低价100瑞士克朗。假如这只手表售价1000克朗,她会选择去价钱低价的商店置办;假如手表售价10000克朗则不会,即便同样能省下100克朗。行为经济学对此给出的解释是,消费者更关注省下的钱在总花销中的占比,而非实践省下的钱。 【生平】 1945年,塞勒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 1967年,塞勒毕业于凯斯西储大学。 1970年,塞勒取得罗彻斯特大学硕士学位,1974年取得该校博士学位。 1974年—1995年间,塞勒任教于罗彻斯特大学和康奈尔大学。 1995年,参与芝加哥大学,现担任芝加哥大学决策研讨中心主任,美国全国经济研讨所行为金融项目的共同担任人 瑞典皇家科学院北京时间10月9日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以惩处他在行为经济学范畴做出的贡献。 理查德·塞勒于1945年9月12日出生于新泽西州东奥兰治,他是行为经济学的最知名的理论家之一,曾取得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1995年开端在芝加哥大学任教,主要研讨范畴是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与决策心理学。塞勒还曾客串出演取得2016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的电影《大空头》。 将独得735万元奖金 从2017年开端,诺贝尔经济学的奖金由原来的800万瑞典克朗(约619万元人民币)上升为900万瑞典克朗(约735万元人民币),塞勒成为奖金提升后的第一位经济学奖得主。 诺贝尔官网提供的信息显现,塞勒将心理学洞察融入经济剖析的尝试最早见于1980年。他在尔后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持续记载和剖析了人类心理的三方面特性——有限理性、社会偏好和缺乏自控是如何影响经济决策的。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当天发表声明说,塞勒将心理学上的理想假定融入了对经济学决策的剖析中,经过探求有限理性、社会偏好和缺乏自控所招致的结果,他的研讨展示了以上人类特性是如何对个人决策和市场结果构成系统性影响的。 声明表示,理查德·塞勒的成就将经济学和心理学两个范畴中对个人决策的剖析联合起来,他的基于阅历的发现和理论洞察力在开辟行为金融学这一崭新而快速展开的范畴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行为金融学对多方面的经济学研讨和政策有着重要影响。 诺奖评委会评论称,塞勒的研讨奠定了行为经济学理论和理论的基础,并为经济学家提供了更为丰厚的剖析和实验工具以了解、预测人类行为。塞勒的发现吸收了大量研讨者,他们的共同努力让行为经济学成为了当代经济学研讨中的主流范畴之一。 芝加哥大学“贡献”三成经济学诺奖得主 芝加哥大学官网信息显现,塞勒是芝加哥大学决策研讨中心主任,美国全国经济研讨所行为金融项目的共同担任人,另一担任人为美国经济学家,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 据统计,从1969年第一届诺贝尔奖开端算起,历史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79位得主中,有29人来自芝加哥大学,所占比例抵达37%,超越其他任何一个机构。 著作方面,塞勒是2008年畅销书《助推》(Nudge)的共同作者。这本书尝试运用行为金融学的原理处置社会严重问题。他的其他著作包含2015年出版的《“错误”的行为》,这两本作品均已有中文版面世。此外,塞勒还在《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杂志》等多本著名刊物上发表过大量文章。 对话 塞勒的学生:塞勒一度被以为是“庸碌者” 昨晚,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余方,他于2000年开端在芝加哥大学师从塞勒攻读金融学博士。 余方表示,塞勒是经济学研讨的应战者,他最希望自己的学术成就能够应用在普通人的日常决策方面,好比个人投资和退休金管理。 新京报:塞勒取得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作为他的学生,你的心情如何? 余方:为他感到快乐。他是一个十分坎坷的经济学家。上世纪70年代,他在罗彻斯特大学就读哲学博士期间,他的导师一度以为他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学生,天性也比较疏懒,论文也没法发表,差点停学,刚毕业时也找不到工作。不外,最后他去了该校商学院找到了一份讲师的工作,从此踏上了学术研讨之路。 新京报:你何时选择他做导师的呢? 余方:2000年秋季入学,我就选塞勒成为导师。 新京报:师从塞勒这么多年,你对他的学术作风如何评价? 余方:总结来说,他的学术研讨有点“非主流”,总跟他人做的研讨不太一样。 新京报:为什么? 余方:2000年以前,主流的金融研讨是市场有效理论,尤金·法玛曾于1970年提出有效市场假说,该理论以为,只需市场充沛竞争,金融资产价钱就是有效的。但在塞勒看来,市场定价有很多问题,好比,人有很多成见,这关于经济学研讨有很大影响。他关于经济和金融的研讨是应战者状态。 塞勒刚刚“出道”的时分,行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还是一个很小很小的概念,以至还没有行为金融学这个词。但是,过去三十多年来。他不时在推中止为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的概念,并逐步产生影响力,同时,他是行为经济学的开创人。 新京报:这促使了你选择他作为博士生导师? 余方:我觉得他很有意义。由于我个人也对“市场是有效的”并不完整认同,塞勒的研讨也应战这一理论。 新京报:你以为行为经济学与行为金融学是什么关系? 余方:行为金融学是行为经济学里面的一个主要的应用,2013年的罗伯特·席勒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主要研讨贡献就在金融市场、行为经济学范畴。而今年塞勒获奖也主要是他关于行为经济学的贡献。 新京报:你以为他最希望自己的学术理论成就能够应用在哪些方面? 余方:普通人的日常决策,好比个人投资和退休金管理。 新京报:你毕业后能否仍与塞勒中止研讨? 余方:今年夏天我和他做一个关于瑞典退休金体系变革项目。今年瑞典被爆出几个关于养老金体系的丑闻,所以,瑞典政府正在思索怎样变革退休金体系的结构,他们把20年来700多万人的买卖记载给了我们,我们的任务是做剖析,并给出变革倡议。这或许对他的获奖也产生了奇妙的影响。 解读 塞勒剖析了“为何有人股票大跌仍不肯割肉” 关于理查德·塞勒的获奖,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讨中心研讨员陈永伟用“道理之中、预料之外”来形容。“说道理之中,是由于他在行为经济学范畴的贡献的确十分突出,够诺奖的重量。说预料之外,是由于他的很多重要工作都是和丹尼尔·卡勒曼一同完成的,而卡勒曼曾经在2002年得过了诺奖,所以我先前以为再给塞勒的可能性不会太大。没想到,今年诺奖委员会还是垂青了塞勒,并且还是独得,这点的确令我有些意外。” 陈永伟说,相关于很多学院派的经济学家,塞勒关于政策的关注更多,更努力于用理论去影响和改动政策。 在1980年的论文《论消费者选择的实证理论》中,塞勒初次提出了“天赋效应”的概念,就是指当个人一旦具有某项物品,其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没有具有它之前大大增加。陈永伟表示,它直接应战了著名的“科斯定理”。依据科斯定理,当买卖成本为零的时分,初始产权的划分并不会影响物品的最终配置状态,由于人们能够经过交流来让物品配置到对其评价最高的那个人手里。但是假如“天赋效应”是存在的,那么初始产权的配置就很关键了。 此外“心理账户”的思想也呈现于塞勒的《论消费者选择的实证理论》。在1985年的论文《心理账户和消费者选择》中,他又对其中止了进一步的讨论。 “所谓心理账户,指的是我们在思索一些问题时,并不会去中止统一的成本收益核算,而会在心里构建很多个分门别类的账户,分头中止计算。好比,我们可能具有十只不同的股票,依照经典的经济学理论,我们关注的应该是这十只股票所构成的这个组合的整体涨跌。但在理想中,我们除了关注整体的涨跌外,还会关怀每只股票的涨跌状况。当某些股票跌得很惨时,我们也不肯“割肉”,把资金放到业绩更好的股票上,而宁愿继续持有它,等着回本。”陈永伟说。 放大镜 诺贝尔经济学奖与中国: 十年4获奖者关注楼市 北京时间10月9日,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出,来自美国的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取得这一殊荣。 固然目前为止,中国乃至亚洲的经济学家尚无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的阅历,但这丝毫不障碍诺贝尔经济学奖引发国人的热议。 诺贝尔经济学奖在哪些层面影响着中国?诺奖得主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获奖的理论在中国究竟在哪些层面得到了应用? 从2007年开端,共有21名经济学家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些获奖者曾多次在不同场所谈起中国经济,其中,楼市、消费、创新和全球化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最关怀的中国经济话题。此外,2016年的获奖者奥利弗·哈特更是在20多年前参与到中国经济变革的探求中。 十年4位获奖者谈及中国楼市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从2007年至2017年,共有21名经济学家取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不少获奖者都对中国的经济展开印象深化。其中,楼市、消费、创新和全球化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最关怀的中国经济话题。 在过去十年间,楼市是中国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关于中国房地产能否存在泡沫的争议耐久没有定论。中国的楼市同样吸收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们的关注。至少有四位诺奖得主对此作出评论。 2007年诺奖得主罗杰·梅尔森和2013年诺奖得主罗伯特·席勒都提出过中国房地产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谈及,中国房地产下跌风险较大。2015年诺奖得主安格斯·迪顿曾诙谐地表示“我们知道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一个丈母娘市场”;而2013年诺奖另一得主拉尔斯·彼得·汉森则直言中国的房地产状况十分复杂,自己也很难读懂其中的奇妙。 随同着中国产业的升级,以及创新驱动展开战略和“双创”计划的提出,“创新”成为过去十年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提到中国时的另一个高频词。有三位获奖者在谈到中国经济问题时提到了创新和研发投入。 “在这一时期,要看哪个国度会胜利,哪个会失败,看谁在做研发就知道了。”2010年诺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曾表示。他肯定了中国于2015年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纲要,以为从长期来看,中国加大研发投入将有助于增强竞争力。2011年诺奖获奖者托马斯·萨金特曾表示“中国在创新方面所做的工作将会对整个世界产生庞大的影响。” 除了对中国的创新表示肯定之外,2014年诺奖获奖者让·梯若尔则倡议,中国要想在全球有更大的影响不只需求科技创新还需求思想创新,“有时分很小的改动就会对市场产生推翻性的影响”。 此外,全球化和消费转型也是诺奖获奖者关怀的话题,2015年诺奖得主安格斯·迪顿就在去年的中国行中表示,“中国曾经进入了家庭消费时期,进步消费率有助中国经济展开”。2010年诺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表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在全球化过程中很重要。 去年获奖者哈特曾参与京伦会议 自上世纪末起,就有获奖者参与到了中国经济变革的探求中。 2016年诺奖得主奥利弗·哈特曾在1994年赴华参与了著名的京伦会议,解说了自己与菲利普·阿吉翁、约翰·穆尔共同提出的对现行破产程序中止变革的倡议,即所谓“阿吉翁-哈特-穆尔破产程序”关于破产变革的研讨。京伦会议后来被中国经济学家钱颖一视作经济政策研讨推进中国经济变革的三个案例之一。 “哈特的现代企业理论,如鼓舞合约,不完整契约理论,对我们当前的国企变革有很大的影响。”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讨中心研讨员陈永伟剖析,依据哈特产权理论,在一个企业里谁具有资产、谁具有的资产多,就更有话语权,就能具有“剩余控制权”,或者更确切地说,能更无争议地具有“剩余控制权”。因而,从哈特的产权理论看,企业就是一种(非人力)物质资产的组合。正是用物质资产作为黏合剂,将人聚合到一同,才产生了大家看到的企业。 更多的诺奖得主往来于中国学界。包含让·梯若尔、戴尔·莫滕森、埃里克·马斯金和奥利弗·威廉姆森等先后来到中国的大学,中止学术讲座,同时也尝试与中国高校展开诸多学术方面的协作。 另外一个有趣的数据是,过去十年间的21位诺奖得主中,共有两位“中国女婿”,分别是2010年诺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以及2013年诺奖得主拉尔斯·彼得·汉森。 B04—B0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朱玥怡 金彧 任娇 |